基于导师制的青年教师“工匠精神”培养途径

来源 :新校园·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ue73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是职业技能型人才所追求和应具备的职业精神。职业院校教育的根本就是为社会打造专业技术工匠。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就必须拥有工匠型教师。因此,培养工匠型教师是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导师制”为依托,以期通过岗前培训、教学基本功历练、顶岗实习、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申报课题、撰写论文等青年教师“工匠精神”培养途径,达到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工匠精神;导师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是职业技能型人才所追求和应具备的职业精神。职业院校教育的根本就是为社会打造“专业技术工匠”。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就必须拥有工匠型教师。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入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数量大幅增加,青年教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因此,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青年教师有着理论水平高、学习能力强和精力充沛等优势,然而大多数青年教师是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对于怎样培养理论扎实和专业技能精湛的优秀职业学生没有方向。因此,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加强对工匠型教师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概括起来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即对自身严格要求,对细节严加苛求,对技艺要求不断提高,对产品的质量永不满足。二是耐心专注,有敬业精神。即耐得住寂寞,能吃苦耐劳,淡泊名利,热爱自己的职业。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制作出高水平的经过精雕细磨的精品。三是具有创新精神,这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工匠精神的目标就是要打造本行业最优秀的产品,做行业的领头人。没有创新意识,只能跟随别人,无法超越。只有不断尝试,勇于创新,才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这就是社会推崇的“工匠精神”。
  二、青年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
  1.主动接受岗前培训,取得教师资格、熟悉教学常规
  职业院校新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高校本科生、研究生,或从其他技术岗位转岗至学校的年轻人,大多还没有教师资格以及不知晓学校的教学常规,更不清楚如何去培养学生。因此,切实做好新教师岗前培训尤为重要。新教师岗前培训主要包括参加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岗前培训及学校新教师岗前培训两个方面,前者是为了让青年教师取得高校教师资格,后者是为了使青年教师在熟知职业院校教学常规的基础上,尽快转换角色,投身到教学工作中去。
  2.依托“导师制”,历练教学基本功
  师资培养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建立“导师制”,让青年教师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结成师徒,凭借资深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可以迅速帮助青年教师转变角色,提升教学水平。在培养内容方面,第一,要注重提高青年教师理论教学水平。青年教师大多刚刚毕业,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然而对于如何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甚了解,因此,青年教师每周应抽出足够的时间聆听指导教师的课程,认真学习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语言、表达方式及师生沟通与互动的技巧,并做好听课记录,课后撰写学习心得,找出自己的教学薄弱环节。同时指导教师也要经常听青年教师讲课,指出其授课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并帮助其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传授教学经验。第二,要注重提升青年教师的操作水平。青年教师教学中最大的薄弱环节就在于操作不够熟练和细致。要想突破这一教学瓶颈,师徒双方每学期要共同制订实训课程计划表,部分实训课程由青年教师和指导教师共同完成,课后青年教师完成实训报告,并将指导教师的操作制作成微课视频进行反复学习,指导教师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了解实训操作情况。学校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路径,不仅要有培养计划,还需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以三学年为一培养周期,学校和系部分别成立考核小组,分级考核。通过理论和实训操作两个方面综合考核青年教师的培养效果,对表现优异的青年教师和指导教师给予奖励,评选校级优秀师徒,并优先推荐申报教科研课题。
  3.通过顶岗实习,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关系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而青年教师大多刚从高校毕业或就业时间短,实践经验不足。高校必须鼓励青年教师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护理系青年教师可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医院顶岗实习,跟随临床医生查房、收治病人,配合完成各种操作。青年教师通过顶岗实习,可以收集各种鲜活的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操作,能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专业技能。青年教师应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效对接,不断反思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在实践工作岗位上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在顶岗实践中培养“工匠精神”。
  4.以信息化教学大赛为契机,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
  近年来,信息化教学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信息化教学大赛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新与完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校应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以促进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依托师徒制培养机制,青年教师可与指导教师组团参与信息化教学比赛。在团队合作中,青年教师为主讲,并完成说课稿和教案撰写、课件制作等任务;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设计与指导,师徒紧密配合,认真研究打造、精雕细琢参赛作品。这不仅考验和培养了青年教师对课堂组织和教学技术的驾驭能力,也促进了指导教师的同步成长。师徒合作过程是青年教师专业水平、教学能力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综合体现,也是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完美体现,极大地提升了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5.积极申报课题,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和论文撰写水平
  耐心专注是“工匠精神”的基础。高职院校教师最能体现耐心专注品质的方面是教科研工作。而从事教科研工作需要有耐得住寂寞、严谨专注、一丝不苟、淡泊名利的学术品质,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体现。青年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最活跃、最重要的生力军,其教科研能力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教科研工作主要体现在教科研课题申报与实施、论文撰写、教材编写等方面。青年教师大多未申报或参与过课题研究,因此,应依托“导师制”培养途径培养自己的教科研能力,以导师为核心成立研究小组,共同申报课题或参编教材。依靠导师的指导、团队的配合,能使青年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三、结语
  “工匠精神”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靈魂,基于“导师制”青年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避免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出现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或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的工作心态。通过导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及科学有效的悉心培养,使青年教师逐渐成为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操作娴熟、教科研水平突出的工匠型教师,真正担负起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重任。
  参考文献:
  [1]石搏.高职教育务必引入“工匠精神”[J].科技创业月刊,2016, 29(14):87-88.
  [2]胡小成.“工匠精神”内涵探析——兼谈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途径[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4):113-117.
  [3]李晓,关晓光,左军.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医学,2017,41(1):83-84.
  [4]徐华,张海英,陈金梅,等.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调查分析及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2):43-44.
  [5]杨庆伟.浅谈信息化教学大赛对高职教育改革的促进作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6,18(4):26-29.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6jyxm1129);院级质量工程项目(编号:2017jyxm09)。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建筑行业的转型和升级,国家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电气系统的施工技术与传统建筑施工技术相比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本文探讨了在建筑电气施工技术课程中融入BIM技术的教学方式,旨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装配式建筑电气系统施工工艺和技术。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建筑电气施工技术  一、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
文章从数字化战场的战术通信需求出发,针对传统战术通信系统存在的缺陷以及发展趋势,从网络体系结构的高度总结出了战术互联网的3个构建原则。
乔托抛弃了古老的拜占庭传统绘画观念,运用缩短法和明暗阴影重新发现了在平面中造成景深视觉的绘画方法。乔托的这一发现改变了当时整个绘画的概念,揭开了艺术史上崭新的一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其成长起着不同的作用,尤其是父亲在参与幼儿的户外活动中具有截然不同于母亲的独特性和价值。男性自身的角色特点决定了父亲在参与户外活动时,父亲往往会与孩子产生相对剧烈的身体接触,鼓励孩子积极的参与其中,并以其固有的男性特征如坚毅、果断、深沉、独立、进取等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这对孩子身体素质的发展,冒险精神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提高父亲参与幼儿户外活动的质量与水平,不仅
一、科学素质的内容  科学素质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进而形成能够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品质和能力,它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技品质、科技意识五个要素。教师的任务是,用科学知识奠定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质疑、勇于探索、刚毅顽强的科技品质,初步形成科学意识。  21世纪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基
清末民初学生演剧的研究,以上海圣约翰发端、南洋公学汉语首演校园剧与天津南开学生演剧两条南北脉络为主要研究路径。其中,1901年上海南洋公学汉语首演校园剧已初步被证实其戏剧史价值。以此为鉴,关照1909年发生于北方的天津南开学生演剧实践,探析其发端源头,发展脉络,作为整体性的剧场艺术的戏剧学价值,意义重大。南开学生演剧的发轫来源于多方力量共同促成,帝国主义与封建残余的压迫使得有识之士意识到启蒙民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