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歷史事件回顾
乳山是革命老区,是胶东抗战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是一片英雄的红色土地。
马石山十勇士四进包围圈救出老百姓的英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巍巍马石山,是党和人民军队与群众生死与共、以命相救的见证。
300多名红色乳娘和保育员把最后一滴奶留给乳儿吮,最后一口粮留给乳儿吃,最后一件衣留给乳儿穿。浓浓乳娘情,是群众与党和人民军队生死与共、以命相助的写照。
胶东育儿所、胶东公学、胶东兵工厂、北海银行制版印钞厂、新华制药厂、胶东军区卫生部四所等都在乳山境内孕育诞生、发展壮大。
革命战争年代,乳山儿女用血肉抗击了敌人,用真情支援了革命,更为乳山这座城市融入了红色的血脉。那段烽火岁月,是乳山人永远难以忘却的纪念。
马石山:不屈的精神堡垒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的现场,出现在首个徒步方队前方的“马石山十勇士”荣誉旗,代表全国各地的抗战英模部队,飘扬在天安门前,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而马石山十勇士背后,有一段与乳山人民密切相关、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1942年深秋,日军华北最高司令官冈村宁次亲抵烟台部署,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式扫荡。11月21日,两万多日伪军密集平推进逼,严密搜索,将数十里的群众团团围在网内。被围的人群,大多数是老幼妇孺。他们手无寸铁,在敌人的合围下,向马石山退去。很快,马石山周围聚集起数千名百姓。就在大家以为只有死路一条时,十位战士迎面走来,他们是山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三营七连二排的一个班。他们几天前赴东海军分区执行任务,归队途中路过马石山,见这么多老乡被围,决定留下来带乡亲们突围。
当天傍晚,班长王殿元与部分熟悉地形的群众研究突围路线。等到深夜,王殿元和战士们把第一批群众分成两队,顺着1500米长的山沟向预定突围的沟口转移。趁火堆旁的日伪军人困马乏,王殿元带领3名战士悄悄干掉哨兵,扑灭两堆火,护送第一批200多名群众顺利突围。但十勇士并没随群众一起离去,而是重新回到马石山上,继续带其他群众突围。战斗最激烈时,战士们与四面攻山的敌人殊死拼杀,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块砸向敌人。最后,班长王殿元和两名战士宁死不降,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在2014年时,乳山市委、市政府对马石山烈士陵园进行了改陈布展。2015年8月15日,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揭牌并正式对外开放。
胶东育儿所:母爱乳山的红色精髓
胶东育儿所位于乳山市崖子镇田家村,距离乳山市区40公里。抗战时期,牟海县(今乳山市)境内,党的活动较早,群众的革命基础非常好,是胶东第一个全域解放的县区。共产党政军机关、八路军兵工厂、敌后医院、胶东公学、制药厂等常驻扎在这一带的村庄。田家村周边地区是胶东抗战的大后方,胶东育儿所就是在抗战烽火中,从田家村迅速发展起来的。
抗战时期,随着胶东妇女解放事业不断发展,妇女干部队伍不断壮大。由于战争环境,不少妇女干部生了孩子,无法带在身边抚养。为了解除妇女干部的后顾之忧,使革命后代健康成长,胶东行署和胶东妇联共同研究,决定筹办一处战时胶东育儿所。在当时的情况下,收养八路军子女的家庭不但面临着敌人轰炸和搜查的生命危险,还要面对生活上的窘迫。育儿所的工作人员积极与周围村的党组织和妇救会联系,选出了第一批红色乳娘。这些哺乳期的妇女听说要喂养八路军的孩子,主动给自己的孩子提前断奶,将所有的爱倾注到八路军的孩子身上。为了隐蔽,孩子们随乳娘分散在各村居住,他们从小到大都称乳娘是“妈妈”。
按照胶东育儿所的规定,红色乳娘每月发粗粮60斤,作为乳娘的口粮及喂养孩子的报酬,但当时斗争形势严峻,物资匮乏,这60斤粗粮有时无法及时到位。这些红色乳娘不计报酬,在承担生活重担之外,还要用生命保护八路军子女。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胶东育儿所所在地,有300多名无私的红色乳娘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超过1000名革命后代,用大爱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创造了一段人间奇迹。
为了能永远铭记这段红色记忆,让乳山“乳娘”精神得以传承,乳山市政府对胶东育儿所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最终利用胶东育儿所原址田家村民房,修缮了胶东育儿所教育基地。这是继威海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之后乳山市打造的又一红色精品工程——胶东育儿所教育基地。里面设有胶东育儿所纪念馆和胶东育儿所旧址两个部分,10处展室,通过文物、照片、影像、复原展室等多种形式,展现胶东育儿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