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在城市住久了,就觉得它老是没有变化,比起其他城市似乎显得有些土气,因而常常贬的多。然而,当你外出旅行归来,忽然又感到有些亲切,甚至很美。过一段时间,又有些腻了,似乎周围又平淡起来。这样又外出旅游一番,归来比较。认为还是这个城市好。大多数武汉人对武汉就是这种感觉。这大概是一种文化心态,或者是一种文化情结。
武汉在许多人眼里没有什么好印象:夏天像“火炉”,热起来让人透不过气来,够你受的了;而冬天又像“冰窟”一样,干冷干冷的。我以为,这种看法未免有点片面,其实武汉很美。就自然来说,两江三镇,山水相连,湖泊环绕。若是初到武汉,你可以凭吊古琴台,可以摩挲高山流水之音,可以鹦鹉洲头悠然遐想,可以逛大街小巷,参观有代表性的古老的汉正街和花楼街。最好你去“老通城”和“四季美”,选坐在明亮的窗户边,边吃茶边看充满人流的大街,然后再尝尝毛主席曾吃过的名食名菜“豆皮”“小笼汤包”和“武昌鱼”,一定会品出一缕甜甜武汉风味。还可以到归元寺去,数数500百罗汉,看你属那一种形象。当然不能忘记登黄鹤楼和游东湖,最好选择一个明朗的天气,一饱眼福。与过去相比,现在武汉要好看得更多了。城市是一种文明的象征,现代中的武汉不仅高楼林立,而且品位也更高了。一个城市,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载体,你走马观花地去欣赏它,只能观察到它的外表美,而只有正真仔细品味,它才能体验到它内在美的本质。从—定意义上讲,只有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美的真正所在。
武汉文明古老而悠久。大约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聚居于此,从事原始的农桑活动。西周时期,武汉市区外围出现众多城邑设制,如今天的武昌、汉阳和汉口都属江夏沙羡县。三国时期,武昌、汉口分别属于吴魏两国。唐朝初年。江夏郡改为鄂州,也就是今天的武昌。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口从昔日的泽国芦洲中崛起,到清初已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首,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这是一部灿烂的文明发展史,它勾画出武汉基本脉络走向。不仅于此,武汉还在于它的辉煌文化影响。高山流水,俞伯牙琴台觅知音的故事,至今仍然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生活。与此齐名更有黄鹤文化,是琴台流水之声的吸引,还是对黄鹤远去的失望。现在不得而知,只留下崔颢梦幻般的感叹。黄鹤文化形成有崔颢的功劳,但又不完全是,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应该说是武汉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结合。在现代文明进程中,武汉有过更辉煌的一页,武昌辛亥革命首义,一个封建落后的王朝宣布结束,中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可以说。武汉文明演进是鲜明的。也是灿烂的。
文化,是一座城市内涵所在。武汉是以什么文化为中心?武汉人总是莫衷一是。有人说它是南北交汇,有人说它是个水城。这是最基本的看法。在文化地理上,武汉却是得天独厚。历史称之九省通衢,水陆并进,四通八达,舟楫可行。用现代观点看,武汉早就是一个开放的城市。这一点历史早有定论。历史上武汉是兵家必争之地,现代经济发展中有“商埠”之说。这不是武汉人有眼光,开放意识超前,而是自然文化流向的多维性,自然融会东西南北文化特色,形成武汉独特的自然文化氛围。比如,以长江、汉水为线。上接川陕,下人海口;陆地京广相通,武汉是咽喉必经之地。地理文化开放和沟通。必然带来意识的开放。但是,武汉的开放又有别于沿海城市,它基本是一个内陆式的开放,还带有某种封闭性。在本质上,武汉地理文化以长江文化为底蕴。承载东西文化交汇。经过自然沉淀,由此形成武汉文化地理特色。
从文化学定格上,武汉文化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武汉文化?其基本人文文化框架是什么?近些年来一些新闻媒体议论纷纷,众说不一。若是从文化结构上看,在楚文化和黄鹤文化的基础上,以长江文化和东湖文化为特征,两种文化的沉淀和交汇,构成武汉文化基本框架。从人文文化学上看,是一个多种成分构成极为复杂的人文群体。其人文文化层面,很大成分上呈现浓厚的地方色彩。在人文结构上。又各自不同,各具特色。例如汉口,主要以黄陂、孝感人文群落作支撑。虽然经过历史的沉淀和自然的洗刷,但始终没有抹去黄陂、孝感人文文化底蕴,今天的汉口大街小巷里,到处弥漫着绵绵而婉转的黄陂、孝感乡音,而且不论如何变化,这种历史文化痕迹永远不会消失。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曾有“无黄不成街”之说,这就是说现代汉口的形成离不开黄陂文化,或者说黄陂文化的拥入促进了汉口的繁荣和发展,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开放,黄陂文化逐步向全国城市渗透。汉阳又不同于汉口,其文化以古琴台自然水色为基点,兼收现代汉阳文化精髓,融汇长江和汉水之养分,组成现代汉阳人文结构。而且没有一般城市中的市侩和浮躁之气,人的面容和水色也好一些,说话中带有恬静和柔软的香甜,给人印象清新而爽朗。武昌虽然古老,也有黄鹤文化和东湖文化作底蕴,但其人文文化背景结构是多重的,一方面随着全省政治中心的建立,除了浓厚的政治文化色彩外,一股乡土文化扑面而来,以农村人文背景组成特殊文化圈;另一方面以东湖自然环境为依托,自然形成一个以知识结构为主体的密集高智力文化圈。这两种人文文化相互交织。且有一种清新之气,由此形成武昌人文文化结构。这种文化有人称之东湖文化。
武汉文化心态,首先以精明和智慧自居。例如,“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本来是一种贬义的比喻,今天被解释为智慧的象征,武汉人尤为喜欢炫耀。又如,以黄陂、孝感居多的汉口人,对“尖黄陂、狡孝感、又尖又滑是汉川”形象大为欣赏,把一种地方斗笠特色进行人物化的嘲讽,解释成聪颖和精明。这种来自民间的比喻形成今天武汉人的共识,并概括为开放意识和开拓精神。其次,也有人认为武汉人喜欢盲目自大,没有上海人的精明,也没有江浙人勤奋和耐力,更没有四川人的吃苦精神。比如,武汉许多产品创建的品牌是很好的,但不能持久,虎头蛇尾,慢慢就自己淘汰自己,好牌子也丢了。又如,以黄陂、孝感人聪明作底蕴的武汉人,本来商品意识很强,而现在的武汉商品市场却大都被江浙人和福建人占领了,特别是大生意大市场都让别人来作,武汉人只能帮人打工。这是为什么呢?许多人都骂武汉人的丑陋和惰性,却很少有人从文化心理和文化的劣根性分析,从根本上还是一个文化品位,文化根基的问题。再次。武汉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较为严重,缺少一种大度风格,或者说缺少君子风度,遇事喜欢争吵,喜欢高谈阔论,有时很俗气,表现出低文化层面。这些表现,构成了武汉人基本文化心理状态。
在现代文化发展中,构建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结构,如何构筑武汉基本文化走向,这是建设现代武汉所必须思考的问题。第一, 构建什么样的武汉发展框架?这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十分重要,也是一个城市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早些时候以江汉关为中心的商业和港口很发达,被称之为“东方芝加哥”,由此有人提出以此为发展模式。五六十年代,随着我国工业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武汉钢铁公司的建立,一些人又提出把武汉建设为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后。武汉得到空前的发展,武汉又面临着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有人提出把武汉定位为“国际大都市”,有的说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都市”,随着武汉的“两通”起飞,有的主张建立成为一个商业和金融中心。当人类进入21世纪时候,知识经济的到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兴起,一些专家学者建议把武汉定位为教育科技城。总之,构筑一个什么样的21世纪武汉,迫切需要认真思索和讨论的问题。第二,在21世纪树立一个什么样的武汉形象,这是武汉人在走向新世纪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一种认为,武汉应是“九头鸟”形象,它展示了武汉人的精明和智慧,反映了深厚的武汉历史文化,凝聚了楚文化精华;另一种认为,武汉形象应是一种文明形象,既有楚文化的传统根基,又有现代文明的思维意识,同时具备超前的理性观念。还有的认为,武汉应确立一种开放而超前的社会形象,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精明强悍,智慧聪颖,举止言谈文明,谦虚而又充满自信,把一个全新的武汉融入21世纪。形象,既是抽象的理念又是具体的表现形式,在形象面前武汉人既茫然又充满追求和向往。在构筑未来武汉框架时,武汉人对形象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应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形象教育和理念创新。武汉未来文化结构应是全方位的,其走向应该更合理、更鲜明、更宏伟。它依托长江文化,发扬楚文化之长,辐射四方,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武汉有太多的包袱。也有很多机遇。悠久的历史不能成为睡梦的温床,面对多彩而充满挑战的未来不能惶恐和犹豫。创造一个新武汉,需要理念,需要文化的支撑,需要脚踏实地奋斗,需要社会发展的带动,特别是整体文化效应。灿烂的楚文化和长江文化,是武汉文明的源流,是构筑现代文明的基点,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时空是辽阔的,未来是浩瀚的,武汉人正在昔日文明的基础上走向一个新的时代。
武汉在许多人眼里没有什么好印象:夏天像“火炉”,热起来让人透不过气来,够你受的了;而冬天又像“冰窟”一样,干冷干冷的。我以为,这种看法未免有点片面,其实武汉很美。就自然来说,两江三镇,山水相连,湖泊环绕。若是初到武汉,你可以凭吊古琴台,可以摩挲高山流水之音,可以鹦鹉洲头悠然遐想,可以逛大街小巷,参观有代表性的古老的汉正街和花楼街。最好你去“老通城”和“四季美”,选坐在明亮的窗户边,边吃茶边看充满人流的大街,然后再尝尝毛主席曾吃过的名食名菜“豆皮”“小笼汤包”和“武昌鱼”,一定会品出一缕甜甜武汉风味。还可以到归元寺去,数数500百罗汉,看你属那一种形象。当然不能忘记登黄鹤楼和游东湖,最好选择一个明朗的天气,一饱眼福。与过去相比,现在武汉要好看得更多了。城市是一种文明的象征,现代中的武汉不仅高楼林立,而且品位也更高了。一个城市,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载体,你走马观花地去欣赏它,只能观察到它的外表美,而只有正真仔细品味,它才能体验到它内在美的本质。从—定意义上讲,只有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美的真正所在。
武汉文明古老而悠久。大约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聚居于此,从事原始的农桑活动。西周时期,武汉市区外围出现众多城邑设制,如今天的武昌、汉阳和汉口都属江夏沙羡县。三国时期,武昌、汉口分别属于吴魏两国。唐朝初年。江夏郡改为鄂州,也就是今天的武昌。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口从昔日的泽国芦洲中崛起,到清初已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首,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这是一部灿烂的文明发展史,它勾画出武汉基本脉络走向。不仅于此,武汉还在于它的辉煌文化影响。高山流水,俞伯牙琴台觅知音的故事,至今仍然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生活。与此齐名更有黄鹤文化,是琴台流水之声的吸引,还是对黄鹤远去的失望。现在不得而知,只留下崔颢梦幻般的感叹。黄鹤文化形成有崔颢的功劳,但又不完全是,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应该说是武汉自然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结合。在现代文明进程中,武汉有过更辉煌的一页,武昌辛亥革命首义,一个封建落后的王朝宣布结束,中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可以说。武汉文明演进是鲜明的。也是灿烂的。
文化,是一座城市内涵所在。武汉是以什么文化为中心?武汉人总是莫衷一是。有人说它是南北交汇,有人说它是个水城。这是最基本的看法。在文化地理上,武汉却是得天独厚。历史称之九省通衢,水陆并进,四通八达,舟楫可行。用现代观点看,武汉早就是一个开放的城市。这一点历史早有定论。历史上武汉是兵家必争之地,现代经济发展中有“商埠”之说。这不是武汉人有眼光,开放意识超前,而是自然文化流向的多维性,自然融会东西南北文化特色,形成武汉独特的自然文化氛围。比如,以长江、汉水为线。上接川陕,下人海口;陆地京广相通,武汉是咽喉必经之地。地理文化开放和沟通。必然带来意识的开放。但是,武汉的开放又有别于沿海城市,它基本是一个内陆式的开放,还带有某种封闭性。在本质上,武汉地理文化以长江文化为底蕴。承载东西文化交汇。经过自然沉淀,由此形成武汉文化地理特色。
从文化学定格上,武汉文化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武汉文化?其基本人文文化框架是什么?近些年来一些新闻媒体议论纷纷,众说不一。若是从文化结构上看,在楚文化和黄鹤文化的基础上,以长江文化和东湖文化为特征,两种文化的沉淀和交汇,构成武汉文化基本框架。从人文文化学上看,是一个多种成分构成极为复杂的人文群体。其人文文化层面,很大成分上呈现浓厚的地方色彩。在人文结构上。又各自不同,各具特色。例如汉口,主要以黄陂、孝感人文群落作支撑。虽然经过历史的沉淀和自然的洗刷,但始终没有抹去黄陂、孝感人文文化底蕴,今天的汉口大街小巷里,到处弥漫着绵绵而婉转的黄陂、孝感乡音,而且不论如何变化,这种历史文化痕迹永远不会消失。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曾有“无黄不成街”之说,这就是说现代汉口的形成离不开黄陂文化,或者说黄陂文化的拥入促进了汉口的繁荣和发展,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开放,黄陂文化逐步向全国城市渗透。汉阳又不同于汉口,其文化以古琴台自然水色为基点,兼收现代汉阳文化精髓,融汇长江和汉水之养分,组成现代汉阳人文结构。而且没有一般城市中的市侩和浮躁之气,人的面容和水色也好一些,说话中带有恬静和柔软的香甜,给人印象清新而爽朗。武昌虽然古老,也有黄鹤文化和东湖文化作底蕴,但其人文文化背景结构是多重的,一方面随着全省政治中心的建立,除了浓厚的政治文化色彩外,一股乡土文化扑面而来,以农村人文背景组成特殊文化圈;另一方面以东湖自然环境为依托,自然形成一个以知识结构为主体的密集高智力文化圈。这两种人文文化相互交织。且有一种清新之气,由此形成武昌人文文化结构。这种文化有人称之东湖文化。
武汉文化心态,首先以精明和智慧自居。例如,“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本来是一种贬义的比喻,今天被解释为智慧的象征,武汉人尤为喜欢炫耀。又如,以黄陂、孝感居多的汉口人,对“尖黄陂、狡孝感、又尖又滑是汉川”形象大为欣赏,把一种地方斗笠特色进行人物化的嘲讽,解释成聪颖和精明。这种来自民间的比喻形成今天武汉人的共识,并概括为开放意识和开拓精神。其次,也有人认为武汉人喜欢盲目自大,没有上海人的精明,也没有江浙人勤奋和耐力,更没有四川人的吃苦精神。比如,武汉许多产品创建的品牌是很好的,但不能持久,虎头蛇尾,慢慢就自己淘汰自己,好牌子也丢了。又如,以黄陂、孝感人聪明作底蕴的武汉人,本来商品意识很强,而现在的武汉商品市场却大都被江浙人和福建人占领了,特别是大生意大市场都让别人来作,武汉人只能帮人打工。这是为什么呢?许多人都骂武汉人的丑陋和惰性,却很少有人从文化心理和文化的劣根性分析,从根本上还是一个文化品位,文化根基的问题。再次。武汉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较为严重,缺少一种大度风格,或者说缺少君子风度,遇事喜欢争吵,喜欢高谈阔论,有时很俗气,表现出低文化层面。这些表现,构成了武汉人基本文化心理状态。
在现代文化发展中,构建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结构,如何构筑武汉基本文化走向,这是建设现代武汉所必须思考的问题。第一, 构建什么样的武汉发展框架?这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十分重要,也是一个城市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早些时候以江汉关为中心的商业和港口很发达,被称之为“东方芝加哥”,由此有人提出以此为发展模式。五六十年代,随着我国工业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武汉钢铁公司的建立,一些人又提出把武汉建设为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后。武汉得到空前的发展,武汉又面临着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有人提出把武汉定位为“国际大都市”,有的说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都市”,随着武汉的“两通”起飞,有的主张建立成为一个商业和金融中心。当人类进入21世纪时候,知识经济的到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兴起,一些专家学者建议把武汉定位为教育科技城。总之,构筑一个什么样的21世纪武汉,迫切需要认真思索和讨论的问题。第二,在21世纪树立一个什么样的武汉形象,这是武汉人在走向新世纪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一种认为,武汉应是“九头鸟”形象,它展示了武汉人的精明和智慧,反映了深厚的武汉历史文化,凝聚了楚文化精华;另一种认为,武汉形象应是一种文明形象,既有楚文化的传统根基,又有现代文明的思维意识,同时具备超前的理性观念。还有的认为,武汉应确立一种开放而超前的社会形象,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精明强悍,智慧聪颖,举止言谈文明,谦虚而又充满自信,把一个全新的武汉融入21世纪。形象,既是抽象的理念又是具体的表现形式,在形象面前武汉人既茫然又充满追求和向往。在构筑未来武汉框架时,武汉人对形象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应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形象教育和理念创新。武汉未来文化结构应是全方位的,其走向应该更合理、更鲜明、更宏伟。它依托长江文化,发扬楚文化之长,辐射四方,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武汉有太多的包袱。也有很多机遇。悠久的历史不能成为睡梦的温床,面对多彩而充满挑战的未来不能惶恐和犹豫。创造一个新武汉,需要理念,需要文化的支撑,需要脚踏实地奋斗,需要社会发展的带动,特别是整体文化效应。灿烂的楚文化和长江文化,是武汉文明的源流,是构筑现代文明的基点,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时空是辽阔的,未来是浩瀚的,武汉人正在昔日文明的基础上走向一个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