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名在国际奥委会28个单项体育组织工作的中国籍官员,国际体育组织和北京奥组委的联络官中唯一的中国人。
她不是奥运会冠军,也没有拿过世锦赛的金牌,不似邓亚萍般在中国家喻户晓,甚至在国内体坛消失了十几年,可当她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顶着的头衔着实让人意外——
国际击剑联合会竞赛总监,国际剑联1994年来第一位亚洲籍雇员,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名在国际奥委会28个单项体育组织工作的中国籍官员,国际体育组织和北京奥组委的联络宫中唯一的中国人。
鄂洁,一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满族,可以很爽朗地笑,很坦诚地说话,有北方女子的大气。1米75的高个儿,还能看到往昔运动员的身影,不过现在,黑色短西服加修身长裤,英语和法语都能应用自如,已然高级白领的行头。
面对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鄂洁说自己的职责是,“给世界各国选手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我们以前挨整,现在不能去整别人。”
“亚洲人怎么能管我们呢?”
很多人都记得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中国男子花剑团体决赛,因为匈牙利裁判多次判罚错误,中国队痛失金牌。赛后虽然裁判被解除奥运会裁判资格,但比赛成绩不作更改。自此,国际剑联开始前所未有的改革。2005年,引入裁判录像监督系统,比赛中,选手对判决如有疑问,可有两次要求查看录像的权利,如果证实选手的判断正确,他的两次机会仍然得到保留。
与此同时,一位来自中国的女子进入世人的视线。鄂洁,从国际剑联主席助理升任竞赛总监。她的强硬作风,不妥协的方式,逐渐让素来高傲的欧洲同行们意识到,这位来自中国的小女子可不好惹。
击剑在欧洲有着漫长历史,中世纪骑士必备的七个技能便包括剑术。现代击剑运动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就已列入比赛项目。长久以来,欧洲人在国际剑坛一统天下,高人一等的心态根深蒂固。
国际剑联早有规定,击剑比赛时,双方教练不得进人场地。但大多数欧洲教练毫不理会,他们站在剑道两旁,大喊大叫。在鄂洁的印象中,以前进入击剑比赛场就像进入菜市场,所有人都站在剑道旁,大喊加油,比赛就像打架,意大利教练在这边,法国教练在那边,又喊又叫。
“裁判也是人,特别是小国教练,看到强国教练威胁的话,也害怕。”鄂洁上任以来,毫不犹豫地把教练赶出去。如果不服从,按照剑联规定,黄牌警告,黑牌停赛两个月。这般不懈坚持惹来不少反抗。
2007年5月在越南河内举行的击剑比赛中,有些欧美教练不服,“亚洲人怎么能管我们呢?”法国、俄罗斯、波兰、乌克兰和美国的教练一起抗议,说是运动员太远,没办法指导。
鄂洁的回答毫不含糊:“二十多个国家比赛呢,怎么就你们觉得远?我是运动员出身,指导都是在平时的,现在太晚了。”教练们仍然很顽固,鄂洁也决不让步,“那就黑牌,罚出场去,两个月休息。”最终,教练们都乖乖地上了看台。
她也曾经把中国队的教练、法国人鲍威尔轰出场。“现在我到了赛场,这些教练都不用说,自动上看台(哈哈)”。
在2007年10月初结束的俄罗斯世锦赛上,鄂洁遭遇了一场实实在在的诬陷风暴。中国女子佩剑选手谭雪,拥有夺取金牌的实力,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和俄罗斯选手涅恰耶娃在决赛中相遇。裁判的人选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根据国际剑联的抽签系统,在中立国家的裁判中选取。结果,抽到了意大利裁判。后来的比赛证明,这位裁判公正判决,没有任何作弊之处。
但谣言却越传越盛,说“谭雪的比赛都是抽到意大利裁判”,因为教练鲍威尔在意大利当过8年教练,这是刻意安排的。
“前面都是电脑抽签,后来按照中立区来抽,怎么会作弊?”鄂洁愤愤不平,“如果是法国裁判,他们又会说,鲍威尔是法国人,所以找法国裁判。”鄂洁说,“这样的谣言可能会让剑联主席怀疑,我是不是在排除万难帮助中国队?”
鄂洁说,“如果你不害怕、敢于和他们针锋相对的话,他们也会明白。你不好惹,也会慢慢尊重你。”
运动员的梦想
用鄂洁自己的话说,她的运动生涯和中国击剑运动一样,从来都是处于弱势。年少时所在的北京击剑队,和江苏、广东等传统强队相比,实力弱小。中国国家队,和欧洲强队相比,也处于下风。
1986年,她因为获得全国青年锦标赛冠军而加入国家队,后来还担任女子花剑队的队长。1990年,法国世锦赛。当时,中国队和法国队争夺第三名。本土作战的法国队有全场观众的支持,中国队也状态极佳,比赛打得白热化,三局过后双方打平,还剩最后一名选手的决斗。鄂洁上场,左手持剑,对手是法国前体育部长拉莫尔的夫人。如果鄂洁赢,中国队赢;鄂洁输,中国队输。鄂洁记得,她当时紧张得直哆嗦,话都说不出来了。上场后,她意外发现,“对手也紧张得不会打了”。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技术的较量已然退居其次,意志和心理的决斗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最后,鄂洁赢了,5比1,中国队历史性地获得了团体第三名。这是自栾菊杰1984年夺得奥运会女子花剑个人冠军后,女花团体获得的最好名次。
1992年,处于竞技状态巅峰的鄂洁参加巴塞罗那奥运会。但在预赛时,希腊裁判的不公裁决终止了她的比赛生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鄂洁现在仍有些不平。风水轮流转,希腊裁判后来成了裁判委员会的主席,他怎么也想不到,在国际剑联竟然遇到了当年那个挨整的中国运动员,而且还一度成了自己的上司。
“当时做运动员的目标是,全国青年冠军、全国成年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奥运会冠军。但到了世界级,我就拿过第三名,后面的梦一直都没有实现。”
在欧洲运动员和裁判几乎占有绝对优势的击剑场,鄂洁几乎看不到夺取奥运金牌的希望,因此,她选择了重回学校。跑半天可以背多少单词啊!
1993年,鄂洁26岁,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一年级的学生。报到第一天,她还在代表北京队参加全运会,是父亲替她把被褥、洗脸盆等东西搬到宿舍。和后来很多明星运动员上大学,享受特殊课程特殊待遇不同,鄂洁过了四年真真正正的大学校园生活。
其实,鄂洁并非出生于体育世家,倒算是书香门第,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只因小时候身子骨羸弱,个头却比同龄人高出一截,才开始练起了长跑、跳远、跳高等田径项目。13岁,进入北京击剑队后,她仍然坚持在朝阳中学读书。在国家队她还主动向教练要求,空余时间上体育大专班。
在鄂洁看来,竞技体育如果只是单纯地重复机械性的动作,有些浪费生命。在她练习田径跑步的时候,甚至想,跑半天可以背多少单词啊!
1997年,从北外毕业后,鄂洁回到了北京体委,在体育总会活动部工作。一杯茶,一张报纸的机关生活,她觉得浑身的劲都使不出来。刚好,国家体委选派优秀运动员到法国留学,鄂洁报名参加。
1998年1月5日,鄂洁踏上了飞往巴黎的航班,那年,她三十岁。一切从零开始,找房子,办居留,买保险,熬过了最初背井离乡的痛苦。最后的9个月,没有奖学金。为了负担高昂的生活费用,鄂洁重新拿起手中的剑,到法国的俱乐部打比赛,做教练。5年没有拿剑,居然还帮助俱乐部拿到了全国冠军。两年后,她完成学业,获得了法国国家体育学院体育经济管理的硕士。接着,她又在里昂一大,读完了竞技体育管理专业的硕士。
虽然是作为国家体委为2008北京奥运会培养的人才,但鄂洁清楚,自己没有“坐着直升飞机上升”那样的幸运。在巴黎毕业前夕,她和国际剑联联系,希望可以去实习。没想到在和剑联主席何内·豪克先生见面后,豪克先生当即回答:“你明天可以来上班了。”
在当主席助理的两年间,鄂洁负责处理主席的信件、传真,安排出访的机票、签证,事无巨细。每次主席出差,她都会担惊受怕,有时甚至半夜会惊醒。“飞机会不会晚点,那边接机怎么办?主席的旅行一个接着一个,去伊朗要不要签证,去俄罗斯要不要签证?”这让她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国际剑联的行政结构和运作有了全面的了解,和各国剑联主席,甚至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对她之后胜任竞赛总监的工作帮助很大。
转眼之间,鄂洁独自一人在巴黎生活了十年。从北京到巴黎,从运动员到高层管理人员,转变的发生不在一朝一夕。已经有两个双胞胎女儿的击剑名将肖爱华,非常佩服鄂洁,她的经历,在所有退役的中国击剑运动员中也许无人可比。
她不是奥运会冠军,也没有拿过世锦赛的金牌,不似邓亚萍般在中国家喻户晓,甚至在国内体坛消失了十几年,可当她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顶着的头衔着实让人意外——
国际击剑联合会竞赛总监,国际剑联1994年来第一位亚洲籍雇员,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名在国际奥委会28个单项体育组织工作的中国籍官员,国际体育组织和北京奥组委的联络宫中唯一的中国人。
鄂洁,一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满族,可以很爽朗地笑,很坦诚地说话,有北方女子的大气。1米75的高个儿,还能看到往昔运动员的身影,不过现在,黑色短西服加修身长裤,英语和法语都能应用自如,已然高级白领的行头。
面对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鄂洁说自己的职责是,“给世界各国选手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我们以前挨整,现在不能去整别人。”
“亚洲人怎么能管我们呢?”
很多人都记得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中国男子花剑团体决赛,因为匈牙利裁判多次判罚错误,中国队痛失金牌。赛后虽然裁判被解除奥运会裁判资格,但比赛成绩不作更改。自此,国际剑联开始前所未有的改革。2005年,引入裁判录像监督系统,比赛中,选手对判决如有疑问,可有两次要求查看录像的权利,如果证实选手的判断正确,他的两次机会仍然得到保留。
与此同时,一位来自中国的女子进入世人的视线。鄂洁,从国际剑联主席助理升任竞赛总监。她的强硬作风,不妥协的方式,逐渐让素来高傲的欧洲同行们意识到,这位来自中国的小女子可不好惹。
击剑在欧洲有着漫长历史,中世纪骑士必备的七个技能便包括剑术。现代击剑运动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就已列入比赛项目。长久以来,欧洲人在国际剑坛一统天下,高人一等的心态根深蒂固。
国际剑联早有规定,击剑比赛时,双方教练不得进人场地。但大多数欧洲教练毫不理会,他们站在剑道两旁,大喊大叫。在鄂洁的印象中,以前进入击剑比赛场就像进入菜市场,所有人都站在剑道旁,大喊加油,比赛就像打架,意大利教练在这边,法国教练在那边,又喊又叫。
“裁判也是人,特别是小国教练,看到强国教练威胁的话,也害怕。”鄂洁上任以来,毫不犹豫地把教练赶出去。如果不服从,按照剑联规定,黄牌警告,黑牌停赛两个月。这般不懈坚持惹来不少反抗。
2007年5月在越南河内举行的击剑比赛中,有些欧美教练不服,“亚洲人怎么能管我们呢?”法国、俄罗斯、波兰、乌克兰和美国的教练一起抗议,说是运动员太远,没办法指导。
鄂洁的回答毫不含糊:“二十多个国家比赛呢,怎么就你们觉得远?我是运动员出身,指导都是在平时的,现在太晚了。”教练们仍然很顽固,鄂洁也决不让步,“那就黑牌,罚出场去,两个月休息。”最终,教练们都乖乖地上了看台。
她也曾经把中国队的教练、法国人鲍威尔轰出场。“现在我到了赛场,这些教练都不用说,自动上看台(哈哈)”。
在2007年10月初结束的俄罗斯世锦赛上,鄂洁遭遇了一场实实在在的诬陷风暴。中国女子佩剑选手谭雪,拥有夺取金牌的实力,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和俄罗斯选手涅恰耶娃在决赛中相遇。裁判的人选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根据国际剑联的抽签系统,在中立国家的裁判中选取。结果,抽到了意大利裁判。后来的比赛证明,这位裁判公正判决,没有任何作弊之处。
但谣言却越传越盛,说“谭雪的比赛都是抽到意大利裁判”,因为教练鲍威尔在意大利当过8年教练,这是刻意安排的。
“前面都是电脑抽签,后来按照中立区来抽,怎么会作弊?”鄂洁愤愤不平,“如果是法国裁判,他们又会说,鲍威尔是法国人,所以找法国裁判。”鄂洁说,“这样的谣言可能会让剑联主席怀疑,我是不是在排除万难帮助中国队?”
鄂洁说,“如果你不害怕、敢于和他们针锋相对的话,他们也会明白。你不好惹,也会慢慢尊重你。”
运动员的梦想
用鄂洁自己的话说,她的运动生涯和中国击剑运动一样,从来都是处于弱势。年少时所在的北京击剑队,和江苏、广东等传统强队相比,实力弱小。中国国家队,和欧洲强队相比,也处于下风。
1986年,她因为获得全国青年锦标赛冠军而加入国家队,后来还担任女子花剑队的队长。1990年,法国世锦赛。当时,中国队和法国队争夺第三名。本土作战的法国队有全场观众的支持,中国队也状态极佳,比赛打得白热化,三局过后双方打平,还剩最后一名选手的决斗。鄂洁上场,左手持剑,对手是法国前体育部长拉莫尔的夫人。如果鄂洁赢,中国队赢;鄂洁输,中国队输。鄂洁记得,她当时紧张得直哆嗦,话都说不出来了。上场后,她意外发现,“对手也紧张得不会打了”。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技术的较量已然退居其次,意志和心理的决斗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最后,鄂洁赢了,5比1,中国队历史性地获得了团体第三名。这是自栾菊杰1984年夺得奥运会女子花剑个人冠军后,女花团体获得的最好名次。
1992年,处于竞技状态巅峰的鄂洁参加巴塞罗那奥运会。但在预赛时,希腊裁判的不公裁决终止了她的比赛生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鄂洁现在仍有些不平。风水轮流转,希腊裁判后来成了裁判委员会的主席,他怎么也想不到,在国际剑联竟然遇到了当年那个挨整的中国运动员,而且还一度成了自己的上司。
“当时做运动员的目标是,全国青年冠军、全国成年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奥运会冠军。但到了世界级,我就拿过第三名,后面的梦一直都没有实现。”
在欧洲运动员和裁判几乎占有绝对优势的击剑场,鄂洁几乎看不到夺取奥运金牌的希望,因此,她选择了重回学校。跑半天可以背多少单词啊!
1993年,鄂洁26岁,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一年级的学生。报到第一天,她还在代表北京队参加全运会,是父亲替她把被褥、洗脸盆等东西搬到宿舍。和后来很多明星运动员上大学,享受特殊课程特殊待遇不同,鄂洁过了四年真真正正的大学校园生活。
其实,鄂洁并非出生于体育世家,倒算是书香门第,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只因小时候身子骨羸弱,个头却比同龄人高出一截,才开始练起了长跑、跳远、跳高等田径项目。13岁,进入北京击剑队后,她仍然坚持在朝阳中学读书。在国家队她还主动向教练要求,空余时间上体育大专班。
在鄂洁看来,竞技体育如果只是单纯地重复机械性的动作,有些浪费生命。在她练习田径跑步的时候,甚至想,跑半天可以背多少单词啊!
1997年,从北外毕业后,鄂洁回到了北京体委,在体育总会活动部工作。一杯茶,一张报纸的机关生活,她觉得浑身的劲都使不出来。刚好,国家体委选派优秀运动员到法国留学,鄂洁报名参加。
1998年1月5日,鄂洁踏上了飞往巴黎的航班,那年,她三十岁。一切从零开始,找房子,办居留,买保险,熬过了最初背井离乡的痛苦。最后的9个月,没有奖学金。为了负担高昂的生活费用,鄂洁重新拿起手中的剑,到法国的俱乐部打比赛,做教练。5年没有拿剑,居然还帮助俱乐部拿到了全国冠军。两年后,她完成学业,获得了法国国家体育学院体育经济管理的硕士。接着,她又在里昂一大,读完了竞技体育管理专业的硕士。
虽然是作为国家体委为2008北京奥运会培养的人才,但鄂洁清楚,自己没有“坐着直升飞机上升”那样的幸运。在巴黎毕业前夕,她和国际剑联联系,希望可以去实习。没想到在和剑联主席何内·豪克先生见面后,豪克先生当即回答:“你明天可以来上班了。”
在当主席助理的两年间,鄂洁负责处理主席的信件、传真,安排出访的机票、签证,事无巨细。每次主席出差,她都会担惊受怕,有时甚至半夜会惊醒。“飞机会不会晚点,那边接机怎么办?主席的旅行一个接着一个,去伊朗要不要签证,去俄罗斯要不要签证?”这让她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国际剑联的行政结构和运作有了全面的了解,和各国剑联主席,甚至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对她之后胜任竞赛总监的工作帮助很大。
转眼之间,鄂洁独自一人在巴黎生活了十年。从北京到巴黎,从运动员到高层管理人员,转变的发生不在一朝一夕。已经有两个双胞胎女儿的击剑名将肖爱华,非常佩服鄂洁,她的经历,在所有退役的中国击剑运动员中也许无人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