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朴一生的老红军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oso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书不用戴眼镜
  
  06年7月的一天,我接到一个杂志编辑部的电话,要我为长征老红军曾福祥拍几张照片,他们要发一篇关于曾福祥的文章,并且说要发照片做封面。
  当我来到了曾老家时,我一是高兴,二是犯难了。高兴的是年近百岁的曾福祥老人身体真是健壮,他打着赤膊坐在椅子上看报纸,而且没戴眼镜。看到我到来,曾老利索地站起来,指着一张椅子,用于都话说“坐,好坐”,接着又叫家人为我倒茶。看到年近百岁的曾老身体还如此健壮,着实让我高兴。可是,我的目光在曾老家中扫视了一遍,再在房外观察一番后,我却犯难了,曾老家里如此俭朴,甚至没法找到照相的地方。这是一栋建于七十年代,土木结构的四列三间房子。厅子的左面贴着两大张十大元帅和将军画,右面几乎贴满了旧报纸;后面是一张小木门和楼梯,前面是双叶大木门。大门一侧放着杂物,另一侧贴着一张旧日历。我看到室内没法找背景,来到外面观察,还是没法找背景。虽然曾老身体很好,由于天气太热,我也没敢提出让老人家去户外拍照的想法。幸好那张旧日历贴得不牢,把旧日历揭下后得以找到个“空白”之处作背景。
  
  常提起元帅
  
  曾福祥是江西省于都县贡江镇人,1931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是红三军团十团一营一连战士,九军团三十二军机枪班班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一二0师第二支队副排长、新四军三师八旅旅部战斗连文书、三师八旅旅部事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苏北区第三师八旅供给部军需科科员(连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在江苏盐阜军区休养,1953年回于都任供销社食堂管理员、仓库保管员,1965年退休,1980年改离休,现享受副地级干部待遇。
  虽然年近百岁,曾老记忆力还不错,长征时的情景和细节能说出一大串。回忆当年红军过于都河的情形时,他说:“当时河面上工兵和当地老百姓已经用木船搭起了浮桥,桥上铺的都是老表家捐的床板、门板。1934年10月17日傍晚,我和战友们吃了晚饭后开始渡河,然后经过小溪、信丰等地。因为白天有敌人的飞机轰炸,所以部队一般都是晚上行军,白天休息。不管天气如何都是这样。”
  曾福祥记得,到了信丰,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时,“红三军团走在红一军团的后面, 红一军团打了仗,我们没有打,但行军时听到了激烈作战的枪声。”
  
  曾福祥与本文作者交谈
  
  曾老还记得在参加娄山关战役时,“天上有好多架飞机,地上又有许多敌人,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战士们都很英勇,我扛的是轻机枪,有15斤重。红军把敌人打得很惨,一直将敌人追到乌江,还抓到了好多俘虏”。
  当曾老听到我曾在云南当过兵时,他说:“我们长征过金沙江,是当地老百姓用牛皮船送过去的,一只牛皮船坐一个班,由当地老百姓为我们划船,把我们送过金沙江的。”他还记得红九军团团长罗炳辉:“他打双枪,打起仗来非常勇敢,亲自带着我们冲锋陷阵。”他还说罗炳辉平时很关心战士,队伍到了云南省洞长府(罗炳辉家乡)时,一天就来了1000多人要求参加红军队伍。
  曾老最为庆幸的是,参加过无数战斗并且身为机枪手的他,竟然没有挂过彩。曾老得意地说:“子弹像下雨一样,一颗也没有打到过我。这条命是从枪林弹雨中捡回来的。”我问他机枪手是敌人最为关注、最容易中弹的人物,你打了那么多的仗,怎能那么平安无事?曾老说:“这也许是命运注定的吧!”“我是打几下就换一个地方。”我想,其实并不是“命运注定”而是“打几下就换一个地方”灵活机动的结果。
  
  全家福
  
  尽管曾老经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抗日战场上拼过刺刀,他却从不张扬,日子过得非常低调。尽管他为革命付出了这么多,但从来不向组织开口提要求。1953年,他带着妻子和儿女回到了家乡于都县,在县供销社工作,一直干到退休。他在供销社,收过破烂,收过鸭毛。曾老的儿女、儿媳大都是环卫、城管、工厂等在世俗眼中不怎么好的单位的工人。曾老的老伴邱莲花已于2003年8月去世。现在他的生活大都由女儿照顾,待大家下班后女儿就回夫家,曾老即由儿孙们照应。他的家里十分简朴,夏天还是以蚊帐避蚊蝇。当我赞叹他的高风亮节、俭朴风范时,他说:“这就很满足了,我们当初参加革命,就是想大家都吃上饭,现在我们的生活不错了!”曾老还说:“现在党和政府对我们很关心,县里的领导还经常来看望我。”他高兴地说:“以前我的工资是在商业部门拿,现在转到老干局了。”他还指着一只轮椅说:“那是县委杨人平书记送给我的,我经常都推着它去散步,走累了,我就在轮椅上坐坐,这轮椅既可以当拐杖,又可以当椅子,很好的!”曾老依然保持着战争年代艰苦朴素的作风,再一次让我看到了一名老红军战士的革命情怀。
  曾老已年近百岁高龄,却依然耳聪目明,从来没买过眼镜,口齿清晰,记忆良好,思路清晰,表达清楚,跟他聊天,就像跟年轻人聊天一样。据他家人说,曾老一生很少生病,从来没住过医院,有时,感冒了吃几颗丸子就好了。我想俭朴的生活,豁达的胸襟加上每日的锻炼,应该就是曾老的长寿秘诀。真心祝愿曾老健康长寿!
其他文献
人各有爱,我独爱枫树。     我家住在海拔千米的神华山和海拔百米的石鼓岑夹缝中的一个小山村----平安村。解放前,全村只有13户,清一色姓陈。不知哪一代祖先在屋后50多米远的土埂上,犬牙交错地栽了两行30多株枫树;又不知过了多少年,这些枫树长成高二十多米,粗三人合抱不拢、伟岸壮硕的参天大树,在屋后形成一道坚实的屏障。壬子年发大水,村后石鼓岑崩塌突发泥石流,对着村子汹涌而下,眼看一场屋倒人亡、财物
期刊
南昌八一大道,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堪称“新中国第一宽”。这是邵式平省长力主修建的江西第一大道。但当时有些人认为没有必要修那样宽的大道,甚至一些省级领导也不同意邵省长的意见。邵省长力排众议:“现在你们觉得太宽,不错。但随着建设事业发展,交通车辆、人流必将大增。那时八一大道可能还嫌窄呢。”正是由于邵式平省长胸怀宽广、远见卓识,才有八一大道在南昌乃至江西的交通和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几十年来,南昌市区
期刊
中医长寿养生法     中医认为,长寿的关键在于养生,其养生之道可归纳为以下4点。     1、起居有常,动静适宜     药王孙思邈提出“养生之道,常于小劳”、“体欲常劳,劳勿过极”、“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说明要劳逸结合,动静适宜,也就是平时应建立正常的生活作息,养成适时劳动、运动的习惯,这有利于增强抵抗力,远离疾病的威胁。     2、饮食有节,戒除偏食     中医提出“饮食有节,身利
期刊
母亲出生在一个极为贫困的家庭,她没有读过一天书,却有着极好的修养。受母亲的影响与教育,我自幼就懂得了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自强不息做人和“百善孝为先”的道理。父亲工作在外,是母亲在农村将我们兄弟姊妹六个带大,为了我们这个八口之家,母亲夙兴夜寐,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母亲一辈子和泥土打交道,没有“劳保”,最大的财富就是六个儿女。  母亲是凭着怎样的信念从艰难困苦的生活之中过来的?为了我们这个家,
期刊
桑榆暮年山歌嘹亮  文严修余     寻乌县长宁镇有一个“山歌王”。这个山歌王,尽管只读过三年书,却编写出2600多首老百姓爱听爱唱的山歌。他,就是73岁的原城北村党支书、村计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富祥。   刘富祥1952年入党,当了35年村干部。1996年6月,他被村民推举,挑起了村计生协会常务副会长的担子。走马上任后的刘老,为了宣传好基本国策,绞尽脑汁,夜不能寐。念书读报,“报纸一大张,乌字行打
期刊
用母亲的话说,父亲真的像个老小孩,三天两天闹着要吃零食。若是母亲一时拿不出我们每次带回去的零食,父亲便像个孩子闷坐在沙发上掉眼泪。   面对父亲怪异的行为,我不禁担心起来,莫非父亲患上了老年痴呆?可母亲一口否认:“他神志清楚得很,就是爱吃你们买回来的零食,我给他买来小食品,他宁愿留着发霉也不吃。”   母亲说这些话,让我想起几个月前儿子和我一同回乡看父母的事。那天,妻子怕儿子在乡下买不到什么零食,
期刊
把蜡烛点上   文陶继文    春秋战国时期,晋平公有一次对他的臣子师旷说,我的年纪大了,已经七十岁了,虽然很想求些学问,读些书,但是,总觉得时候太晚了。师旷就说,时间太晚吗?为什么不把蜡烛点起来呢?平公说,我和你说正经话呢,怎么你竟和我开起玩笑来了?师旷说,我做臣子的哪里敢和大王开玩笑。说实在的,一个人在少年时候好学,他的前途正像早上的太阳,辉煌而灿烂;壮年时候好学,还像正午的太阳;老年的时候呢
期刊
老年人正在变年轻   文昊成     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过去由于生活水平低下,能活到七十,就算是高寿了。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七十岁的老人比比皆是,人活八十也不稀奇!现代老人不仅寿命增加,而且越活越朝气,越活越年轻。许多老年朋友不甘落后,紧跟时代潮流,乐观积极,活出了生活的品位,活出了生命的精彩。姹紫嫣红的妆扮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夺目的色彩映衬着闪亮的银发,仿佛在诉说着他们对青春
期刊
为隆重纪念“八一”南昌起义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我刊将于2007年举办以“军旗飘扬”为主题的有奖征文活动。征文活动启事于下:     一、宗旨 本次征文活动旨在通过颂扬人民军队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斗争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学习和发扬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军民团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
期刊
近几年来,赣州市市委、市政府真诚善待老干部,重视老干部工作。老干部从心底感谢党的关心,积极建言献策参与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形成了新老干部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思想上重视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经常讲:“在赣南老区做老干部工作,做得好是应该的,做得不好是绝对不应该的”、“再穷都不能穷老干部”。要求各地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落实好老干部的政策,优先解决老干部的政策待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