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书不用戴眼镜
06年7月的一天,我接到一个杂志编辑部的电话,要我为长征老红军曾福祥拍几张照片,他们要发一篇关于曾福祥的文章,并且说要发照片做封面。
当我来到了曾老家时,我一是高兴,二是犯难了。高兴的是年近百岁的曾福祥老人身体真是健壮,他打着赤膊坐在椅子上看报纸,而且没戴眼镜。看到我到来,曾老利索地站起来,指着一张椅子,用于都话说“坐,好坐”,接着又叫家人为我倒茶。看到年近百岁的曾老身体还如此健壮,着实让我高兴。可是,我的目光在曾老家中扫视了一遍,再在房外观察一番后,我却犯难了,曾老家里如此俭朴,甚至没法找到照相的地方。这是一栋建于七十年代,土木结构的四列三间房子。厅子的左面贴着两大张十大元帅和将军画,右面几乎贴满了旧报纸;后面是一张小木门和楼梯,前面是双叶大木门。大门一侧放着杂物,另一侧贴着一张旧日历。我看到室内没法找背景,来到外面观察,还是没法找背景。虽然曾老身体很好,由于天气太热,我也没敢提出让老人家去户外拍照的想法。幸好那张旧日历贴得不牢,把旧日历揭下后得以找到个“空白”之处作背景。
常提起元帅
曾福祥是江西省于都县贡江镇人,1931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是红三军团十团一营一连战士,九军团三十二军机枪班班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一二0师第二支队副排长、新四军三师八旅旅部战斗连文书、三师八旅旅部事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苏北区第三师八旅供给部军需科科员(连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在江苏盐阜军区休养,1953年回于都任供销社食堂管理员、仓库保管员,1965年退休,1980年改离休,现享受副地级干部待遇。
虽然年近百岁,曾老记忆力还不错,长征时的情景和细节能说出一大串。回忆当年红军过于都河的情形时,他说:“当时河面上工兵和当地老百姓已经用木船搭起了浮桥,桥上铺的都是老表家捐的床板、门板。1934年10月17日傍晚,我和战友们吃了晚饭后开始渡河,然后经过小溪、信丰等地。因为白天有敌人的飞机轰炸,所以部队一般都是晚上行军,白天休息。不管天气如何都是这样。”
曾福祥记得,到了信丰,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时,“红三军团走在红一军团的后面, 红一军团打了仗,我们没有打,但行军时听到了激烈作战的枪声。”
曾福祥与本文作者交谈
曾老还记得在参加娄山关战役时,“天上有好多架飞机,地上又有许多敌人,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战士们都很英勇,我扛的是轻机枪,有15斤重。红军把敌人打得很惨,一直将敌人追到乌江,还抓到了好多俘虏”。
当曾老听到我曾在云南当过兵时,他说:“我们长征过金沙江,是当地老百姓用牛皮船送过去的,一只牛皮船坐一个班,由当地老百姓为我们划船,把我们送过金沙江的。”他还记得红九军团团长罗炳辉:“他打双枪,打起仗来非常勇敢,亲自带着我们冲锋陷阵。”他还说罗炳辉平时很关心战士,队伍到了云南省洞长府(罗炳辉家乡)时,一天就来了1000多人要求参加红军队伍。
曾老最为庆幸的是,参加过无数战斗并且身为机枪手的他,竟然没有挂过彩。曾老得意地说:“子弹像下雨一样,一颗也没有打到过我。这条命是从枪林弹雨中捡回来的。”我问他机枪手是敌人最为关注、最容易中弹的人物,你打了那么多的仗,怎能那么平安无事?曾老说:“这也许是命运注定的吧!”“我是打几下就换一个地方。”我想,其实并不是“命运注定”而是“打几下就换一个地方”灵活机动的结果。
全家福
尽管曾老经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抗日战场上拼过刺刀,他却从不张扬,日子过得非常低调。尽管他为革命付出了这么多,但从来不向组织开口提要求。1953年,他带着妻子和儿女回到了家乡于都县,在县供销社工作,一直干到退休。他在供销社,收过破烂,收过鸭毛。曾老的儿女、儿媳大都是环卫、城管、工厂等在世俗眼中不怎么好的单位的工人。曾老的老伴邱莲花已于2003年8月去世。现在他的生活大都由女儿照顾,待大家下班后女儿就回夫家,曾老即由儿孙们照应。他的家里十分简朴,夏天还是以蚊帐避蚊蝇。当我赞叹他的高风亮节、俭朴风范时,他说:“这就很满足了,我们当初参加革命,就是想大家都吃上饭,现在我们的生活不错了!”曾老还说:“现在党和政府对我们很关心,县里的领导还经常来看望我。”他高兴地说:“以前我的工资是在商业部门拿,现在转到老干局了。”他还指着一只轮椅说:“那是县委杨人平书记送给我的,我经常都推着它去散步,走累了,我就在轮椅上坐坐,这轮椅既可以当拐杖,又可以当椅子,很好的!”曾老依然保持着战争年代艰苦朴素的作风,再一次让我看到了一名老红军战士的革命情怀。
曾老已年近百岁高龄,却依然耳聪目明,从来没买过眼镜,口齿清晰,记忆良好,思路清晰,表达清楚,跟他聊天,就像跟年轻人聊天一样。据他家人说,曾老一生很少生病,从来没住过医院,有时,感冒了吃几颗丸子就好了。我想俭朴的生活,豁达的胸襟加上每日的锻炼,应该就是曾老的长寿秘诀。真心祝愿曾老健康长寿!
06年7月的一天,我接到一个杂志编辑部的电话,要我为长征老红军曾福祥拍几张照片,他们要发一篇关于曾福祥的文章,并且说要发照片做封面。
当我来到了曾老家时,我一是高兴,二是犯难了。高兴的是年近百岁的曾福祥老人身体真是健壮,他打着赤膊坐在椅子上看报纸,而且没戴眼镜。看到我到来,曾老利索地站起来,指着一张椅子,用于都话说“坐,好坐”,接着又叫家人为我倒茶。看到年近百岁的曾老身体还如此健壮,着实让我高兴。可是,我的目光在曾老家中扫视了一遍,再在房外观察一番后,我却犯难了,曾老家里如此俭朴,甚至没法找到照相的地方。这是一栋建于七十年代,土木结构的四列三间房子。厅子的左面贴着两大张十大元帅和将军画,右面几乎贴满了旧报纸;后面是一张小木门和楼梯,前面是双叶大木门。大门一侧放着杂物,另一侧贴着一张旧日历。我看到室内没法找背景,来到外面观察,还是没法找背景。虽然曾老身体很好,由于天气太热,我也没敢提出让老人家去户外拍照的想法。幸好那张旧日历贴得不牢,把旧日历揭下后得以找到个“空白”之处作背景。
常提起元帅
曾福祥是江西省于都县贡江镇人,1931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是红三军团十团一营一连战士,九军团三十二军机枪班班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一二0师第二支队副排长、新四军三师八旅旅部战斗连文书、三师八旅旅部事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苏北区第三师八旅供给部军需科科员(连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在江苏盐阜军区休养,1953年回于都任供销社食堂管理员、仓库保管员,1965年退休,1980年改离休,现享受副地级干部待遇。
虽然年近百岁,曾老记忆力还不错,长征时的情景和细节能说出一大串。回忆当年红军过于都河的情形时,他说:“当时河面上工兵和当地老百姓已经用木船搭起了浮桥,桥上铺的都是老表家捐的床板、门板。1934年10月17日傍晚,我和战友们吃了晚饭后开始渡河,然后经过小溪、信丰等地。因为白天有敌人的飞机轰炸,所以部队一般都是晚上行军,白天休息。不管天气如何都是这样。”
曾福祥记得,到了信丰,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时,“红三军团走在红一军团的后面, 红一军团打了仗,我们没有打,但行军时听到了激烈作战的枪声。”
曾福祥与本文作者交谈
曾老还记得在参加娄山关战役时,“天上有好多架飞机,地上又有许多敌人,战斗打得非常激烈,战士们都很英勇,我扛的是轻机枪,有15斤重。红军把敌人打得很惨,一直将敌人追到乌江,还抓到了好多俘虏”。
当曾老听到我曾在云南当过兵时,他说:“我们长征过金沙江,是当地老百姓用牛皮船送过去的,一只牛皮船坐一个班,由当地老百姓为我们划船,把我们送过金沙江的。”他还记得红九军团团长罗炳辉:“他打双枪,打起仗来非常勇敢,亲自带着我们冲锋陷阵。”他还说罗炳辉平时很关心战士,队伍到了云南省洞长府(罗炳辉家乡)时,一天就来了1000多人要求参加红军队伍。
曾老最为庆幸的是,参加过无数战斗并且身为机枪手的他,竟然没有挂过彩。曾老得意地说:“子弹像下雨一样,一颗也没有打到过我。这条命是从枪林弹雨中捡回来的。”我问他机枪手是敌人最为关注、最容易中弹的人物,你打了那么多的仗,怎能那么平安无事?曾老说:“这也许是命运注定的吧!”“我是打几下就换一个地方。”我想,其实并不是“命运注定”而是“打几下就换一个地方”灵活机动的结果。
全家福
尽管曾老经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抗日战场上拼过刺刀,他却从不张扬,日子过得非常低调。尽管他为革命付出了这么多,但从来不向组织开口提要求。1953年,他带着妻子和儿女回到了家乡于都县,在县供销社工作,一直干到退休。他在供销社,收过破烂,收过鸭毛。曾老的儿女、儿媳大都是环卫、城管、工厂等在世俗眼中不怎么好的单位的工人。曾老的老伴邱莲花已于2003年8月去世。现在他的生活大都由女儿照顾,待大家下班后女儿就回夫家,曾老即由儿孙们照应。他的家里十分简朴,夏天还是以蚊帐避蚊蝇。当我赞叹他的高风亮节、俭朴风范时,他说:“这就很满足了,我们当初参加革命,就是想大家都吃上饭,现在我们的生活不错了!”曾老还说:“现在党和政府对我们很关心,县里的领导还经常来看望我。”他高兴地说:“以前我的工资是在商业部门拿,现在转到老干局了。”他还指着一只轮椅说:“那是县委杨人平书记送给我的,我经常都推着它去散步,走累了,我就在轮椅上坐坐,这轮椅既可以当拐杖,又可以当椅子,很好的!”曾老依然保持着战争年代艰苦朴素的作风,再一次让我看到了一名老红军战士的革命情怀。
曾老已年近百岁高龄,却依然耳聪目明,从来没买过眼镜,口齿清晰,记忆良好,思路清晰,表达清楚,跟他聊天,就像跟年轻人聊天一样。据他家人说,曾老一生很少生病,从来没住过医院,有时,感冒了吃几颗丸子就好了。我想俭朴的生活,豁达的胸襟加上每日的锻炼,应该就是曾老的长寿秘诀。真心祝愿曾老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