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级学院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三级管理体系的关键环节,然而,其管理模式却普遍存在内部管理混乱、责权不分、机构设置不科学和管理队伍素质不高等制约因素。在此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科学决策、确立学术权力地位、优化管理流程、建立监督与反馈机制和突出“以人为本”的参与式管理等应对策略,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探索和决策支持。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二级学院 管理模式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03-0028-02
1999年高校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全国掀起高校合并浪潮,在这期间教育部对各部委所属学校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将一批原来行业特色明显、办学水平突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专科院校合并升格成为新建的本科院校。随着大学录取率的不断攀升,新建本科院校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校、系二级建制,校、系二级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经过十年左右的磨合调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已基本建立起“校、院、系三级机制,校、院、系三级管理”的管理模式。然而,由于办学起步较晚,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在管理和发展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与其他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有很大差距。
一、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由于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部管理趋向多元化、综合化,二级学院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大都照搬原有旧的管理模式,运行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管理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客观体制问题造成的先天不足,也有主观原因造成的管理问题,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二级学院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内部管理问题突出
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的设置大多走简单升级之路,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的领导还没有形成清晰、成熟的院校三级管理思路,学院组建后,没有对学院的内部组织进行重新调整,很多职能部门的设置与工作不协调,内部管理混乱,学院管理陷入无所适从的状况。同时,因为建校时间短,二级学院的管理模式尚在摸索阶段,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方面没有构建起科学的评价体系,有些新建本科二级学院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监控系统趋于形式化,起不到监控作用。许多管理者的观念有所偏颇,没有把“反馈”作为一种管理职能来看,没有建立及时的、畅通的切实可行的信息反馈机制。
(二)权责利不清晰
相较于其他综合性大学,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改革尚未到位,教育资源大部分掌握在学校这一层级,管理学中的责任与对等原则没有体现,二级学院的权利与职责是分离的。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二级学院的办学规模也随之扩大,管理所涉及的范围和种类也成倍增长,但是在教学、科研以及人、财、物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决定权和自主权。由于改革的不彻底,学院并未从学校获得足够的教育资源和自主决策权,也就不能够将下一管理层级的权力集中收缴,权、责、利不清晰,造成当家不做主的局面,严重影响教职工的积极性。再加上教学系部、行政部门之间工作和职责不明确,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部门和部门、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或行政管理者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出现“难题面前互相推诿,利益面前争夺不休”的局面,直接导致部门之间工作脱节,执行不到位,管理效率低下。
(三)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由于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都是合并院校,建校时间短,学术气氛不浓,学术权威没有树立,各种权威因素、人为因素乘虚而入,或多或少地影响和左右了二级学院内部机构的调整与设置,直接导致权和利的分配不均,降低了学院的行政权力。由于缺乏科学论证,有些决策的出台和制度的制定与二级学院管理特点不吻合,针对性不强,解决方案不合理,降低了行政管理效力的提高。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只是简单吸取了其他综合性大学二级学院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由于二者在办学方针、办学理念、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克隆他人的管理模式容易产生“水土不服”,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出现。
(四)管理队伍专业素质不高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由原来的专科院校合并升格而来,二级学院行政管理队伍和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整体素质偏低。无论在专业素质、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近几年虽有引进新鲜血液,但受制于各种客观干扰因素,整体状况没有彻底得到改善。在学院管理向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这些管理人员容易对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文件政策理解不够深入,在进行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时会出现偏差,很难适应专业化很强的高校管理工作。
二、优化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应对策略
高校实行“三级”管理模式后,二级学院是承上启下的机构,是学校领导下的一级行政管理实体,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科研等方面拥有相对独立性,在学院内部管理上享有较大自主权。二级学院存在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监督权力三种力量形式,三种权力相辅相成,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只有组织协调好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注重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二级学院的管理模式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
(一)加强决策的科学论证
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在经历了初建时的磨合进入正常轨道以后,学院所做出的各项管理决策事关本院的办学水平和长远发展,关系到基层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二级学院必须对所有重大决策进行充分而深入的论证。决策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是管理的起点和管理活动的核心。详细的前期调研和科学的论证是保证政策是否可行的前提条件,决策的参与主体即哪些人参与决策是保证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二级学院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学院的内部管理具有行政性与学术性,二者相辅相成,一般情况下是并行的;但是在知识管理和学术管理时,就应让拥有专业背景的“内行人”来主导决策过程,使决策能够根据专业学科的特点体现学术的权威性。新建本科学院二级学院应确立由正副院长、正副书记、工会主席、学术委员会主席组成的最高决策机构,采用党政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共同决策的模式。完善决策形式,制定“决策议题设立的咨询制度”和“决策的先期论证”制度,向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咨询、论证,学术权威的直接介入,有助于保证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决策出现偏差。 (二)确立学术权力的地位
高校管理分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西方国家的高校一直提倡“学者治校”或“教授治校”,由此可见学术权威在高校中的地位。对于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而言,由于客观原因,学术权威的建立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学院内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院长不可能精通所有学科,同样,也没有完全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管理者。二级学院应构建以学术权力为主导,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合理配置的组织管理架构,以达到提升学术权力地位的目的。只有当学术中心拥有相对自主的权力时,学术权力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学术管理过程中,应当适度提高学术权力在管理中的地位,让学术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在学术管理中占主导地位,让各学科的领军人物在学术机构中担任领导或关键人角色,对学院各项重大事项的决策体现出影响力,以提高学术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让他们的研究思路和成果成为各项管理政策的科学依据。
(三)保证执行环节的畅通
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下设综合办公室、教研室、学生管理办公室、实验室和研究所等基层单位,这些基层单位是从事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基本管理单元,也是二级学院各类决策的执行机构。要确保各类决策落实到位,各基层单位的执行效力是关键因素。二级学院应建立执行决策的保障机制,指定各个基层单位的负责人为执行决策的首要直接责任人。人是执行环节最关键的因素,应提高全员的专业素养,对每个教职工应有执行的具体考核办法,将执行完成状况和年终绩效考核挂钩。学院要营造良好的执行力文化,将成功的管理方式、管理经验、正确的行为规范以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到执行者的思想和行动中,最终形成一个单位良好的执行传统文化。
(四)建立监督与反馈机制
管理学中有一个闭合原理,和物理学中的闭合电路原理相似,即政策从决策到执行,在整个运行过程中不是单向的,应该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在不断调整、修正中才能达到最终满意的效果,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的“闭合原理”,监督和反馈环节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是具有独立管理权限的实体,为保证各项管理任务在运作过程中的规范透明,首先,必须对整个管理流程进行全程监督,应制定科学、规范的监督条例,成立专业性的监督机构,并赋予该机构应具有的强制性权力,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起到监督、纠正直至问责的作用。其次,教研室、实验室、综合办公室等执行一线主管领导不但要负责既定任务的落实和执行,还应对执行情况和效果承担反馈责任。管理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管理中重视反馈是遵循管理规律的表现。对于执行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向学院的决策制定中心反馈信息,并与相关领导积极协商,以确保管理任务的顺利完成。监督和反馈机制的构建,有利于决策和执行环节之间的良性互动,起到上情下达的桥梁作用,使学院领导能够及时调整相关政策,避免决策出现重大失误。
(五)提倡参与式管理模式
近年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被广泛应用到教育管理中,这种管理理念可以发挥广大教职工和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民主参与,能充分体现民主化管理的优越性,将原有被动僵化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灵活的积极因素。二级学院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鼓励教职工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积极参与到学院的各类管理工作中来。要保证院务公开,院内重大事项广泛听取民意,定期向教职工报告学院的相关情况,建立座谈会制度,邀请老教师、学生代表、党外人士进行交流,强化监督。大力提倡学生自我服务,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作为学院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助手,积极参与到学院建设和学生管理中。
[参考文献]
[1]潘雅静.新时期高校二级学院内部管理架构[J].辽宁行政学院院报,2009(6).
[2]张仲仁,赖昌南.论高校学院管理的四个环节[J].法制与社会,2007(7).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二级学院 管理模式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03-0028-02
1999年高校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全国掀起高校合并浪潮,在这期间教育部对各部委所属学校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将一批原来行业特色明显、办学水平突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专科院校合并升格成为新建的本科院校。随着大学录取率的不断攀升,新建本科院校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校、系二级建制,校、系二级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经过十年左右的磨合调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已基本建立起“校、院、系三级机制,校、院、系三级管理”的管理模式。然而,由于办学起步较晚,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在管理和发展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与其他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有很大差距。
一、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制约因素
由于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部管理趋向多元化、综合化,二级学院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大都照搬原有旧的管理模式,运行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管理上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客观体制问题造成的先天不足,也有主观原因造成的管理问题,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二级学院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内部管理问题突出
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的设置大多走简单升级之路,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的领导还没有形成清晰、成熟的院校三级管理思路,学院组建后,没有对学院的内部组织进行重新调整,很多职能部门的设置与工作不协调,内部管理混乱,学院管理陷入无所适从的状况。同时,因为建校时间短,二级学院的管理模式尚在摸索阶段,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方面没有构建起科学的评价体系,有些新建本科二级学院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监控系统趋于形式化,起不到监控作用。许多管理者的观念有所偏颇,没有把“反馈”作为一种管理职能来看,没有建立及时的、畅通的切实可行的信息反馈机制。
(二)权责利不清晰
相较于其他综合性大学,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改革尚未到位,教育资源大部分掌握在学校这一层级,管理学中的责任与对等原则没有体现,二级学院的权利与职责是分离的。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二级学院的办学规模也随之扩大,管理所涉及的范围和种类也成倍增长,但是在教学、科研以及人、财、物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决定权和自主权。由于改革的不彻底,学院并未从学校获得足够的教育资源和自主决策权,也就不能够将下一管理层级的权力集中收缴,权、责、利不清晰,造成当家不做主的局面,严重影响教职工的积极性。再加上教学系部、行政部门之间工作和职责不明确,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部门和部门、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或行政管理者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出现“难题面前互相推诿,利益面前争夺不休”的局面,直接导致部门之间工作脱节,执行不到位,管理效率低下。
(三)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由于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都是合并院校,建校时间短,学术气氛不浓,学术权威没有树立,各种权威因素、人为因素乘虚而入,或多或少地影响和左右了二级学院内部机构的调整与设置,直接导致权和利的分配不均,降低了学院的行政权力。由于缺乏科学论证,有些决策的出台和制度的制定与二级学院管理特点不吻合,针对性不强,解决方案不合理,降低了行政管理效力的提高。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只是简单吸取了其他综合性大学二级学院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由于二者在办学方针、办学理念、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克隆他人的管理模式容易产生“水土不服”,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出现。
(四)管理队伍专业素质不高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由原来的专科院校合并升格而来,二级学院行政管理队伍和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整体素质偏低。无论在专业素质、管理理念、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近几年虽有引进新鲜血液,但受制于各种客观干扰因素,整体状况没有彻底得到改善。在学院管理向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这些管理人员容易对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文件政策理解不够深入,在进行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时会出现偏差,很难适应专业化很强的高校管理工作。
二、优化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的应对策略
高校实行“三级”管理模式后,二级学院是承上启下的机构,是学校领导下的一级行政管理实体,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科研等方面拥有相对独立性,在学院内部管理上享有较大自主权。二级学院存在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监督权力三种力量形式,三种权力相辅相成,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只有组织协调好三种权力之间的关系,注重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二级学院的管理模式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率。
(一)加强决策的科学论证
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在经历了初建时的磨合进入正常轨道以后,学院所做出的各项管理决策事关本院的办学水平和长远发展,关系到基层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二级学院必须对所有重大决策进行充分而深入的论证。决策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还是管理的起点和管理活动的核心。详细的前期调研和科学的论证是保证政策是否可行的前提条件,决策的参与主体即哪些人参与决策是保证实施成功的关键因素。二级学院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学院的内部管理具有行政性与学术性,二者相辅相成,一般情况下是并行的;但是在知识管理和学术管理时,就应让拥有专业背景的“内行人”来主导决策过程,使决策能够根据专业学科的特点体现学术的权威性。新建本科学院二级学院应确立由正副院长、正副书记、工会主席、学术委员会主席组成的最高决策机构,采用党政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共同决策的模式。完善决策形式,制定“决策议题设立的咨询制度”和“决策的先期论证”制度,向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咨询、论证,学术权威的直接介入,有助于保证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决策出现偏差。 (二)确立学术权力的地位
高校管理分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西方国家的高校一直提倡“学者治校”或“教授治校”,由此可见学术权威在高校中的地位。对于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而言,由于客观原因,学术权威的建立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学院内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院长不可能精通所有学科,同样,也没有完全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管理者。二级学院应构建以学术权力为主导,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合理配置的组织管理架构,以达到提升学术权力地位的目的。只有当学术中心拥有相对自主的权力时,学术权力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在学术管理过程中,应当适度提高学术权力在管理中的地位,让学术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在学术管理中占主导地位,让各学科的领军人物在学术机构中担任领导或关键人角色,对学院各项重大事项的决策体现出影响力,以提高学术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让他们的研究思路和成果成为各项管理政策的科学依据。
(三)保证执行环节的畅通
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下设综合办公室、教研室、学生管理办公室、实验室和研究所等基层单位,这些基层单位是从事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基本管理单元,也是二级学院各类决策的执行机构。要确保各类决策落实到位,各基层单位的执行效力是关键因素。二级学院应建立执行决策的保障机制,指定各个基层单位的负责人为执行决策的首要直接责任人。人是执行环节最关键的因素,应提高全员的专业素养,对每个教职工应有执行的具体考核办法,将执行完成状况和年终绩效考核挂钩。学院要营造良好的执行力文化,将成功的管理方式、管理经验、正确的行为规范以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到执行者的思想和行动中,最终形成一个单位良好的执行传统文化。
(四)建立监督与反馈机制
管理学中有一个闭合原理,和物理学中的闭合电路原理相似,即政策从决策到执行,在整个运行过程中不是单向的,应该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在不断调整、修正中才能达到最终满意的效果,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的“闭合原理”,监督和反馈环节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是具有独立管理权限的实体,为保证各项管理任务在运作过程中的规范透明,首先,必须对整个管理流程进行全程监督,应制定科学、规范的监督条例,成立专业性的监督机构,并赋予该机构应具有的强制性权力,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起到监督、纠正直至问责的作用。其次,教研室、实验室、综合办公室等执行一线主管领导不但要负责既定任务的落实和执行,还应对执行情况和效果承担反馈责任。管理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管理中重视反馈是遵循管理规律的表现。对于执行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向学院的决策制定中心反馈信息,并与相关领导积极协商,以确保管理任务的顺利完成。监督和反馈机制的构建,有利于决策和执行环节之间的良性互动,起到上情下达的桥梁作用,使学院领导能够及时调整相关政策,避免决策出现重大失误。
(五)提倡参与式管理模式
近年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被广泛应用到教育管理中,这种管理理念可以发挥广大教职工和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民主参与,能充分体现民主化管理的优越性,将原有被动僵化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灵活的积极因素。二级学院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鼓励教职工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积极参与到学院的各类管理工作中来。要保证院务公开,院内重大事项广泛听取民意,定期向教职工报告学院的相关情况,建立座谈会制度,邀请老教师、学生代表、党外人士进行交流,强化监督。大力提倡学生自我服务,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作为学院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助手,积极参与到学院建设和学生管理中。
[参考文献]
[1]潘雅静.新时期高校二级学院内部管理架构[J].辽宁行政学院院报,2009(6).
[2]张仲仁,赖昌南.论高校学院管理的四个环节[J].法制与社会,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