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来源日益多样化,教师的知识垄断地位受到冲击,师生关系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历史课堂应该如何调整以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特点?什么样的历史课堂最受学生欢迎?什么样的师生互动会提高课堂效率?面对种种课堂难题,怀特海的智力发展三阶段思想为我们解决教学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本文将怀特海的智力发展阶段思想和历史课堂进行打通,探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怀特海;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历史教学
《教育的目的》是英国教育理论家怀特海一本教育著作,被王中立先生称为“奇书”。王先生认为这本书见解深刻:“一针见血的指出——就是——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①这句话对我而言,具有醍醐灌顶、振聋发聩的效果。我不禁反思平时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否做到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换代频繁,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持有者。也就是说,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教师跟不上时代步伐,只会和时代潮流背道而驰,最终被时代抛弃。
因此,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型,由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指导者转化。以前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育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学生了。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哈气连天、呆若木鸡、眼神空洞是课堂常态,这也是学生对这种模式的赤裸裸的排斥和否定。而根据学生特点和心理特征设计出的、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教学方式正日益受到学生和老师的青睐和欢迎。
初一学生特点鲜明,个性十足。他们活泼好动,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理性思维不足,感性思维发达,好奇心强,但意志力薄弱,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是30分钟,容易走神。老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呢?
怀特海在第二章《教育的节奏》中提出,教育的节奏的原则是:“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②也就是说,要在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唤醒学生对于知识的兴奋和热爱,从而实现对于知识的真正掌握。
一、浪漫阶段含义及应用
1、浪漫阶段的含义
浪漫阶段是对知识懵懵懂懂、有所领悟的阶段。这时的知识是以零散、混沌的面貌呈现的。这一阶段需要给学生提供大量新鲜、生动、新奇的内容,以引起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和激動。
2、浪漫阶段的价值
为什么一定要经历浪漫阶段?
郝晓东在《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中认为,浪漫期有四个方面的价值:
第一,浪漫中孕育兴趣,兴趣是专注和颖悟的先决条件。
第二,生动活泼的思维能力只能在恰当的自由氛围中产生。
第三,符合大脑认知规律。
第四,浪漫是精确的背景。③
反观课堂,如果历史老师只是面无表情地说着课本已有的内容或者简单地划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么,学生心中无法产生激动、兴奋的情绪,无法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脑袋中装的只是呆滞的、僵死的、机械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对于学生是负担,是累赘,妨碍学生对于知识的热爱和吸收。这种忽视浪漫阶段而直接进入精确阶段的做法会损害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会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厌倦和憎恶。
3、浪漫阶段的应用
如何让学生在浪漫期获得充分发展,使他们对知识惊奇进而引发兴趣呢?《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给出了浪漫期的三个特点:兴趣、好奇心、兴奋;方向;丰富。针对这些特点,在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之后,一个个方法慢慢呈现在我的脑海中。
第一个办法,扩展知识。丰富在数量上的表现是多,在范围上的表现是广。课本上的内容通过老师的口再复述一遍并不是丰富,而是机械复制,对于听课的学生来说,味同嚼蜡,痛苦不堪。这样的做法只会导致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厌烦,对老师的鄙视。
在教育界很有名的“三讲三不讲”精辟地道出了教师应然的授课内容。“三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易混点。“三不讲”即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仍然不会的不讲。
老师需要做的是不重复、不赘述课本上已经明确交代的历史事件,对教材上没有的拓展知识进行补充和解释。通过图片、地图、资料、视频、故事、音乐等加深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这些扩展内容是有针对性的,要围绕课本重点内容和难点知识进行扩展,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智力背景”。
例如,在讲授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时,播放了《如果国宝会说话:司母戊鼎》的视频,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也对司母戊鼎的“国之重器”的地位、制作方法、名字的来源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在讲授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时,先请同学们讲述了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并进行了适当的纠正和补充。“一箭之仇”的故事使同学们印象深刻,同学们被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的不计前嫌的胸襟和气魄所折服。
拓展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的智力背景,拓展学生的认知。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活跃度有了明显改善。
第二个办法,采用活动。我设计多种活动,使课本上的知识动起来,变静止的、死的知识为活的、有趣的知识。
活动之一:画。怎么提高学生对“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的理解呢?左思右想之后,设计了画“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复原图的小活动。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合理想象,纷纷在本子上作画。特制农具不仅呈现在纸上,还被印在了心中。有的同学因为画的好而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夸赞,自信心增强,这真的是一箭双雕之事,成了意外之喜。
活动之二:演。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是重点。但商鞅变法的内容有点多,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更容易记住呢?死记硬背已经被无数事实证明是一种糟糕的记忆方式。“商鞅演讲”的小活动在脑细胞的高速运转下诞生了:一位同学扮演商鞅,面对各个层级的人民,解释变法内容。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我设计的方案如下:第一组同学扮演官吏,第二组同学扮演旧贵族,第三组第一排同学扮演地主,第三组第二排同学扮演农民,第四组同学扮演将军和士兵。要求同学们认真讨论,身为这个等级的人面对商鞅的演讲,你有什么问题?你的情绪是什么样子的?
在一班,一个同学扮演商鞅,遭到其他同学的“围攻”,旧贵族的代表情绪激动,大骂“商鞅”,全班笑开了花,全班都被他带到真实历史情境中去了。
在接下来的演讲和辩论中,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或者助攻,或者为“商鞅”解围,在争论中,在欢笑中,在思考中,学生对于商鞅变法的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入了。
在《百家争鸣》的课堂上,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如老子、孔子、孟子和韩非等。我要求他们仔细研读所代表的人物,并做好充分准备,以便能和其他学派的人物进行辩论。他们果然不负所望,“孔子”和“韩非”针锋相对,“孔子”讲“仁”,“韩非”说“法”,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墨子”的“兼爱、非攻”与兵家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有着巨大的不同和冲突,思想交锋,争论不休。
二、精确阶段的含义及应用
1、精确阶段的含义
精确阶段要求对浪漫期获得的广泛的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梳理和分析。这一阶段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指导,使他们将知识连成串,形成体系化的框架。
2、精确阶段的应用
我们学校推行“三三一”课堂教学模式,即“导思议展评检练”七个环节。其中的“思”环节,在课堂上的体现是学生完成导学提纲上的“基础感知”。学生根据教材填写相关内容,并在脑中进行知识的梳理,实际上就是是怀特海所说的精确阶段。
怀特海认为,“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面前保持纪律。”④也就是说,只有经历了精确阶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如果只是单纯得让学生阅读,他们还不能将重要的知识进行系统把握和内化。而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在導学提纲上填写重要的知识点,则会对课本重点内容和知识脉络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议”环节就是小组内的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这也是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在思维碰撞中,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历史线索的把握和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实际上,最常见的使学生达到精确阶段的方法是做练习题。两周一次的限时练(通常在晚自习进行,时间为40分钟)是检测学生是否知识掌握的法宝。但通常的情况是,学生在新课上积极活跃、兴趣盎然,但在复习课上昏昏欲睡、没精打采。
怀特海提醒老师要注意浪漫阶段和精确阶段之间的平衡,这样的平衡会使求知获得最大的收获。所以,在精确阶段,适当设计一些小游戏,如历史知识竞赛,你来表演我来猜等,会使复习课充满欢声笑语,提高效率。
困难的是,要找准平衡。不能为了浪漫而散漫放纵,这样会导致浪费大量时间而课堂效率低;也不能为了精确而机械记忆,这样会导致学生疲惫不堪而掌握知识少。
学生在精确阶段的知识需要老师精挑细选、仔细甄别后,留下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最关键的知识。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会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这就要求老师细致研究中考要求和历年真题,做到有的放矢。平时的限时练基本是做到了重点突出,难度适宜。
三、综合阶段的含义及应用
1、综合阶段的含义
综合阶段是黑格尔所说的理论综合,这是在增加了分类概念和有关的技能之后又重回浪漫。⑤这一阶段是对于知识灵活运用的状态,整个人是自由的。综合阶段是智力三阶段的最高阶段,同时又孕育着下一个智力发展三阶段,也就是重新回归到浪漫阶段。
2、综合阶段的应用
当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比如面对糟糕的考试成绩,能够灵活运用老子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转化”的思想进行自我激励和安慰,这时候的知识不是历史课本中文字知识,而是变为了学生思想和意识中的一部分。
综合阶段的知识是学生面对不同情境做出的自然反应,或者说是无意识反应。它是面对早餐小米粥时,脑中“半坡人和我们吃的食物差不多”感觉的浮现。这时的学生思维是异常活跃的,整个身心是自由舒展的。而这种愉悦自由的状态又为下一个浪漫阶段奠定基础。
怀特海生活在19-20世纪的英国,而现在的我们是在21世纪的中国,虽然时间相距远,国家截然不同,但他所说的英国当时的教育弊端在今天中国的部分地区还是存在,他的博大而精深的教育理论对于今天的中国教育仍具有重大的意义,至今仍在散发智慧的光芒。
他的智力发展三阶段思想已经给我的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实际上,他的教育理论远远不限于此,需要我们继续研读深思,将经典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让课堂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郝晓东.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啃读教育经典[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
[2][英]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M].庄莲平、王立中译注.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注释:
①[英]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M].庄莲平、王立中译注.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2.
②[英]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M].庄莲平、王立中译注.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23.
③郝晓东.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啃读教育经典[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28.
④郝晓东.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啃读教育经典[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32.
⑤[英]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M].庄莲平、王立中译注.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29.
(作者单位:云南衡水呈贡实验中学)
【关键词】怀特海;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历史教学
《教育的目的》是英国教育理论家怀特海一本教育著作,被王中立先生称为“奇书”。王先生认为这本书见解深刻:“一针见血的指出——就是——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①这句话对我而言,具有醍醐灌顶、振聋发聩的效果。我不禁反思平时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否做到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换代频繁,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持有者。也就是说,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教师跟不上时代步伐,只会和时代潮流背道而驰,最终被时代抛弃。
因此,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型,由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指导者转化。以前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育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学生了。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哈气连天、呆若木鸡、眼神空洞是课堂常态,这也是学生对这种模式的赤裸裸的排斥和否定。而根据学生特点和心理特征设计出的、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教学方式正日益受到学生和老师的青睐和欢迎。
初一学生特点鲜明,个性十足。他们活泼好动,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理性思维不足,感性思维发达,好奇心强,但意志力薄弱,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是30分钟,容易走神。老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效率呢?
怀特海在第二章《教育的节奏》中提出,教育的节奏的原则是:“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②也就是说,要在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采用不同的方式,唤醒学生对于知识的兴奋和热爱,从而实现对于知识的真正掌握。
一、浪漫阶段含义及应用
1、浪漫阶段的含义
浪漫阶段是对知识懵懵懂懂、有所领悟的阶段。这时的知识是以零散、混沌的面貌呈现的。这一阶段需要给学生提供大量新鲜、生动、新奇的内容,以引起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和激動。
2、浪漫阶段的价值
为什么一定要经历浪漫阶段?
郝晓东在《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中认为,浪漫期有四个方面的价值:
第一,浪漫中孕育兴趣,兴趣是专注和颖悟的先决条件。
第二,生动活泼的思维能力只能在恰当的自由氛围中产生。
第三,符合大脑认知规律。
第四,浪漫是精确的背景。③
反观课堂,如果历史老师只是面无表情地说着课本已有的内容或者简单地划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么,学生心中无法产生激动、兴奋的情绪,无法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人物之间的关系。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脑袋中装的只是呆滞的、僵死的、机械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对于学生是负担,是累赘,妨碍学生对于知识的热爱和吸收。这种忽视浪漫阶段而直接进入精确阶段的做法会损害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会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厌倦和憎恶。
3、浪漫阶段的应用
如何让学生在浪漫期获得充分发展,使他们对知识惊奇进而引发兴趣呢?《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给出了浪漫期的三个特点:兴趣、好奇心、兴奋;方向;丰富。针对这些特点,在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之后,一个个方法慢慢呈现在我的脑海中。
第一个办法,扩展知识。丰富在数量上的表现是多,在范围上的表现是广。课本上的内容通过老师的口再复述一遍并不是丰富,而是机械复制,对于听课的学生来说,味同嚼蜡,痛苦不堪。这样的做法只会导致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厌烦,对老师的鄙视。
在教育界很有名的“三讲三不讲”精辟地道出了教师应然的授课内容。“三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易混点。“三不讲”即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仍然不会的不讲。
老师需要做的是不重复、不赘述课本上已经明确交代的历史事件,对教材上没有的拓展知识进行补充和解释。通过图片、地图、资料、视频、故事、音乐等加深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这些扩展内容是有针对性的,要围绕课本重点内容和难点知识进行扩展,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智力背景”。
例如,在讲授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时,播放了《如果国宝会说话:司母戊鼎》的视频,学生看得津津有味,也对司母戊鼎的“国之重器”的地位、制作方法、名字的来源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在讲授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时,先请同学们讲述了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并进行了适当的纠正和补充。“一箭之仇”的故事使同学们印象深刻,同学们被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齐桓公的不计前嫌的胸襟和气魄所折服。
拓展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的智力背景,拓展学生的认知。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活跃度有了明显改善。
第二个办法,采用活动。我设计多种活动,使课本上的知识动起来,变静止的、死的知识为活的、有趣的知识。
活动之一:画。怎么提高学生对“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的理解呢?左思右想之后,设计了画“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复原图的小活动。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合理想象,纷纷在本子上作画。特制农具不仅呈现在纸上,还被印在了心中。有的同学因为画的好而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夸赞,自信心增强,这真的是一箭双雕之事,成了意外之喜。
活动之二:演。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是重点。但商鞅变法的内容有点多,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更容易记住呢?死记硬背已经被无数事实证明是一种糟糕的记忆方式。“商鞅演讲”的小活动在脑细胞的高速运转下诞生了:一位同学扮演商鞅,面对各个层级的人民,解释变法内容。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我设计的方案如下:第一组同学扮演官吏,第二组同学扮演旧贵族,第三组第一排同学扮演地主,第三组第二排同学扮演农民,第四组同学扮演将军和士兵。要求同学们认真讨论,身为这个等级的人面对商鞅的演讲,你有什么问题?你的情绪是什么样子的?
在一班,一个同学扮演商鞅,遭到其他同学的“围攻”,旧贵族的代表情绪激动,大骂“商鞅”,全班笑开了花,全班都被他带到真实历史情境中去了。
在接下来的演讲和辩论中,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或者助攻,或者为“商鞅”解围,在争论中,在欢笑中,在思考中,学生对于商鞅变法的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入了。
在《百家争鸣》的课堂上,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如老子、孔子、孟子和韩非等。我要求他们仔细研读所代表的人物,并做好充分准备,以便能和其他学派的人物进行辩论。他们果然不负所望,“孔子”和“韩非”针锋相对,“孔子”讲“仁”,“韩非”说“法”,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墨子”的“兼爱、非攻”与兵家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有着巨大的不同和冲突,思想交锋,争论不休。
二、精确阶段的含义及应用
1、精确阶段的含义
精确阶段要求对浪漫期获得的广泛的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梳理和分析。这一阶段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指导,使他们将知识连成串,形成体系化的框架。
2、精确阶段的应用
我们学校推行“三三一”课堂教学模式,即“导思议展评检练”七个环节。其中的“思”环节,在课堂上的体现是学生完成导学提纲上的“基础感知”。学生根据教材填写相关内容,并在脑中进行知识的梳理,实际上就是是怀特海所说的精确阶段。
怀特海认为,“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面前保持纪律。”④也就是说,只有经历了精确阶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如果只是单纯得让学生阅读,他们还不能将重要的知识进行系统把握和内化。而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在導学提纲上填写重要的知识点,则会对课本重点内容和知识脉络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议”环节就是小组内的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这也是促进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在思维碰撞中,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历史线索的把握和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实际上,最常见的使学生达到精确阶段的方法是做练习题。两周一次的限时练(通常在晚自习进行,时间为40分钟)是检测学生是否知识掌握的法宝。但通常的情况是,学生在新课上积极活跃、兴趣盎然,但在复习课上昏昏欲睡、没精打采。
怀特海提醒老师要注意浪漫阶段和精确阶段之间的平衡,这样的平衡会使求知获得最大的收获。所以,在精确阶段,适当设计一些小游戏,如历史知识竞赛,你来表演我来猜等,会使复习课充满欢声笑语,提高效率。
困难的是,要找准平衡。不能为了浪漫而散漫放纵,这样会导致浪费大量时间而课堂效率低;也不能为了精确而机械记忆,这样会导致学生疲惫不堪而掌握知识少。
学生在精确阶段的知识需要老师精挑细选、仔细甄别后,留下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最关键的知识。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会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这就要求老师细致研究中考要求和历年真题,做到有的放矢。平时的限时练基本是做到了重点突出,难度适宜。
三、综合阶段的含义及应用
1、综合阶段的含义
综合阶段是黑格尔所说的理论综合,这是在增加了分类概念和有关的技能之后又重回浪漫。⑤这一阶段是对于知识灵活运用的状态,整个人是自由的。综合阶段是智力三阶段的最高阶段,同时又孕育着下一个智力发展三阶段,也就是重新回归到浪漫阶段。
2、综合阶段的应用
当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比如面对糟糕的考试成绩,能够灵活运用老子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转化”的思想进行自我激励和安慰,这时候的知识不是历史课本中文字知识,而是变为了学生思想和意识中的一部分。
综合阶段的知识是学生面对不同情境做出的自然反应,或者说是无意识反应。它是面对早餐小米粥时,脑中“半坡人和我们吃的食物差不多”感觉的浮现。这时的学生思维是异常活跃的,整个身心是自由舒展的。而这种愉悦自由的状态又为下一个浪漫阶段奠定基础。
怀特海生活在19-20世纪的英国,而现在的我们是在21世纪的中国,虽然时间相距远,国家截然不同,但他所说的英国当时的教育弊端在今天中国的部分地区还是存在,他的博大而精深的教育理论对于今天的中国教育仍具有重大的意义,至今仍在散发智慧的光芒。
他的智力发展三阶段思想已经给我的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实际上,他的教育理论远远不限于此,需要我们继续研读深思,将经典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让课堂焕发出迷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郝晓东.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啃读教育经典[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
[2][英]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M].庄莲平、王立中译注.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注释:
①[英]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M].庄莲平、王立中译注.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2.
②[英]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M].庄莲平、王立中译注.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23.
③郝晓东.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啃读教育经典[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28.
④郝晓东.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啃读教育经典[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32.
⑤[英]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M].庄莲平、王立中译注.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29.
(作者单位:云南衡水呈贡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