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前言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其提倡以观察、调查以及实验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方法,而生物知识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就在于实验。生物实验不单单是方法,同时也是过程,其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由此可见,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是极为关键的。
2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生物实验教学的认识不够充分 近些年来,初中生物教材中增加了许多的实验内容。虽然如此,但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为了应对考试而教学,因而并未真正认识到初中生物实验的功能与作用,教师与学生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而进行实验。在生物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避免损害器材,极少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而是通过讲解或者是演示的方式,来使学生了解一个生物实验的现象。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另外,一些生物教师一直强调实验器材的贵重性,使得学生也不敢动手实验。
实验安排缺乏合理性 所谓的实验,就是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发掘未知的事物,进而得到更多的知识。然而,在实际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当中,往往把演示实验或者是验证性实验作为生物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忽略了探索对学生知识获取的关键性,在生物实验课堂当中,探究性实验极少出现[1]。正是因为这种缺乏合理性的实验教学安排,使得生物实验的教学意义被曲解。演示性实验,就是通过教师的演示,来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信息,而并非是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初中生思维的发散极为不利。
重视实验结果,忽视实验过程 在我国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过程当中,因为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所以,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不管是采取何种方式,只要求所得到的结果与教材中实验的结果相一致即可;生物教师也只是对学生实验的结果进行检查,而忽略了生物实验的过程。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对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极为不利。
3 改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对策
转变观念,加强对生物实验教学的认识 现今,我国的基础教育以加强学生科学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而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的有效手段,实验教学可以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思维方式以及科学探索的方式与技能等进行有效的培养[2]。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该坚持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但是,部分中学及其生物教师依然将实验看作理论知识的补充,并未真正认识到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进而认为实验仅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对生物实验教学的认识,将生物实验教学摆在一个关键位置之上。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才能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实验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确定了生物实验的目的之后,就会出现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内部动机,如此一来,生物实验的效果就会提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使得生物实验学习的目标不是十分的确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所以,教师在开展实验之前,必须要求学生对实验的目标及其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具体应用等情况加以明确。如在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时,指出医生在对一些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必须利用电子显微镜或者是显微镜对患者的细胞组织加以诊断,方能得到最终的结论。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显微镜在其他领域当中的应用情况,以便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强调实验操作环节,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教育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普遍运用到教学当中,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工具。然而,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会导致生物实验变成简单的演示实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要重视生物实验的过程,重视知识生成的过程,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践运用等能力的培养。所以,生物教师应当重视实验的实践操作环节,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与技能,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水平[3]。
如在讲解“开花和结果”一课时,该课时的教学目标为“了解并掌握花的结构、传粉以及受精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对花的结构实验进行观察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种花,如百合花。在实验课堂中,教师向学生提问:对植物后代的繁衍而言,花的哪些结构是十分关键的?使学生对花的形态特点与结构构成进行思索。之后,指导学生对百合花进行解剖处理,对百合花的结构进行观察,搞清楚在花的繁衍中花粉的重要作用。然后,教师再次提问:所有的花它们的结构都是一模一样的吗?有部分黄瓜的花并没有结果,这是为什么呢?再要求学生对花蕊进行解剖,以便使学生搞清楚花蕊的结构、授粉和开花结果两者之间的关联。通过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使其在无形之中慢慢领会实验操作的技巧,进而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水平。
增加探究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生物实验课堂当中,教师一般会提前将实验的目的、内容、详细步骤等告知学生,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这种方式不但缺少探究性,也不具备创新性。然而,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探究性教学”的思想观念,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远远不及学生在亲自实验中所掌握到的知识。所以,生物教师应该转变实验教学的形式,用探究性实验取代演示性实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教学当中,进行设计、实验、探索以及验证,进而达到挖掘学生潜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如在学习“消化和吸收”一课时,教师可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即食物的消化,然后提出探究任务:在咀嚼馒头时为何会有甜味?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采取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为有利。
4 结束语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生物实验是对学生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进行培养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实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及其生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增加生物实验的份额,进而促进学生生物知识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冰杰.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3(90):145.
[2]李学娟.基于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赵凌云.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探讨[J].文理导航,2013(5):39-40.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其提倡以观察、调查以及实验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方法,而生物知识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就在于实验。生物实验不单单是方法,同时也是过程,其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由此可见,加强生物实验教学,是极为关键的。
2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生物实验教学的认识不够充分 近些年来,初中生物教材中增加了许多的实验内容。虽然如此,但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教师为了应对考试而教学,因而并未真正认识到初中生物实验的功能与作用,教师与学生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而进行实验。在生物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避免损害器材,极少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而是通过讲解或者是演示的方式,来使学生了解一个生物实验的现象。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另外,一些生物教师一直强调实验器材的贵重性,使得学生也不敢动手实验。
实验安排缺乏合理性 所谓的实验,就是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发掘未知的事物,进而得到更多的知识。然而,在实际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当中,往往把演示实验或者是验证性实验作为生物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忽略了探索对学生知识获取的关键性,在生物实验课堂当中,探究性实验极少出现[1]。正是因为这种缺乏合理性的实验教学安排,使得生物实验的教学意义被曲解。演示性实验,就是通过教师的演示,来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信息,而并非是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初中生思维的发散极为不利。
重视实验结果,忽视实验过程 在我国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过程当中,因为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所以,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不管是采取何种方式,只要求所得到的结果与教材中实验的结果相一致即可;生物教师也只是对学生实验的结果进行检查,而忽略了生物实验的过程。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对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极为不利。
3 改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对策
转变观念,加强对生物实验教学的认识 现今,我国的基础教育以加强学生科学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而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的有效手段,实验教学可以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与情感态度、思维方式以及科学探索的方式与技能等进行有效的培养[2]。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该坚持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但是,部分中学及其生物教师依然将实验看作理论知识的补充,并未真正认识到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进而认为实验仅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对生物实验教学的认识,将生物实验教学摆在一个关键位置之上。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才能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实验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确定了生物实验的目的之后,就会出现动手进行实验操作的内部动机,如此一来,生物实验的效果就会提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使得生物实验学习的目标不是十分的确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所以,教师在开展实验之前,必须要求学生对实验的目标及其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具体应用等情况加以明确。如在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时,指出医生在对一些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必须利用电子显微镜或者是显微镜对患者的细胞组织加以诊断,方能得到最终的结论。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显微镜在其他领域当中的应用情况,以便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强调实验操作环节,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教育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普遍运用到教学当中,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工具。然而,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会导致生物实验变成简单的演示实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要重视生物实验的过程,重视知识生成的过程,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践运用等能力的培养。所以,生物教师应当重视实验的实践操作环节,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与技能,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水平[3]。
如在讲解“开花和结果”一课时,该课时的教学目标为“了解并掌握花的结构、传粉以及受精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对花的结构实验进行观察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种花,如百合花。在实验课堂中,教师向学生提问:对植物后代的繁衍而言,花的哪些结构是十分关键的?使学生对花的形态特点与结构构成进行思索。之后,指导学生对百合花进行解剖处理,对百合花的结构进行观察,搞清楚在花的繁衍中花粉的重要作用。然后,教师再次提问:所有的花它们的结构都是一模一样的吗?有部分黄瓜的花并没有结果,这是为什么呢?再要求学生对花蕊进行解剖,以便使学生搞清楚花蕊的结构、授粉和开花结果两者之间的关联。通过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使其在无形之中慢慢领会实验操作的技巧,进而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水平。
增加探究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生物实验课堂当中,教师一般会提前将实验的目的、内容、详细步骤等告知学生,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这种方式不但缺少探究性,也不具备创新性。然而,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探究性教学”的思想观念,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远远不及学生在亲自实验中所掌握到的知识。所以,生物教师应该转变实验教学的形式,用探究性实验取代演示性实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教学当中,进行设计、实验、探索以及验证,进而达到挖掘学生潜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如在学习“消化和吸收”一课时,教师可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即食物的消化,然后提出探究任务:在咀嚼馒头时为何会有甜味?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采取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为有利。
4 结束语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生物实验是对学生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进行培养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实验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及其生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增加生物实验的份额,进而促进学生生物知识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冰杰.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3(90):145.
[2]李学娟.基于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赵凌云.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探讨[J].文理导航,2013(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