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考与体会新教材的使用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新型的师生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道者,应该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地转变教育观念,大胆地探索教学方法和不断地更新教学手段。
关键词:新教材 特点 体会
新教材的使用之初给我们大家带来了困惑和难题,应该怎样教?学生应该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怎样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种种问题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大家都有些茫然,不知所措。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现在笔者简单谈一谈对新教材的认识和使用过程中的体会。
一、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教材的层次性,分层次落实教学目标
例如,元素的概念是由名词→解释→概念的给予过程,即课本从课题1中提到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从而使学生认识了“元素”这一词,然后在“水的组成”等课题中不断提到什么物质中有什么元素,并对元素进行解释——“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最后在“元素”一课中再给出概念,而此时学生对于“元素”已经很熟悉了,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将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时,习题中有关于催化剂的选择,可设计成探究实验“对比各种催化剂的效果”或者“同种催化剂对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的催化效果的比较”。再如,学习维生素时,介绍维生素C俗称“抗坏血酸”,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维生素C的酸性。
在教师指导下,设计的实验问题既要立足教材,充分挖掘现有教材中的相似题,又兼有实验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散性, 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这才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所要求的结合。
三、教学中注重知识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教材注重从三个维度落实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思维方法。学生一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就能触类旁通并有助于形成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下面两点入手:一是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二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出具体的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以求得科学活动的亲身体验。例如,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①什么是观察?②怎样观察?③观察什么?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中,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实验的条件,使实验的结论更可靠、更准确。
四、注重对教材的研究,深刻领悟教材内容
我们在研究教材时,要揣摩编者的用心和思路,要思考教材中知识内容的背景、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要思考教材为什么要那样选材、那样呈现,要分析怎样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要分析自己所选素材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教材的要求和自己的教学实际等等。只有将这些问题弄清楚了,我们才能真正驾驭教材,提高教材的利用效果。例如,《燃烧和灭火》一节的教学,我首先提出探究的课题──燃烧的条件。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假说:① 可燃物的燃烧只需要氧气;②可燃物的燃烧只需要一定的温度;③可燃物的燃烧既需要氧气又需要使温度达到着火点。接着根据假说设计实验,并且分小组讨论。探究过程中,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活动。第一个实验,给冷水中的白磷鼓空气;第二个实验,将白磷放在热水中;第三个实验,把白磷放在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上的铜片上。实验结果是第三个实验中的白磷燃烧起来。最后得出结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和氧气接触,并使温度达到着火点。本内容的教学是让学生在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料后,通过小组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完善认知结构。这样学生不仅参与设计实验而且动手操作,既感新鲜又颇有成就感;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培养了操作能力。从长远发展来看,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有句话说得好:“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摒弃学生什么都不懂的错误观念,要创造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习方式按“被动——主动——自主”转变,努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感悟化学是一门既深奥,又贴近生活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新教材 特点 体会
新教材的使用之初给我们大家带来了困惑和难题,应该怎样教?学生应该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怎样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种种问题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大家都有些茫然,不知所措。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现在笔者简单谈一谈对新教材的认识和使用过程中的体会。
一、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教材的层次性,分层次落实教学目标
例如,元素的概念是由名词→解释→概念的给予过程,即课本从课题1中提到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从而使学生认识了“元素”这一词,然后在“水的组成”等课题中不断提到什么物质中有什么元素,并对元素进行解释——“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最后在“元素”一课中再给出概念,而此时学生对于“元素”已经很熟悉了,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将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时,习题中有关于催化剂的选择,可设计成探究实验“对比各种催化剂的效果”或者“同种催化剂对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的催化效果的比较”。再如,学习维生素时,介绍维生素C俗称“抗坏血酸”,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维生素C的酸性。
在教师指导下,设计的实验问题既要立足教材,充分挖掘现有教材中的相似题,又兼有实验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发散性, 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这才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所要求的结合。
三、教学中注重知识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教材注重从三个维度落实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思维方法。学生一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就能触类旁通并有助于形成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下面两点入手:一是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二是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出具体的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以求得科学活动的亲身体验。例如,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①什么是观察?②怎样观察?③观察什么?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中,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实验的条件,使实验的结论更可靠、更准确。
四、注重对教材的研究,深刻领悟教材内容
我们在研究教材时,要揣摩编者的用心和思路,要思考教材中知识内容的背景、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要思考教材为什么要那样选材、那样呈现,要分析怎样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要分析自己所选素材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教材的要求和自己的教学实际等等。只有将这些问题弄清楚了,我们才能真正驾驭教材,提高教材的利用效果。例如,《燃烧和灭火》一节的教学,我首先提出探究的课题──燃烧的条件。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假说:① 可燃物的燃烧只需要氧气;②可燃物的燃烧只需要一定的温度;③可燃物的燃烧既需要氧气又需要使温度达到着火点。接着根据假说设计实验,并且分小组讨论。探究过程中,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活动。第一个实验,给冷水中的白磷鼓空气;第二个实验,将白磷放在热水中;第三个实验,把白磷放在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上的铜片上。实验结果是第三个实验中的白磷燃烧起来。最后得出结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和氧气接触,并使温度达到着火点。本内容的教学是让学生在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料后,通过小组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完善认知结构。这样学生不仅参与设计实验而且动手操作,既感新鲜又颇有成就感;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培养了操作能力。从长远发展来看,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有句话说得好:“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摒弃学生什么都不懂的错误观念,要创造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习方式按“被动——主动——自主”转变,努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感悟化学是一门既深奥,又贴近生活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