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借助异质小组的基本形式,通过小组同伴的沟通与交流,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确保小组合作活动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怎样设计合作活动的目标,选择适当的内容,才能使合作活动达成有效?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策略
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共同关注的学习方式,是学校、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也是新课程培养的育人目标。如何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初步做些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利用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进而产生与他人讨论与交流来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求知与探索的最佳状态,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这一内容时,我让各小组给出几个一元二次方程,计算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比比看是老师算得又快又准确,还是学生算得又快又准确。经过一番较量,学生发现尽管各小组都非常认真与努力,但老師总是能比他们快速而准确地说出各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对此学生都非常惊讶。此时老师提出问题:有没有一种方法不用计算就能准确而快速地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产生了强烈的合作学习的愿望,使得组内的讨论与交流异常活跃。此时教师要时时关注各小组合作的进程,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与点拨。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经过小组成员的积极探索与讨论,终于找到了不用计算而得出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的方法。实践证明: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为合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经过合作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牢固,运用更灵活。学生尝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甜头,今后自然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二、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将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到底?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创造机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探索的机会,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讨论与交流,将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到底。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提出问题:一个三角形只已知其中的一个角,能否判断出这个三角形是哪一类三角形。有些学生认为可以,已知的角是直角,就是直角三角形;已知的角是钝角,就是钝角三角形;已知的角是锐角,就是锐角三角形。有些同学认为这些同学的看法不对,但又不知道哪里不对,此时我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将问题抛给各学习小组,让各小组展开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各小组经过讨论,集合小组的智慧,提出已知的角是直角,就是直角三角形;已知的角是钝角,就是钝角三角形;已知的角是锐角,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因为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都有锐角。此时再次引导学生:如果已知两个角否能判斷出所有三角形是哪一类。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可以判定,但若已知两个锐角,仍然无法判定,因为不管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还是锐用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此时各小组再次进入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中,经过各小组的充分讨论与交流,学生达成共识:已知一个角是直角就是直角三角形,已知一个角为钝角是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的判定是三个角都为锐角。
三、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引导?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这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担负着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比如笔者在讲授二次函数的有关内容时,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函数的结构特征这一概念,就以一元二次方程导入了一次小组探讨。学生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回顾,如二次项系数a不能为0,其他的b,c不限,在不断地探讨和对过往例题和作业的总结上,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二次函数中关于自变量x的最高次数是2,常数a、b、c分别是自变量的项系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有关结构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通过参与讨论,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也有所提高。
四、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明确这一点。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法要面向全班的学生,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的积极性。比如笔者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相关内容时,要求学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和底边的中线重合。在这一证明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测量,学生的积极性尤其高,不少小组都用纸张剪成的等腰三角形来进行验证。在组长的分工和组织下,小组内部利用剪刀、尺子等工具将纸张剪成了等腰三角形,再沿着顶角的平分线剪开,结果得到了两个相同但比原来小的直角三角形。这一过程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气氛完全被调动了起来,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而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总之,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要求教育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并在这一预约宽松的氛围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此逐渐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探究精神。可见,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知识能力的获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景峰.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3):127.
[2] 王亚金.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2(10):147.
[3] 王艳华.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策略
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共同关注的学习方式,是学校、教师梦寐以求的境界,也是新课程培养的育人目标。如何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初步做些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利用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进而产生与他人讨论与交流来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创设良好的问题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求知与探索的最佳状态,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这一内容时,我让各小组给出几个一元二次方程,计算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比比看是老师算得又快又准确,还是学生算得又快又准确。经过一番较量,学生发现尽管各小组都非常认真与努力,但老師总是能比他们快速而准确地说出各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对此学生都非常惊讶。此时老师提出问题:有没有一种方法不用计算就能准确而快速地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产生了强烈的合作学习的愿望,使得组内的讨论与交流异常活跃。此时教师要时时关注各小组合作的进程,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与点拨。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经过小组成员的积极探索与讨论,终于找到了不用计算而得出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的方法。实践证明: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为合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经过合作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牢固,运用更灵活。学生尝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甜头,今后自然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二、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将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到底?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创造机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探索的机会,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讨论与交流,将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到底。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提出问题:一个三角形只已知其中的一个角,能否判断出这个三角形是哪一类三角形。有些学生认为可以,已知的角是直角,就是直角三角形;已知的角是钝角,就是钝角三角形;已知的角是锐角,就是锐角三角形。有些同学认为这些同学的看法不对,但又不知道哪里不对,此时我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将问题抛给各学习小组,让各小组展开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各小组经过讨论,集合小组的智慧,提出已知的角是直角,就是直角三角形;已知的角是钝角,就是钝角三角形;已知的角是锐角,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因为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都有锐角。此时再次引导学生:如果已知两个角否能判斷出所有三角形是哪一类。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可以判定,但若已知两个锐角,仍然无法判定,因为不管是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还是锐用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此时各小组再次进入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中,经过各小组的充分讨论与交流,学生达成共识:已知一个角是直角就是直角三角形,已知一个角为钝角是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的判定是三个角都为锐角。
三、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引导?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这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担负着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比如笔者在讲授二次函数的有关内容时,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函数的结构特征这一概念,就以一元二次方程导入了一次小组探讨。学生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回顾,如二次项系数a不能为0,其他的b,c不限,在不断地探讨和对过往例题和作业的总结上,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二次函数中关于自变量x的最高次数是2,常数a、b、c分别是自变量的项系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有关结构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通过参与讨论,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也有所提高。
四、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和动脑?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明确这一点。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法要面向全班的学生,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的积极性。比如笔者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相关内容时,要求学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和底边的中线重合。在这一证明过程中,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测量,学生的积极性尤其高,不少小组都用纸张剪成的等腰三角形来进行验证。在组长的分工和组织下,小组内部利用剪刀、尺子等工具将纸张剪成了等腰三角形,再沿着顶角的平分线剪开,结果得到了两个相同但比原来小的直角三角形。这一过程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气氛完全被调动了起来,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而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总之,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要求教育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并在这一预约宽松的氛围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此逐渐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探究精神。可见,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知识能力的获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景峰.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3):127.
[2] 王亚金.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2(10):147.
[3] 王艳华.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与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