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的调整与语文教学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s8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鲁迅作品的调整,众人议论纷纷。有人说是“大撤退”,有人说是“被撤退”,有人说是“大换血”,笔者觉得还是说“调整”恰当些。
  一、鲁迅作品选入课本有其时代原因
  鲁迅,曾经被捧上天。其作品中政治色彩浓厚,被称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骨头是最硬的”“民族魂”,是左翼的一面旗幟。鲁迅锐眼发现历史是写满“吃人”的流水簿子,他骂军阀,骂帮闲文人,骂假洋鬼子,骂阿Q们,毫不留情地揭示中国人的劣根性。他的文章是“投枪”“匕首”,是革命者的代言人。其作品顺理成章地进入课本,就理所当然。
  90年代,选入初中课本中的鲁迅作品近十篇;高中新课改前的鲁迅作品也近10篇。除第五册外,每一册都有鲁迅作品,有时还一篇一个单元。
  可世易时移的今天,鲁迅笔下的假洋鬼子、帮闲文人、阿Q、吴妈也许已经不适合时代的需要,文章被砍掉也就自然而然!真可谓:文章自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
  二、听听专家的解答
  我们还是听听专家怎么说吧。温儒敏说,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由原来3学年改为1.25学年,总课量减少,课文篇目自然也减少,鲁迅的作品由原来5篇调整为2篇。准确地说,鲁迅作品在必修课中减少了,但在选修课中又增加了《未有天才之前》《鲁迅论读书》等。
  鲁迅作品非常重要,但过去在教材中占的比例过多,腾出一些位置来安排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名作,让学生读书面更广,视野更开阔,也是好事。这不能说是“鲁迅大撤退”。
  正如专家所说,不是大撤退,只是调整。我们也应该支持课改,支持调整。对鲁迅部分篇目的调整,并不妨碍我们敬仰鲁迅,学习鲁迅。正如鲁迅所告诫的“必须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三、对语文教材选文的争议是阅读缺失的表现
  我国的素质教育和课改,搞来搞去,学生就是不读书。他们忙于各科尤其是理科作业,对语文课文阅读缺失。在语文自习课上,学生也忙着做其他科作业 ,笔者曾提醒学生做语文作业,答曰,还有其他作业要完成呢,而且下课就要交。笔者感叹:读书不是作业,这真是在作孽呀!
  语文讲究听、说、读、写、思、用,而读书的环节非常重要,又是隐形的作业,常常被学生忽视。
  有一些学生终身的阅读范围,就只限于教材,甚至教材的阅读也不认真。因为高考不考教材上的文章,虽然高考的文章多少可能在教材中找到影子。
  教材里的文章只是一个例子,学生应该以学习教材来解读其他文章。阅读的面应该广一点,教材选不选鲁迅的文章,并不影响阅读,也不要因为有调整而大惊小怪。
  四、在应试大背景,学生对教材选什么无所谓
  应试考高分才是硬道理。教材选什么文章,选谁的文章,老师学生并不在意。他们在意的是谁的文章,什么样子的文章适合考试!
  选文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激发作用不明显,课外先做数理化,再背外语的同学仍然很多。
  即使考到鲁迅的文章,已是按照考试要求肢解过的,节选过的,学生仍然不好理解。
  五、改革语文考试,增大语文得分
  语文考试中有不正常的现象。其一,近两年四川语文高考成绩平均也就80多,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语文,还不到及格分数,居然考不过英语。这就说明语文试题有问题啊!学生对语文学习没盼头啊!尽管出题人分析得头头是道,难度系数多少多少,但学生们的语文成绩就是整体不及格,可谓全军覆没啊。
  其二,语文专家、知名作家与学生一起参加高考,也很失败。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也揭示了语文的一个症结:语文试题、语文试卷有问题啊。
  其三,其他科目的考试如数学、英语成绩多半成“金字塔形”,分数有高低梯度;而语文多成“纺锤形”,高分、低分段少,中间层次多,没有拉开层次,没有考出真实语文水平和能力。为什么,几百万人高考,最高分还是120左右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就是语文科的特点嘛。笔者说,这个特色是谁定的,也许就是这个特色将语文学科整成了死胡同,丧失尊严。
其他文献
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们有动力朝着一定的目标进取,它与学习活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在每个学生身上得到开发。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激发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一、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扩展性思维,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效果较好。
期刊
漫长的夜,窗外小虫吟鸣,窗内情思涌动。在这样令人极易生发情思的冬夜,我在灯下,以一种异乎寻常的宁静心态,细品博卿老师的《抱韵庐集》。此夜,《抱韵庐集》如清茗一杯,唯有细品才能品出那亦淡亦浓的滋味。  抱韵庐是博卿老师的书房,为何将书房冠之以“抱韵庐”呢?博卿老师这样解释:“抱”怀抱,拥抱,我的;“韵”黄庭坚有语曰:凡书画可观韵;“庐”简陋的房舍。合起来就是:在我这简陋的小屋内,有许多有韵味的好东西
期刊
达摩克利斯剑:“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的宠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于迪奥尼修斯。有一次,迪奥尼修斯请他到王宫赴宴时,让他坐在帝王的宝座上,头顶上挂着一把仅用一根马鬃系着的利剑。其用意是使达摩克利斯意识到虽然身在宝座,可利剑却随时都可能掉下来,以示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时时刻刻存在着忧患。后来人们就常用“达摩克利斯剑”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  缪斯:“缪斯”是希腊神话
期刊
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所以对文本解读必会产生“多元”的。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
期刊
忽如一夜春风来,神州大地生本花开。一场场生本研讨会热热闹闹,你方唱罢我登场,大有不谈生本就追不上教育潮流的味道。面对“生本风”的到来,有的老师摩拳擦掌,立马分小组、搞活动,干得热火朝天。有的老师无所适从,深叹教书十多年后发现不知道该如何讲课。其实,光注意生本示范课热热闹闹的外表而不冷静地思考它的内涵,很容易走入生本教育的误区,结果适得其反。  误区一:生本教育和高考应试教育 ,“一山不容二虎”  
期刊
河南省语文高考试题采用的是全国新课标卷,所考查的文言文阅读常常选考一篇人物传记。这种阅读性文章,一般来说试题难度不大,不过,也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还需要考生仔细地阅读,要充分调动所掌握的基本词汇、语法、句式等有关文言知识,做到初步掌握文本的大致内容,然后再仔细推敲,从而正确解答文言文阅读。  一、调动知识储备,仔细阅读,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  依据高中教材涉及到的文言词汇,初步对文本进行理解性
期刊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总是“抄、编、凑”,作文语言充斥着“假话、大话、空话”、“模式化、成人化、公式化”,作文语言缺乏创新、表达缺少个性,这里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者的原因。要改变以上现状,就必须张扬个性, 放飞想象,培育创新思维。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三条途径:  1.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与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
期刊
我们欣赏小说的语言,不仅要琢磨作者落笔行文中所散发出来的特殊味道,体会其语言风格,更主要的还是重点分析、细心品味小说中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那我们老师应该如何在小说这极具现实意义和人生哲理的沃土之上,引导学生去感受小说语言的花香呢?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细咀嚼,慢品味  小说有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初读小说,为情节所吸引,会自然读得很快
期刊
文言文语句翻译是每年高考试卷中的必考题,常考题。此类试题不仅是考查重点,而且是考查难点。试题一般难度较大,学生在此类题上经常失分,有时甚至一败涂地。如何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十分复杂艰难的问题。故而,要想在翻译上得到高分,必须突破文言翻译的瓶颈,从而解决这一难题。  高考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一般选择那些带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来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
期刊
名著属于精神食粮的“大餐”,只有读名著,才能真正进入文艺的殿堂,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新课程教材(人教版)中设置了“名著导读”这一模块,就是要求学生了解名著、接触名著、学会欣赏名著。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样落实教学目标呢?难道仅仅让学生自己看“名著导读”部分吗?笔者认为,“名著导读”不能放任自流,老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下面笔者以《红楼梦》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一、引导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