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诚心三支清香,如此便好

来源 :行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p3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泉的一涧溪水,环着古寺静谧,黛瓦黄墙外,小沙弥挥动的扫把分开展雾,卷动着山门石径上的落叶,不时口里呢喃着:“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池中有鱼钩不钓,笼中有乌常放生……”
  香炉中大把大把的香燃得烟雾缭绕,慢慢升腾在寺院上空,又渐渐化散在充满水分的空气中。大殿里磬声悠扬,香客们虔诚礼拜,拜罢,便跪在蒲团上合十,念念有词。
  亭边的茶炉上,铁壶里的水开了,滚着热气。老和尚冲了一杯茶给小和尚。
  小和尚端起茶碗,不怕烫一样地喝了起来。远远看见香客们,争先恐后地在香炉边,焚香祷告,小和尚的眉头皱成了个疙瘩,一脸的疑惑,他看看老和尚却欲言又止。
  老和尚品了一口茶道:“你有什么为难的事吗?”
  小和尚:“师父,我在想,这么多人在求菩萨,求佛祖,那么到底谁能有求必应啊?”
  老和尚爽朗地笑了,“原来,你是替菩萨操心啊!”
  小和尚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笑了。
  “我来问你,烧香多好呢,还是烧香少些好?”老和尚望着小和尚问道。
  小和尚想想道:“师父,不以分别想,烧香多少自然都样。”
  “那好,我再问你,是懂得惜福好些呐,还是不惜福好些呐?”
  小和尚不假思索地说道:“当然是惜福好了。”
  “是啊。”老和尚再为小和尚满上一杯茶。
  “一个懂得惜福的人,不会拿着大把大把的香去殿堂前与佛菩萨做生意,不会推敲求什么与如何还愿,本来烧香是通过这个形式来摄受心念,如今反而助长了贪念,这不是佛教的本怀。”
  “师父,那么烧香祈愿,不会有感应吗?”小和尚诧异地问。
  “我问你这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是什么?”老和尚不紧不慢地说道。
  “哀大莫于死心。是不是心的迷失?”
  老和尚笑着点点头,“当入迷失心念时,只有依仗诸佛菩萨的慈悲加持,来面对困难,树立信心,改造当下。只是佛菩萨无时无刻不在给予众生关怀,许多人因此走上了正信的修行道路,从而利益了周边的许多人。佛前的祈愿,不仅是对未来的种寄托,更是对之前行为的检视与反思,从心开始觉知,这便是最好的感应,终其究竟,不昧因果。”
  小和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说:“师父,我想明白了,寺院早晚功课都是三支清香,从来不曾见什么高香、大香,这些巨大的香,其实都是内心贪欲和好胜心的变现。”
  老和尚爽朗地笑着道:“一片诚心,三支清香,如此便好。”
  亭中,老和尚与小和尚泡茶依旧:亭下,香客如织,喧嚣如往常。世间的道理,往往就这样不经意间,随意流转到自己的身边,触手可及。
  风来,竹叶摇动,日光穿透竹林,投下许多光斑,投影在老和尚粗布的衲衣上,投影在老和尚盘拨着念珠的手中,也投影在小沙弥仰望老和尚的脸上,他眯着眼,听着老和尚的字字珠玑。
  当然,这光斑也投影在青瓷的茶杯里,茶汤清澈而明净,日光洋洋洒洒地遍布山林、古刹,撩动着风中的青青翠竹,注目着古塔旁的叶叶黄花。
  依稀又听到老和尚说:“三支,便是三支。”
其他文献
9年前,我和印顺法师第一次在成都相识,那时《行愿》杂志刚创刊一年。当他知道我们自己出资在民间出版和传播这本佛文化读物时,认同之下鼓励我们这条路并不容易,需要用心努力坚持。这些年虽然相见不多,但他一直关注和支持《行愿》杂志通俗化、大众化、时尚化的现代佛文化传媒探索之路。  在因为《行愿》和法师的一些沟通中,他的智慧、真诚、坦荡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大家去弘法寺,他总是非常谦和、开心地和大家聊天。信众的
期刊
一直觉得,唯有受过苦的人,有会和慈悲结缘,唯有善良的人,才能和《行愿》结缘。  为何我们有今日的聚合,那是因为我们前生的尘缘。我很庆幸,今日能和你们相聚。这种如家人般的温暖,让我每当失望、落魄时,备感力量。  我很感谢《行愿》的文字,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每当捧起书,静静读着那简单而质朴的文字,让我备感清凉。我这些年也经历了很多变故:离婚,妈妈重病缠身等。这一路走来,感恩很多善良的人帮助,感恩熊文华老
期刊
来之前已经在网上细细查了南华寺的详细资料,千年古刹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南华寺之所以能够在今天依然名播四海,恐怕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保留了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真身。惠能大师在中国佛教史和哲学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人们。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带着对这首充满禅机的四句偈的崇敬之情,我和
期刊
欢 迎 辞  望满空云朵之来去,  想地上众生之相遇。  一期一会,不可思议,  与自己,与某些人,也与某个地方相遇。  所有初遇,恰如重逢,  所有重逢,亦是初遇。  行愿“心期四”,每周星期四,  给自己一些安静的时间、空间……  放下尘事,感悟生命。  行愿“心期四”云聚,  在这里,遇见自己。  “云聚”缘起  《行愿》的创办,以及此处心灵家园的落成,缘于创始人和所有行愿人的美好心愿。行愿
期刊
这次峨眉山金顶开光,是四川省政府办的一件大好事、善事,是宗教政策在四川峨眉山贯彻落实的充分体现,世界影响巨大。通过这次盛大的法会,我们国家再一次向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表明中国公民是有宗教信仰自由的。  一直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和中国的文化相融合,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与时俱进的。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佛教是正教,是慈悲之教,理性之教
期刊
作为佛门弟子,一定会知道四大菩萨之一——普贤菩萨。那坐在白象上、目光坚毅、发大愿行大行的尊者。而喜欢上《普贤菩萨行愿品》,则是因一位朋友从峨眉山上带来送我的本焕老和尚的血抄本。特别是读到“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忍不住热泪盈眶,这也是我每天喜欢朗
期刊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一家人走进一家素食餐厅,在等待上菜的期间,看见桌上有一些《行愿》杂志,便随手翻阅起来。里面的内容是我以前不曾了解的,第一篇文章是关于一个老人往生的事,以前听别人说过人死了还有来生,但不甚清楚,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人肉体虽死亡了,灵魂还在,还能看能听,甚至在肉体上反应出来,我非常震惊。后面的文章也非常吸引我,以至于上菜时我还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杂志。吃完饭,我对服务员说,把这本杂志借回
期刊
十年前人在他乡的我,没有专家、教授的头衔,没有现代化的装备,没有生活保障,没有资质,没有……只有一颗探求解救自闭症儿童之心!因为几个康复中心拒收的、目前全世界医学界还查不出病因、无药可治的、专家教授已经宣告没有治疗价值的、有着“精神癌症”之称的自闭症重症孩子,我辞去了广州市残联康复中心自闭症儿童训练部副部长的职务,把他们带回了“家”。为了探求打开自闭症孩子的心灵密码,我顾不上自己的年龄、尊严,每天
期刊
有句话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深信结缘《行愿》,走进《行愿》,成为一个行愿人,就是命运给我最好的安排,是佛菩萨恩赐给我的幸运。每次当我回想起,走进《行愿》的那天,心里都充满了感激,现在以感恩的心情写下与《行愿》的缘分。  2015年的夏天,我的闺蜜结识了《行愿》,因为我们有共同的信仰,相同的爱好,还有共同的人生观,所以她认定我一定会像她一样喜欢《行愿》。于是2015年7月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她带着
期刊
第一次接触“行愿”时,当时正在寻找人生的方向。经我的一位姐姐介绍,说“行愿”可能正是我需要的,于是带着好奇与疑惑的心情,先加入了《行愿》网上的群,从此知道了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样一个机构,还有这样一群特别的人。  那个时候其实习气重,分别心强,还好分辨,依仗着觉得自己聪明和善辩,常在群里引经论典,去驳斥师兄们的话而沾沾自喜,但实际是无知,是师兄们知道我的道,纸上谈兵、非真正实修之人,不与我分辨罢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