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便为为师者指点江山,道出了教育的精髓。然而在教学中,能真正领悟“教学”之真谛,承继孔先生衣钵者少矣!
语文教学是我们的母语教学,它承载着我国优良传统的渗透的民族精神的发扬,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新时代下愈显出其重要性。而且素质教育中所倡导的教学改革亦逐步与这种国际化大方向接轨。所以,只有真正跳出语文教学“满堂灌”甚至“穿新鞋走老路”的误区,站在以“民族为基”的高度上支俯瞰目前的教学现状,才能找到改革前进的突破口。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备课时,必须站在学生角度考虑。
如果站在一个成人的角度去理解文章,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实施教学,你会发现往往事倍功半。所以一些语文老师总深有同感:备课时在每个环节都设置得很好,可为什么上课总达不到预想的目的呢?追根溯源,我想很大的原因在于老师没有俯下身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才有了以上烦恼。所以,“备学生“这一点很重要。只有真正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态度以及他们的渴望需求出发,才能够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导入语要精彩有力,渲染气氛,调动思维。
讲课是一门艺术,为什么一些电视节目能够吸引众多的眼球,总是令人盼望、神往、回味?除了令人心动的环节设置,我想很多成份也在于它在节目开始时的精彩。创设一种与内容相契的融洽和谐的氛围,用音乐、用故事、用图片影像、用主持人的言谈举止去吊起胃口,去调动思维,这些,应该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去关注、学习。
三、讲课内容要精、透、趣,课堂有张有弛,锻炼多种能力。
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并且,我们也发现,近几年的考试试题已更趋于人文化、个性化,主观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实践应用的题目也开始崭露头角,能够从多个方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以此看来,课堂便应是锻炼学生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媒介。所以教师要在把握语文知识框架的客观层面上利用好课堂45分钟,以课本所选文章为基点,抓住文体知识、抓住考试考点,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且精讲精练,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授课时找准切入点,在激起学生兴致且最需要解答时教给他们探索研究的方法。
四、作文训练,突破症结,分阶段进行。
在语文教学中,不得不提到的一块是作文的训练。如果用“怨声载道”来形容当今许多中学生对写作文的态度并不过份。为什么学生对作文有如此大的抵触心理?怎样排除这种心理障碍是进行写作训练的前提条件。我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对语文学习尤其写作没有兴趣,没有写作的欲望。
第二,语言储备贫乏,写出来的东西没滋没味,没有信心写。
第三,感觉生活单调,不丰富,没有内容可写。
第四,一写作文就头疼,不知道从何处入手。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就能够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摸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从思想上打消学生“写作文难”的顾虑。找一些语言通俗且打动人心的小文章,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好文章最重要的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最初的写作训练中,只要学生能抓住这一点,便应给予他们应有的鼓励,让他们兴趣且有信心写下去。
其次,激发写作兴趣。课堂内外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内的可以有演讲赛、朗诵比赛、辩论会、故事会、作品展览等;课外的有搜集资料、野外采风、办报纸、“小记者调查”等多种形式。可根据教学的条件和环境自主安排,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语言的美和写作的魅力。
再次,“开卷有益”的积累。作文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平日的不断积累,才能逐步丰富语言和感知,且运用起来更具灵活性。积累可以来源于课本所写文章,更多来源于中外名著、书刊报纸、杂志以及各类有益的图书。
最后,分阶段训练写作方法。写作水平提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决不能盲目,应有目的的分阶段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片断到全篇、由模仿到创新,并且训练学生由“会写到会改”。因为好文章是不断“改”出来的。
五、作业布置要兴趣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层次性相结合。
布置,不仅是所学知识的巩固,更是知识的运用和延伸。作业量不宜过多过重,要以体现主体运用和创造力为佳。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还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亦享受探究的乐趣。
六、反馈阶段,整体推进,个别提升。
这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学习成果的验收对每个学生都是一种考验、一种收获、一种成长。因为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是对他们意志品质是否健康的一种验收。孔子云: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在这个阶段总结经验教训,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做到个别提升。“提升”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对整体的更是对自己的。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才是最大的成功。教师应明了学生的不同层次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最后,我想说,对于为师者和学习者来说,“兴趣,是成功之母。”愿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要有一个健康、和谐、快乐、充实的课堂,那也是我们功的起点。
语文教学是我们的母语教学,它承载着我国优良传统的渗透的民族精神的发扬,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新时代下愈显出其重要性。而且素质教育中所倡导的教学改革亦逐步与这种国际化大方向接轨。所以,只有真正跳出语文教学“满堂灌”甚至“穿新鞋走老路”的误区,站在以“民族为基”的高度上支俯瞰目前的教学现状,才能找到改革前进的突破口。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备课时,必须站在学生角度考虑。
如果站在一个成人的角度去理解文章,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实施教学,你会发现往往事倍功半。所以一些语文老师总深有同感:备课时在每个环节都设置得很好,可为什么上课总达不到预想的目的呢?追根溯源,我想很大的原因在于老师没有俯下身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才有了以上烦恼。所以,“备学生“这一点很重要。只有真正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态度以及他们的渴望需求出发,才能够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导入语要精彩有力,渲染气氛,调动思维。
讲课是一门艺术,为什么一些电视节目能够吸引众多的眼球,总是令人盼望、神往、回味?除了令人心动的环节设置,我想很多成份也在于它在节目开始时的精彩。创设一种与内容相契的融洽和谐的氛围,用音乐、用故事、用图片影像、用主持人的言谈举止去吊起胃口,去调动思维,这些,应该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去关注、学习。
三、讲课内容要精、透、趣,课堂有张有弛,锻炼多种能力。
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并且,我们也发现,近几年的考试试题已更趋于人文化、个性化,主观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实践应用的题目也开始崭露头角,能够从多个方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以此看来,课堂便应是锻炼学生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媒介。所以教师要在把握语文知识框架的客观层面上利用好课堂45分钟,以课本所选文章为基点,抓住文体知识、抓住考试考点,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且精讲精练,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授课时找准切入点,在激起学生兴致且最需要解答时教给他们探索研究的方法。
四、作文训练,突破症结,分阶段进行。
在语文教学中,不得不提到的一块是作文的训练。如果用“怨声载道”来形容当今许多中学生对写作文的态度并不过份。为什么学生对作文有如此大的抵触心理?怎样排除这种心理障碍是进行写作训练的前提条件。我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对语文学习尤其写作没有兴趣,没有写作的欲望。
第二,语言储备贫乏,写出来的东西没滋没味,没有信心写。
第三,感觉生活单调,不丰富,没有内容可写。
第四,一写作文就头疼,不知道从何处入手。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就能够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摸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从思想上打消学生“写作文难”的顾虑。找一些语言通俗且打动人心的小文章,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好文章最重要的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最初的写作训练中,只要学生能抓住这一点,便应给予他们应有的鼓励,让他们兴趣且有信心写下去。
其次,激发写作兴趣。课堂内外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内的可以有演讲赛、朗诵比赛、辩论会、故事会、作品展览等;课外的有搜集资料、野外采风、办报纸、“小记者调查”等多种形式。可根据教学的条件和环境自主安排,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语言的美和写作的魅力。
再次,“开卷有益”的积累。作文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平日的不断积累,才能逐步丰富语言和感知,且运用起来更具灵活性。积累可以来源于课本所写文章,更多来源于中外名著、书刊报纸、杂志以及各类有益的图书。
最后,分阶段训练写作方法。写作水平提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决不能盲目,应有目的的分阶段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片断到全篇、由模仿到创新,并且训练学生由“会写到会改”。因为好文章是不断“改”出来的。
五、作业布置要兴趣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层次性相结合。
布置,不仅是所学知识的巩固,更是知识的运用和延伸。作业量不宜过多过重,要以体现主体运用和创造力为佳。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还应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亦享受探究的乐趣。
六、反馈阶段,整体推进,个别提升。
这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学习成果的验收对每个学生都是一种考验、一种收获、一种成长。因为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是对他们意志品质是否健康的一种验收。孔子云: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在这个阶段总结经验教训,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做到个别提升。“提升”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对整体的更是对自己的。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才是最大的成功。教师应明了学生的不同层次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最后,我想说,对于为师者和学习者来说,“兴趣,是成功之母。”愿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要有一个健康、和谐、快乐、充实的课堂,那也是我们功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