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由于升学考试的冲击,朗读教学被淡化、被边缘化的现象较为普遍。长此以往,朗读教学的“春风”很难吹过应试的难关。
一、“上下求索”——正确认识朗读教学
(一)朗读的要求
朗读要求字正腔圆,这是为准确、生动地表达文本思想服务。这是朗读的基本功,字不读错,不添字,不漏字。另外,要领会并把握重音、连接、节奏、语速、语气等朗读技巧,它能够增加朗读的美感。但是,如果只停留在朗读技术层面,是不会读出太好的效果的,必然需要朗读者对文本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更独特的解读,形成“共情”才会有出色的朗读效果。
(二)朗读形式初探
首先是齐读,全班性的齐声朗读可带动厌读者加入朗读行列,有利于教学环节的推进,节省时间。课前齐读,可以弥补预习缺失;课中齐读,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感情。其次是单读。点名朗读,目的是通过朗读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点评来解决问题。这里强调一下,学生点评之后需要教师进行总结性点评,之后再让学生根据反馈信息重新朗读,这样不仅会给朗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给其他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遇到朗读能力好的学生,还可以让他分享自己对朗读文本的理解,给其他学生起到朗读示范作用,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当然,除了齐读、单读,还有轮读、对读等,灵活运用将会产生神奇的作用。
二、朗读指导细致到位——让朗读教学“落地”
(一)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要大声地读。声音是语言的载体,没有发声谈何朗读?大声读不仅可以防困防走神,还会增加对所读内容的印象,增强记忆力,有助于形象思维的发展,培养外向阳光的性格。
(二)朗读细节要到位
1.抓住關键词,读出重音,让朗读起伏有致,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一层。例如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抓住两个“一切”和“就会”,运用重音读出藐视一切困难的气魄。
2.要把握朗读的语气。语气属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才能进入文中的角色,更深层次地体会文本的深意,进而表达出来。如《乡愁》用舒缓的语气读出深沉的思念之情,要带点儿感慨的味道、回忆的味道。
3.要把握诗文的节奏。诗歌朗读如果没有节奏,就缺少了旋律美,更无法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如朗读《行路难》,教师和学生就按2、3、3结构读,还是按4、3结构读展开讨论和实践。“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通过亲身实践发现,4、3结构更能体现李白郁闷不平的心情。甚至对于语调我们都可以进行细细的推敲。比如,让学生注意声调的上扬下降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4.要营造朗读的气氛。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与文本情调相符合的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读,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享受朗读的美。在作文讲评课中,也可以通过背景音乐,让学生声情并茂地将自己的优秀范文朗读给大家听。
总之,希望语文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让朗读的春风翻山越岭吹出语文教学大地一片繁花!
一、“上下求索”——正确认识朗读教学
(一)朗读的要求
朗读要求字正腔圆,这是为准确、生动地表达文本思想服务。这是朗读的基本功,字不读错,不添字,不漏字。另外,要领会并把握重音、连接、节奏、语速、语气等朗读技巧,它能够增加朗读的美感。但是,如果只停留在朗读技术层面,是不会读出太好的效果的,必然需要朗读者对文本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更独特的解读,形成“共情”才会有出色的朗读效果。
(二)朗读形式初探
首先是齐读,全班性的齐声朗读可带动厌读者加入朗读行列,有利于教学环节的推进,节省时间。课前齐读,可以弥补预习缺失;课中齐读,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感情。其次是单读。点名朗读,目的是通过朗读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点评来解决问题。这里强调一下,学生点评之后需要教师进行总结性点评,之后再让学生根据反馈信息重新朗读,这样不仅会给朗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给其他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遇到朗读能力好的学生,还可以让他分享自己对朗读文本的理解,给其他学生起到朗读示范作用,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当然,除了齐读、单读,还有轮读、对读等,灵活运用将会产生神奇的作用。
二、朗读指导细致到位——让朗读教学“落地”
(一)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要大声地读。声音是语言的载体,没有发声谈何朗读?大声读不仅可以防困防走神,还会增加对所读内容的印象,增强记忆力,有助于形象思维的发展,培养外向阳光的性格。
(二)朗读细节要到位
1.抓住關键词,读出重音,让朗读起伏有致,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一层。例如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抓住两个“一切”和“就会”,运用重音读出藐视一切困难的气魄。
2.要把握朗读的语气。语气属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才能进入文中的角色,更深层次地体会文本的深意,进而表达出来。如《乡愁》用舒缓的语气读出深沉的思念之情,要带点儿感慨的味道、回忆的味道。
3.要把握诗文的节奏。诗歌朗读如果没有节奏,就缺少了旋律美,更无法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如朗读《行路难》,教师和学生就按2、3、3结构读,还是按4、3结构读展开讨论和实践。“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通过亲身实践发现,4、3结构更能体现李白郁闷不平的心情。甚至对于语调我们都可以进行细细的推敲。比如,让学生注意声调的上扬下降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4.要营造朗读的气氛。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与文本情调相符合的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读,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享受朗读的美。在作文讲评课中,也可以通过背景音乐,让学生声情并茂地将自己的优秀范文朗读给大家听。
总之,希望语文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让朗读的春风翻山越岭吹出语文教学大地一片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