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首在望 重写院线竞争格局

来源 :综艺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xiaolong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已保持 5年快速发展的北京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达院线)跃上新台阶:银幕总数400块,截至11月底共实现票房6.8亿元,全年将突破8亿元,有望首次问鼎全国。2009年,也是万达院线的“启后”之年,其发展重点开始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向品牌管理等“内功”的修炼,以期为日后的再度升级打好基础。
  
  规模与管理兼修
  
  相比规模的扩展,万达目前更重视的还是对“内功”的修炼。
  年初的经济危机曾一度让人怀疑,与商业地产息息相关的商业影院建设能否维持之前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先天就与前者血脉相连的万达院线及其运营模式。现在看来,这似乎有点杞人忧天。相反,万达集团总裁助理、万达院线总经理叶宁告诉《综艺》,受益于整个文化产业,尤其是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万达集团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获得的机会更多,万达院线未来的规模扩张也将继续提速:2009年共有8个万达广场投入运营,而2010年将开业的商业地产项目多达17个。这意味着万达院线将从现有的每年新建100块银幕提速至每年200块。2010年底,万达院线将拥有600块银幕;到 2012年底,银幕总量将突破1000块大关。
  今年,万达院线还在新技术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年初,万达院线与北美的IMAX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国内新建10家IMAX巨幕影院,其中有5家已经开业。叶宁表示,此次合作主要考虑到对影院整体品牌的提升,若单从投入、产出比来看,由于片源不足,目前IMAX影院的经营还难以盈利。相比之下,3D立体电影在内地的商业前景更为光明。他认为数字化和3D是目前电影放映的两大趋势。就前者而言,由于万达旗下的影院多为近几年建成的新影院,因此数字化的水平较高;而后者,叶宁则认为万达现有的储备还不足以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万达院线如今已拥有60多套3D设备,这一数字在未来还将大幅上升,明年就将翻倍增长。
  此外,万达院线继续在既有产业链上开拓新的商业空间。年初,万达院线首次尝试把旗下400多块银幕的广告打包招标,一举卖出了前所未有的高价。在卖品零售领域,也与可口可乐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而最近又与某国际知名品牌达成了爆米花产品的招投标。目前,院线已将所有影院的卖品管理权收归总部,以期未来从原料到销售的整个过程都能保持统一标准,在提高品质的同时降低成本。
  相比规模的扩展,万达目前更重视的还是对“内功”的修炼。叶宁认为,目前万达院线的管理还处于比较粗放的阶段,距工业化对管理“精耕细做”的要求,仍有差距。比如万达院线的会员总数虽然已达到了60万人,但叶宁自认为目前院线所提供的服务并不好,还有很多功课要做。随着新影院建设在2009年的再次提速,未来管理团队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届时品牌管理等软实力的水平能否跟上,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未来。”
  
  完善发展运营模式
  
  万达一直看中的都是品牌和聚众号召力,而不是单纯的价格与利润贡献。
  “万达院线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其有效地结合了商业地产的发展规律。”在叶宁看来,现代的商业影院必须位于综合商业体中,而二者在选址、经营等多方面也都存在很大的重合性,“好影院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的商业环境,影院与商场的发展、成熟曲线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对于影院项目的选择, “选好的商业中心就行了”。就影院建设的方向而言,叶宁表示万达院线还是以白领为代表的中端消费者为主,而在影院建设地域上没有偏向。他认为,目前商业地产的空间还很大,“即使是北京、上海也远没有达到饱和”。目前万达院线在国内的一、二线城市都有项目,地市级的市场也有涉足。
  与此同时,万达院线计划在未来的发展中强化其既有的模式。“未来公司的战略重点将放到万达自有物业项目中的影院建设,至于集团外的项目,如有非常优秀的会考虑。”据叶宁介绍,早从两年前开始,出于规模扩张的战略需要,万达也在一些非自有物业里建造自己的全资品牌影院。据悉,目前这类影院的数量在整个院线中占到了将近一半,但其营业收入和利润相比万达自有物业的影院,差距很大。“其实,两者在建造、经营标准上并无差别,效益上的落差主要还是由于不同的商业地产项目的整体差距。”在叶宁看来,目前万达在国内商业地产领域相对比较成熟,无论是项目选择、商场内部不同业态的相互配合,还是具体的日常运营水平等方面都更有优势,“万达广场的成熟期大概在一年半到两年,其他物业可能需要两到三年”。
  得益于与集团的“血缘”关系,万达院线在成本方面也享受了不少优惠,就租金而言,相比目前不断攀高的市场行情,万达院线的租金水平始终维持在一个比较理性的位置。叶宁认为商业地产的运营难度很大,其对企业融资、规划、招商、运营等能力的综合要求也很高,“住宅只要短期内收回成本挣到钱就够了,但商业地产开业了只是起步,必须要能吸引大量消费者,只有商场里的各种商业业态都成功了才能叫成功。”相比之下,内地目前商业地产的发展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优质的商业项目不多,这自然也造成优质的商业影院项目的供求量上不去。
  僧多粥少固然会引起租金的水涨船高。但在另一方面,影院可预期的收入是有上限的。“目前影院的经营其实很透明,内地影院的收入绝大部分靠票房,而在内容同质化的情况下,同级别的影院很难产生超出平均水平的利润。既然收入一定,那么成本的无限上升就很危险。”在叶宁看来,目前影院投资市场已经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繁荣”的局面,“很多项目,圈内人只要一看报价就知道是不能赚钱的。”另一方面,虽然从业主的角度出发,接受高价似乎无可厚非,“反正怎么样都有人做”。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局面很不利,“影院毕竟是小本买卖,假如一直不能盈利的话肯定做不长。假如影院倒了,吃亏的还是商业地产自己”。
  地产开发商目前也需要理性地看待影院。就像影院业态离不开商业中心一样,商业影院对于现代化的商业中心是不可或缺的,其对后者的贡献不在于单纯的价格而在于某种综合价值。一方面,相比其他业态,影院的利润贡献确实有限。虽然万达影院的盈利水平是国内最高的,整个院线的年利润率能达到10%左右,但“这个数字相比其他行业依然只能说是微利” 。加之影院建设的投资本来就大,其对结构、空间要求都高。叶宁透露,万达自有的影院基本都是用了两层的空间,但只收了一层的租金,假如要按万达集团的情况严格计算空间成本的话,“租金能付上投资的利息就算不错了”。
  但“账不能这么算,万达广场的知名度有7成都是来自其品牌影院。”叶宁向《综艺》表示,影院是娱乐业态的中心,而没有娱乐业态就没有人流,也就没有商家的机会。相反,影院做好了,其带来的无形价值则能显著提高整体的租金水平。“就像做百货,商场门口摆Dior的一定是中高端,有些商场倒贴都要请国际大牌进驻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对于影院招商来说,“万达一直看中的都是其品牌和聚众号召力,而不是单纯的价格与利润贡献。”在叶宁看来,理性的开发者都应该从一开始就考虑影院如何才能做得长久,其提供给经营者的价格也一定要合理,毕竟“做商业必须要尊重商业规律,不能杀鸡取卵、饮鸩止渴”。
  
  谋求连锁品牌经营 拓展产业链
  
  “未来万达院线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让一两家影院赚钱,而是如何让几十、上百家影院都做到同样的服务标准和同样的管理水平。”
  虽然目前发展形势大好,但万达院线目前的首要任务是“未雨绸缪”,“我们目前工作的核心是内部管理的优化与内部人才的培养。”经过几年苦心经营,万达院线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支多达1000多人、潜力巨大的年轻经理人团队。但随着新影院建设速度的翻番,公司面临的管理压力也很大。叶宁向《综艺》介绍说,万达在做新影院时,一般主要的管理团队都是由总部负责选拔,而具体的工作人员则多从当地招募,因此保持品牌化的经营管理,建立严格的培训体系至关重要。
  “未来万达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让一两家影院赚钱,而是如何让几十、上百家影院都做到同样的服务标准和同样的管理水平。”叶宁向《综艺》表示,有效的连锁品牌管理机制是未来万达院线软实力提升的关键所在,而对于品牌的连锁管理,最重要的还是有效机制的建立。全资影院为万达院线奠定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但“其相比真正的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以韩国为例,首尔当地最大的影城每年观众人次多达五六百万,叶宁在该影城考察时发现其管理依旧井井有条,服务标准很高。而目前中国年观影人次第一的武汉万达影城,去年的总观影人次为176万,今年的数字将突破200万,但是“经营管理上的压力已经很大了”。
  叶宁认为,要在各地的终端保证整体品牌的统一性,连锁管理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统一严格的标准,并在实践过程中严格执行并不断修正和强化。此外,提高运作机制的灵敏度也很重要。否则随着发展速度的加快,企业就会患上某种“巨人症”,“假如大脑不能越来越敏捷的话,身体壮大的结果只能是越来越麻木。”去年底到任后叶宁就开始着手打造这套机制,比如进一步强化公司总部的权力,以建立企业在营运、市场、成本、建造等所有层面的“思考中心”,“小到一家影院的爆米花价格,总部都会给予指导。”
  选择连锁品牌经营的道路,出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资源整合得越好,品牌的发展越好,未来的市场空间也就越大。”此外,整合提升品牌不仅仅是单纯的利润贡献,在产业链扩展方面也具有战略性意义。“万达院线的优势在于整体的力量,400块银幕统一起来,面向的是2000万观众,这才是巨大的资源。”在产业链的拓展方面,近期万达集团还计划在大连兴建影视制作基地,以探索相关的衍生业务与商业模式。据悉该基地将于2011年竣工。
  此外,向产业链上游的内容领域推进也在万达院线未来的计划之中。叶宁向《综艺》表示,电影产业只有将制、发、放三大环节连接在一起才能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凭借目前在终端市场方面的健康发展,万达向上游内容产业发展几乎是必然的,“按照万达院线的发展风格,一旦想好了就会推进得很快。”
其他文献
钟永健作为青檬网络电台(以下简称青檬)的台长,并不很在意这个“电台”的互联网属性。在他看来,除了传输通道的区别外,此电台与传统电台并无本质上的区隔,但因为有了互联网,传统电台媒体则会焕发新的活力。    把广播的伴随性移植到互联网人群    国内网络电台的兴起是在2005年左右,但很快便被淹没在随后兴起的网络电视与视频的大潮中。众多急于盈利的网络电台昙花一现,旋即归于沉寂。现占据网络电台市场主流的
期刊
在担任《风声》导演之前,曾做过影评人和编剧的陈国富就因“监制”的身份而为业内所瞩目。  尽管在目前的内地市场,很多人仍会把“监制”等同于“艺术顾问”等无足轻重的角色,但在“懂行的人”那里,“监制”是可以驾驭整个电影项目并直接影响影片艺术品质与市场表现的重要行当。著名电影人赵军曾指出:“真正的监制在三种情况下对一部影片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是拍摄团队的配置必须经过监制的认可;二是最终对于影片市场效果的判
期刊
“我把之前的所有积累都用在《锦衣卫》里了,这是我的心血之作。”    2月4日,香港导演李仁港携新作《锦衣卫》再战内地大银幕。从《猛龙》到2008年的《三国之见龙卸甲》(后者在2008年4月初上映,劲收7500万元票房,跻身2008年内地国产片票房前十),再到即将上映的《锦衣卫》,在香港以“武侠电影”为招牌磨砺多年的李仁港逐步走进内地市场,他的名字也开始被内地观众所熟知。  在摩天高楼鳞次栉比的北
期刊
《综艺》:你对自己的2009年怎么看?这一年你觉得搜狐完成了哪几件大事,和你的期望一致吗?  张朝阳:和我的期望大致统一。我们首先确定了媒体战略,这样才有“上搜狐 知天下”的全面的宣传。一方面让搜狐作为新闻媒体的文字报道更加受人尊敬,更加有搜狐的分量,有独立的观点,做有价值的新闻,而不是一个广告附送。另一个是视频业务,奋斗了好多年终於找到了搜狐高清视频这样的定位,播正版的高清影视剧,而跟它紧关联的
期刊
采访汪文斌之前,央视网的工作人员带记者楼上楼下参观了一圈。在这栋可以俯瞰玉渊潭公园的办公楼内,有演播室、新闻值班室、总控室、资料管理部门等等,俨然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一号央视。总控室值班人员向记者表示,他所在的房间号称“全中国看电视最好的地方”,因为这里的高清码流传输速度非常快——单频道可以达到240兆,仅次于央视总控。作为央视网的“水坝”,总控室负责信号的收集和分配,目前的信号来源除了
期刊
2009年12月28日,中国国家网络电视台将正式挂牌上线。网络将有别于央视网的现有域名www.cctv.com  2009年11月13日,央视网播客台“爱西柚”(xiyou.cctv.com)和搜视台“爱布谷”(bugu.cctv.com)两款网络视频互动产品全球同步公测。前者是一个以用户上传视频为核心内容的视频分享与互动社区,后者是一个可以提供网络互动直播、点播及7X24小时回看的视频服务产品。
期刊
搜狐公司网站,公司简介第一栏上写着“百年搜狐”四个字。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互联网行业,这样的发展定位并不多见。  搜狐大厦15层,张朝阳的办公室在走廊尽头的右手边。靠近办公室门口的路中央,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夹着的A4纸上写着“请保持安静”。张朝阳的办公室出人意料的小,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市值超过21亿美元上市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办公室,在寒冷的北京冬天里窗户还开着,房间里冷得呆不住人。负责接待的搜
期刊
过去16年,湖南电视在传媒业格局深刻变化的过程中异军突起,打破了种种局限,以令人瞩目的创新,走在了队伍的前列,成为了中国电视的一面旗帜。在湖南广电狂飙突进的路上,湖南人勇于进取、舍我其谁的创新力与魄力不容忽视,而作为湖南广电的领军人物,欧阳常林以澎湃的事业激情催化湖南广电传媒素质的提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业界传奇。  有人赞叹,有人不服。在探究电视湘军于经济欠发达省份崛起、于同样的体制内发力的秘笈之
期刊
《综艺》:从你的电影生涯中可以看到,除了编剧和导演,你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为业内所敬重,就是电影监制。从《双瞳》《天下无贼》《可可西里》到《集结号》《非诚勿扰》《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作为这些影片的监制,你主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陈国富:每部电影的情况不同。有些影片我从故事的发展开始,到邀请导演、演员,参与整个制作流程,介入很深。但在冯小刚的电影中,因为小刚的制作团队很成熟,他自己对创作、对市场的理解
期刊
无论是对主流电影艺术表现手法的拓展,还是市场表现和社会影响,2009年的《建国大业》都将在我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成本仅3700万元的影片不仅创造了内地国产影片票房的新纪录,同时在商业运作方面也为业界竖起了新的标杆。更重要的是,《建国大业》的成功标志着主流电影在国内市场取得重大突破,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地商业电影类型的多样化发展。    商业电影的最新高峰    9月17日首映半天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