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当下正推陈出新,但另一个也相对重要的基础--作文教学却似乎被人搁之高束了,笔者愿此一探其究,意在实践中寻找把握作文教学的方法,以期能做到在作文教学的观念上正本清源,在实践上也有了探索和尝试,打破作文教学的瓶颈。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瓶颈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194-01
与十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语文教学相比,当前的语文教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语文教学的进步,主要还是体现在阅读教学的进步,比如:阅读素材的推陈出新和与时俱进,课堂阅读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与生本化。现在层出不穷的教学技能比赛、优质课比赛、示范课比赛等等,说来说去,还是围绕着阅读教学而展开。而对于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对于语文教学的基础--作文教学,则鲜有所见。之类的研讨、比赛,有;但比起阅读教学来说,却明显是少的。就拿笔者来说,所经历和观摩的关于阅读教学的优质课、示范课等等数不胜数,但作文教学课比赛(如作文指导课)却只有一次。虽然,那唯一的一次作文教学比赛课曾经收到了良好的比赛效果。因此,我以为,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这个占据语文科分数三分之一强的教学内容,这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目的所在的内容,是普遍受到忽视的。这,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瓶颈。
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同样在语文教学改革的阵痛中缓慢发展。艰辛,是显而易见的;进步,是有的,但确实不大。如果要概括制约中学作文教学发展的瓶颈,我认为:功利化和形式化是制约中学作文教学的不可回避的负面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 重应试不重素养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这两个名词,自诞生以来,就是两个纠结不清的冤家。应试教育是实,素质教育是虚;应试教育是方向,素质教育是基础;应试教育是目的,素质教育是幌子……这样的矛盾关系,也同样反映在作文教学之中。纵观所有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规范的学校教育,还是外面层出不穷的培训教育,只要与作文教学有关的,都是在"作文高分的技巧"等问题上打圈圈。也就是说,都在围绕分数打转。而分数,当然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面向分数,就是面向了应试;面向了应试,就是面向了功利;面向了功利,作文的教学就自然走向了技巧化、形式化。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对于作文教学的基础与源头的积累,则视而不见或无暇顾及。于是,层出不穷的简妙作文、快速作文等等,都在教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一篇天花乱坠的作文。对于文学素养的培养、文学功底的打造,虽然知道,却真的是无暇顾及,甚或,是觉得不必要顾及了。可是,每一个对作文教学负责任的教师都知道:语文素养的培养,文学知识的积累,才是我们作文教学乃至文学教育的真正的永不枯竭的源头之水。谁忽略了它,谁就断绝了作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 重形式不重内容
形式与内容,本来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但我们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往往很难做到真正的科学和均衡,这是辩证法的结果,也是事物局限性的体现。而因为功利的关系,反映在作文教学中,就往往是形式大于了内容。因为形式是顯性的,而内容是隐性的;形式见效快,内容见效慢。常见的作文教学,都是教学生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更具体的,是教学生如何拟题,如何开篇,如何入题,如何起承转合,如何过渡,如何照应,如何点题,如何结尾。当然,也有许多生动的鲜明的例子,确实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但,不管如何多的方法的引导,如何多的浅显生动的例子,始终关注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或者说,关注的,始终是应急式的"小技",而不是终身受用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大巧"。我们也知道:内容,是作文大厦的砖瓦;形式,只是讨巧的外观。但就算是比较切近内容的作文选材的指导,也往往是为着应试的需要,提供的是形式的选择和分析。对于作文内容的积累、遴选和谋划,往往也是有心无力的了。要么,是顾不上;要么,是来不及。
3 重技巧不重心灵
据说,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内力胜外力"、"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太极、八卦、形意等等,好像都是以此为最高法则。流传千年的中国武术能得出如此结论,自然有其令人信服的依据。如果依此推理和扩展,在文学写作和作文教学上,不也有同理同源之处吗?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无法",是笔随心走,文随意走,任意而行,当行则行,当收则收,在自由而适意的收放之间,佳作竟浑然而成。如果一味关注着谋篇布局,关注着语言推敲,文体语意好像都提升到了境界,但看文章的感情和寄寓,怎么看都是如此牵强和苍白。要么闪烁其词,在似是而非中状多情之态;要么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文章是有了表象,有了华丽的外表和肉体,但却缺乏了精神,缺失了心灵或者灵魂。因为,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和学生在作文写作的初衷中,已经是没有把"心"放进去。所以,什么都有了,唯独"心"没有了。所以,考场作文中,不管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中上水平之作的,在技巧和内容上,几乎都如出一辙,鲜有不同。要么拟题新颖,要么立意独特,要么选材精当,要么结构新巧。而真正能直抵心灵的佳作,是少之又少。
如何破除制约中学作文教学的瓶颈与障碍,从理论上说,是不复杂的。源头上讲,是要改变作文教学的观念,改变作文教学的目的,去除作文教学的功利化和形式化倾向。从操作方法上讲,是要与当下的作文教学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即做到:重素养不重应试,重内容不重形式,重心灵不重技巧。但是,具体来说,在实践中如何把握作文教学的方法,需要达到或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就不是能够一以概之的了。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实践方法;不同的教学力度,也会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但我想,如果真正在作文教学的观念上做到了正本清源,在实践上也有了探索和尝试,作文教学的瓶颈总会被打破的,作文教学的实践,也是会开出成功的花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瓶颈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0194-01
与十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语文教学相比,当前的语文教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语文教学的进步,主要还是体现在阅读教学的进步,比如:阅读素材的推陈出新和与时俱进,课堂阅读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与生本化。现在层出不穷的教学技能比赛、优质课比赛、示范课比赛等等,说来说去,还是围绕着阅读教学而展开。而对于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对于语文教学的基础--作文教学,则鲜有所见。之类的研讨、比赛,有;但比起阅读教学来说,却明显是少的。就拿笔者来说,所经历和观摩的关于阅读教学的优质课、示范课等等数不胜数,但作文教学课比赛(如作文指导课)却只有一次。虽然,那唯一的一次作文教学比赛课曾经收到了良好的比赛效果。因此,我以为,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这个占据语文科分数三分之一强的教学内容,这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目的所在的内容,是普遍受到忽视的。这,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瓶颈。
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同样在语文教学改革的阵痛中缓慢发展。艰辛,是显而易见的;进步,是有的,但确实不大。如果要概括制约中学作文教学发展的瓶颈,我认为:功利化和形式化是制约中学作文教学的不可回避的负面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 重应试不重素养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这两个名词,自诞生以来,就是两个纠结不清的冤家。应试教育是实,素质教育是虚;应试教育是方向,素质教育是基础;应试教育是目的,素质教育是幌子……这样的矛盾关系,也同样反映在作文教学之中。纵观所有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规范的学校教育,还是外面层出不穷的培训教育,只要与作文教学有关的,都是在"作文高分的技巧"等问题上打圈圈。也就是说,都在围绕分数打转。而分数,当然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面向分数,就是面向了应试;面向了应试,就是面向了功利;面向了功利,作文的教学就自然走向了技巧化、形式化。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对于作文教学的基础与源头的积累,则视而不见或无暇顾及。于是,层出不穷的简妙作文、快速作文等等,都在教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出一篇天花乱坠的作文。对于文学素养的培养、文学功底的打造,虽然知道,却真的是无暇顾及,甚或,是觉得不必要顾及了。可是,每一个对作文教学负责任的教师都知道:语文素养的培养,文学知识的积累,才是我们作文教学乃至文学教育的真正的永不枯竭的源头之水。谁忽略了它,谁就断绝了作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 重形式不重内容
形式与内容,本来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但我们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往往很难做到真正的科学和均衡,这是辩证法的结果,也是事物局限性的体现。而因为功利的关系,反映在作文教学中,就往往是形式大于了内容。因为形式是顯性的,而内容是隐性的;形式见效快,内容见效慢。常见的作文教学,都是教学生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更具体的,是教学生如何拟题,如何开篇,如何入题,如何起承转合,如何过渡,如何照应,如何点题,如何结尾。当然,也有许多生动的鲜明的例子,确实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但,不管如何多的方法的引导,如何多的浅显生动的例子,始终关注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或者说,关注的,始终是应急式的"小技",而不是终身受用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大巧"。我们也知道:内容,是作文大厦的砖瓦;形式,只是讨巧的外观。但就算是比较切近内容的作文选材的指导,也往往是为着应试的需要,提供的是形式的选择和分析。对于作文内容的积累、遴选和谋划,往往也是有心无力的了。要么,是顾不上;要么,是来不及。
3 重技巧不重心灵
据说,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内力胜外力"、"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太极、八卦、形意等等,好像都是以此为最高法则。流传千年的中国武术能得出如此结论,自然有其令人信服的依据。如果依此推理和扩展,在文学写作和作文教学上,不也有同理同源之处吗?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无法",是笔随心走,文随意走,任意而行,当行则行,当收则收,在自由而适意的收放之间,佳作竟浑然而成。如果一味关注着谋篇布局,关注着语言推敲,文体语意好像都提升到了境界,但看文章的感情和寄寓,怎么看都是如此牵强和苍白。要么闪烁其词,在似是而非中状多情之态;要么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文章是有了表象,有了华丽的外表和肉体,但却缺乏了精神,缺失了心灵或者灵魂。因为,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和学生在作文写作的初衷中,已经是没有把"心"放进去。所以,什么都有了,唯独"心"没有了。所以,考场作文中,不管是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中上水平之作的,在技巧和内容上,几乎都如出一辙,鲜有不同。要么拟题新颖,要么立意独特,要么选材精当,要么结构新巧。而真正能直抵心灵的佳作,是少之又少。
如何破除制约中学作文教学的瓶颈与障碍,从理论上说,是不复杂的。源头上讲,是要改变作文教学的观念,改变作文教学的目的,去除作文教学的功利化和形式化倾向。从操作方法上讲,是要与当下的作文教学模式"反其道而行之"。即做到:重素养不重应试,重内容不重形式,重心灵不重技巧。但是,具体来说,在实践中如何把握作文教学的方法,需要达到或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就不是能够一以概之的了。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实践方法;不同的教学力度,也会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但我想,如果真正在作文教学的观念上做到了正本清源,在实践上也有了探索和尝试,作文教学的瓶颈总会被打破的,作文教学的实践,也是会开出成功的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