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作为2007年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本次人代会上,“为民办实事”、“让人民享受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等话语成了代表们审议时的热门话题。
让农民持续增收 ,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在丽水代表团驻地,记者问农民代表陈金:“听了《政府工作报告》,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陈金想了一想说:“我最大的感受是,政府对老百姓、对我们农民的事是一年比一年重视了。”
陈金代表高兴地对记者说,去年我们村人均收入达到7600多元。政府投资200多万元,为我们村建了6米宽3公里长的“康庄大道”,农村的道路变宽了。农民看病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已逐渐享受到了城里人的一些待遇。他说:“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把民生问题,把农民的持续稳定增收,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问题作为重要的内容,让我们农民再一次感受到政府实实在在的举动。”
确实,生活在浙江大地上的农民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富裕了。2006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提速。2006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35元,实际增长9.3%。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浙江石梁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建生虽然是一位来自企业界的代表,但是他情牵农民兄弟。这次来省里开会,他的腰痛病复发,但即使腰痛得只能睡在地板上,也在整理着调查来的数据和材料。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他指着资料说,从2006年的情况看,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来自农业、牧业的现金收入增幅分别回落6.3个和11.7个百分点,来自林业的现金收入增幅也呈现回落。
引起这些回落主要原因是什么?邱建生代表认为,一是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并存,农产品价格走低,农资产品价格上升,导致农产品成本价格总体上升,农业比较效益整体下降;二是农民来自非农产业收入的不稳定性。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都劳动技能低,增大了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难度。农民增收的困难,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难以遏制。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45∶1,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2.51∶1,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来自玉环县楚门镇三联村的狄绍增,虽然是个十足的“泥腿子”代表,想法却很有见地。他说,农村税费改革以来,进一步理顺了农村分配关系,扭转了长期以来农民负担过重的局面。但是,造成农民负担重的一些深层次原因还没有根除,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弊端依然存在。一些农资价格上扬,抵消了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一些不该有的隐形摊派还在产生。另外,近年来的一些自然灾害,如台风的影响,制约了农民增收。
如何让农民持续增收的话题,农民代表关注,医学界的代表同样也关注。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陈意代表的观点是:“要让农民保持持续增收,首先要着手处理城市与农村在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上的公平问题、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问题、市民与农民平等待遇的问题。”
陈意代表的观点,得到周学锋代表的认同。作为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代表,说起让农民持续增收稳定的话题,他有一番感悟。“近年来,我们宁波市的公共设施、社会保障工作向农村倾斜。我们主要是抓城乡一体的农村公交、排水、排污、供水、环卫等公共设施的建设。让农村与城市一样,城市有的农村也同样有,这样才体现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上的公平。”周学锋介绍,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农民的生活条件、生存环境得到了改善,“去年我们江北区农民的人均收入已达到了9000多元。”
对于如何在制度上让农民保持持续增收,台州市椒江区区委书记王建平代表从他的工作实践中谈了他的思路。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完善制度建设。就是要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中,加强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考核评价制度的建设。只有一系列的制度作保障,才能使农民增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改善民生的项目投资一定要保障
“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
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职工贴心人”的省财贸工会主席章凤仙代表,在这次人代会上,仍把她一贯“向下”的目光,投向了民生问题。
人代会开幕的前一天,记者在杭州代表团驻地新侨饭店采访了章凤仙代表。她说,前些年,我关注社会保障、农民工讨薪、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问题。今年我搞了很多调研,准备了不少议案和建议,老百姓看病难、农民工权益保护、慈善事业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我仍然想提一提。
章凤仙代表告诉记者,她平时下厂去调研,或者在和职工聊天的时候,总是会听到他们一些关于“看病难、看病贵”的反映。有个数据很说明问题,卫生部最新的调查统计表明,由于经济原因,有1/4的受访者因无力支付医疗费而放弃治疗,48.9%的受访者因看病难而不去看病,有29.6%的受访者因住院费交不出而放弃住院。“我看到这样的消息心里很难过。”章凤仙朴实的语言里始终透露出一位人大代表对群众疾苦的关怀。
章凤仙告诉记者,我这次有一个关于加快建设省内平价医院的建议,这也是政府改善民生投资项目的一个内容。希望有关部门能从政策、经费、体制、医疗资源配置上对平价医院给予支持。同时加快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的建设,让老百姓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在浙江立马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章树根代表眼里,吃、住、行和劳动就业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大事。章树根认为,“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大问题。但是现在百姓间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吃菜有毒素,吃肉有激素,吃蛋有色素,吃什么心里都没数。”这虽说是一个民间流传的顺口溜,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与无奈。对此,章树根代表提出,政府一定要把抓好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程加以重视,真正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住房难问题,章树根代表同样关注。他建议政府要降低土地的出让价格,限制开发商无度定价。加大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使城市房价与当地收入水平相适应。
来自松阳县西屏镇的农民代表方永岳则提出,“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但欠发达地区农村资金非常缺乏,希望省政府要像抓“康庄工程”一样抓安全饮用水工程,把对安全饮用水工程的补助标准从20%提高到70%。
“我们搞建设、谋发展,根本目的是要增加人民群众的福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杭州气象台台长楼茂园代表,知识面很广,很善谈。他以专业的目光认为,改善民生的工程项目,除了吃、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以外,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项目需要政府重视和加以改善,那就是政府要加强对灾害预警和救护能力的建设和投资。
楼茂园说,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变暖,风调雨顺的天气逐渐减少。我省连年遭遇自然灾害的袭击,2004年的“云娜”、2005年的“麦莎”、2006年的“桑美”强台风,还有许多小流域引发的灾害,都在考验着我们社会公共设施抵抗灾害的能力。
目前我省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方,灾害救护体系建设还相对比较落后,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让老百姓避灾、防灾,是政府的职责。对此,楼茂园代表提出,政府要加大对应急警报、救护系统建设的投资力度。他说:“加大对这方面项目的投入,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因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来自台州的娄依兴代表说:“现在发展经济要钱,搞建设要钱,什么都要钱,政府是有些难。但再难,民生工程的项目投资一定要保障。”娄依兴认为,政府要量力而行,不要搞‘花架子’,要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建立起更多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民心工程”要让民作主,让民评判
进入新世纪,“民心工程”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抓手,成为全国上下时髦的新名词。
狄绍增代表说:“去年吕祖善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为民办实事的‘十件大事’已经如期完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以很大的篇幅,提出今年要把为民办实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继续在就业、社保、就医、就学、住房、扶贫、环保、农村设施、农村文化、安全生产等十个方面,为民办十件大事。这体现了政府对百姓的关怀。”。但是,狄绍增代表也在担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会不会“吃了上顿没下顿”?“让农民也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会不会雷声大雨点小?一些“政绩工程”会不会代替“民心工程”?
狄绍增代表不是杞人忧天。确实,前几年,一些地方办了不少“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虽然表面上很气派,可老百姓却并不认可。
什么才叫“民心工程”?王建平代表理解是,“民心工程”就是反映民心、为民谋利的工程,其最大特点是切合百姓愿望、满足百姓需要。
王建平代表认为,“民心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政府在做这个工程前,必须要深入基层,认真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生活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人民群众面临的热点、难点和焦点考虑周全,真正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群众排忧解难,带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利益。王建平说:“为群众办的好事算不算‘民心工程’,这应该让老百姓来评判。”
与王建平代表观点持同样看法的是嵊泗县县委书记刘宏明代表。刘宏明告诉记者,嵊泗县是个海岛县,近年来,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渔民单靠捕捞已经难以求得生存,只能转产。但是那么多走上岸的渔民往哪里去,这是个大问题。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听取渔民的意见后,搞了“三大工程”。一是搞海洋养殖业。我们开辟海塘两万亩,解决几千名渔民的生产出路问题。二是开发海港资源,同时开展对渔民进行掌握新技能的培训。三是利用嵊泗列岛的风景旅游资源,开辟第三产业。鼓励渔民兴办家庭旅馆、旅游小商品店,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引导。
刘宏明说,这三件得民心的大事由于事先听取渔民意见,群众积极性很高,渔民的收入增加了,群众的满意度就提高了。实践证明,实施“民心工程”就是要把“为民作主”变成“让民作主”,不搞“一厢情愿”。
为什么有的地方明明是搞“为民造福”的工程,却反遭民怨呢?刘宏明认为,关键在于政府搞的“民心工程”,忽视了与群众的双向交流,出现工作错位。“民心”不是由民点题,而是“钦定”。刘宏明举了一个例子,前两年,嵊泗县政府准备在金屏海涂围垦,解决城市建设用地。在听取群众的意见时,群众意见较大,认为这样搞围垦会破坏生态环境,结果这事就停止了。刘宏明说:“我们做事的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满意。如果老百姓不满意,我们要做好工作,等到他们满意了再做。这需要我们决策者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条件和可能,考虑群众承受能力。如果条件不成熟,群众不接受,再好的项目也不能上马。”
坚持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切实把人民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好,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政府的工作方向和目标。许多代表希望,各级政府在搞“民心工程”的时候,少一些“为民作主”,多一些“让民作主”,把“民心工程”真正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让农民持续增收 ,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在丽水代表团驻地,记者问农民代表陈金:“听了《政府工作报告》,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陈金想了一想说:“我最大的感受是,政府对老百姓、对我们农民的事是一年比一年重视了。”
陈金代表高兴地对记者说,去年我们村人均收入达到7600多元。政府投资200多万元,为我们村建了6米宽3公里长的“康庄大道”,农村的道路变宽了。农民看病有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已逐渐享受到了城里人的一些待遇。他说:“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把民生问题,把农民的持续稳定增收,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问题作为重要的内容,让我们农民再一次感受到政府实实在在的举动。”
确实,生活在浙江大地上的农民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富裕了。2006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提速。2006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35元,实际增长9.3%。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浙江石梁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建生虽然是一位来自企业界的代表,但是他情牵农民兄弟。这次来省里开会,他的腰痛病复发,但即使腰痛得只能睡在地板上,也在整理着调查来的数据和材料。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他指着资料说,从2006年的情况看,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来自农业、牧业的现金收入增幅分别回落6.3个和11.7个百分点,来自林业的现金收入增幅也呈现回落。
引起这些回落主要原因是什么?邱建生代表认为,一是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并存,农产品价格走低,农资产品价格上升,导致农产品成本价格总体上升,农业比较效益整体下降;二是农民来自非农产业收入的不稳定性。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都劳动技能低,增大了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难度。农民增收的困难,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难以遏制。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45∶1,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2.51∶1,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来自玉环县楚门镇三联村的狄绍增,虽然是个十足的“泥腿子”代表,想法却很有见地。他说,农村税费改革以来,进一步理顺了农村分配关系,扭转了长期以来农民负担过重的局面。但是,造成农民负担重的一些深层次原因还没有根除,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弊端依然存在。一些农资价格上扬,抵消了政府对农业的补贴。一些不该有的隐形摊派还在产生。另外,近年来的一些自然灾害,如台风的影响,制约了农民增收。
如何让农民持续增收的话题,农民代表关注,医学界的代表同样也关注。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陈意代表的观点是:“要让农民保持持续增收,首先要着手处理城市与农村在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上的公平问题、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问题、市民与农民平等待遇的问题。”
陈意代表的观点,得到周学锋代表的认同。作为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代表,说起让农民持续增收稳定的话题,他有一番感悟。“近年来,我们宁波市的公共设施、社会保障工作向农村倾斜。我们主要是抓城乡一体的农村公交、排水、排污、供水、环卫等公共设施的建设。让农村与城市一样,城市有的农村也同样有,这样才体现出城乡公共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上的公平。”周学锋介绍,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农民的生活条件、生存环境得到了改善,“去年我们江北区农民的人均收入已达到了9000多元。”
对于如何在制度上让农民保持持续增收,台州市椒江区区委书记王建平代表从他的工作实践中谈了他的思路。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完善制度建设。就是要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中,加强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考核评价制度的建设。只有一系列的制度作保障,才能使农民增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改善民生的项目投资一定要保障
“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
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职工贴心人”的省财贸工会主席章凤仙代表,在这次人代会上,仍把她一贯“向下”的目光,投向了民生问题。
人代会开幕的前一天,记者在杭州代表团驻地新侨饭店采访了章凤仙代表。她说,前些年,我关注社会保障、农民工讨薪、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问题。今年我搞了很多调研,准备了不少议案和建议,老百姓看病难、农民工权益保护、慈善事业等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我仍然想提一提。
章凤仙代表告诉记者,她平时下厂去调研,或者在和职工聊天的时候,总是会听到他们一些关于“看病难、看病贵”的反映。有个数据很说明问题,卫生部最新的调查统计表明,由于经济原因,有1/4的受访者因无力支付医疗费而放弃治疗,48.9%的受访者因看病难而不去看病,有29.6%的受访者因住院费交不出而放弃住院。“我看到这样的消息心里很难过。”章凤仙朴实的语言里始终透露出一位人大代表对群众疾苦的关怀。
章凤仙告诉记者,我这次有一个关于加快建设省内平价医院的建议,这也是政府改善民生投资项目的一个内容。希望有关部门能从政策、经费、体制、医疗资源配置上对平价医院给予支持。同时加快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的建设,让老百姓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在浙江立马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章树根代表眼里,吃、住、行和劳动就业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大事。章树根认为,“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大问题。但是现在百姓间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吃菜有毒素,吃肉有激素,吃蛋有色素,吃什么心里都没数。”这虽说是一个民间流传的顺口溜,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与无奈。对此,章树根代表提出,政府一定要把抓好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程加以重视,真正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住房难问题,章树根代表同样关注。他建议政府要降低土地的出让价格,限制开发商无度定价。加大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使城市房价与当地收入水平相适应。
来自松阳县西屏镇的农民代表方永岳则提出,“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但欠发达地区农村资金非常缺乏,希望省政府要像抓“康庄工程”一样抓安全饮用水工程,把对安全饮用水工程的补助标准从20%提高到70%。
“我们搞建设、谋发展,根本目的是要增加人民群众的福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杭州气象台台长楼茂园代表,知识面很广,很善谈。他以专业的目光认为,改善民生的工程项目,除了吃、住、行、教育、医疗等方面以外,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项目需要政府重视和加以改善,那就是政府要加强对灾害预警和救护能力的建设和投资。
楼茂园说,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的变暖,风调雨顺的天气逐渐减少。我省连年遭遇自然灾害的袭击,2004年的“云娜”、2005年的“麦莎”、2006年的“桑美”强台风,还有许多小流域引发的灾害,都在考验着我们社会公共设施抵抗灾害的能力。
目前我省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方,灾害救护体系建设还相对比较落后,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让老百姓避灾、防灾,是政府的职责。对此,楼茂园代表提出,政府要加大对应急警报、救护系统建设的投资力度。他说:“加大对这方面项目的投入,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因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来自台州的娄依兴代表说:“现在发展经济要钱,搞建设要钱,什么都要钱,政府是有些难。但再难,民生工程的项目投资一定要保障。”娄依兴认为,政府要量力而行,不要搞‘花架子’,要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建立起更多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民心工程”要让民作主,让民评判
进入新世纪,“民心工程”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抓手,成为全国上下时髦的新名词。
狄绍增代表说:“去年吕祖善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为民办实事的‘十件大事’已经如期完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以很大的篇幅,提出今年要把为民办实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继续在就业、社保、就医、就学、住房、扶贫、环保、农村设施、农村文化、安全生产等十个方面,为民办十件大事。这体现了政府对百姓的关怀。”。但是,狄绍增代表也在担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会不会“吃了上顿没下顿”?“让农民也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会不会雷声大雨点小?一些“政绩工程”会不会代替“民心工程”?
狄绍增代表不是杞人忧天。确实,前几年,一些地方办了不少“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虽然表面上很气派,可老百姓却并不认可。
什么才叫“民心工程”?王建平代表理解是,“民心工程”就是反映民心、为民谋利的工程,其最大特点是切合百姓愿望、满足百姓需要。
王建平代表认为,“民心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政府在做这个工程前,必须要深入基层,认真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生活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人民群众面临的热点、难点和焦点考虑周全,真正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群众排忧解难,带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利益。王建平说:“为群众办的好事算不算‘民心工程’,这应该让老百姓来评判。”
与王建平代表观点持同样看法的是嵊泗县县委书记刘宏明代表。刘宏明告诉记者,嵊泗县是个海岛县,近年来,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渔民单靠捕捞已经难以求得生存,只能转产。但是那么多走上岸的渔民往哪里去,这是个大问题。我们在广泛调查研究,听取渔民的意见后,搞了“三大工程”。一是搞海洋养殖业。我们开辟海塘两万亩,解决几千名渔民的生产出路问题。二是开发海港资源,同时开展对渔民进行掌握新技能的培训。三是利用嵊泗列岛的风景旅游资源,开辟第三产业。鼓励渔民兴办家庭旅馆、旅游小商品店,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引导。
刘宏明说,这三件得民心的大事由于事先听取渔民意见,群众积极性很高,渔民的收入增加了,群众的满意度就提高了。实践证明,实施“民心工程”就是要把“为民作主”变成“让民作主”,不搞“一厢情愿”。
为什么有的地方明明是搞“为民造福”的工程,却反遭民怨呢?刘宏明认为,关键在于政府搞的“民心工程”,忽视了与群众的双向交流,出现工作错位。“民心”不是由民点题,而是“钦定”。刘宏明举了一个例子,前两年,嵊泗县政府准备在金屏海涂围垦,解决城市建设用地。在听取群众的意见时,群众意见较大,认为这样搞围垦会破坏生态环境,结果这事就停止了。刘宏明说:“我们做事的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满意。如果老百姓不满意,我们要做好工作,等到他们满意了再做。这需要我们决策者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条件和可能,考虑群众承受能力。如果条件不成熟,群众不接受,再好的项目也不能上马。”
坚持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切实把人民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好,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政府的工作方向和目标。许多代表希望,各级政府在搞“民心工程”的时候,少一些“为民作主”,多一些“让民作主”,把“民心工程”真正做到群众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