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
段;学生流失;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5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10(A)—0022—02
近年来,民族地区学校通过各种项目的实施,使学校硬件设施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农村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给民族地区的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初中生,甚至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造成学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就学生流失的成因和对策提出探讨意见。
一、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的原因
1. 评价体系不完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的共识。在民族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仍存在以毕业班考试成绩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相关领导业绩的现象。各学校的考核,主要以语文、数学成绩为主要依据,这种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的评价体系,导致的结果是唯成绩论英雄,这对民族教育发展极为不利。相当部分的小学,在五年级升六年级的过程中,变相地将后进生留级。留级学生的大致去向是:一是在班不在册,作为旁听生;二是直接留级;三是个别教师与学生达成“口头协议”——不参加毕业考试,可直接升入中学。各年级教师也存在想方设法寻找种种理由不让后进生参加期末考试的现象。由于学校与教师签订“目标责任书”等,语文、数学教师为完成及格率加大训练力度,致使后进生无法过关而辍学。
2. 家长观念滞后。民族地区学生家长由于文化基础差,家长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深。再加上,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就业岗位,部分家庭因供学生而致贫,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了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这就使得许多家长产生了“读书不如做生意,读书不如早打工”的错误思想。家长的道理很简单:供子女上学的目的是“孩子能考上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能安稳地生活”。如果赶上家长会等需要家长配合教育时,他们便顺水推舟,当机立断,让孩子辍学在家,另作打算。
3. 教学管理不科学。中学的班主任不像小学(仅由语文教师或个别数学教师担任),有的是生物教师,有的是历史教师或地理教师等。班主任由于组织管理能力、知识水平等各方面的不同,其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近年来的“特岗”教师,在学生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再加班主任津贴较低,在绩效考核中占分值较少,不能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因而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初一学生如何平稳地渡过“小学到初中”的转变期了解不多。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欠策略。这就势必导致学生对学习各门功课心中无底,以至于出现考试分数有个位数字的现象。另外,中学阶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学能力,对学生一日常规的管理侧重于宏观的监控管理,这样学生在课堂、自习课上自由支配时间的机会多。再加初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在自习等自主学习的课堂上要么大吵大闹,要么跑来跑去,学习效果自然很差,致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因此辍学流失。
二、对策与建议
1. 加大班主任的培训力度,提高班主任的整体水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的政治思想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加强班主任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班主任的道德素质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行政部门应从履行岗位职责、依法执教、团结协作、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等方面对班主任制订培训计划,并狠抓落实。各级行政部门应正确对待目前学生流失这一严重问题,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把育人放在首位,齐抓共管,为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努力。
2. 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学校应重视七年级(初一年级)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在初一新生入学报到后,学校应组织召开“新生入学教育会”。入学教育可由学校领导向学生介绍学校的校史、学校的办学规模、学校的教学优势和劣势、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奖励制度等,对新生提出要求并寄予希望;教导处通过数据判断本届新生与前几届新生的同期水平,分析全县各中学的生源质量,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位置,树立远大理想;同时组织有经验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分别就自己所教科目的实际向学生介绍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英语),使他们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尽快适应中学生活,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另外,学校要有针对性地聘请外校的优秀班主任教师对初一年级的班主任和学生,就如何组织班级管理、如何科学作息、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对待每门学科等进行专题培训,使教师和学生一开始就步入正轨,减少盲目性,避免误导,从源头上降低学生流失率。
3.注重初中教师和小学高年级教师之间的衔接工作。初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每年应到自己学校的生源学区或学校,与高年级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加强联系,了解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方式,掌握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以便接到初一新生后,有针对性地教育管理学生。同时,小学高年级教师,也应到中学去了解中学教师的教学管理方式和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以便给自己和学生“松绑”、“减负”,使学生从小养成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习惯,为适应即将到来的中学生活打下基础。
4. 根据学校实际,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一是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对义务教育阶段应开设的课程必须开足、开齐,尤其是小学。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使未成年人从小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
二是将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应因地制宜,既要注重形成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把学生从成绩中解脱出来,使他们不再成为分数的追求者,而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用人才。尤其是小学,不应把六年级毕业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可以采用每学年抽考一个年级或科目的方法,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与学校管理工作;把入学率、巩固率和按期毕业率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依据,从而杜绝学生流失现象的发生。同时,对学生人头经费的拨付,开学初按报到人数一次性拨付到位,有关部门做好监督工作。
三是重视音、体、美、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重视音、体、美、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特别是音、体、美课程。一个学校是否有生机和活力,主要取决于这个学校的文体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学校如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那么就给一部分活泼好动的学生提供了用武之地。他们的特长就会得以发挥,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样,他们的自信心逐渐增强了,从而使这部分学生也被吸引到学校生活中。同时还要注重音、体、美等科目的教学,它对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十分必要的,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是家、校合作,形成合力。学校应加强“家校合作”,使家长支持学校教育。同时,学校要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把家长会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制度来落实,定期召开家长会,并且明确责任,落实到位,注重实效。因为家长会是联系家庭与学校的纽带,是家、校沟通的桥梁。通过家长会,可以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总之,家、校合作,对减少学生流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意义重大,它是弥合家庭与学校的断层现象、调节学生心态的粘合剂。 编辑:陈富祥
段;学生流失;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5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10(A)—0022—02
近年来,民族地区学校通过各种项目的实施,使学校硬件设施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农村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给民族地区的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初中生,甚至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造成学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就学生流失的成因和对策提出探讨意见。
一、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流失的原因
1. 评价体系不完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的共识。在民族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仍存在以毕业班考试成绩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相关领导业绩的现象。各学校的考核,主要以语文、数学成绩为主要依据,这种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的评价体系,导致的结果是唯成绩论英雄,这对民族教育发展极为不利。相当部分的小学,在五年级升六年级的过程中,变相地将后进生留级。留级学生的大致去向是:一是在班不在册,作为旁听生;二是直接留级;三是个别教师与学生达成“口头协议”——不参加毕业考试,可直接升入中学。各年级教师也存在想方设法寻找种种理由不让后进生参加期末考试的现象。由于学校与教师签订“目标责任书”等,语文、数学教师为完成及格率加大训练力度,致使后进生无法过关而辍学。
2. 家长观念滞后。民族地区学生家长由于文化基础差,家长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深。再加上,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就业岗位,部分家庭因供学生而致贫,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了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这就使得许多家长产生了“读书不如做生意,读书不如早打工”的错误思想。家长的道理很简单:供子女上学的目的是“孩子能考上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能安稳地生活”。如果赶上家长会等需要家长配合教育时,他们便顺水推舟,当机立断,让孩子辍学在家,另作打算。
3. 教学管理不科学。中学的班主任不像小学(仅由语文教师或个别数学教师担任),有的是生物教师,有的是历史教师或地理教师等。班主任由于组织管理能力、知识水平等各方面的不同,其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近年来的“特岗”教师,在学生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再加班主任津贴较低,在绩效考核中占分值较少,不能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因而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初一学生如何平稳地渡过“小学到初中”的转变期了解不多。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欠策略。这就势必导致学生对学习各门功课心中无底,以至于出现考试分数有个位数字的现象。另外,中学阶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学能力,对学生一日常规的管理侧重于宏观的监控管理,这样学生在课堂、自习课上自由支配时间的机会多。再加初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在自习等自主学习的课堂上要么大吵大闹,要么跑来跑去,学习效果自然很差,致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因此辍学流失。
二、对策与建议
1. 加大班主任的培训力度,提高班主任的整体水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的政治思想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加强班主任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班主任的道德素质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行政部门应从履行岗位职责、依法执教、团结协作、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等方面对班主任制订培训计划,并狠抓落实。各级行政部门应正确对待目前学生流失这一严重问题,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把育人放在首位,齐抓共管,为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努力。
2. 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学校应重视七年级(初一年级)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在初一新生入学报到后,学校应组织召开“新生入学教育会”。入学教育可由学校领导向学生介绍学校的校史、学校的办学规模、学校的教学优势和劣势、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奖励制度等,对新生提出要求并寄予希望;教导处通过数据判断本届新生与前几届新生的同期水平,分析全县各中学的生源质量,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位置,树立远大理想;同时组织有经验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分别就自己所教科目的实际向学生介绍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英语),使他们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尽快适应中学生活,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另外,学校要有针对性地聘请外校的优秀班主任教师对初一年级的班主任和学生,就如何组织班级管理、如何科学作息、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对待每门学科等进行专题培训,使教师和学生一开始就步入正轨,减少盲目性,避免误导,从源头上降低学生流失率。
3.注重初中教师和小学高年级教师之间的衔接工作。初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每年应到自己学校的生源学区或学校,与高年级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加强联系,了解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方式,掌握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以便接到初一新生后,有针对性地教育管理学生。同时,小学高年级教师,也应到中学去了解中学教师的教学管理方式和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以便给自己和学生“松绑”、“减负”,使学生从小养成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习惯,为适应即将到来的中学生活打下基础。
4. 根据学校实际,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一是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对义务教育阶段应开设的课程必须开足、开齐,尤其是小学。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使未成年人从小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
二是将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应因地制宜,既要注重形成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把学生从成绩中解脱出来,使他们不再成为分数的追求者,而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用人才。尤其是小学,不应把六年级毕业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可以采用每学年抽考一个年级或科目的方法,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与学校管理工作;把入学率、巩固率和按期毕业率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依据,从而杜绝学生流失现象的发生。同时,对学生人头经费的拨付,开学初按报到人数一次性拨付到位,有关部门做好监督工作。
三是重视音、体、美、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重视音、体、美、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特别是音、体、美课程。一个学校是否有生机和活力,主要取决于这个学校的文体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学校如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那么就给一部分活泼好动的学生提供了用武之地。他们的特长就会得以发挥,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样,他们的自信心逐渐增强了,从而使这部分学生也被吸引到学校生活中。同时还要注重音、体、美等科目的教学,它对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十分必要的,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是家、校合作,形成合力。学校应加强“家校合作”,使家长支持学校教育。同时,学校要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把家长会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制度来落实,定期召开家长会,并且明确责任,落实到位,注重实效。因为家长会是联系家庭与学校的纽带,是家、校沟通的桥梁。通过家长会,可以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总之,家、校合作,对减少学生流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意义重大,它是弥合家庭与学校的断层现象、调节学生心态的粘合剂。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