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然和文化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物质载体,因此,保护与发展自然和文化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长远利益.随着美国对自然和文化资源保护运动的加速发展,公众对自然和文化资源作为联系政治、经济、景观等诸多问题的重要介质认识的提高,自然和文化资源保护运动由一种理念上升为公众的共同行动和事业,并继续保持着强劲的态势.美国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以法律为基础,以管理目标的实现为目的,将理性分析、公众参与、责任制度纳入管理决策过程之中,对景观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机 构】
: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南京 21001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和文化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物质载体,因此,保护与发展自然和文化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长远利益.随着美国对自然和文化资源保护运动的加速发展,公众对自然和文化资源作为联系政治、经济、景观等诸多问题的重要介质认识的提高,自然和文化资源保护运动由一种理念上升为公众的共同行动和事业,并继续保持着强劲的态势.美国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以法律为基础,以管理目标的实现为目的,将理性分析、公众参与、责任制度纳入管理决策过程之中,对景观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传统织锦手工艺的代表.在文化变迁背景之下,西兰卡普织锦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时代的考验.在介绍西兰卡普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对其所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了分析,继而提出了开发非遗手作的设想.即以艺术体验课程及文创手作产品的形式,让文化遗产走进更多大众的视野,拓展公众参与度,并带动当地经济及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方面为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为社会美育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做出贡献.
对1949—2021年期间中国设计伴随着经济发展与产业政策的引导进行总体回顾,通过文献考证与数据分析的方式,对3个主要阶段的设计成就和变化进行梳理.主要通过文献考证的方法,对中国设计在70余年里的学习借鉴、自主探索、产业融合、社会贡献和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内容进行发掘整理,尤其关注不同经济模式下设计的特点.意义在于立足中国本土设计问题和情境,加强理论研究与探讨,不断提升交叉学科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创新活力,并为其提供更为优质的创新服务.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数字乡村正在对乡村的产业升级、文化振兴、社区治理等发挥驱动引领作用.在艺术振兴乡村已经得到广泛认同的基础之上,数字化的入场融合为艺术乡建和乡村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数据支撑和全新的思考路径.以浙江宁海县数字化改革“浙里艺术村”的探索实践为例,通过数字化在艺术乡村建设中多跨场景的应用,指出数字技术要素、艺术元素与乡村资源的有效融合,对乡村文化艺术、人才、产业、服务、帮扶等数字化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以期将数字乡村建设与艺术振兴乡村、乡村设计进行融合创新.
随着乡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空间适老化设计变得尤为重要,文中对江南乡村滨水空间的适老化展开研究.首先从乡村老年人的多元需求入手,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总结出乡村老年人的3类需求,即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在此基础上总结江南地区乡村老年人的日常行为需求与乡村滨水空间的相关性,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对三山岛的乡村滨水空间进行分类梳理,找到现阶段乡村滨水空间存在的问题.基于乡村老年人的需求对乡村滨水空间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打造适用于乡村老年人的优质生活空间,使老年人与环境产生良性互动.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全国各地正广泛开展多规合一下实用型村庄规划的编制,在“保护优先、集约节约”的原则下,精准可行的村庄产业发展路径直接关系到村庄规划的实用、管用、好用.因此在编制村庄规划前,必须先厘清乡村在未来发展中的产业发展方向,并通过“找短板—补短板—落空间—精实施”的发展思路,构建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用好“刚性管控+弹性引导”的用地政策,用活共建共享的经营模式及外强引入、内增培优的人才保障制度来保证村庄规划的实用性.
黔南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基因,既是黔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解读该制作群体文化符码的“钥匙”.采用对民间工艺文化基因的分类方法,探究黔南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基因的形态特征,从多个角度剖析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发掘黔南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基因在历时性的发展过程中受自然条件、制作群体的原始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以及多民族文化交融等因素的影响所呈现出的独特基因形态,有助于充分展现黔南少数民族特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马镫是马具中最重要的组件,对降低驭马难度和促进骑兵发展曾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被认为是游牧文化的重大发明之一.内蒙古地区自古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交流频繁的区域.以梳理影响内蒙古区域马镫造型流变的内因和外因,通过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田野考察和对出土文物的建模及受力分析,探赜内蒙古区域马镫造型流变的成因,从生理和伦理的角度对于马镫的设计流变规律进行具有人文性质的思考.
学科专业目录制度作为一项教育基本制度,在我国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每次目录调整总会产生“专业设置滞后”“同质化培养”“教育资源被稀释”等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一是目录调整周期过长,不能即时响应社会发展;二是执行主体的决定权有限,自主性和积极性受到抑制.为此,主管部门应该不断深化学科目录管理机制改革,加大“放、管、服”力度,将学科专业的设置、审核和“增撤”等决定权更多地赋予高校这个执行主体.
用户体验概念起源于产业界,并在学界中产生了持续的影响.为了探究学界与业界分析用户体验设计师实践、角色和技能的理解,进行一项中美英用户体验招聘广告的对比研究.通过对工作定义、能力条件及其主题分析,探讨在组织环境中用户体验设计能力的识别(岗位胜任条件),跨阶段(新手—专家)的用户体验设计能力对比,以及跨岗位用户体验设计能力的评估.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设计师角色与能力组合的关系,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实用资源,帮助毕业生尽快进入这个实践领域,对用户体验设计教育具有参考意义.
探索智能技术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提出面向智能生活世界的体验设计原则.基于现象学“视域”和“生活世界”概念对比传统生活世界与智能生活世界中人与自然、社会、技术的关系,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探寻智能生活体验范式.智能生活世界形成了技术视域特征下的生活体验范式,交互过程逐渐表现出自然缺失、情感虚拟、行为固化、文化同化等现象,针对问题提出面向智能生活世界的体验设计原则,促进智能生活向善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