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岩手县的陆前高田市是2011年“3?11海啸”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我曾通过我所在的立教大学组织的见学活动(带有教育目的的参观学习),也来过陆前高田。回想起来,那里重建工作的迟缓和灾民们出乎意料的平静,就像是钢琴键上的两个不和谐音符,如此振聋发聩却又有其合理之处,让我至今仍然深思不已。
大难不死的平静
陆前高田市在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东临一望无垠的北太平洋,“3?11海啸”时,全市人口的7%(约1800人)在灾难中遇难或者失踪。这一次的见学活动由学校的国际中心组织,20余个名额,参加者多为留学生,为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并关心灾区的重建。
在去之前,我下大力气做了事前功课,详细调查了当地灾后重建情况。我发现媒体和一般网民都以批判为主,并且批评火力主要集中在临时简易住宅问题上。因为海啸已经过去3年多,全市人口的1/5(约4500人)仍然住在简易住宅里,很多人认为新住宅建设得太慢。所以我想,就连局外人也颇有怨言,当地人对于重建工作肯定会有不少抱怨吧?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进入这个城市之前我一直在想象,那场举世震惊的灾难过去3年后的陆前高田是什么样子?是不是渣土车来来往往的大工地呢?然而当汽车绕过几座山岭,前面逐渐出现宽阔的海面和峡湾中的平地——陆前高田市曾经的商业区,眼前的景象出乎我意料的平静。首先映入眼际的是被海啸冲毁的学校的残垣断壁,据说这座学校将会被保留下来,用以警示后人。当地有名的一片松树林(当地人称“高田松原”)在海啸后只剩下了1根高耸伫立的松木,而这根没有倒掉的松树后来成为了当地人顽强抗争灾难的象征。没有呼天喊地的灾民,没有一片狼藉的废墟,只有平静,大难不死而后向死而生的平静。
想象中的大工地也并没有出现。我们只看到架设在空中的巨大无比的施工设施,但是没人知道它的用途,只听到机器低沉的鸣响。巨大的机器像一只八爪鱼一样,触角从远处山岭上延伸下来,和已经被夷为平地、长出绿色植被的低洼平地上的设施相连。陪同的老师告诉我们,这个设施的功能是将从山岭上铲削下来的土方运送到平地。海啸后低洼地带已不适宜居住,政府计划在山岭上削出一块平地,修建可以容纳很多人的楼房。可是如果用卡车搬运土方的话需要花费10年时间!最后工程师们费尽心思设计了这个运输土方的巨型吊桥,将工期缩短至3年。吊桥从山上延续到山下,跨过一条名叫气仙川的大河,最后到达地势低的平原,夜以继日地运输着土方。灾后重建工作,就以这样缓慢而坚定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走着。
如果终老在临时住宅里
在感受了几处受灾遗迹带来的震撼后,当天晚上,市政府负责复兴企划的课长来为我们讲解3年来的灾后重建工作。每个听众都分发了复兴工作推进手册,每个项目都清晰地标着“取消”、“修正中”或“延迟”的字样,而“延迟”并不在少数。一个日本学生为此提出了尖锐的问题。她说自己在2011年海啸之后就作为志愿者来过陆前高田,和当地不少人成了好朋友,所以之后每一年都会找机会来灾区,所以她很了解每一个时期灾后振兴的推进情况,但问题在于,住宅建设一直没有重大推进。已经3年了,现在仍然有几千人住在狭窄的临时住宅里,不知道政府每天都在搞神马。
课长的额头上开始垂下三根黑线,回答道:政府在利用各种途径解决住房问题。除了在建的公共住宅外,有些市民依靠集资或者贷款已经在地势稍高的地方修建了新房。“我们希望以各种途径来解决目前的住房问题,政府的工作一直根据实际情况,一边修改一边推进。”然而这并不能抵消这位同学的质疑,她继续说,“简易住宅的最大问题不是能不能住的问题,而是长时间住在这里,人们有种被困住的感觉,这种处境如果长期不改变,入居者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最后导致的不是生理问题,而是心理的问题。”她提问时是如此的咄咄逼人,以至于课长的回答就算滴水不漏,也在神态上露出疲态。是的,我想课长也一定知道她说得在理,灾后重建,重要的不只是物质关照还有人文关怀。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来到市里最古老的寺庙给海啸遇难者献花,之后去参观临时简易住宅。经过前一天晚上的争论发酵,大家都迫不及待想了解临时住宅的情况。到达地点后放眼望去,简易住宅的外观整齐简洁,而且据说水电暖等日用功能俱全。考虑到日本人对于住宅建设的精益程度,我想在这里居住不会有什么问题。没想到陪同的当地志愿者说:“你们可能觉得这样的居住情况挺好,但是请再仔细想想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有的老年人会担心自己终老在临时住宅里。”据介绍,类似的简易临时住宅总共有53处,散落在陆前高田市的不同地方,规模从几户到百余户都有。然而就像昨天那位学生说的,这种“临时性生活”让人无法踏实下来,从而会产生不小的心理负担。
那么临时住宅的居民最后要住在什么地方呢?志愿者带我们来到了一处规划的新住宅区域。“这里将会修建15栋房子,解决15户人家的住房需求。”志愿者指着一处地基已经平整过的空地说,“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我们会规划不同的住房。”因为每户人家的人口不同、新房的地理位置要求不同、各家的经济能力也不同(涉及到选择独栋还是楼房),所以光做新住宅的规划就花了很长时间。我想这样做虽然使建设进度慢下来,但却可以一次到位解决问题,免得产生二次返工。要么就不做,做就做到完美,这倒也满符合这里人的性子。
不做伸手党
我看到的陆前高田当地人看什么都是淡淡的样子,并不太关注外界的批评和非议,而是一门心思都在尽快恢复生活上。我曾经觉得他们无动于衷得甚至奇怪,后来却理解了他们的苦衷:日子再怎么难过,都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处世态度是在那2天的行程中两次和当地居民的互动中。第1天的下午,父母在灾难中去世的梅泽先生带我们参观了他们至今没有拆掉的房子。海啸来后他在自家3层楼的烟囱顶上困守一晚才捡回一条命。他们家现在都住在临时住宅里,继续做他之前的日用品批发生意。我们问他为什么不向政府申请经济补助,他却说,复兴主要还是靠当地人的双手,而不是靠“伸手”。参观完后,他又匆匆赶回去忙工作了。还有一位名叫武藏的会计讲述了自己惊险逃生的故事,言辞间也没有半句抱怨。她反复强调,3年前的海啸以及现在复兴中遇到的困难,并不是想把过去痛苦的回忆和陆前高田的伤疤揭出来给大家看,而是希望更多人了解陆前高田的人是怎么面对的,如果大家能从这其中得到某些启示或者愿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讲给更多的人,那他们的愿望就达到了。
和那些吵吵嚷嚷的外人不同,在这些最普通的当地人身上,看不到不满和抱怨。更多的人都忙于本职工作,很多人也会主动参与到各种为恢复生活而临时组织起来的委员会中,有教育、卫生、心理辅导等等。至于住房问题,当地人比外界显得更加理解政府的难处,因为去年的时候,政府也是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办公室里上班,这些公务员里有很多人本来就是当地人的亲属。许多人都亲眼看到公务员们为了他们的生活,是如何忙得焦头烂额却分身乏术的,所以当地人对于复兴工作中出现的延迟,并不简单归咎于政府工作人员。毕竟,这3年来他们是一起面对走过来的,而今后,也将一起携手走下去。
责任编辑:陈思
大难不死的平静
陆前高田市在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东临一望无垠的北太平洋,“3?11海啸”时,全市人口的7%(约1800人)在灾难中遇难或者失踪。这一次的见学活动由学校的国际中心组织,20余个名额,参加者多为留学生,为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并关心灾区的重建。
在去之前,我下大力气做了事前功课,详细调查了当地灾后重建情况。我发现媒体和一般网民都以批判为主,并且批评火力主要集中在临时简易住宅问题上。因为海啸已经过去3年多,全市人口的1/5(约4500人)仍然住在简易住宅里,很多人认为新住宅建设得太慢。所以我想,就连局外人也颇有怨言,当地人对于重建工作肯定会有不少抱怨吧?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进入这个城市之前我一直在想象,那场举世震惊的灾难过去3年后的陆前高田是什么样子?是不是渣土车来来往往的大工地呢?然而当汽车绕过几座山岭,前面逐渐出现宽阔的海面和峡湾中的平地——陆前高田市曾经的商业区,眼前的景象出乎我意料的平静。首先映入眼际的是被海啸冲毁的学校的残垣断壁,据说这座学校将会被保留下来,用以警示后人。当地有名的一片松树林(当地人称“高田松原”)在海啸后只剩下了1根高耸伫立的松木,而这根没有倒掉的松树后来成为了当地人顽强抗争灾难的象征。没有呼天喊地的灾民,没有一片狼藉的废墟,只有平静,大难不死而后向死而生的平静。
想象中的大工地也并没有出现。我们只看到架设在空中的巨大无比的施工设施,但是没人知道它的用途,只听到机器低沉的鸣响。巨大的机器像一只八爪鱼一样,触角从远处山岭上延伸下来,和已经被夷为平地、长出绿色植被的低洼平地上的设施相连。陪同的老师告诉我们,这个设施的功能是将从山岭上铲削下来的土方运送到平地。海啸后低洼地带已不适宜居住,政府计划在山岭上削出一块平地,修建可以容纳很多人的楼房。可是如果用卡车搬运土方的话需要花费10年时间!最后工程师们费尽心思设计了这个运输土方的巨型吊桥,将工期缩短至3年。吊桥从山上延续到山下,跨过一条名叫气仙川的大河,最后到达地势低的平原,夜以继日地运输着土方。灾后重建工作,就以这样缓慢而坚定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走着。
如果终老在临时住宅里
在感受了几处受灾遗迹带来的震撼后,当天晚上,市政府负责复兴企划的课长来为我们讲解3年来的灾后重建工作。每个听众都分发了复兴工作推进手册,每个项目都清晰地标着“取消”、“修正中”或“延迟”的字样,而“延迟”并不在少数。一个日本学生为此提出了尖锐的问题。她说自己在2011年海啸之后就作为志愿者来过陆前高田,和当地不少人成了好朋友,所以之后每一年都会找机会来灾区,所以她很了解每一个时期灾后振兴的推进情况,但问题在于,住宅建设一直没有重大推进。已经3年了,现在仍然有几千人住在狭窄的临时住宅里,不知道政府每天都在搞神马。
课长的额头上开始垂下三根黑线,回答道:政府在利用各种途径解决住房问题。除了在建的公共住宅外,有些市民依靠集资或者贷款已经在地势稍高的地方修建了新房。“我们希望以各种途径来解决目前的住房问题,政府的工作一直根据实际情况,一边修改一边推进。”然而这并不能抵消这位同学的质疑,她继续说,“简易住宅的最大问题不是能不能住的问题,而是长时间住在这里,人们有种被困住的感觉,这种处境如果长期不改变,入居者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最后导致的不是生理问题,而是心理的问题。”她提问时是如此的咄咄逼人,以至于课长的回答就算滴水不漏,也在神态上露出疲态。是的,我想课长也一定知道她说得在理,灾后重建,重要的不只是物质关照还有人文关怀。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来到市里最古老的寺庙给海啸遇难者献花,之后去参观临时简易住宅。经过前一天晚上的争论发酵,大家都迫不及待想了解临时住宅的情况。到达地点后放眼望去,简易住宅的外观整齐简洁,而且据说水电暖等日用功能俱全。考虑到日本人对于住宅建设的精益程度,我想在这里居住不会有什么问题。没想到陪同的当地志愿者说:“你们可能觉得这样的居住情况挺好,但是请再仔细想想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有的老年人会担心自己终老在临时住宅里。”据介绍,类似的简易临时住宅总共有53处,散落在陆前高田市的不同地方,规模从几户到百余户都有。然而就像昨天那位学生说的,这种“临时性生活”让人无法踏实下来,从而会产生不小的心理负担。
那么临时住宅的居民最后要住在什么地方呢?志愿者带我们来到了一处规划的新住宅区域。“这里将会修建15栋房子,解决15户人家的住房需求。”志愿者指着一处地基已经平整过的空地说,“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我们会规划不同的住房。”因为每户人家的人口不同、新房的地理位置要求不同、各家的经济能力也不同(涉及到选择独栋还是楼房),所以光做新住宅的规划就花了很长时间。我想这样做虽然使建设进度慢下来,但却可以一次到位解决问题,免得产生二次返工。要么就不做,做就做到完美,这倒也满符合这里人的性子。
不做伸手党
我看到的陆前高田当地人看什么都是淡淡的样子,并不太关注外界的批评和非议,而是一门心思都在尽快恢复生活上。我曾经觉得他们无动于衷得甚至奇怪,后来却理解了他们的苦衷:日子再怎么难过,都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处世态度是在那2天的行程中两次和当地居民的互动中。第1天的下午,父母在灾难中去世的梅泽先生带我们参观了他们至今没有拆掉的房子。海啸来后他在自家3层楼的烟囱顶上困守一晚才捡回一条命。他们家现在都住在临时住宅里,继续做他之前的日用品批发生意。我们问他为什么不向政府申请经济补助,他却说,复兴主要还是靠当地人的双手,而不是靠“伸手”。参观完后,他又匆匆赶回去忙工作了。还有一位名叫武藏的会计讲述了自己惊险逃生的故事,言辞间也没有半句抱怨。她反复强调,3年前的海啸以及现在复兴中遇到的困难,并不是想把过去痛苦的回忆和陆前高田的伤疤揭出来给大家看,而是希望更多人了解陆前高田的人是怎么面对的,如果大家能从这其中得到某些启示或者愿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讲给更多的人,那他们的愿望就达到了。
和那些吵吵嚷嚷的外人不同,在这些最普通的当地人身上,看不到不满和抱怨。更多的人都忙于本职工作,很多人也会主动参与到各种为恢复生活而临时组织起来的委员会中,有教育、卫生、心理辅导等等。至于住房问题,当地人比外界显得更加理解政府的难处,因为去年的时候,政府也是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办公室里上班,这些公务员里有很多人本来就是当地人的亲属。许多人都亲眼看到公务员们为了他们的生活,是如何忙得焦头烂额却分身乏术的,所以当地人对于复兴工作中出现的延迟,并不简单归咎于政府工作人员。毕竟,这3年来他们是一起面对走过来的,而今后,也将一起携手走下去。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