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简称新准则体系),对于我国会计界而言是一件大事,其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企业及广大的会计人员将产生重大影响,对我国目前的高职会计教育也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键词】 实施新准则;高职会计教育;挑战
一、高职会计教育发展变革历史
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也不深入,特别是高职会计类教育的改革起步更晚。我国本科会计教育是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会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逐步引进了西方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并将审计学、理财学等学科从会计中分离出来,但是目前的高职高专的会计教学体系基本上属于本科压缩型。也就是本科会计应该学的课程,高职会计业要学,相对于四年的本科教育,高职一般是三年,甚至只学习两年的理论知识,学时的压缩,使得高职会计更是没办法深入展开,老师教得不透彻,学生学得不扎实。
二、新准则体系的实施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首先,会计人员需要转变观念。新准则在企业的应用不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事情,需要更好的团队合作,即在新准则下,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有时候需要建立在企业业务部门专业人员专业判断的基础上。培养会计人员组织、协调、沟通的能力尤为重要。在目前的高职会计教育中,学生只能在各种社团活动中锻炼组织、协调、沟通能力,没有将这些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教育中。
其次,加快知识更新,做一个复合型的会计人员。新准则基本涵盖现阶段各类企业经济业务的一般情况,财政部也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会计人员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知识,依靠自身的判断,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再次,提高会计职业敏感性,跟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最新进展。新准则大部分实现了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今后中国新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出台也必然要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靠拢。掌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最新动态,对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理解和接受新的准则能提前做好准备。
三、高职会计教育的现状分析和适应新准则的变革建议
1.为保障新准则的顺利实施,高职会计教育的变革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要求
(1)高职的发展定位不准,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形成。如前所述,高职会计在很大程度上沦为本科会计的压缩版,并没有突出高职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方面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2)会计人才培养突出时代特色不够。课程设置上反映信息化的课程还开得不多,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大。会计行业特别要强调职业道德,讲究诚信,朱镕基总理曾提过“不做假账”,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少,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不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不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结合得也不紧密,与现实脱节。
(3)会计教育的调查研究工作和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工作做得不深入。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指导借鉴意义的论文、资料也很少,还没有探索出适合国情、行业情况的、体现高职主体特色的办学思路。
2.根据新准则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调整高职会计教育的内容
(1)加大基础知识的课程。新准则最显著的特点是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更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较差,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应该加大人文学科和数学、计算机等课程的学时和难度,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准则的含义。
(2)會计教师加大新准则的培训力度。高职会计教师尤其是会计实训教师需接受实践教学的特殊培训,如与企业加强业务合作联系,安排实训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学习,或者从企业或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或注册会计师等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参与实训课程指导,提高实训效果。在这点上,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唯有如此,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3)改进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应该更加紧密。根据笔者教学工作切身体会,可采用“分组讨论、顺序轮岗”的方法来改进实训课程的教学。“分组讨论”可以使学生仿照现实企业会计部门的实际工作操作,“顺序轮岗”可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不同岗位的责任,也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4)改进考试、考核的评价方式,以素质导向的评价体系取代知识导向的成绩评价体系。建议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从传统的“知识主导型”转变为“能力主导型”,根据课程的特点改变考核方式,可在平时针对热点会计问题写写小论文、增加课堂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比重,使评价结果更真实全面,使学生将功夫用在平时,真正爱上会计的学习,而非“临阵磨枪”式的突击记忆,这样才能持久地吸收和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 实施新准则;高职会计教育;挑战
一、高职会计教育发展变革历史
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也不深入,特别是高职会计类教育的改革起步更晚。我国本科会计教育是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会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逐步引进了西方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并将审计学、理财学等学科从会计中分离出来,但是目前的高职高专的会计教学体系基本上属于本科压缩型。也就是本科会计应该学的课程,高职会计业要学,相对于四年的本科教育,高职一般是三年,甚至只学习两年的理论知识,学时的压缩,使得高职会计更是没办法深入展开,老师教得不透彻,学生学得不扎实。
二、新准则体系的实施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首先,会计人员需要转变观念。新准则在企业的应用不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事情,需要更好的团队合作,即在新准则下,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有时候需要建立在企业业务部门专业人员专业判断的基础上。培养会计人员组织、协调、沟通的能力尤为重要。在目前的高职会计教育中,学生只能在各种社团活动中锻炼组织、协调、沟通能力,没有将这些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教育中。
其次,加快知识更新,做一个复合型的会计人员。新准则基本涵盖现阶段各类企业经济业务的一般情况,财政部也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会计人员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知识,依靠自身的判断,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再次,提高会计职业敏感性,跟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最新进展。新准则大部分实现了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今后中国新的具体会计准则的出台也必然要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靠拢。掌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最新动态,对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理解和接受新的准则能提前做好准备。
三、高职会计教育的现状分析和适应新准则的变革建议
1.为保障新准则的顺利实施,高职会计教育的变革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要求
(1)高职的发展定位不准,培养模式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尚未形成。如前所述,高职会计在很大程度上沦为本科会计的压缩版,并没有突出高职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方面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2)会计人才培养突出时代特色不够。课程设置上反映信息化的课程还开得不多,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大。会计行业特别要强调职业道德,讲究诚信,朱镕基总理曾提过“不做假账”,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少,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不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不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结合得也不紧密,与现实脱节。
(3)会计教育的调查研究工作和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工作做得不深入。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指导借鉴意义的论文、资料也很少,还没有探索出适合国情、行业情况的、体现高职主体特色的办学思路。
2.根据新准则对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调整高职会计教育的内容
(1)加大基础知识的课程。新准则最显著的特点是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更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较差,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应该加大人文学科和数学、计算机等课程的学时和难度,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新准则的含义。
(2)會计教师加大新准则的培训力度。高职会计教师尤其是会计实训教师需接受实践教学的特殊培训,如与企业加强业务合作联系,安排实训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学习,或者从企业或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或注册会计师等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参与实训课程指导,提高实训效果。在这点上,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唯有如此,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3)改进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应该更加紧密。根据笔者教学工作切身体会,可采用“分组讨论、顺序轮岗”的方法来改进实训课程的教学。“分组讨论”可以使学生仿照现实企业会计部门的实际工作操作,“顺序轮岗”可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不同岗位的责任,也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4)改进考试、考核的评价方式,以素质导向的评价体系取代知识导向的成绩评价体系。建议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从传统的“知识主导型”转变为“能力主导型”,根据课程的特点改变考核方式,可在平时针对热点会计问题写写小论文、增加课堂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比重,使评价结果更真实全面,使学生将功夫用在平时,真正爱上会计的学习,而非“临阵磨枪”式的突击记忆,这样才能持久地吸收和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