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件编号:1003-7586(2009)11-0048-02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第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若能把这一实验做成功,对学生的科学探究信心的建立和能力的培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教材中对实验用具和方法没有细节上的描述,笔者在几次教学实践中,因为一些方法或细节问题,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一次次反思和改进后,实验教学效果大大提高。现将需要关注的细节总结如下。
1 实验前的准备中需要关注的细节
1.1 教具准备中的细节
教材中要求的材料用具有:每个小组10只鼠妇、湿土、铁盘(或塑料盘、纸盒),纸板,玻璃板。
鼠妇的准备:如果让学生上课前去找,必然会集中在校园里,势必会对学校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较好方法是:要求学生在课前一天放学后寻找鼠妇(若提前几天,便要解决鼠妇的饲养问题),并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知道:
①找10只以上的鼠妇,选择个体较小的鼠妇。在多次实践中笔者发现小鼠妇活动较大鼠妇快,假死现象出现的也少一些。
②要给鼠妇提供适宜的环境,用鼠妇发现地的表层土壤,并给予黑暗的环境和通气。
③对鼠妇观察后,尽量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再刺激鼠妇。
湿土的准备:不宜过湿,不能成块状,在鼠妇发现地找来的土一般都较湿,不需加水,但大多呈块状,需要求学生把土压碎,最好压成沙状。
容器的准备:容器高度不宜过深,因为不易观察和操作;底面积不宜过小,因为鼠妇爬动速度较快。要求学生自己准备普通的鞋盒盖子(合适且易得),将内壁的一半完全涂黑或贴上黑纸。
遮盖物的准备:黑色的纸板,建议用比做容器的鞋盒盖稍大点的鞋盒盖,剪去一半,涂黑或贴上黑纸,教师准备好的玻璃板(一般化学实验室有),从安全角度考虑建议用软玻璃(有的学校有)。
为防止个别学生准备不当,教师也需准备几套容器和遮盖物以备用。
在相关资料中,有教师用大号培养皿做容器和遮盖物,一半贴上黑纸。笔者实践后发现因边缘圆弧的弯曲度,黑纸很难贴的严密,而且培养皿面积也较小,三四分钟后绝大多数的鼠妇都已爬到黑暗的一边,学生来不及做好记录。
1.2 学生实验心理的准备
由于一些原因,现在城市的不少中学生不愿去找不美观的鼠妇,甚至没有对鼠妇的认知经验,尤其是女生。这种排斥心理会影响学生的探究学习,所以教师应提前做好鼓动和激励工作,而不是简单地命令学生。
2 实验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细节
2.1 分工合作上的细节
本次实验是学生初中生物学习中第~个分组实验,组员的分工合作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只说“同学们要分工合作”,还是会出现有人忙不过来,有人闲坐着的局面。笔者的做法是:每组4个学生,操作由组长主持,其他组员分工协助;观察时,一位学生计时,一位学生记录,2个学生观察。
2.2 实验指导中的细节
动手实验前,教师一般都会强调实验的对照设置、单一变量、多次实验取平均值等,但往往没考虑刚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中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忽略了细节上的指导,教材中也没有具体细节上的描述,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对照实验原则后,将写于小黑板上具体的操作步骤展示如下。
①在盒子里均匀平铺一层较薄的湿土层,并压实(鼠妇的复眼在头的下面,如果实验时铺放的土壤过厚或较松,它很可能将头插入土壤,误认为进入了阴暗环境,进而影响实验结果)。
②找到盒子的中轴线;将10只鼠妇放入或者两侧的中央各放5只。
③立即盖上遮盖物,一半盖盒盖,一半盖玻璃。
④静止2min后,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每隔1min观察一次,观察10次,做好记录。
注意:实验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安静,不能做震动盒子、触碰鼠妇等刺激鼠妇的活动。
3 实验结束后需要关注的细节
实验结束后,教师通常都会提醒学生将鼠妇放回适合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会把鼠妇就近放到校园的花园里,一个年级几百上千只鼠妇放入必然会影响那里植物的生长,所以笔者提出“我们把它们从哪儿请来,就把他们送回哪儿去。”并问学生这样做有什么道理,正好为后面的生态系统的学习埋下伏笔。
在注意到以上的细节后,实验时每一个小组都达到了满意的实验结果,初步建立了学生的探究信心,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中第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若能把这一实验做成功,对学生的科学探究信心的建立和能力的培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教材中对实验用具和方法没有细节上的描述,笔者在几次教学实践中,因为一些方法或细节问题,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一次次反思和改进后,实验教学效果大大提高。现将需要关注的细节总结如下。
1 实验前的准备中需要关注的细节
1.1 教具准备中的细节
教材中要求的材料用具有:每个小组10只鼠妇、湿土、铁盘(或塑料盘、纸盒),纸板,玻璃板。
鼠妇的准备:如果让学生上课前去找,必然会集中在校园里,势必会对学校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较好方法是:要求学生在课前一天放学后寻找鼠妇(若提前几天,便要解决鼠妇的饲养问题),并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知道:
①找10只以上的鼠妇,选择个体较小的鼠妇。在多次实践中笔者发现小鼠妇活动较大鼠妇快,假死现象出现的也少一些。
②要给鼠妇提供适宜的环境,用鼠妇发现地的表层土壤,并给予黑暗的环境和通气。
③对鼠妇观察后,尽量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再刺激鼠妇。
湿土的准备:不宜过湿,不能成块状,在鼠妇发现地找来的土一般都较湿,不需加水,但大多呈块状,需要求学生把土压碎,最好压成沙状。
容器的准备:容器高度不宜过深,因为不易观察和操作;底面积不宜过小,因为鼠妇爬动速度较快。要求学生自己准备普通的鞋盒盖子(合适且易得),将内壁的一半完全涂黑或贴上黑纸。
遮盖物的准备:黑色的纸板,建议用比做容器的鞋盒盖稍大点的鞋盒盖,剪去一半,涂黑或贴上黑纸,教师准备好的玻璃板(一般化学实验室有),从安全角度考虑建议用软玻璃(有的学校有)。
为防止个别学生准备不当,教师也需准备几套容器和遮盖物以备用。
在相关资料中,有教师用大号培养皿做容器和遮盖物,一半贴上黑纸。笔者实践后发现因边缘圆弧的弯曲度,黑纸很难贴的严密,而且培养皿面积也较小,三四分钟后绝大多数的鼠妇都已爬到黑暗的一边,学生来不及做好记录。
1.2 学生实验心理的准备
由于一些原因,现在城市的不少中学生不愿去找不美观的鼠妇,甚至没有对鼠妇的认知经验,尤其是女生。这种排斥心理会影响学生的探究学习,所以教师应提前做好鼓动和激励工作,而不是简单地命令学生。
2 实验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细节
2.1 分工合作上的细节
本次实验是学生初中生物学习中第~个分组实验,组员的分工合作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只说“同学们要分工合作”,还是会出现有人忙不过来,有人闲坐着的局面。笔者的做法是:每组4个学生,操作由组长主持,其他组员分工协助;观察时,一位学生计时,一位学生记录,2个学生观察。
2.2 实验指导中的细节
动手实验前,教师一般都会强调实验的对照设置、单一变量、多次实验取平均值等,但往往没考虑刚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中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忽略了细节上的指导,教材中也没有具体细节上的描述,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对照实验原则后,将写于小黑板上具体的操作步骤展示如下。
①在盒子里均匀平铺一层较薄的湿土层,并压实(鼠妇的复眼在头的下面,如果实验时铺放的土壤过厚或较松,它很可能将头插入土壤,误认为进入了阴暗环境,进而影响实验结果)。
②找到盒子的中轴线;将10只鼠妇放入或者两侧的中央各放5只。
③立即盖上遮盖物,一半盖盒盖,一半盖玻璃。
④静止2min后,观察鼠妇的分布情况,每隔1min观察一次,观察10次,做好记录。
注意:实验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安静,不能做震动盒子、触碰鼠妇等刺激鼠妇的活动。
3 实验结束后需要关注的细节
实验结束后,教师通常都会提醒学生将鼠妇放回适合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会把鼠妇就近放到校园的花园里,一个年级几百上千只鼠妇放入必然会影响那里植物的生长,所以笔者提出“我们把它们从哪儿请来,就把他们送回哪儿去。”并问学生这样做有什么道理,正好为后面的生态系统的学习埋下伏笔。
在注意到以上的细节后,实验时每一个小组都达到了满意的实验结果,初步建立了学生的探究信心,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