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教授的高考经历和知青岁月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ty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程茫茫困难重重,奋起拼搏还是就此沉沦?现实期望反差巨大,锲而不舍还是随缘自适?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命运、理解苦难、面对机遇、把握自己?本期,三位教授娓娓讲述了自己1977年的高考以及他们的知青岁月,激发我们尤其是正为求职、学业、情感等问题困扰的年轻人,对人生对理想的深入思考。
  黄庆宏:上不了技校上西安交大
  1976年冬,贵州汽油机厂锻造车间。一个又瘦又矮的19岁男孩,弯着腰,喘着粗气,缓缓搬起刚刚锻造好的毛坯配件,再缓缓地放到铁筐里,准备送到另一个车间。此时,传来一阵读书声,楼上的工厂技校正在上课。工人师傅望了望满脸汗水的男孩,叹了口气说:“你上不了技校,做搬运工太可惜了。”男孩低下了头,紧闭上了眼睛,可眼泪还是涌了出来,他连忙背过身,用布满老茧的手悄悄擦掉泪水。
  “委屈啊!”12月27日,现在南京师范大学任教的黄庆宏副教授,提起这段知青生活,仍感慨不已。
  1967年,父母带着10岁的黄庆宏,举家从江西来到贵州息烽县的柴汽油机厂工作,支援“三线建设”。黄庆宏1975年从厂区子弟学校高中毕业,尽管很爱学习,几乎每次考试老师总要说“黄庆宏考得很好”,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他只能选择下乡。
  黄庆宏下放到离厂区约8公里远的洪马知青点,这里是原属父母工厂所有的农场。按照要求,在农场劳动一个月,在厂里再做搬运工一个月,依次交替。在厂区做搬运工仍属知青身份,只能挣点工分,没有工资。与黄庆宏同时毕业的一批人,有关系的,参军的参军,进厂的进厂。
  “凭什么他们(指进厂的同龄人)可以拿工资”,不需要下乡?虽然心理很不平衡,但对未来仍然抱有希望——能被推荐上厂区的技校,毕业后做个厂里的技术员,有份稳定的工作。在厂里做后勤工作的父亲,也盼望儿子今后能上技校或做“工农兵学员”。不过,上学的前提是“表现突出,被组织推荐”。黄庆宏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飞出这里,干出一点名堂来”。于是他事事冲在前,脏活累活抢着做,后来在知青中开始有了一定的威信,担任了知青点的大组长和团支部委员。
  黄庆宏还把高中时用过的数理化课本带在身边,时常在休息的时候翻一翻,他考虑在推荐上技校的文化考试中,兴许能考得好一些。即使这种考试只是种形式,黄庆宏也不想让人说闲话。家门口的技校老师评价黄庆宏成绩不错。一次搬运配件休息时,黄庆宏无意间走进技校老师的办公室,老师和几位技校学生正围着数学考卷讨论其中的一道难题,黄庆宏挤到桌前,很轻松地解出了答案,老师说:“这张卷子许多人只得了七八分。”
  1976年,农场洪马知青点有10个上技校的推荐名额,每人都掂量着自己入选的可能性,黄庆宏觉得自己被推荐是十拿九稳的事。然而,后来公布的名单中却没有他的名字,黄庆宏跑去询问,负责推荐工作的带队干部解释说,你工作很积极,组织把你留下来做骨干,要重点培养。当时黄庆宏并不知道,带队干部早已吃了人家的酒席,不知道这与自己曾为工作上的事顶撞过带队干部有关。黄庆宏曾和这位干部辩论,“我们知青是知青点的主人,不是工分的奴隶”“知青点的事情不能由你一个人说了算”。
  眼巴巴地看着10位知青乐呵呵地进了技校,黄庆宏还得继续搬配件、干农活。9月份,太阳正毒,晒得人脱皮,黄庆宏光着膀子,在玉米地里薅草,锄掉杂草再把玉米根部的土培好。长长的玉米叶子划到身上,留下一道道口子,汗不停地流到伤口上,火辣辣地疼。每天黄庆宏都盼望下雨,因为一下雨就不用出工了,“此时的舒坦只有神仙才有。”可是失望的折磨远远大于肉体上的痛苦,他无数次地追问:“这种生活何时是尽头?难道一辈子就这样修理地球?”
  生活终于出现了转机。1977年10月下旬的一个清晨,在家休息的黄庆宏被母亲从梦中摇醒,“广播里说可以考大学了,快听!”黄庆宏赶紧跑到窗前,拴在不远处楼上的大喇叭,正播送着12月底要进行全国大学入学考试的通知。
  原先觉得能被推荐当“工农兵学员”都是奢望,没想到竟然可以参加全省统考(1977年高考是各省命题)按分录取上大学了。没有人督促,黄庆宏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每天晚上就在小房间里埋头苦读。路过窗口的车间师傅或是技校老师看见了,总会由衷地说上一句“他会考上的”。
  果然,黄庆宏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蒸汽轮机和燃气轮机专业,完成了他一生命运的转折。他在知青回忆性文章《寻旧感想》里这样写道:“只要有机会,我会努力去争取,我不信命。”
  武枫林:苦等4年迎来命运转机
  同样不信命的还有武枫林,在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时,他想方设法创造机会。为了获得上大学的推荐机会,他毅然主动下放农村。
  1955年,武枫林出生在江苏徐州。按当时江苏省的要求,作为家中长子,完全不用下乡。而且读高中时,武枫林成绩名列前茅,特别爱学习一门心思想上大学。但武枫林18岁时,听到号召后,第一个报名要求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当时国家有规定,在下乡2年后,综合表现优异的可以通过组织推荐成为“工农兵学员”,到高校学习,这是当时上大学的惟一途径。武枫林下了狠心,“再苦也要上大学!”
  1973年,武枫林下放去了安徽蚌埠固镇农村。下田劳动10个月后,开始做民办教师。“主要工作就是为生产队刷宣传标语”,一做就是4年,却一直没有等到被推荐上“工农兵大学”。1977年10月份,听到高考恢复的消息后,武枫林立刻赶回徐州老家复习,“哪怕不做民办教师也要考大学,一年考不上,就再考一年!”
  1977年的11月份,徐州已经很冷了。早晨8点,往黄书包里塞几个当午饭吃的馒头,22岁的武枫林哈口气,搓搓手,冲出屋门,跨上自行车一阵猛踩。2小时后赶到了市里的礼堂,礼堂里开设了高考复习辅导班,辅导课下午2点开始,有几位老教师为准备参加高考的知青讲解数学物理化学知识。武枫林早早地占好讲台前排的黄金位置,这里听的清楚,没有干扰,来迟一点,肯定就抢不到了。辅导课下午5点结束后,再骑2个小时的车回家。到家划几口饭,嘴一抹,立刻打开书本,这一看就要到凌晨3点多,每天睡眠时间只有4个小时。“连上厕所时都在记公式”,武枫林说,“那可真是争分夺秒”。   12月份就要开考,时间很紧,而且没有全套教材。仅有的三本“文革”前版本的数理化教材,还是上海的亲戚托了一圈人找来的。武枫林与三个妹妹就守着这三本教材。四个人都要看,怎么办?他受古人头悬梁锥刺股读书的启发,想出了“书悬梁”的办法。在房梁系牢一根麻绳然后垂下来,长度控制正好可以接触到翻起来的书页,绳子的末端拴着一个大夹子,就把书中间部分夹起来。妹妹看前面,自己看后面。不管谁看了一页,翻一页后,就用夹子把翻起来的书页夹住。这样,四个人可以同时看,互不影响,提高了时间利用效率,就这样直到高考。
  高考成绩让武枫林很失望,辅导课并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上辅导班还耽误了很多时间,“很多时间花在了路上,其实是完全可以用来自己看书的”“20天的辅导班实际只多得了4分”。高考时,做数学遇上一道解高斯方程的题目,抓耳挠腮半天就是不知从哪下手,忽然他想起了上辅导课时在那块小黑板的拐角写的“代入法”三个字,顿时来了灵感,顺利完成了这道计算题,于是多得了4分。
  数学考得不好,不过化学感觉考得还可以,“幸亏化学底子厚,高中时经常从老师那拿钥匙一个人到实验室做实验”。“外语也不错,曾经在班里拔尖”,武枫林终于通过了高考。但在了解到与自己梦寐以求的南开大学擦肩而过后,武枫林狠狠地将安徽农业大学畜牧与兽医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揉成了一团。在当时,很多人对畜牧与兽医系有严重的偏见。
  1978年的春天,武枫林肩膀上扛着被子,左手拎着水壶等生活用品,右手提着书,揣着差点扔掉的通知书,来到安徽农业大学报到。“凉水泡茶慢慢浓”,他渐渐喜爱上了畜牧兽医这个行当。武枫林现在南京农业大学动医学院讲授5个班的《解剖学》课程,乐此不疲。
  张敏:偶像成了激发考学的动力
  与黄庆宏、武枫林不同,说起1977年的高考,张敏更多地谈到了心中偶像对自己的影响,谈到了在追逐理想道路上偶像激发的前进动力。
  陈景润1977年论证世界数学难题“歌德巴赫猜想”获得重大成果。新华社大力宣传陈景润的事迹,特别是迟群的文章激发了国人对于科学的热情。陈景润迅速成为年轻人心中的偶像,张敏也把为科学奉献一生当作自己的奋斗方向。
  1977年7月份,两年前高中毕业即下放到辽宁旅大市大田公社矫屯大队的张敏,忽然收到在教育系统工作的父亲寄来的挂号信和一些中学课本。信中说,中央可能在年内恢复高考,并且将按分数高低择优录取。得到消息后,张敏工也不上了,背上书包,跑到山上开始温习丢掉多年的功课。
  由于多年没碰书本,想要坐下来读书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尽管通过高考上大学是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的唯一途径,但张敏一时却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备考当中。尽管当时他回城的意愿极其强烈,“只要回城,扫大街都愿意”。
  知青点有一位负责管理知青的干部,为了激励大家,根据知青们对陈景润的景仰,在食堂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向陈大哥学习”,下联是“向景润兄致敬”,横批是“1+1=?”。陈景润成功论证“1+2”,这被称为“陈氏定理”,但“歌德巴赫猜想”中的“1+1”仍没有人破证。这位干部就借此鼓励大家,要敢于挑战自己,学习陈景润的毅力,向科学进军。而生产队里的村民并不知情,看了直发笑,“1+1=?”不知道,小学生都会算,真是群发傻的知识青年。
  迎考受到了陈景润的鼓励,高考之前填志愿也受到他的影响。当时很多人除了陈景润的中国科技大学和清华、北大,其他学校知道的人并不多。知青们对科大、对数学兴趣很浓。张敏的四个志愿当中,第一志愿便是科大,前三个志愿的专业全是数学系,唯一与数学无关的志愿是第四志愿服从分配。意外的是,最终录取张敏的是一所电力学院的动力系。在留美归国后,张敏现在南京理工大学从事《控制工程基础》的教学。据他的一位学生说,学好这门课需要良好的数学基础。
  (摘自《江南时报》)
其他文献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这似水流光中,转眼又是一年。是的,又是一年,流光带走了2009年的365个日夜,带走了那些笑容与泪水。从高中到大学,我的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无法计算在2009年我得到了什么,此时此刻,只想用这些文字记录下那些回忆,那些有关高三,有关成长以及我的梦想的青春。  以梦想的名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人生分为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
期刊
女儿的同学都管她叫“二十三号”。她的班里总共有五十个人,而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二十三。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  我们觉得这外号刺耳,女儿却欣然接受。老公发愁地说,一碰到公司活动,或者老同学聚会,别人都对自家的“小超人”赞不绝口,他却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出类拔萃,而且特长多多。唯有我们家的“二十三号女生”,没有一样值得炫耀的地方。  因此,他一看到娱乐节目
期刊
那个时候,我们总是那么的纯真,那么的无忧无虑,特别是很多人都想做父母心中的乖孩子,所以对他们的话语总是深信不疑,因此很多善意的谎言在我们的心中就是真理,是值得牢记于心的——  1.小孩子总喜欢在屋里打伞,这个时候大人们就会说一句:“在屋子里面打伞以后就不长高。”大多听见以后瞬间就会把伞收起来,以免以后当小矮人被人取笑。  2.每当月圆的时候,看见天上的月亮总会非常的好奇,常常会用手指着月亮问这问那
期刊
这是大二那年冬天的事。  那个周末,我和朋友阿红冒雪去看夜场电影,出来时已是夜深人静,冰冽的风吹在脸上尖锐地痛。为了御寒,我俩决定先在路边一处卖羊肉汤的摊点暖和一下。  走进用红色帆布搭建的简易棚,只见卖汤的中年男人倚着小方桌打旽,他旁边坐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女孩,此时正在一张纸板上写着什么。看见我们,女孩连忙起来招呼,不一会,洒着绿油油的香菜,冒着肉香味的羊汤就端在了我们面前。  我和阿红低首喝
期刊
听说最近很流行说一句:“感谢你那些年的不杀之恩。”于是今天狠狠地想念了一下我那六位曾经一起住过四年的姐妹。  我的大学,一个寝室里住七个人,四张上下床靠着左右两边的墙壁,门则正对着窗。那栋楼很旧,学校1929年已经有了,我们进校的那一年刚好是学校的70周年。我们入校前,这楼应该全部翻新过,但脚下还是旧地板,经常吱呀吱呀地响,符合我对一切有年头的大学的所有想象。我寝室的七个姐妹里,四个新闻系,三个英
期刊
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十分重视华夏边疆的稳定与发展大业,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付出,也留下了许多戌边固疆的人物传奇故事,尤其是在古代女中豪杰中,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动,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舍身为国的江南才女刘细君的传奇故事。前不久,我有幸来到了“中国天马之乡”昭苏县,走进古“丝绸之路”最西端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夏特乡,
期刊
美少女同桌杨菲菲  长得像张靓颖的杨菲菲是班上同学公认的美少女,还因为她妙曼的舞姿,甜美的歌声当仁不让在成为学校文艺汇演的台柱。  班上的男生都想和她同桌,老班却偏偏把她安排在我的身边,一坐就是三年。每次一想到这事,我就特别感激老班。这样的美差羡煞了多少人的眼珠子呀?  刚升上初中时,我的成绩很差劲,是那种老师看了头疼,同学也不喜欢的角色。和我混在一起的都是和我一样成绩不好的男生。那时年少,静不下
期刊
未名湖边的桃花开了,就在前几天。  我曾无数次梦想过,陌上开花的时候湖边折柳的人群里会有自己的身影。那个时候,我的心思和大家一样单纯而迫切,我的目光却是比你们更加迷茫和彷徨。  那年高三。  十年磨一剑,我得到的却几乎只是一块废铁。  高一那年,我真的差点把自己废成了一块废铁。上课睡觉,聊天,看漫画,吃零食,跟着后面那些男生大呼小叫,把年轻的女老师气得眼圈含泪,然后自鸣得意而洋洋之。那真是一段不堪
期刊
我是一个从湘西大山走出来的山里孩子,曾经身无分文,靠捡废品度日,直到今天在繁华都市的A级写字楼拥有自己的文化公司。我人生的改变,应该感谢4位老人的帮助,没有他们,我也许还在街头流浪。  12年前,我高中毕业,怀揣文学的梦想,背着母亲煮的18个鸡蛋和几身寒碜的衣服,来到了魂牵梦绕的省城。很快我便被残酷的现实击得几乎崩溃,只有高中文化的我,在人才市场根本找不到工作;操着一口浓郁苗族式普通话,身板瘦弱,
期刊
一、晚餐准备  化学老师终于答应了女友,回家给她做顿晚饭。女友下班回到家,却看到化学老师还在摆弄他的烧瓶和酒精灯。女友一脸失望表情的问道:“你在干什么t”  “哦,别着急,亲爱的。”化学老师兴奋地说道:“我正在给晚餐做准备呢,再过5分钟,盐就提炼出来了。”  二、感动  同学考试的时候拿手机抄答案。抄毕,发觉老师在身后!老师温柔地说:“抄完了吧?抄完了收起吧,有摄像头。”后来才知道,老师一直站在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