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在读中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激发学生热爱母语,扔掉土语,收获妙语,提升口语。尤其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老师要做好引领作用,传授读的方法、培养读的兴趣、深化读的效果、拓展读的形式、发挥读的功能。
朗读口语四语六法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刚入学的儿童,要想学会“说”的本领,多下“读”的功夫才是最有益的办法、最有效的途径。
一、“读”是口语交际中最有效的途径
1.读能帮助学生亲近“母语”。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们的母语——汉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让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和底蕴深遂,在“读”书中激发对祖国母语的热爱、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2.读能帮助学生扔掉“土语”。刚入校门的儿童,口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说话夹带土语方言,南腔北调。在新《课标》中对学生口语交际的最基本要求是要说普通话。而朗读,就是用爽朗生动的标准语音,把书面上用文字写出的成段、成篇的文章作品念出来,成为有声的活语言,使人听见后,了解并接受。低年级儿童,虽然标准口语交际能力较弱,但他们对语言的可塑性、模仿性较强,所以,通过强化朗读训练,能够不断规范其发音的准确性,养成说普通话的良好习惯。
3.读能帮助学生收获“妙语”。朗读、背诵是把规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规范的口头语言的一种有效训练途径。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能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妙,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把文中好词好句潜移默化地记在心中,使口头语言表达赋予感情色彩,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加以运用,日积月累,小学生的口语词汇就会更加丰富,就能“有话可说、有词可用”。
4.读能帮助学生提升“口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能够让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产生共鸣,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会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人交流。多听录音朗读和教师范读,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调、语气的变化和体态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意境,懂得喜、怒、哀、乐表现在语言上的不同形式,同时在学习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辅以角色训练,把读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口头语”去充分表达发挥,通过长期训练,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促使学生水到渠成的准确用语,实现“敢说、能说、会说”。
二、加强学生“读”训练有“六法”
针对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吸收能力有差异;学习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兴趣点易转移等特点,加强多“读”训练,真正实现以读促听、以读促说的教学目标,应重点在“培养读的兴趣、深化读的效果、拓展读的形式、发挥读的功能”上下功夫,概括起来说是“六法”。
1.情趣导入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中指出,“要让小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最主要的途徑就是激励。作为老师要最大限度地发现、奖励和发展每一名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让小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小学生越来越爱阅读、想阅读。
2.示范引路法。对于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小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泉水》这篇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想一股清泉,潺潺的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范读时,教师要句读分明,感情真切,富有音乐感,对学生起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的作用,让学生欣赏、体会“很多很多、很清很清、很甜很甜、很美很美”的泉水带给人们的幸福生活。
3.影音聚焦法。儿童对声、光、形、色非常敏感,好的影音素材会对阅读起到非凡的效果。课堂上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现在市面上许多童谣、故事、古诗等方面的音像素材,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这些辅助工具,不仅会让小学生觉得阅读有滋有味,还会对小学生声情并茂地感受阅读的韵律、美感有极大的帮助。
4.角色巩固法。表演,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法宝之一,也是巩固阅读效果的有效手段。在朗读训练中,注重情境设计,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真正融入课文、融入感情,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如在学习朗读《龟兔赛跑》一课中,在多读、熟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扮演小乌龟、小兔子、小猴子、小喜鹊……还有观看比赛的观众,事先引导孩子回忆电视动画片上小动物说话的语气、行走的体态,而后,我让孩子模仿小动物的声音体态进行分角色诵读,顿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的孩子模仿的惟妙惟肖,感染力非常强,以至于在课后很长一段时间,小学生在日常说话中,不经意地在模仿小动物说话。这次实践也让学生很快熟记下了这篇范文。
5.内外结合法。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两个重要途径,但是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单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应有量的保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还要更多地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一方面,它能配合课堂阅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对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检验。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帮助学生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通过组织“班级读书会”等形式,在孩子间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
6.实战检验法。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说、写的能力。低年级口语交际的训练设计只有靠近学生的智力“最近发展区”,才能使阅读知识转化为口语交际的能力进程加快。如学习《看浪花》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仿照文中结构相似的几个自然段,让学生想想:现在我们也来到了海边,看到了浪花“哗哗”一束束浪花想问好,在问你们想什么?出示:我想(),再瞧瞧这一束束浪花像()。看,只要把小朋友刚才说的填上去,老师再加上“哗哗”浪花的声音,这就成了和课文中一样的一节小诗了,学生们也就都变成小诗人了。
因为有了熟读课文的基础,学生加以合理的想象、老师的鼓励,所以说的生动有趣,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做到了学以致用。有的“作品”相当精彩。如有的孩子说我想做名宇航员,潘多拉星球去探险,一串串浪花像白云,白云悠悠天上飞。诸如此类仿说写片段还有很多。在仿说写的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语言,学会了表达方法,并学会了关注周围的事物。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树立新阅读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阅读能力的全面培养为主线,注重情感熏陶,引发自由感悟,让学生“朗朗读书、读书朗朗”,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海娟.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有效阅读与写作[J].成才之路,2012,(2).
[2]韩银婷.把握阅读写作双姝,推进语文有效教学[J].语文学刊,2011,(2).
朗读口语四语六法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刚入学的儿童,要想学会“说”的本领,多下“读”的功夫才是最有益的办法、最有效的途径。
一、“读”是口语交际中最有效的途径
1.读能帮助学生亲近“母语”。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们的母语——汉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让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和底蕴深遂,在“读”书中激发对祖国母语的热爱、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2.读能帮助学生扔掉“土语”。刚入校门的儿童,口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说话夹带土语方言,南腔北调。在新《课标》中对学生口语交际的最基本要求是要说普通话。而朗读,就是用爽朗生动的标准语音,把书面上用文字写出的成段、成篇的文章作品念出来,成为有声的活语言,使人听见后,了解并接受。低年级儿童,虽然标准口语交际能力较弱,但他们对语言的可塑性、模仿性较强,所以,通过强化朗读训练,能够不断规范其发音的准确性,养成说普通话的良好习惯。
3.读能帮助学生收获“妙语”。朗读、背诵是把规范的书面语言转化为规范的口头语言的一种有效训练途径。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能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妙,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积累语言,把文中好词好句潜移默化地记在心中,使口头语言表达赋予感情色彩,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加以运用,日积月累,小学生的口语词汇就会更加丰富,就能“有话可说、有词可用”。
4.读能帮助学生提升“口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能够让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产生共鸣,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会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人交流。多听录音朗读和教师范读,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调、语气的变化和体态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意境,懂得喜、怒、哀、乐表现在语言上的不同形式,同时在学习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辅以角色训练,把读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口头语”去充分表达发挥,通过长期训练,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促使学生水到渠成的准确用语,实现“敢说、能说、会说”。
二、加强学生“读”训练有“六法”
针对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吸收能力有差异;学习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兴趣点易转移等特点,加强多“读”训练,真正实现以读促听、以读促说的教学目标,应重点在“培养读的兴趣、深化读的效果、拓展读的形式、发挥读的功能”上下功夫,概括起来说是“六法”。
1.情趣导入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中指出,“要让小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最主要的途徑就是激励。作为老师要最大限度地发现、奖励和发展每一名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让小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小学生越来越爱阅读、想阅读。
2.示范引路法。对于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小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泉水》这篇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想一股清泉,潺潺的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范读时,教师要句读分明,感情真切,富有音乐感,对学生起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的作用,让学生欣赏、体会“很多很多、很清很清、很甜很甜、很美很美”的泉水带给人们的幸福生活。
3.影音聚焦法。儿童对声、光、形、色非常敏感,好的影音素材会对阅读起到非凡的效果。课堂上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现在市面上许多童谣、故事、古诗等方面的音像素材,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这些辅助工具,不仅会让小学生觉得阅读有滋有味,还会对小学生声情并茂地感受阅读的韵律、美感有极大的帮助。
4.角色巩固法。表演,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法宝之一,也是巩固阅读效果的有效手段。在朗读训练中,注重情境设计,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真正融入课文、融入感情,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如在学习朗读《龟兔赛跑》一课中,在多读、熟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扮演小乌龟、小兔子、小猴子、小喜鹊……还有观看比赛的观众,事先引导孩子回忆电视动画片上小动物说话的语气、行走的体态,而后,我让孩子模仿小动物的声音体态进行分角色诵读,顿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有的孩子模仿的惟妙惟肖,感染力非常强,以至于在课后很长一段时间,小学生在日常说话中,不经意地在模仿小动物说话。这次实践也让学生很快熟记下了这篇范文。
5.内外结合法。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两个重要途径,但是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单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应有量的保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还要更多地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一方面,它能配合课堂阅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对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检验。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帮助学生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既富有新鲜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通过组织“班级读书会”等形式,在孩子间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让阅读成为像游戏一样的童年生活,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
6.实战检验法。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说、写的能力。低年级口语交际的训练设计只有靠近学生的智力“最近发展区”,才能使阅读知识转化为口语交际的能力进程加快。如学习《看浪花》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仿照文中结构相似的几个自然段,让学生想想:现在我们也来到了海边,看到了浪花“哗哗”一束束浪花想问好,在问你们想什么?出示:我想(),再瞧瞧这一束束浪花像()。看,只要把小朋友刚才说的填上去,老师再加上“哗哗”浪花的声音,这就成了和课文中一样的一节小诗了,学生们也就都变成小诗人了。
因为有了熟读课文的基础,学生加以合理的想象、老师的鼓励,所以说的生动有趣,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做到了学以致用。有的“作品”相当精彩。如有的孩子说我想做名宇航员,潘多拉星球去探险,一串串浪花像白云,白云悠悠天上飞。诸如此类仿说写片段还有很多。在仿说写的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语言,学会了表达方法,并学会了关注周围的事物。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树立新阅读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阅读能力的全面培养为主线,注重情感熏陶,引发自由感悟,让学生“朗朗读书、读书朗朗”,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海娟.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有效阅读与写作[J].成才之路,2012,(2).
[2]韩银婷.把握阅读写作双姝,推进语文有效教学[J].语文学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