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新别致、形象生动的语言,能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尽量声音柔和亲切,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不要动不动就训斥学生。
【关键词】直观形象;运用质疑;趣味语言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成功的教学是必须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兴趣浓,学生就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有效;反之,则沉闷,事倍功半。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状况,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儿童大都处于8岁到13岁这个年龄段,思想发展正处于想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要借于形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实物、图片、投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创造逼真的情景进行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学《赵州桥》一课,课始,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几幅“赵州桥”图,学生边看图教师边富有感情地描述:“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坚固的石拱桥。1300多年来,它经受风吹雨打、洪水冲击、地震摇撼、车辆重压等种种考验,仍毅力不倒。”通过教师的描述,激起了学生的疑问,学生睁着好奇的眼睛,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赵州桥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还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呢?”教师在学生亢奋的状态下,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刻体会到了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独创性和设计者李春的聪明才智。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也能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领悟真谛。例如,《翠鸟》一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
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二、运用直观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从家庭、幼儿园到学校,学习成了他们主要的活动,为了使他们尽快地将游戏、玩耍兴趣转变为学习兴趣,就需要运用直观形象,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集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我便将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制成多媒体教具,利用计算机边演示边学习:苍耳是怎样挂住动物的皮毛去传播种子的;蒲公英的种子怎样利用风来进行传播。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内容之中。
三、运用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诚实的孩子》一文,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回答‘不是我’却用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马上做了个小实验,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一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无忧无虑地说:“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列宁的回答用句号,表明了他撒谎,语气不十分肯定。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于是,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巧问: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呢?为什么又耐心呢?让学生对这矛盾着的词语产生质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要学生“跳一跳”才能真正理解的目的,这样也就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能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运用趣味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清新别致、形象生动的语言,能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尽量声音柔和亲切,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不要动不动就训斥学生。语言要多样化,注重鼓励性,努力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表扬优点,忽略缺点,不能总是平淡无味,多采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而不是简单乏味的“好,真棒”等词语。例如,可以从学生的声音方面,表扬学生的声音动听,像百灵鸟一样清脆,或者表揚学生的动作像猴子一样敏捷等,经常和学生开点适当的小玩笑。
一般情况下,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使用一些趣味语言来调节气氛,让学生在形象的语言鼓励中集中精力、开心地学知识,这样,便于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教学内容,而且也会让学生觉得有趣而乐学。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想方设法优化课堂结构,讲究教学艺术,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由地探索,灵活地思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直观形象;运用质疑;趣味语言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成功的教学是必须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发挥。兴趣浓,学生就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有效;反之,则沉闷,事倍功半。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状况,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能创造性地学习,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儿童大都处于8岁到13岁这个年龄段,思想发展正处于想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要借于形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实物、图片、投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创造逼真的情景进行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学《赵州桥》一课,课始,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几幅“赵州桥”图,学生边看图教师边富有感情地描述:“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坚固的石拱桥。1300多年来,它经受风吹雨打、洪水冲击、地震摇撼、车辆重压等种种考验,仍毅力不倒。”通过教师的描述,激起了学生的疑问,学生睁着好奇的眼睛,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赵州桥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还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呢?”教师在学生亢奋的状态下,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刻体会到了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独创性和设计者李春的聪明才智。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也能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主动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领悟真谛。例如,《翠鸟》一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
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二、运用直观形象,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从家庭、幼儿园到学校,学习成了他们主要的活动,为了使他们尽快地将游戏、玩耍兴趣转变为学习兴趣,就需要运用直观形象,积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集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我便将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制成多媒体教具,利用计算机边演示边学习:苍耳是怎样挂住动物的皮毛去传播种子的;蒲公英的种子怎样利用风来进行传播。电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内容之中。
三、运用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思考和质疑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质疑是动脑思考的结果,也是学生创造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诚实的孩子》一文,在讲到第三自然段时,有个细心的小女孩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姑妈问花瓶是谁打碎的时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叹号,而列宁回答‘不是我’却用的是句号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马上做了个小实验,指着一块本来破碎的玻璃问一学生:“是你打碎的?”学生不假思索地无忧无虑地说:“不是我!”这时,学生明白了文中感叹号表示表妹没有打碎的语气十分肯定,列宁的回答用句号,表明了他撒谎,语气不十分肯定。这时,学生感受到了自己提问与自我解决问题的乐趣。于是,纷纷举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共同讨论并得出了较满意的答案。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巧问: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呢?为什么又耐心呢?让学生对这矛盾着的词语产生质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要学生“跳一跳”才能真正理解的目的,这样也就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鼓励质疑,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能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运用趣味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清新别致、形象生动的语言,能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尽量声音柔和亲切,创设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也是最可亲近,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不要动不动就训斥学生。语言要多样化,注重鼓励性,努力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表扬优点,忽略缺点,不能总是平淡无味,多采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而不是简单乏味的“好,真棒”等词语。例如,可以从学生的声音方面,表扬学生的声音动听,像百灵鸟一样清脆,或者表揚学生的动作像猴子一样敏捷等,经常和学生开点适当的小玩笑。
一般情况下,上课半小时以后,一些学生因为端坐时间较长,感觉不太舒服,导致精力的分散和课堂效率的下滑。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不失时机地使用一些趣味语言来调节气氛,让学生在形象的语言鼓励中集中精力、开心地学知识,这样,便于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教学内容,而且也会让学生觉得有趣而乐学。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建立起来的。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想方设法优化课堂结构,讲究教学艺术,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由地探索,灵活地思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