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我国的情感观察类真人秀采用演播室访谈和现场真人秀穿插的模式,多聚焦于两性情感,由演播室里的点评嘉宾和主持人观看第一现场嘉宾们的互动录像,通过观察他们的行为讨论和推测嘉宾们的互动情况及情感发展。同时,主持人的角色与其他类型真人秀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相比也发生了转换,在参与节目过程中承担了比以往更多的功能,而正是这样的转换对主持人的自身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文章就情感观察类真人秀主持人的功能转移和角色增加进行分析,并对此类节目中主持人应学习和具备的素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情感观察;真人秀;主持人;素养
近年来,“去主持人化”和“泛主持人化”正逐渐成为真人秀节目的普遍现象。过去,主持人在节目中担任着核心角色,代表着节目甚至是媒体的形象。然而,随着真人秀节目的普遍出现,主持人被逐渐“去中心化”,主持人角色被削弱,有些节目甚至取消了主持人这一角色,或者让非主持专业的人发挥主持的功能,传统节目主持人的定义和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中国好声音》中的主持人华少只作为侧场主持人,《奔跑吧兄弟》由嘉宾邓超担任主持人的角色等。情感观察类真人秀的主持人更是如此,主持人的角色在第一现场已经完全消失,而演播室嘉宾当中主持人的角色也被隐藏,没有了具体的“主持人”称谓。然而我们可以发现,主持人的角色和功能实际上是“名亡实存”的,不论是《心动的信号》,或是《女儿们的恋爱》,其中都会有一位本职主持人作為嘉宾出现,如姜思达、杜海涛、张绍刚等。虽然主持人的角色表面上已经消失,但是主持人的功能却没有消失,出现了功能的转移,甚至还出现了角色的增加。
一、情感观察类真人秀主持人功能的转移
首先,主持人的任务和功能一定程度上被分解,比如背景情况的交代、第一现场嘉宾任务的分配等都是由字幕、配音和导演组完成的。除此之外,演播室内主持人角色也不再集中于一人身上,而是由一位专业主持人、多位嘉宾组成的主持人群共同担任。除了专业主持人要承担节目导语播报、串场主持及广告宣传等功能外,每位嘉宾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主持人的部分工作,这个群体以一种看似自然放松的聊天方式,完成对第一现场的推理以及对节目进程的推动,包括对第一现场情境的解读、对两性之间某种问题的看法或感受,以及对第一现场嘉宾情感线索的分析和情感走向的推理等。在交谈的过程中,话轮的转换并不是由专业主持人引导和决定的,而是由嘉宾们有感而发地进行表达,正是这样的交流方式让现场更加放松自然,减少台本痕迹,在无形之中推动节目进程。
二、情感观察类真人秀主持人角色的增加
(一)观点的输出者
在以往的真人秀节目中,主持人承担很多功能和角色,是节目规则的宣读者、流程的引导者、广告的宣传者、板块的串联者、内容的解说者等等,但在情感观察类真人秀中,主持人的功能被弱化,主持人在更多的时候是一位观点的输出者。在演播室中,主持人和嘉宾一同交谈和分析,在适当时刻对嘉宾进行引导和补充。主持人不仅需要对第一现场的情境进行解读,针对第一现场嘉宾人物的言语行为、性格特点,甚至面部表情等细节进行解读和猜想,进而分析第一现场人物的关系、选择及心理状态,同时还需要针对某些具有普遍性的生活现象或两性关系进行讨论和评价。整个过程虽然早有准备,但是主持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个人经历影响,从个人的认知和视角出发进行分析和点评,因此这也是一个输出个人观点的过程。
(二)节目的深度参与者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情感观察类真人秀主持人的角色被其他角色代替,其功能也被逐渐弱化。和传统节目主持人站在舞台中央相比,情感观察类真人秀主持人不再是节目中心,甚至连主持的痕迹也越来越少。然而实际上,主持人角色的泛化正是主持人深度参与的一种体现。传统节目的主持人虽然看似串联节目始终,但其在承担介绍嘉宾、宣传广告等功能时,实际上只是充当了一个宣读的角色,是节目的“旁观者”,而当主持人的角色泛化之后,主持人反而开始承担更多的功能,由“穿针引线”到观点输出,由引导话轮到参与讨论,成为节目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三、情感观察类真人秀主持人应具备的素养
正是由于情感观察类真人秀主持人的角色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弱化、泛化和增加,因此主持人的素养和能力也应该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补充和变化,其应该具备以下三种能力:
(一)更高的人文素养
女性观众是观看情感观察类真人秀的主力军。情感观察类真人秀一般围绕青年男女之间发生的故事展开,以两性关系为主题,以素人或明星的恋爱为拍摄素材,比如《心动的信号》是明星嘉宾推理素人恋爱,而《女儿们的恋爱》《女儿们的男朋友》则是以年轻女性的感情为审视的对象,邀请明星们的父母作为嘉宾在演播室中观看自己儿女们的恋爱情节。无论是两性关系,还是代际关系都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众多女性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情感投射,将自身代入日常社会交往行为被审视的对象当中,而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不同情感观念带来的交锋和碰撞也更容易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使观众联想到自己所遇到的两性及代际问题。因此,在这种具有广泛关注度和讨论度的节目当中,主持人必须具有更高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够同时关注并照顾到节目的参与者、不同性别的观众及社会各方的情绪,这样才能得到接受和认可。比如主持人张绍刚在《女儿们的恋爱》当中以传统男性视角对金晨的吃相进行了审视和评价,认为金晨的吃相“过猛”,不够淑女,这一观点就体现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主持人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包容与多元的人文素养,输出的观点与女性向的恋爱综艺节目格格不入,因此他也遭到了网友的猛烈抨击。
(二)应变能力及控场能力
当嘉宾们广泛发言表达观点、自由交谈时,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和控场能力则显得格外重要。当嘉宾们讨论的方向和内容出现偏差时,主持人需要及时发觉并自然地接过话题,引导话题走向。同时,嘉宾的交谈都是自由发散的,因此很可能会忽略时间,这就需要主持人有掌控节目节奏和进程的能力。比如在《心动的信号》第一季中,主持人姜思达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话题点,还能抛砖引玉,引发嘉宾的表达欲望;在嘉宾出现观点不同激烈争论时,他也总能巧妙地转移话题;他能迅速找到社会主流情感和价值观的共鸣点,不让话题仅停留在感官层面;在嘉宾偏离方向时他能够自然果断地打断话轮,减少不必要的讨论,保证节目顺利进行。
(三)情绪外化能力
情感观察类真人秀的一大特点,就是主持人和嘉宾会作为“第一观众”,对第一现场的实况产生反应,而他们的反应也是节目的看点之一。主持人和嘉宾们的反应会通过最直接的感官——视觉和听觉,直接传达给观众,从而影响观众的感受,因此主持人需要具备很强的情绪外化能力。这种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主持人不仅要有心中所想,更要有将心中的情绪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需要主持人有一定的表现和表演能力,以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主持人需要将内心产生的情绪波动和心理状态用一种真实而自然的状态表现出来,给人一种真情流露的感觉,而不是让自己的情绪外化为一种刻意和做作的感觉,这样才能影响和加深观众的感受,与观众产生情感的连接和共鸣。
四、结语
随着情感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其对主持人的要求也在不断调整和提高。“去主持人化”和“泛主持人化”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并不代表主持人功能的消失,反而是一种角色的“进化”,主持人的功能被分散的同时,其角色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由节目的串联者变为观点的输出者,由节目的引导者变为深度参与者。而这些变化也对主持人的业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持人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主持人功力外,还要具备人文关怀能力、应变能力和情绪外化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岩.看与被看:观察类真人秀的全新表达空间[J].当代电视,2019(3):60-62.
[2]杜子璇.符号化的日常生活:观察类真人秀传播范式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9(7):112-114.
[2]吉平,李雪娇.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审美特征与发展路径[J].当代电视,2019(5):39-42.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
关键词:情感观察;真人秀;主持人;素养
近年来,“去主持人化”和“泛主持人化”正逐渐成为真人秀节目的普遍现象。过去,主持人在节目中担任着核心角色,代表着节目甚至是媒体的形象。然而,随着真人秀节目的普遍出现,主持人被逐渐“去中心化”,主持人角色被削弱,有些节目甚至取消了主持人这一角色,或者让非主持专业的人发挥主持的功能,传统节目主持人的定义和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中国好声音》中的主持人华少只作为侧场主持人,《奔跑吧兄弟》由嘉宾邓超担任主持人的角色等。情感观察类真人秀的主持人更是如此,主持人的角色在第一现场已经完全消失,而演播室嘉宾当中主持人的角色也被隐藏,没有了具体的“主持人”称谓。然而我们可以发现,主持人的角色和功能实际上是“名亡实存”的,不论是《心动的信号》,或是《女儿们的恋爱》,其中都会有一位本职主持人作為嘉宾出现,如姜思达、杜海涛、张绍刚等。虽然主持人的角色表面上已经消失,但是主持人的功能却没有消失,出现了功能的转移,甚至还出现了角色的增加。
一、情感观察类真人秀主持人功能的转移
首先,主持人的任务和功能一定程度上被分解,比如背景情况的交代、第一现场嘉宾任务的分配等都是由字幕、配音和导演组完成的。除此之外,演播室内主持人角色也不再集中于一人身上,而是由一位专业主持人、多位嘉宾组成的主持人群共同担任。除了专业主持人要承担节目导语播报、串场主持及广告宣传等功能外,每位嘉宾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主持人的部分工作,这个群体以一种看似自然放松的聊天方式,完成对第一现场的推理以及对节目进程的推动,包括对第一现场情境的解读、对两性之间某种问题的看法或感受,以及对第一现场嘉宾情感线索的分析和情感走向的推理等。在交谈的过程中,话轮的转换并不是由专业主持人引导和决定的,而是由嘉宾们有感而发地进行表达,正是这样的交流方式让现场更加放松自然,减少台本痕迹,在无形之中推动节目进程。
二、情感观察类真人秀主持人角色的增加
(一)观点的输出者
在以往的真人秀节目中,主持人承担很多功能和角色,是节目规则的宣读者、流程的引导者、广告的宣传者、板块的串联者、内容的解说者等等,但在情感观察类真人秀中,主持人的功能被弱化,主持人在更多的时候是一位观点的输出者。在演播室中,主持人和嘉宾一同交谈和分析,在适当时刻对嘉宾进行引导和补充。主持人不仅需要对第一现场的情境进行解读,针对第一现场嘉宾人物的言语行为、性格特点,甚至面部表情等细节进行解读和猜想,进而分析第一现场人物的关系、选择及心理状态,同时还需要针对某些具有普遍性的生活现象或两性关系进行讨论和评价。整个过程虽然早有准备,但是主持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个人经历影响,从个人的认知和视角出发进行分析和点评,因此这也是一个输出个人观点的过程。
(二)节目的深度参与者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情感观察类真人秀主持人的角色被其他角色代替,其功能也被逐渐弱化。和传统节目主持人站在舞台中央相比,情感观察类真人秀主持人不再是节目中心,甚至连主持的痕迹也越来越少。然而实际上,主持人角色的泛化正是主持人深度参与的一种体现。传统节目的主持人虽然看似串联节目始终,但其在承担介绍嘉宾、宣传广告等功能时,实际上只是充当了一个宣读的角色,是节目的“旁观者”,而当主持人的角色泛化之后,主持人反而开始承担更多的功能,由“穿针引线”到观点输出,由引导话轮到参与讨论,成为节目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三、情感观察类真人秀主持人应具备的素养
正是由于情感观察类真人秀主持人的角色和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弱化、泛化和增加,因此主持人的素养和能力也应该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补充和变化,其应该具备以下三种能力:
(一)更高的人文素养
女性观众是观看情感观察类真人秀的主力军。情感观察类真人秀一般围绕青年男女之间发生的故事展开,以两性关系为主题,以素人或明星的恋爱为拍摄素材,比如《心动的信号》是明星嘉宾推理素人恋爱,而《女儿们的恋爱》《女儿们的男朋友》则是以年轻女性的感情为审视的对象,邀请明星们的父母作为嘉宾在演播室中观看自己儿女们的恋爱情节。无论是两性关系,还是代际关系都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社会议题,众多女性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情感投射,将自身代入日常社会交往行为被审视的对象当中,而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不同情感观念带来的交锋和碰撞也更容易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使观众联想到自己所遇到的两性及代际问题。因此,在这种具有广泛关注度和讨论度的节目当中,主持人必须具有更高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够同时关注并照顾到节目的参与者、不同性别的观众及社会各方的情绪,这样才能得到接受和认可。比如主持人张绍刚在《女儿们的恋爱》当中以传统男性视角对金晨的吃相进行了审视和评价,认为金晨的吃相“过猛”,不够淑女,这一观点就体现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主持人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包容与多元的人文素养,输出的观点与女性向的恋爱综艺节目格格不入,因此他也遭到了网友的猛烈抨击。
(二)应变能力及控场能力
当嘉宾们广泛发言表达观点、自由交谈时,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和控场能力则显得格外重要。当嘉宾们讨论的方向和内容出现偏差时,主持人需要及时发觉并自然地接过话题,引导话题走向。同时,嘉宾的交谈都是自由发散的,因此很可能会忽略时间,这就需要主持人有掌控节目节奏和进程的能力。比如在《心动的信号》第一季中,主持人姜思达不仅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话题点,还能抛砖引玉,引发嘉宾的表达欲望;在嘉宾出现观点不同激烈争论时,他也总能巧妙地转移话题;他能迅速找到社会主流情感和价值观的共鸣点,不让话题仅停留在感官层面;在嘉宾偏离方向时他能够自然果断地打断话轮,减少不必要的讨论,保证节目顺利进行。
(三)情绪外化能力
情感观察类真人秀的一大特点,就是主持人和嘉宾会作为“第一观众”,对第一现场的实况产生反应,而他们的反应也是节目的看点之一。主持人和嘉宾们的反应会通过最直接的感官——视觉和听觉,直接传达给观众,从而影响观众的感受,因此主持人需要具备很强的情绪外化能力。这种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主持人不仅要有心中所想,更要有将心中的情绪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需要主持人有一定的表现和表演能力,以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主持人需要将内心产生的情绪波动和心理状态用一种真实而自然的状态表现出来,给人一种真情流露的感觉,而不是让自己的情绪外化为一种刻意和做作的感觉,这样才能影响和加深观众的感受,与观众产生情感的连接和共鸣。
四、结语
随着情感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其对主持人的要求也在不断调整和提高。“去主持人化”和“泛主持人化”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并不代表主持人功能的消失,反而是一种角色的“进化”,主持人的功能被分散的同时,其角色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由节目的串联者变为观点的输出者,由节目的引导者变为深度参与者。而这些变化也对主持人的业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持人除了要具备基本的主持人功力外,还要具备人文关怀能力、应变能力和情绪外化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岩.看与被看:观察类真人秀的全新表达空间[J].当代电视,2019(3):60-62.
[2]杜子璇.符号化的日常生活:观察类真人秀传播范式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9(7):112-114.
[2]吉平,李雪娇.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审美特征与发展路径[J].当代电视,2019(5):39-42.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