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 言
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在教育改革方面,将积极稳妥破解考试招生制度难题。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不久后,教育部宣布2017年将全面实行高考改革。作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的语文又面临着怎样的改革呢?先来看一下一些省市相继出台的最新高考改革方案。就拿最具有代表性的北京高考改革方案来说,最大变化就是,到2016年,高考只考语文、数学与文综理综,语文由150分增至180分;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与北京相比,其他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虽然还未最终敲定,但是总体上的改革方向和思路已经非常明确。因此,从全国的高考改革总体形势来看,未来的高考语文必将进入大分时代。这一变革无疑会提升我国母语教育的地位,有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改变长期以来语文学科“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语文进入大分时代真的会改变学生普遍“怠慢语文”的情况,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成绩吗?早在2008年,江苏省就实行“3 学业水平测试 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方案。从那时起,江苏省的高考语文分数就已达160分之多,文科语文甚至还有40分的加试题(共200分)。但是这样的大分数并没有带来语文学习的高涨,相反160分满分,及格分数是96分,而江苏省近4年来的高考语文平均分有3年只能达到92分。也说就是,学了12年的语文,分数却得不到总分的60%。可见,大分数并没有带来语文成绩的整体提高。因此,高考改革语文分数的增加对于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来说,固然可以欣喜,但在欣喜的同时要深刻认识到总分的增加不等于学生整体得分率会随之提高。相反,还有可能面临学生得分率整体下滑的局面,甚至还有可能会面对江苏省那样4年有3年平均分达不到合格线的困窘。鉴于此,在高考语文即将全面进入大分时代之际,一线语文教师应如何应对才能避免出现这种尴尬局面呢?
一、转变教学理念:以培养言语能力为核心,以语用为目标
语文进入大分时代势必引起考试内容、考试题型以及考试方式的变化,有望打破“每年高考全国有十多套试卷,大致就是一种模式,即语文知识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等几个板块,大约20道左右的题量”。①分数的增加为高考语文试卷引入新题型,灵活组合各个考试板块,以及有机整合阅读与写作,提供了更大的赋分空间。改革后的命题势必会变得更加灵活多样,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呈现出逐渐向考查学生探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能力迈进的趋势。因此,为了适应灵活多变的高考命题趋势,语文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思考如何能够从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这一语文教学的基本点出发,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核心问题。
(一)言语能力的培养
言语能力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运用语言工具顺利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心理条件。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语文学习离不开言语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语文学科能力的核心是言语能力。无论是语文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必须通过语文的言语形式加以体现。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作为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核心。首先应从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入手,引导学生把需要“死记硬背”的静态知识点,运用造句后背诵的形式,转化为动态的识记过程和“情感态度”的积累。如:在学习字音字形时,引导学生把每日学习的生字词和多音字进行富有情趣和理趣的造句,并尝试背诵。在学习古诗词表现手法时,可以采取一个表现手法加一句课本上最能体现该表现手法的诗词句的方法,最后将所有考纲上要考的表现手法以此种方法,串连成一个“表现手法 诗词句”的大排比句,增强语文学习的情趣和理趣,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其次,语文教师要将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着重体现在阅读与写作这两大板块上。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鉴赏和领悟思考的能力。从言语形式出发,可以让学生撰写精短的品评文字,也可以让学生从比较鉴赏的角度出发仿写文字。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从真实生活体验出发,注重写作过程中多层次反馈,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变结果写作教学为过程写作教学。
(二)语用目标的实现
语用指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而语文又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科,因此,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在语文课上要以语用学习为目标,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使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切实成为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引导学生和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和语言文字构成的文本对话,让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穿行,品味语言,体味文字,学会语言文字运用”。②语言文字运用的主体是学生,而语用的任务则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语用能力。因此,教师要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让学生主动接触语言文字,让语文的学习变成学生“主动听、主动说、主动读、主动写”的过程。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些“死知识”学活,从知识的具体语用环境入手,在真实的语境中反复学习,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在生字词、多音字的学习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心理词典”,而不是“符号字典”,这样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时,才能从实际的语用环境出发辨别学习。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语境,主动与读者进行文本对话。让学生体验在某个语境下,为什么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这种语境体验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写作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进入到一个意义场或是审美场,将自己的真实感受用文学语言写成作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文体出发,建立丰富的言语图式,懂得如何自然地表达。
二、转变教材整合形式:变“主题型模块”为“文体型模块” 语文进入大分时代,必将催生考试内容的增加和课时的增加,语文学科的压力也随之增加。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都会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对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更是有所期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打破语文课堂“教教材”这一常态,转而采用新课改以来所倡导的“用教材教”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教材”往往在整堂课上,老师都是带领着学生纠结于课文所讲内容,忽视了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导致语文教学出现“少、慢、差、费”的结果。“‘用教材教’是指‘用课文教’语文,而不只是‘教课文’;是让学生‘用课文学’语文,而不只是‘学课文’。”③教师明确了这一理念后就可以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最新的《考试说明》指导下,打破原先先教必修再教选修,以及必修和选修都从必修一和选修一开始的局面,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重新整合优化课程资源。把必修中的五本教材根据文体特征重新整合成新的教学模块,并配之以选修教材的使用,使教学内容相互补充、互为衬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重新整合优化过的每一教学模块中,选取一篇文体特征最为明显的课文为例,带领学生借助这一文本学习该类文体特征文章的阅读方法。等学生基本掌握了该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之后,剩下的课文语文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交给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教师的任务则主要是检查学生学习的结果,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点拨,并判定学生是否能够按照自己所上的“示范课”那样讲解学习。此外,语文教师还要用新整合的教学模块教语用,让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教会学生自主选取教学模块中相似的课文,对两篇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技巧进行比较研究,培养学生言语辨析的能力。
三、重拾名著阅读:加强传统文化学习
北京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这一规定的提出预示着,未来高考语文进入大分时代时,必将加强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名篇的考查。这一变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我国母语教育的地位。要想真正提高母语教育的地位,语文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重拾经典名著,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名著的阅读,感受其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高一开始,就要科学合理地为学生设计一个三年的阅读方案。阅读方案要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考试说明》的原则设置,选取名著作为学生本学期重点阅读的书目。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名著阅读的有效进行。如:可以将名著阅读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每周可以安排一到两节阅读课,以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可以设计阅读卡,记录学生的阅读情况,每周让学生作阅读报告;也可以让学生做读书摘记,整理文学常识等。
四、转变阅读教学思维:变“单向样本式阅读”为“全面信息式阅读”
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考题本应该是最能反映当今发展形势和趋势,最能扣住时代脉搏的一种考题。但是,目前高考现代文阅读部分过分注重对文本理解的考查,缺乏对文章整体感受和理解能力的考查。并且,通过对近十年全国十多套高考语文试题中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分析,我们发现,现代文阅读无论是在文本的选择上还是在题型的命制上灵活度不够,有趋同的倾向。但是,高考语文进入大分时代这一变革,必将为现代文阅读部分提供更加广阔的命题空间,有望打破陈陈相因、因循守旧的命题局面。此外,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也为我国提供了“非连续性文本”这一全新的命题形式,并且该形式有望成为今后语文阅读命题的主要形式。加之,“非连续性文本”这一命题形式恰恰迎合了大数据时代需要培养人们从所掌握的海量数据和全面信息中,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数据或信息获得答案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阅读教学思维,改变传统的“单向样本式阅读”(即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单一的文本进行解读,教师仍旧是知识的传播者,不能够启发学生多层次审读文本,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全面信息式阅读”(即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与学生针对一文本解读,是从多方面搜集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得出更深层次的结论)。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视野才能够被打开,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从容处理来自多方面的信息。
五、转变写作教学方法:变“成果写作教学法”为“过程写作教学法”
高考语文分数的提高,对高考作文命题和考试形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文的分值有望提高,甚至可能出现大小作文之分;二是具有思辨性的新材料作文有望成为作文考试的主流形式;三是高考语文可能分为两段时间,作文考试可能会单独占一段时间。从这三方面的影响看,不难发现,作文考试在新高考语文中的地位继续攀升。但是,目前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难以使学生自信、从容地面对这些变化。长期以来,高中语文写作大多采用“成果写作教学法”,即教师将写作题目布置给学生,先由教师分析写作题目,后由学生根据教师的分析立意写作,再由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最后由教师进行作文点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与学生缺乏真实的交流,忽视对学生写作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最终使学生丧失了对写作的热情和兴趣。在这一写作方法的指导下,习作不但没能够成为学生的乐趣,反而成为他们学习上的包袱。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写作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性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过程写作教学法最早流行于美国的英语写作课堂,是一种以交际语言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大体包括准备、写作,以及修改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所写的题目和内容发生兴趣,帮助学生唤醒他们大脑里以各种形式(内容、形式、语言)存在的图式,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搜索并联想,使作文题目、内容与已有的图式作有效的连结”。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搜集与作文题目相关的素材,然后仔细审题,最后小组内部讨论作文题目。在写作阶段,这一方法与“成果写作教学法”中“学生根据教师的分析立意写作”的最大区别就是,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分析和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立意写作的。在修改阶段,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对题目的分析,自己修改初稿,然后与小组内部的同学互评。在互评之后,学生或多或少会得到同学的反馈信息,然后根据反馈信息,在教师的帮助下“对症下药”修改作文,形成二稿。之后,学生就需要对二稿进行最后的润色,多次修改直到最终形成定稿。定稿后,学生要把自己的作文交给老师批阅,教师批阅时,要对学生的写作内容和文体结构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修改意见,最终将作文在班里进行分享。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在自己的写作课上,运用这种重视写作过程,把写作活动视为师生、生生之间开展交际活动的写作方法,必然会突破以往写作课枯燥乏味的困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热情,充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结语
高考语文进入大分时代,已经成为时代趋势。虽然未来高考语文的考试内容、考试题型以及考试形式还不能完全确定,但是未来的高考语文必定会加大对学生言语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考查。笔者从最新的北京高考改革方案窥见一斑,提出了如何应对高考改革语文进入大分时代的建议,希望对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①温儒敏:《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光明日报》,2014-3-18(015)。
②曹明海:《真语文:以语用为目标》,《语文建设》,2014年第2期第8-10页。
③张悦群:《把“用教材教”落到实处 将考纲导向渗透其中》,《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14年第2期第10-12页。
④邹红岩:《过程写作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作者通联:李德江,浙江宁波市镇海区骆驼中学;蔡伟,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在教育改革方面,将积极稳妥破解考试招生制度难题。将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不久后,教育部宣布2017年将全面实行高考改革。作为高考必考科目之一的语文又面临着怎样的改革呢?先来看一下一些省市相继出台的最新高考改革方案。就拿最具有代表性的北京高考改革方案来说,最大变化就是,到2016年,高考只考语文、数学与文综理综,语文由150分增至180分;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与北京相比,其他省市的高考改革方案虽然还未最终敲定,但是总体上的改革方向和思路已经非常明确。因此,从全国的高考改革总体形势来看,未来的高考语文必将进入大分时代。这一变革无疑会提升我国母语教育的地位,有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改变长期以来语文学科“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语文进入大分时代真的会改变学生普遍“怠慢语文”的情况,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成绩吗?早在2008年,江苏省就实行“3 学业水平测试 综合素质评价”的高考方案。从那时起,江苏省的高考语文分数就已达160分之多,文科语文甚至还有40分的加试题(共200分)。但是这样的大分数并没有带来语文学习的高涨,相反160分满分,及格分数是96分,而江苏省近4年来的高考语文平均分有3年只能达到92分。也说就是,学了12年的语文,分数却得不到总分的60%。可见,大分数并没有带来语文成绩的整体提高。因此,高考改革语文分数的增加对于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来说,固然可以欣喜,但在欣喜的同时要深刻认识到总分的增加不等于学生整体得分率会随之提高。相反,还有可能面临学生得分率整体下滑的局面,甚至还有可能会面对江苏省那样4年有3年平均分达不到合格线的困窘。鉴于此,在高考语文即将全面进入大分时代之际,一线语文教师应如何应对才能避免出现这种尴尬局面呢?
一、转变教学理念:以培养言语能力为核心,以语用为目标
语文进入大分时代势必引起考试内容、考试题型以及考试方式的变化,有望打破“每年高考全国有十多套试卷,大致就是一种模式,即语文知识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等几个板块,大约20道左右的题量”。①分数的增加为高考语文试卷引入新题型,灵活组合各个考试板块,以及有机整合阅读与写作,提供了更大的赋分空间。改革后的命题势必会变得更加灵活多样,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呈现出逐渐向考查学生探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能力迈进的趋势。因此,为了适应灵活多变的高考命题趋势,语文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思考如何能够从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这一语文教学的基本点出发,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核心问题。
(一)言语能力的培养
言语能力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运用语言工具顺利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心理条件。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语文学习离不开言语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语文学科能力的核心是言语能力。无论是语文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必须通过语文的言语形式加以体现。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作为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核心。首先应从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入手,引导学生把需要“死记硬背”的静态知识点,运用造句后背诵的形式,转化为动态的识记过程和“情感态度”的积累。如:在学习字音字形时,引导学生把每日学习的生字词和多音字进行富有情趣和理趣的造句,并尝试背诵。在学习古诗词表现手法时,可以采取一个表现手法加一句课本上最能体现该表现手法的诗词句的方法,最后将所有考纲上要考的表现手法以此种方法,串连成一个“表现手法 诗词句”的大排比句,增强语文学习的情趣和理趣,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其次,语文教师要将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着重体现在阅读与写作这两大板块上。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受、鉴赏和领悟思考的能力。从言语形式出发,可以让学生撰写精短的品评文字,也可以让学生从比较鉴赏的角度出发仿写文字。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从真实生活体验出发,注重写作过程中多层次反馈,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变结果写作教学为过程写作教学。
(二)语用目标的实现
语用指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而语文又是语言和文字的综合科,因此,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在语文课上要以语用学习为目标,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使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切实成为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引导学生和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和语言文字构成的文本对话,让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穿行,品味语言,体味文字,学会语言文字运用”。②语言文字运用的主体是学生,而语用的任务则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语用能力。因此,教师要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让学生主动接触语言文字,让语文的学习变成学生“主动听、主动说、主动读、主动写”的过程。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些“死知识”学活,从知识的具体语用环境入手,在真实的语境中反复学习,加深学生的记忆。如在生字词、多音字的学习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心理词典”,而不是“符号字典”,这样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时,才能从实际的语用环境出发辨别学习。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语境,主动与读者进行文本对话。让学生体验在某个语境下,为什么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这种语境体验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写作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进入到一个意义场或是审美场,将自己的真实感受用文学语言写成作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文体出发,建立丰富的言语图式,懂得如何自然地表达。
二、转变教材整合形式:变“主题型模块”为“文体型模块” 语文进入大分时代,必将催生考试内容的增加和课时的增加,语文学科的压力也随之增加。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都会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对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更是有所期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打破语文课堂“教教材”这一常态,转而采用新课改以来所倡导的“用教材教”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教材”往往在整堂课上,老师都是带领着学生纠结于课文所讲内容,忽视了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导致语文教学出现“少、慢、差、费”的结果。“‘用教材教’是指‘用课文教’语文,而不只是‘教课文’;是让学生‘用课文学’语文,而不只是‘学课文’。”③教师明确了这一理念后就可以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最新的《考试说明》指导下,打破原先先教必修再教选修,以及必修和选修都从必修一和选修一开始的局面,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重新整合优化课程资源。把必修中的五本教材根据文体特征重新整合成新的教学模块,并配之以选修教材的使用,使教学内容相互补充、互为衬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重新整合优化过的每一教学模块中,选取一篇文体特征最为明显的课文为例,带领学生借助这一文本学习该类文体特征文章的阅读方法。等学生基本掌握了该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之后,剩下的课文语文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交给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教师的任务则主要是检查学生学习的结果,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点拨,并判定学生是否能够按照自己所上的“示范课”那样讲解学习。此外,语文教师还要用新整合的教学模块教语用,让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教会学生自主选取教学模块中相似的课文,对两篇课文语言文字运用的技巧进行比较研究,培养学生言语辨析的能力。
三、重拾名著阅读:加强传统文化学习
北京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这一规定的提出预示着,未来高考语文进入大分时代时,必将加强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名篇的考查。这一变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我国母语教育的地位。要想真正提高母语教育的地位,语文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重拾经典名著,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名著的阅读,感受其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高一开始,就要科学合理地为学生设计一个三年的阅读方案。阅读方案要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考试说明》的原则设置,选取名著作为学生本学期重点阅读的书目。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名著阅读的有效进行。如:可以将名著阅读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每周可以安排一到两节阅读课,以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可以设计阅读卡,记录学生的阅读情况,每周让学生作阅读报告;也可以让学生做读书摘记,整理文学常识等。
四、转变阅读教学思维:变“单向样本式阅读”为“全面信息式阅读”
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考题本应该是最能反映当今发展形势和趋势,最能扣住时代脉搏的一种考题。但是,目前高考现代文阅读部分过分注重对文本理解的考查,缺乏对文章整体感受和理解能力的考查。并且,通过对近十年全国十多套高考语文试题中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分析,我们发现,现代文阅读无论是在文本的选择上还是在题型的命制上灵活度不够,有趋同的倾向。但是,高考语文进入大分时代这一变革,必将为现代文阅读部分提供更加广阔的命题空间,有望打破陈陈相因、因循守旧的命题局面。此外,国际PISA阅读素养测试项目也为我国提供了“非连续性文本”这一全新的命题形式,并且该形式有望成为今后语文阅读命题的主要形式。加之,“非连续性文本”这一命题形式恰恰迎合了大数据时代需要培养人们从所掌握的海量数据和全面信息中,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数据或信息获得答案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阅读教学思维,改变传统的“单向样本式阅读”(即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单一的文本进行解读,教师仍旧是知识的传播者,不能够启发学生多层次审读文本,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全面信息式阅读”(即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与学生针对一文本解读,是从多方面搜集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得出更深层次的结论)。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视野才能够被打开,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从容处理来自多方面的信息。
五、转变写作教学方法:变“成果写作教学法”为“过程写作教学法”
高考语文分数的提高,对高考作文命题和考试形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文的分值有望提高,甚至可能出现大小作文之分;二是具有思辨性的新材料作文有望成为作文考试的主流形式;三是高考语文可能分为两段时间,作文考试可能会单独占一段时间。从这三方面的影响看,不难发现,作文考试在新高考语文中的地位继续攀升。但是,目前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难以使学生自信、从容地面对这些变化。长期以来,高中语文写作大多采用“成果写作教学法”,即教师将写作题目布置给学生,先由教师分析写作题目,后由学生根据教师的分析立意写作,再由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最后由教师进行作文点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与学生缺乏真实的交流,忽视对学生写作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最终使学生丧失了对写作的热情和兴趣。在这一写作方法的指导下,习作不但没能够成为学生的乐趣,反而成为他们学习上的包袱。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写作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性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过程写作教学法最早流行于美国的英语写作课堂,是一种以交际语言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大体包括准备、写作,以及修改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所写的题目和内容发生兴趣,帮助学生唤醒他们大脑里以各种形式(内容、形式、语言)存在的图式,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搜索并联想,使作文题目、内容与已有的图式作有效的连结”。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搜集与作文题目相关的素材,然后仔细审题,最后小组内部讨论作文题目。在写作阶段,这一方法与“成果写作教学法”中“学生根据教师的分析立意写作”的最大区别就是,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分析和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立意写作的。在修改阶段,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对题目的分析,自己修改初稿,然后与小组内部的同学互评。在互评之后,学生或多或少会得到同学的反馈信息,然后根据反馈信息,在教师的帮助下“对症下药”修改作文,形成二稿。之后,学生就需要对二稿进行最后的润色,多次修改直到最终形成定稿。定稿后,学生要把自己的作文交给老师批阅,教师批阅时,要对学生的写作内容和文体结构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修改意见,最终将作文在班里进行分享。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在自己的写作课上,运用这种重视写作过程,把写作活动视为师生、生生之间开展交际活动的写作方法,必然会突破以往写作课枯燥乏味的困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热情,充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结语
高考语文进入大分时代,已经成为时代趋势。虽然未来高考语文的考试内容、考试题型以及考试形式还不能完全确定,但是未来的高考语文必定会加大对学生言语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考查。笔者从最新的北京高考改革方案窥见一斑,提出了如何应对高考改革语文进入大分时代的建议,希望对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①温儒敏:《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光明日报》,2014-3-18(015)。
②曹明海:《真语文:以语用为目标》,《语文建设》,2014年第2期第8-10页。
③张悦群:《把“用教材教”落到实处 将考纲导向渗透其中》,《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14年第2期第10-12页。
④邹红岩:《过程写作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作者通联:李德江,浙江宁波市镇海区骆驼中学;蔡伟,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