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德伯家的苔丝》一书中,哈代把对自然环境的刻画和对色彩的描述作为一种创作理念和手段,灵活运用了色彩、自然景象等象征意义,用以增强故事的悲剧气氛,细腻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深层次挖掘了小说的主题,达到了动人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苔丝 色彩 季节 自然景象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A
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人们的性格是由环境所造成的。”哈代创造性地把对自然环境色彩的刻画描述作为一种创作理念和手段,用以增强故事的悲剧气氛,刻画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从而深入挖掘小说的主题。这在其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大自然中那五彩斑斓的色彩、斗转星移的季节变换、以及那一幅幅人在自然中的景象,无一不与主人公苔丝的命运,情绪变化,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紧密相连。
一 色分五彩诉苦难
苔丝无疑是哈代女性画廊中最美丽、善良、纯洁的形象。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哈代满怀深情地称其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她那纯洁善良的性格无疑是哈代浓墨重彩精心刻画的重点。而书中反复出现的白色就是其独特创作理念之展现和表达纯洁之美的一个主要艺术手段。
小说一开始的苔丝是在庆祝赛丽斯节的会社游行队伍中出现的,她衣着白色长袍,美貌出众。继而第一次离家到亚雷庄园打工,行前,“德北菲尔德太太先去拿来一个大脸盆,彻底地把苔丝的头发洗了一遍,等到头发干了,梳理好了,看起来头发好像比平时多了一倍。她用一根比通常宽得多的粉红色带子把头发扎起来,然后再给苔丝穿上那件在会社游行时穿的白色袍子。”
哈代为什么在对苔丝的描述里如此在意这身白色的长袍呢?全因白色象征着无瑕,象征着洁净,象征着单纯。美丽的苔丝姑娘就是在这样纯洁的装束之下失去贞洁的:在猎苑里,“黑夜深沉,他(亚雷)隐约看见的只是脚边一片暗淡的白影,表明那是穿着她的衣服躺在枯树叶上的苔丝的形体。周围的其它一切都像夜一样的黑暗。德伯维尔弯腰俯身下去;他听见了均匀的轻轻的呼吸声。他跪了下去,把身子俯得更低了,他的脸已经感觉到她的呼吸的温暖了,不一会儿,他的脸就同她的脸接触到一起了。她睡得很熟,眼睫毛上还挂着泪珠。”
这段文字是如此地质朴,意境又是如此地优美,甚至没有一个亵渎的词语;可正在发生的却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哈代在此所展现的绝妙艺术表现能力就像一层厚厚的玫瑰花瓣,撒向人间化为冤,化为女性所遭受的侮辱和苦难。如果长袍的白色喻指的是苔丝的纯洁善良和天真,夜色的黑暗难道指的不是人间恶魔亚雷对纯洁之美的亵渎与侵犯并以其为化身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罪孽和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凶残吗?
虽然苔丝拥有“一种冰清玉洁的美,带有一种近似王后的庄严。”但亚雷占有了她的身体后,立刻就很随意地抛弃了她,且没有受到丁点儿的非议和责难。就连苔丝自己家里的人也总是用宿命论的口气互相不厌其烦地说 “这是命中注定的”。此后我们这个女主角的品格,同当初她从母亲家门口走出来到特兰里奇的养鸡场碰运气的原来的她自己的联系,就被一条深不可测的社会鸿沟完全割断了。
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红色在西方传统文化中代表着鲜血、暴力和犯罪,作为《圣经》的意象之一,红色在传统意义上还代表着淫欲、厄运及危险。在《苔丝》一书中,它与种种即将降临的屈辱或苦难紧密相连。在代父送货的路上,“一辆早班邮车驱动着它的两个无声无息的车轮,沿着这些单行车道像箭一样飞速驶来,几乎跟她这辆行走缓慢没有灯光的马车撞在了一起。邮车的尖把就像一把利剑,刺进了不幸王子的胸膛,它的生命的热血像溪流一样从伤口喷射而出,带着咝咝声落到地上。苔丝在绝望中跑上前去,用手捂住那个洞口,唯一的结果只是她的脸上和裙子上都被喷上了殷红色的血迹。”这斑斑殷红的血迹不仅宣告了苔丝家庭的破产,也是她社会悲剧的开始。
第一次离家准备到德伯维尔太太家认亲的苔丝,“用一根比通常宽得多的粉红色带子把头发扎了起来”,她的贞洁不久后就失去了;苔丝初到德伯维尔家看到的是红砖门房,石蜡红一般的房子,红色象征着危险,预示着苔丝即将遭遇到的不幸;苔丝离开亚雷庄园回家的路上,遇见了一个提着装有红色颜料的桶的工匠,他在墙上刷上了 ‘不要犯奸淫’五个血淋淋的大字,说是给所谓的“容易出危险的年轻女人读的”,这暗示着苔丝的失贞以及她已沦为世人不齿的“荡妇”;苔丝奋起反抗,怒杀亚雷,身着红色长裙而出走,暗示她已无法摆脱从容就死的悲惨结局。红色的意象一直与苔丝的悲剧命运相连,贯穿故事的始终。
在哈代笔下,人生机遇皆有先兆,世间万物皆有灵气。在教堂举办了婚礼后,下午苔丝和安琪儿要离开奶牛场,前往新房。这时,“一只长着红冠子的白公鸡早已经落在了屋前的栅栏顶上,离他们只有几码远,公鸡的长鸣震荡着他们的耳膜,然后就像山谷里的回声一样地消失了。”红白两色,可谓悲喜参半。对这一细微的异常现象的详尽描述大大加重了故事沉滞阴郁的悲剧气氛。从这一看似平常的生活琐事的情节中,我们更可以发现哈代对生活观察的何等深入细致和对故事情节的精心布局。
二 风霜雨雪苦与甜
我们再来看看季节变换所带来的色彩对苔丝的影响,那也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初夏“五朔节”的舞会上她还是含苞待放的花蕾,对未来充满美好希望;在夏秋之交,也就是九月份,她已经沦为世俗眼中的荡妇;来到了奶牛场,她逐渐从屈辱的往事中恢复过来了,就像大自然在春天里的复苏,“在新的一年春天里,在朝阳的光照下,苞芽滋生了,长出了长条,汁液在无声的溪流中奔涌,花瓣绽开了,在无形的喷吐和呼吸中把香气散发出去……苔丝和安琪儿都在无意中相互捉摸,一直处在一种激情的边缘之上,但是他们显然又在压制着自己的感情,不让它迸发出来。他们受到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的支配,一直在向一起聚合,非常像一个山谷中流在一起的两条溪流。”苔丝对幸福生活和爱情的期盼虽然还是飘忽不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穿针引线似乎已经有了踪影,变得渐渐热烈起来。
身为一个营造优美意境的写景大师,情人幽会的场景在哈代笔下更是美轮美奂,“在初夏的日子里,他们继续不断地见面;他们无法克制自己。他们每天都在那个新奇庄严的时刻里见面,也就是在朦胧的晨光里、在紫色的或粉红色的黎明里见面,在这种明暗混合的奇异的朦胧曙光里,在这些非人世间的时刻里,他们才能走到离那些水鸟很近的地方。一群苍鹭高声大叫着飞来,那叫声就像开门开窗户的声音,它们是从草地旁边它们常常栖身的树林中间飞来的;或者,如果它们已经飞到了这儿,它们就坚决地停在水里,像一些安装有机械装置的木偶转动一样,缓慢的、水平的和不动感情地转动着它们的脖子,看着这一对情人从它们旁边走过。”
秋天,他们定了婚。乡村的风气是在定婚期间男女可以出门相互为伴,不拘形迹。“在整个十月间美妙的下午,他们就这样在草场上漫游,沿着小溪旁边弯曲的小径漫步,倾听着小溪里的淙淙流水,从小溪上木桥的一边跨过去,然后又跨回来。他们所到之处,耳边都是潺潺的流水声,水声同他们的喁喁低语交织在一起,而太阳的光线,差不多已经和草场平行,为四周的景色罩上了一层花粉似的光辉。他们看见在树林和树篱的树阴里,有一些小小的蓝色暮霭,而其它地方都是灿烂的阳光。太阳和地面如此接近,草地又是那样平坦,所以克莱尔和苔丝两个人的影子,就在他们的面前伸展出去四分之一英里远近,就像两根细长的手指,远远地指点着同山谷斜坡相连的绿色冲积平原。”幸福的大门已向苔丝开启。
他们爱情的高潮——婚礼,出现在一年时光的最低谷——冬季。这种强烈的反差是与苔丝在新婚之夜对屈辱往事的坦诚陈述相呼应的。哈代是这样描述的:“他们的手仍然握在一起。炉桥下的灰烬由炉火垂直地照亮了,就像一片炎热干燥的荒野。炭火的红光落在他的脸上、手上,也落在她的脸上和手上,透射进她前额上蓬松的头发里,把她头发下的细皮嫩肉照得通红。这种红色,让人想象到末日来临的恐惧。她的巨大的身影映射在墙上和天花板上。她向前弯着腰,脖子上的每一粒钻石就闪闪发亮,像毒蛤蟆眨眼一样。她把额头靠在他的头上,开始讲述她的故事,讲述她怎样认识亚雷·德伯维尔,讲后来的结果,她低声说着,低垂着眼帘,一点也没有退缩。”不详的红色再次出现了。结婚项链上钻石的彩光也随之成为毒蛤蟆恶毒的目光。这就是哈代独特的作品风格:用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笔触绘制出了19世纪乡村的质朴生活长卷,又无处不在地散发着沉滞的哈代悲剧式的阴郁悲情与伤感。
这种悲剧式的阴郁悲情与伤感必将最终酿成一场令人撕心裂肺之痛的情变。它发生在冬季。冬季直指那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伦理道德理念。它的冷酷彻底击碎了苔丝幸福生活的希望,剥夺了她爱与被爱的权利。无情的天气和凛冽的风雪则喻示资本主义社会对破产农民的剥削和压迫的日益加剧。他们的生活压力更大了,生活得更为艰难。
麦收季节,骄阳似火。在火辣辣的太阳炙烤下的燧石山农场的打麦场上,“打麦的人一个个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背痛了。喂料的男工人已经疲惫不堪,苔丝看见他红色的后颈上沾满了灰土和麦糠。苔丝仍然站在她的位置上,累得通红和满是汗水的脸上落了一层麦灰,白色的帽子也被麦灰染成了黄褐色。她是唯一一个还在机器旁边干活的女人,机器不停地转动,振动着她的身体……机器不停地颤抖着,她身体里的每一块肌肉也一起颤抖着,这使她麻木了,恍惚了,连胳膊的动作也好像感觉不到了。”
在怒杀亚雷,与安琪儿私奔的途中,苔丝得到了追求多年的爱情与幸福。在短短的五天里,她度过自己一生的最幸福时光。她累了,她太累了,她睡着了。但是,请记住:她是躺在史前神庙的一块被称之为“牺牲石”的石板上睡着了。睡梦中,她依然深情地向往着光芒四射的太阳:“我认为是向太阳献祭的。那根高高的石头柱子不就是朝着太阳的方向安放的吗,一会儿太阳就从它的后面升起来了。”在甜美的梦境中,在对爱情与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和无限憧憬中,她是那么地纯洁,安详和神圣……也迎来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太阳无疑是光明的象征,它代表着一种理想,一种对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能拥有甜美爱情和幸福生活的理想社会的期盼与希望。可现实社会竟是如此的残酷无情,竟然容不下这么一位纯洁美丽的姑娘;那么就让她回到老家去,像祭品一样躺在“牺牲石”上吧!在哈代看来,神庙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类牺牲的地方,如果苔丝的死能唤起人的良知,就让她以牺牲自己来结束这原始的激情和罪孽以及这悲伤的叙述吧!凤凰涅楘,浴火再生;世界艺术人物画坛上也因此多了一个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女性。
三 结语
横看成岭竖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和对人物惟妙惟肖的色彩角度来审视苔丝这一艺术形象,我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和欣赏诉诸哈代笔端的那种种拍案叫绝的画面:或凄凉、或悲苦、或诡秘、或豪放,黑白丑俊均有用,枝枝稍稍皆传神。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暗示,苔丝的那种生命不息,与贫困抗挣不已,与命运拼搏不已的的斗争精神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永远活着的艺术生命。“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生命不息,希望常在)。在特定的环境色彩中历尽人生酸甜苦辣的苔丝肯定会使当今千千万万的人们为美好的生活而潜学、而深思、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 [英] 托马斯·哈代,孙法理译:《德伯家的苔丝》,译林出版社,1993年。
作者简介:秦伯党,男,1954—,河南郑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南中原工学院。
关键词:苔丝 色彩 季节 自然景象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A
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人们的性格是由环境所造成的。”哈代创造性地把对自然环境色彩的刻画描述作为一种创作理念和手段,用以增强故事的悲剧气氛,刻画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从而深入挖掘小说的主题。这在其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大自然中那五彩斑斓的色彩、斗转星移的季节变换、以及那一幅幅人在自然中的景象,无一不与主人公苔丝的命运,情绪变化,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紧密相连。
一 色分五彩诉苦难
苔丝无疑是哈代女性画廊中最美丽、善良、纯洁的形象。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哈代满怀深情地称其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她那纯洁善良的性格无疑是哈代浓墨重彩精心刻画的重点。而书中反复出现的白色就是其独特创作理念之展现和表达纯洁之美的一个主要艺术手段。
小说一开始的苔丝是在庆祝赛丽斯节的会社游行队伍中出现的,她衣着白色长袍,美貌出众。继而第一次离家到亚雷庄园打工,行前,“德北菲尔德太太先去拿来一个大脸盆,彻底地把苔丝的头发洗了一遍,等到头发干了,梳理好了,看起来头发好像比平时多了一倍。她用一根比通常宽得多的粉红色带子把头发扎起来,然后再给苔丝穿上那件在会社游行时穿的白色袍子。”
哈代为什么在对苔丝的描述里如此在意这身白色的长袍呢?全因白色象征着无瑕,象征着洁净,象征着单纯。美丽的苔丝姑娘就是在这样纯洁的装束之下失去贞洁的:在猎苑里,“黑夜深沉,他(亚雷)隐约看见的只是脚边一片暗淡的白影,表明那是穿着她的衣服躺在枯树叶上的苔丝的形体。周围的其它一切都像夜一样的黑暗。德伯维尔弯腰俯身下去;他听见了均匀的轻轻的呼吸声。他跪了下去,把身子俯得更低了,他的脸已经感觉到她的呼吸的温暖了,不一会儿,他的脸就同她的脸接触到一起了。她睡得很熟,眼睫毛上还挂着泪珠。”
这段文字是如此地质朴,意境又是如此地优美,甚至没有一个亵渎的词语;可正在发生的却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哈代在此所展现的绝妙艺术表现能力就像一层厚厚的玫瑰花瓣,撒向人间化为冤,化为女性所遭受的侮辱和苦难。如果长袍的白色喻指的是苔丝的纯洁善良和天真,夜色的黑暗难道指的不是人间恶魔亚雷对纯洁之美的亵渎与侵犯并以其为化身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罪孽和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凶残吗?
虽然苔丝拥有“一种冰清玉洁的美,带有一种近似王后的庄严。”但亚雷占有了她的身体后,立刻就很随意地抛弃了她,且没有受到丁点儿的非议和责难。就连苔丝自己家里的人也总是用宿命论的口气互相不厌其烦地说 “这是命中注定的”。此后我们这个女主角的品格,同当初她从母亲家门口走出来到特兰里奇的养鸡场碰运气的原来的她自己的联系,就被一条深不可测的社会鸿沟完全割断了。
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红色在西方传统文化中代表着鲜血、暴力和犯罪,作为《圣经》的意象之一,红色在传统意义上还代表着淫欲、厄运及危险。在《苔丝》一书中,它与种种即将降临的屈辱或苦难紧密相连。在代父送货的路上,“一辆早班邮车驱动着它的两个无声无息的车轮,沿着这些单行车道像箭一样飞速驶来,几乎跟她这辆行走缓慢没有灯光的马车撞在了一起。邮车的尖把就像一把利剑,刺进了不幸王子的胸膛,它的生命的热血像溪流一样从伤口喷射而出,带着咝咝声落到地上。苔丝在绝望中跑上前去,用手捂住那个洞口,唯一的结果只是她的脸上和裙子上都被喷上了殷红色的血迹。”这斑斑殷红的血迹不仅宣告了苔丝家庭的破产,也是她社会悲剧的开始。
第一次离家准备到德伯维尔太太家认亲的苔丝,“用一根比通常宽得多的粉红色带子把头发扎了起来”,她的贞洁不久后就失去了;苔丝初到德伯维尔家看到的是红砖门房,石蜡红一般的房子,红色象征着危险,预示着苔丝即将遭遇到的不幸;苔丝离开亚雷庄园回家的路上,遇见了一个提着装有红色颜料的桶的工匠,他在墙上刷上了 ‘不要犯奸淫’五个血淋淋的大字,说是给所谓的“容易出危险的年轻女人读的”,这暗示着苔丝的失贞以及她已沦为世人不齿的“荡妇”;苔丝奋起反抗,怒杀亚雷,身着红色长裙而出走,暗示她已无法摆脱从容就死的悲惨结局。红色的意象一直与苔丝的悲剧命运相连,贯穿故事的始终。
在哈代笔下,人生机遇皆有先兆,世间万物皆有灵气。在教堂举办了婚礼后,下午苔丝和安琪儿要离开奶牛场,前往新房。这时,“一只长着红冠子的白公鸡早已经落在了屋前的栅栏顶上,离他们只有几码远,公鸡的长鸣震荡着他们的耳膜,然后就像山谷里的回声一样地消失了。”红白两色,可谓悲喜参半。对这一细微的异常现象的详尽描述大大加重了故事沉滞阴郁的悲剧气氛。从这一看似平常的生活琐事的情节中,我们更可以发现哈代对生活观察的何等深入细致和对故事情节的精心布局。
二 风霜雨雪苦与甜
我们再来看看季节变换所带来的色彩对苔丝的影响,那也是极具象征意义的。初夏“五朔节”的舞会上她还是含苞待放的花蕾,对未来充满美好希望;在夏秋之交,也就是九月份,她已经沦为世俗眼中的荡妇;来到了奶牛场,她逐渐从屈辱的往事中恢复过来了,就像大自然在春天里的复苏,“在新的一年春天里,在朝阳的光照下,苞芽滋生了,长出了长条,汁液在无声的溪流中奔涌,花瓣绽开了,在无形的喷吐和呼吸中把香气散发出去……苔丝和安琪儿都在无意中相互捉摸,一直处在一种激情的边缘之上,但是他们显然又在压制着自己的感情,不让它迸发出来。他们受到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的支配,一直在向一起聚合,非常像一个山谷中流在一起的两条溪流。”苔丝对幸福生活和爱情的期盼虽然还是飘忽不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穿针引线似乎已经有了踪影,变得渐渐热烈起来。
身为一个营造优美意境的写景大师,情人幽会的场景在哈代笔下更是美轮美奂,“在初夏的日子里,他们继续不断地见面;他们无法克制自己。他们每天都在那个新奇庄严的时刻里见面,也就是在朦胧的晨光里、在紫色的或粉红色的黎明里见面,在这种明暗混合的奇异的朦胧曙光里,在这些非人世间的时刻里,他们才能走到离那些水鸟很近的地方。一群苍鹭高声大叫着飞来,那叫声就像开门开窗户的声音,它们是从草地旁边它们常常栖身的树林中间飞来的;或者,如果它们已经飞到了这儿,它们就坚决地停在水里,像一些安装有机械装置的木偶转动一样,缓慢的、水平的和不动感情地转动着它们的脖子,看着这一对情人从它们旁边走过。”
秋天,他们定了婚。乡村的风气是在定婚期间男女可以出门相互为伴,不拘形迹。“在整个十月间美妙的下午,他们就这样在草场上漫游,沿着小溪旁边弯曲的小径漫步,倾听着小溪里的淙淙流水,从小溪上木桥的一边跨过去,然后又跨回来。他们所到之处,耳边都是潺潺的流水声,水声同他们的喁喁低语交织在一起,而太阳的光线,差不多已经和草场平行,为四周的景色罩上了一层花粉似的光辉。他们看见在树林和树篱的树阴里,有一些小小的蓝色暮霭,而其它地方都是灿烂的阳光。太阳和地面如此接近,草地又是那样平坦,所以克莱尔和苔丝两个人的影子,就在他们的面前伸展出去四分之一英里远近,就像两根细长的手指,远远地指点着同山谷斜坡相连的绿色冲积平原。”幸福的大门已向苔丝开启。
他们爱情的高潮——婚礼,出现在一年时光的最低谷——冬季。这种强烈的反差是与苔丝在新婚之夜对屈辱往事的坦诚陈述相呼应的。哈代是这样描述的:“他们的手仍然握在一起。炉桥下的灰烬由炉火垂直地照亮了,就像一片炎热干燥的荒野。炭火的红光落在他的脸上、手上,也落在她的脸上和手上,透射进她前额上蓬松的头发里,把她头发下的细皮嫩肉照得通红。这种红色,让人想象到末日来临的恐惧。她的巨大的身影映射在墙上和天花板上。她向前弯着腰,脖子上的每一粒钻石就闪闪发亮,像毒蛤蟆眨眼一样。她把额头靠在他的头上,开始讲述她的故事,讲述她怎样认识亚雷·德伯维尔,讲后来的结果,她低声说着,低垂着眼帘,一点也没有退缩。”不详的红色再次出现了。结婚项链上钻石的彩光也随之成为毒蛤蟆恶毒的目光。这就是哈代独特的作品风格:用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笔触绘制出了19世纪乡村的质朴生活长卷,又无处不在地散发着沉滞的哈代悲剧式的阴郁悲情与伤感。
这种悲剧式的阴郁悲情与伤感必将最终酿成一场令人撕心裂肺之痛的情变。它发生在冬季。冬季直指那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伦理道德理念。它的冷酷彻底击碎了苔丝幸福生活的希望,剥夺了她爱与被爱的权利。无情的天气和凛冽的风雪则喻示资本主义社会对破产农民的剥削和压迫的日益加剧。他们的生活压力更大了,生活得更为艰难。
麦收季节,骄阳似火。在火辣辣的太阳炙烤下的燧石山农场的打麦场上,“打麦的人一个个都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背痛了。喂料的男工人已经疲惫不堪,苔丝看见他红色的后颈上沾满了灰土和麦糠。苔丝仍然站在她的位置上,累得通红和满是汗水的脸上落了一层麦灰,白色的帽子也被麦灰染成了黄褐色。她是唯一一个还在机器旁边干活的女人,机器不停地转动,振动着她的身体……机器不停地颤抖着,她身体里的每一块肌肉也一起颤抖着,这使她麻木了,恍惚了,连胳膊的动作也好像感觉不到了。”
在怒杀亚雷,与安琪儿私奔的途中,苔丝得到了追求多年的爱情与幸福。在短短的五天里,她度过自己一生的最幸福时光。她累了,她太累了,她睡着了。但是,请记住:她是躺在史前神庙的一块被称之为“牺牲石”的石板上睡着了。睡梦中,她依然深情地向往着光芒四射的太阳:“我认为是向太阳献祭的。那根高高的石头柱子不就是朝着太阳的方向安放的吗,一会儿太阳就从它的后面升起来了。”在甜美的梦境中,在对爱情与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和无限憧憬中,她是那么地纯洁,安详和神圣……也迎来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太阳无疑是光明的象征,它代表着一种理想,一种对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能拥有甜美爱情和幸福生活的理想社会的期盼与希望。可现实社会竟是如此的残酷无情,竟然容不下这么一位纯洁美丽的姑娘;那么就让她回到老家去,像祭品一样躺在“牺牲石”上吧!在哈代看来,神庙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类牺牲的地方,如果苔丝的死能唤起人的良知,就让她以牺牲自己来结束这原始的激情和罪孽以及这悲伤的叙述吧!凤凰涅楘,浴火再生;世界艺术人物画坛上也因此多了一个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女性。
三 结语
横看成岭竖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和对人物惟妙惟肖的色彩角度来审视苔丝这一艺术形象,我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和欣赏诉诸哈代笔端的那种种拍案叫绝的画面:或凄凉、或悲苦、或诡秘、或豪放,黑白丑俊均有用,枝枝稍稍皆传神。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暗示,苔丝的那种生命不息,与贫困抗挣不已,与命运拼搏不已的的斗争精神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永远活着的艺术生命。“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生命不息,希望常在)。在特定的环境色彩中历尽人生酸甜苦辣的苔丝肯定会使当今千千万万的人们为美好的生活而潜学、而深思、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 [英] 托马斯·哈代,孙法理译:《德伯家的苔丝》,译林出版社,1993年。
作者简介:秦伯党,男,1954—,河南郑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南中原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