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大众对文化艺术需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艺术趋于互动已是个不争的事实。互动性雕塑艺术让我们看到科学与艺术、感性与理性的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仅突破了传统, 丰富了雕塑的形式和空间, 还扩大和发展了艺术的范围, 为公众塑造了最具亲和力的公共艺术, 成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同时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将不断被完善或产生新的变化。在传统的坚持和革新中, 这种发展变化也是对艺术形式的完善和补充。
迄今为止,公共雕塑已经成为城市公共场所环境中不可或缺,并普遍存在的实体形式。雕塑不仅仅是把较大尺度的雕塑作品展露与公共空间之中,客观上,它还要求雕塑本身具有与社会群体进行对话的可能,并用可诉诸大众的艺术语言及展示形态予以沟通。如果说城市公共雕塑具有较为独特和明显的文化价值的话,那么恰恰是它与其所在的文化背景与和人的精神上的互动被社会引申出更为广泛的话题,并载入公共文化生活的视觉记忆。
互动性公共雕塑可以说是当今一项崭新的艺术,因此关于它的历史可追溯的文献时间跨度相对较短,互动性雕塑在中国尚未发展成熟,因此国内的相关经典案例也可说是屈指可数。本文将从公共艺术的角度认识互动雕塑,通过文献研究法检索相关国内外文献了解城市公共场所中互动性雕塑案例,探索城市公共场所中的互动雕塑艺术设计;与人或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雕塑的抽象与具象;从而做出结论,思考互动性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在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应如何发展与应用。
一、相关概念
目前随着城市公共雕塑的迅速发展,互动雕塑已有了相对较为成熟的定义。《INTERACTION DESIGN FOUNDATIONS EXPERIMENTS》中对于互动的定义为:“互动设计这个概念就是我们通过设计互动作品来支持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特别是创造用户体验,增强和扩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和互动。”互动性公共雕塑的互动,包括人与公共雕塑、公共雕塑与环境的互动,公共雕塑作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媒介,起着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公共雕塑与环境的互动主要通过其所选主题、材料与当地环境的关系来实现,其互动相对静止,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作具体分析。人是动因,是环境的主体,因此人与公共雕塑的互动成为互动性公共雕塑研究的重点。
二、城市互动性雕塑的特点与意义
(一)城市互动性雕塑的特点
雕塑不应只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它应该存在于公众的生活环境中,应是能和人们从文化、娱乐,甚至情感方面产生互动的沟通物。艺术品与人或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应是公共艺术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雕塑从架上走向了公众与自然, 以其更具有参与性的特点成为人和环境不可缺少的交流媒介。城市雕塑作品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更应注重与公众的互动性, 增加本身的参与性与创造性, 让公众更自觉自愿地参与到艺术中来。互动雕塑在科技的发展下应运而生, 因其独特的互动性、参与性、游戏性,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入了公共空间。
互动雕塑主要发展对象是儿童群体,互动性雕塑最大的支持者也是儿童,因为互动性的表现是建立在行为动作之中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给成年人太多的约束,自身的尊严体现使大多数成年人不能完全的投入到其中。而孩子则是最容易感动的群体,他们喜欢接近可爱的造型,喜欢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玩具。
(二)城市互动性雕塑的意义
城市互动雕塑一般出现在主题公园或特定公共环境中,按照生活习惯创作的互动雕塑可以分布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环境中,休息空间的座位可以变成雕塑。人们在使用它的时候还同时成为了雕塑作品的一部分,雕塑不再孤立于人的行为之外了,它们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如此的亲密,深深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正是人的介入,才使得互动性雕塑完整起来,生动起来,它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主题才得以发挥和呈现。空间上没有了实际的距离感,也没有了实际的环境属性。只留下足够人们穿梭于其间的场地,距离拉近了它们和人群的关系。
三、结论
互动雕塑艺术将艺术与科学的界限打破, 将它们真正地融合为一体。同时, 媒介的融合、观众的参与以及作品的展示形式增加了雕塑的亲和力,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的参与兴趣, 使公共空间环境和人的关系更加密切; 将艺术与科学、环境、人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空间的发展、人们生活的需要让城市互动雕塑艺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入了公共空间。城市公共雕塑功能上的扩展,使人与公共雕塑之间的物质互动成为可能。我认为城市环境中的互动性公共雕塑使公共雕塑不再是孤立于人的行为之外、令人感到遥不可及的艺术作品,而是融入到生活中的功能产品。一般公共雕塑只是静止的形态,而人的参与打破了这种状况,使作品具有生活情趣及活力。设计师利用人的行为心理创作参与性的功能内容,吸引人们参与其中,使人的行为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互动性公共雕塑引导人们的参与固然重要,但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群体,应该通过引导,主动地参与到与环境的互动中来。
【参考文献】
[1]郭选昌,邓义勤.从公共艺术谈互动雕塑的发展[J].艺术探索.2008(01)
[2]张永琳.互动性公共雕塑——城市公共空间的新鲜血液[J].艺术教育.2008(01)
[3]任云英,田勇.对话·共生·创新——试论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互动[J].规划师. 2001(02)
[4]土屋昌义.现代环境雕塑艺术[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03)
[5]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温洋.公共雕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公共艺术系】
迄今为止,公共雕塑已经成为城市公共场所环境中不可或缺,并普遍存在的实体形式。雕塑不仅仅是把较大尺度的雕塑作品展露与公共空间之中,客观上,它还要求雕塑本身具有与社会群体进行对话的可能,并用可诉诸大众的艺术语言及展示形态予以沟通。如果说城市公共雕塑具有较为独特和明显的文化价值的话,那么恰恰是它与其所在的文化背景与和人的精神上的互动被社会引申出更为广泛的话题,并载入公共文化生活的视觉记忆。
互动性公共雕塑可以说是当今一项崭新的艺术,因此关于它的历史可追溯的文献时间跨度相对较短,互动性雕塑在中国尚未发展成熟,因此国内的相关经典案例也可说是屈指可数。本文将从公共艺术的角度认识互动雕塑,通过文献研究法检索相关国内外文献了解城市公共场所中互动性雕塑案例,探索城市公共场所中的互动雕塑艺术设计;与人或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雕塑的抽象与具象;从而做出结论,思考互动性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在我国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应如何发展与应用。
一、相关概念
目前随着城市公共雕塑的迅速发展,互动雕塑已有了相对较为成熟的定义。《INTERACTION DESIGN FOUNDATIONS EXPERIMENTS》中对于互动的定义为:“互动设计这个概念就是我们通过设计互动作品来支持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特别是创造用户体验,增强和扩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和互动。”互动性公共雕塑的互动,包括人与公共雕塑、公共雕塑与环境的互动,公共雕塑作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媒介,起着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公共雕塑与环境的互动主要通过其所选主题、材料与当地环境的关系来实现,其互动相对静止,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作具体分析。人是动因,是环境的主体,因此人与公共雕塑的互动成为互动性公共雕塑研究的重点。
二、城市互动性雕塑的特点与意义
(一)城市互动性雕塑的特点
雕塑不应只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它应该存在于公众的生活环境中,应是能和人们从文化、娱乐,甚至情感方面产生互动的沟通物。艺术品与人或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应是公共艺术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雕塑从架上走向了公众与自然, 以其更具有参与性的特点成为人和环境不可缺少的交流媒介。城市雕塑作品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更应注重与公众的互动性, 增加本身的参与性与创造性, 让公众更自觉自愿地参与到艺术中来。互动雕塑在科技的发展下应运而生, 因其独特的互动性、参与性、游戏性, 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入了公共空间。
互动雕塑主要发展对象是儿童群体,互动性雕塑最大的支持者也是儿童,因为互动性的表现是建立在行为动作之中的,社会规范和行为标准给成年人太多的约束,自身的尊严体现使大多数成年人不能完全的投入到其中。而孩子则是最容易感动的群体,他们喜欢接近可爱的造型,喜欢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玩具。
(二)城市互动性雕塑的意义
城市互动雕塑一般出现在主题公园或特定公共环境中,按照生活习惯创作的互动雕塑可以分布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环境中,休息空间的座位可以变成雕塑。人们在使用它的时候还同时成为了雕塑作品的一部分,雕塑不再孤立于人的行为之外了,它们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如此的亲密,深深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正是人的介入,才使得互动性雕塑完整起来,生动起来,它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主题才得以发挥和呈现。空间上没有了实际的距离感,也没有了实际的环境属性。只留下足够人们穿梭于其间的场地,距离拉近了它们和人群的关系。
三、结论
互动雕塑艺术将艺术与科学的界限打破, 将它们真正地融合为一体。同时, 媒介的融合、观众的参与以及作品的展示形式增加了雕塑的亲和力,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的参与兴趣, 使公共空间环境和人的关系更加密切; 将艺术与科学、环境、人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空间的发展、人们生活的需要让城市互动雕塑艺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入了公共空间。城市公共雕塑功能上的扩展,使人与公共雕塑之间的物质互动成为可能。我认为城市环境中的互动性公共雕塑使公共雕塑不再是孤立于人的行为之外、令人感到遥不可及的艺术作品,而是融入到生活中的功能产品。一般公共雕塑只是静止的形态,而人的参与打破了这种状况,使作品具有生活情趣及活力。设计师利用人的行为心理创作参与性的功能内容,吸引人们参与其中,使人的行为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互动性公共雕塑引导人们的参与固然重要,但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群体,应该通过引导,主动地参与到与环境的互动中来。
【参考文献】
[1]郭选昌,邓义勤.从公共艺术谈互动雕塑的发展[J].艺术探索.2008(01)
[2]张永琳.互动性公共雕塑——城市公共空间的新鲜血液[J].艺术教育.2008(01)
[3]任云英,田勇.对话·共生·创新——试论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互动[J].规划师. 2001(02)
[4]土屋昌义.现代环境雕塑艺术[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03)
[5]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温洋.公共雕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公共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