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简述了我国大写数字何时发明和启用的几种说法,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关键词:大写数字 发明启用时间 说法 观点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285-02
我国汉字中有小写和大写数字两种,小写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相对应的大写数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萬”。
这两组数字的文字,在我国古老的文字中多数早已出现。但它系统应用于数字之中则是后来的事情。目前对于大写数字是何时发明和启用的有几种说法:
一、网络说
近代学者据考古研究认为,大写数字最早于东晋末期便广泛应用。据网络消息:1959年至1975年,新疆吐鲁番出土文物中使用大写数字的例证已经很多了。如阿斯塔那35号墓出土的《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西州高昌县里正史玄政纳当年官贷小子抄》载:“崇化乡里正史玄政纳麟德元年官贷小子(“官贷小子”是官贷小麦利息的省称)贰斗,其年十二月叁拾日。”又如《高昌延昌二十七年(公元587年)六月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有“都合买马壹匹,用银钱肆拾伍文”字样。《北凉玄始十一年(公元422年)马受条呈为出酒事》中有“合用酒柒斛”字样。这说明早在公元4世纪前后(约东晋末年),人们已在券契中使用大写数字了,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了。
二、武则天说
也有学者指出,大写数字系统使用最迟出现在唐代武周时期。武则天时竖立的《岱岳观造像记》石碑中就刻有大写数字,这是目前年代最早的证物。唐诗人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宋版)《论行营状请勒魏博等四道兵马却守本界事》也记述:“况其军一月之费,计实钱贰拾漆(柒)捌万贯。”明末学者顾炎武研究认为,这“漆”字本应作“桼”,多的三点是后人加的。“漆”后简为“柒”,并沿用至今。
三、朱元璋说
也有一种说法,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治理朝政,针对一些官员肆意改写中国小写数字,而大量侵吞国家财物的问题,实施严格法令,记载钱粮的小写数字,必须一律改用大写数字书写,违者要承担法律责任。直到今天,在普遍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下,大写数字在一些管理或经营钱物的部门(银行、保险业)还在沿用。
四、新说
笔者认为,大写数字的使用,应在汉字发明之后不久就陆续使用了。
我们知道,古老的大写数字,同其他古老的汉字一样,是由一音一义演变成多音多义的。它的序数从壹到拾,从百到萬,也都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这从汉代许慎所撰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和其它一些古籍里可以看到一些信息。
如:壹,是“一”的大写,古时它虽有多种用法,但都具有“一”的数字意义《左传·昭公十年》:“而壹用之”。杜预注:“壹,同也。”《汉书·董仲舒传赞》:“今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便是统领的意思,一即元的本意。
贰,《说文》:副益也。《周礼·天官·大宰》:“乃施法于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贰”。立其贰,就是立有副职。这是贰的原有之义。《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说诸侯有二心,想背叛,初现了贰的数字意义。
叁,《说文》:“商星也。”清段玉裁注释认为许氏为记憶之误。经他考证,其字形系“三星”叁也,其隶书为“叁”,用为“叁两”、“叁差”等,已显示叁的数字意义。
肆,原意有显露、陈设之意,与市同音同意。如酒肆、茶市等。《论语·子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汉书·食货志上》:“开市肆以通之。”其所以介入大写数之中,可能与其的字音有关。
伍,《说文》:“相叁伍也。”“叁,三也;伍,五也。”《周礼》曰:“五人为伍。凡言叁伍者皆谓错综以求之。”叁、伍在古文字中已有了数字概念,这里“叁伍”是个概数,如说叁伍个。
陆,《说文》:“高平地。”《释地》《毛转》皆曰:“高平曰陆”。它作为“六字”的大写,可能与其读音有关(liu)。
柒,这是至今仍使用的“七”的大写数字。它最早的意思是一种漆树。《山海经·西山经》:“刚山,多柒木”。一些学者注校认为:“柒当为桼”。三点是后人添加的,作为“七”的大写数字可能与其发音有关。
捌,《辞海》载,原字义为:①用手分开;②农具名。《广韵·十五辖》:“捌,元齿杷也。”作为“八”的大写可能与其读音有关。
玖,《说文》:“石之次玉,黑色者”。《诗》曰:“贻我佩玖”。作为“九”的大写数字,可能与其读音有关。
拾,《说文》:“掇也”。《史记·货殖列传》曰:“俯有拾,仰有取,射有決拾”。即俗所谓的收拾也。”以其意义看并没有数字意义。所以作为“十”的大写也可能与其发声有关。
佰,《说文》:“相什佰也。”古佰字就有数字概念。《广韵》:“一百为一佰”。《汉书·音义》云:“首出十长、百长之中。此谓十人之长为什,百人之长为佰也。《師古》云:“仟千钱也,佰百钱也。”
仟:也即千的数字概念。《史记·陈涉世家》引贾谊《过秦论》:“蹑足行伍之间,俯仰仟陌之中。”仟佰,原是千人、百人之长。这里的数字概念特别明显了。(也有把仟、佰写作阡、陌。)
萬(万):《说文》:“萬,艸(草)也,从艸,禹声。”一种草本,后注释家郑玄读为“萬”。它是千数的十倍。早见《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汉制,三公号萬(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由此可知“萬”字在汉代以前就介入数字序列了。《晋书·载记第四石勒上》:记述石勒的历史中有不少“萬”字,如“众至数萬(万)”,“杀萬(万)余人”,“死者萬(万)余人”等。
以上13个常用大写数字中,原字有数字意义的有壹、贰、叁、伍、佰、仟、萬等七字;取其声音的有肆、陆、柒、捌、玖、拾等六字后人称为假借数字,可以说,中国大写数字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完善的一套数字系统。按目前所见到的文物考证,大写数字最晚在南北朝初期,人们在财物契约中已经广泛使用了。以后历代王朝逐渐认识其重要性,并不断完善和强化其数字功能。
明末清初学者、考据家顾炎武考证《岱岳观造像记》认为:“凡数字作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武则天虽然自造了“曌(同照)”等字外,大写数字并不是她所制造,更不是她所发明。《岱岳观造像记》石碑更进一步说明唐代时的大写数字已经普通使用了。
宋代,官府文书计数普遍使用大写数字。宋程大昌所著《演繁露,十数改用画字》中写到:“今官府文书计其数,皆取声同而画多者改用之。于是壹、贰、叁、肆之类,本皆非数,直是取同声之字,借以为用,贵点画多不可改换为奸耳。”由此可知唐宋后为防止私改账簿贪赃枉法,各级官府大力推行了大写数字。明代的朱元璋更强化了大写数字的作用,自然大写数字也并非他们所发明和创造。
参考文献:
[1] 唐汉.唐汉解字[M].书海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山西经济出版社 山西太原 030000)
(责编:李雪)
关键词:大写数字 发明启用时间 说法 观点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285-02
我国汉字中有小写和大写数字两种,小写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相对应的大写数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萬”。
这两组数字的文字,在我国古老的文字中多数早已出现。但它系统应用于数字之中则是后来的事情。目前对于大写数字是何时发明和启用的有几种说法:
一、网络说
近代学者据考古研究认为,大写数字最早于东晋末期便广泛应用。据网络消息:1959年至1975年,新疆吐鲁番出土文物中使用大写数字的例证已经很多了。如阿斯塔那35号墓出土的《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西州高昌县里正史玄政纳当年官贷小子抄》载:“崇化乡里正史玄政纳麟德元年官贷小子(“官贷小子”是官贷小麦利息的省称)贰斗,其年十二月叁拾日。”又如《高昌延昌二十七年(公元587年)六月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有“都合买马壹匹,用银钱肆拾伍文”字样。《北凉玄始十一年(公元422年)马受条呈为出酒事》中有“合用酒柒斛”字样。这说明早在公元4世纪前后(约东晋末年),人们已在券契中使用大写数字了,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了。
二、武则天说
也有学者指出,大写数字系统使用最迟出现在唐代武周时期。武则天时竖立的《岱岳观造像记》石碑中就刻有大写数字,这是目前年代最早的证物。唐诗人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宋版)《论行营状请勒魏博等四道兵马却守本界事》也记述:“况其军一月之费,计实钱贰拾漆(柒)捌万贯。”明末学者顾炎武研究认为,这“漆”字本应作“桼”,多的三点是后人加的。“漆”后简为“柒”,并沿用至今。
三、朱元璋说
也有一种说法,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治理朝政,针对一些官员肆意改写中国小写数字,而大量侵吞国家财物的问题,实施严格法令,记载钱粮的小写数字,必须一律改用大写数字书写,违者要承担法律责任。直到今天,在普遍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下,大写数字在一些管理或经营钱物的部门(银行、保险业)还在沿用。
四、新说
笔者认为,大写数字的使用,应在汉字发明之后不久就陆续使用了。
我们知道,古老的大写数字,同其他古老的汉字一样,是由一音一义演变成多音多义的。它的序数从壹到拾,从百到萬,也都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这从汉代许慎所撰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和其它一些古籍里可以看到一些信息。
如:壹,是“一”的大写,古时它虽有多种用法,但都具有“一”的数字意义《左传·昭公十年》:“而壹用之”。杜预注:“壹,同也。”《汉书·董仲舒传赞》:“今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便是统领的意思,一即元的本意。
贰,《说文》:副益也。《周礼·天官·大宰》:“乃施法于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贰”。立其贰,就是立有副职。这是贰的原有之义。《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说诸侯有二心,想背叛,初现了贰的数字意义。
叁,《说文》:“商星也。”清段玉裁注释认为许氏为记憶之误。经他考证,其字形系“三星”叁也,其隶书为“叁”,用为“叁两”、“叁差”等,已显示叁的数字意义。
肆,原意有显露、陈设之意,与市同音同意。如酒肆、茶市等。《论语·子张》:“百工居肆,以成其事。”《汉书·食货志上》:“开市肆以通之。”其所以介入大写数之中,可能与其的字音有关。
伍,《说文》:“相叁伍也。”“叁,三也;伍,五也。”《周礼》曰:“五人为伍。凡言叁伍者皆谓错综以求之。”叁、伍在古文字中已有了数字概念,这里“叁伍”是个概数,如说叁伍个。
陆,《说文》:“高平地。”《释地》《毛转》皆曰:“高平曰陆”。它作为“六字”的大写,可能与其读音有关(liu)。
柒,这是至今仍使用的“七”的大写数字。它最早的意思是一种漆树。《山海经·西山经》:“刚山,多柒木”。一些学者注校认为:“柒当为桼”。三点是后人添加的,作为“七”的大写数字可能与其发音有关。
捌,《辞海》载,原字义为:①用手分开;②农具名。《广韵·十五辖》:“捌,元齿杷也。”作为“八”的大写可能与其读音有关。
玖,《说文》:“石之次玉,黑色者”。《诗》曰:“贻我佩玖”。作为“九”的大写数字,可能与其读音有关。
拾,《说文》:“掇也”。《史记·货殖列传》曰:“俯有拾,仰有取,射有決拾”。即俗所谓的收拾也。”以其意义看并没有数字意义。所以作为“十”的大写也可能与其发声有关。
佰,《说文》:“相什佰也。”古佰字就有数字概念。《广韵》:“一百为一佰”。《汉书·音义》云:“首出十长、百长之中。此谓十人之长为什,百人之长为佰也。《師古》云:“仟千钱也,佰百钱也。”
仟:也即千的数字概念。《史记·陈涉世家》引贾谊《过秦论》:“蹑足行伍之间,俯仰仟陌之中。”仟佰,原是千人、百人之长。这里的数字概念特别明显了。(也有把仟、佰写作阡、陌。)
萬(万):《说文》:“萬,艸(草)也,从艸,禹声。”一种草本,后注释家郑玄读为“萬”。它是千数的十倍。早见《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汉制,三公号萬(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由此可知“萬”字在汉代以前就介入数字序列了。《晋书·载记第四石勒上》:记述石勒的历史中有不少“萬”字,如“众至数萬(万)”,“杀萬(万)余人”,“死者萬(万)余人”等。
以上13个常用大写数字中,原字有数字意义的有壹、贰、叁、伍、佰、仟、萬等七字;取其声音的有肆、陆、柒、捌、玖、拾等六字后人称为假借数字,可以说,中国大写数字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完善的一套数字系统。按目前所见到的文物考证,大写数字最晚在南北朝初期,人们在财物契约中已经广泛使用了。以后历代王朝逐渐认识其重要性,并不断完善和强化其数字功能。
明末清初学者、考据家顾炎武考证《岱岳观造像记》认为:“凡数字作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武则天虽然自造了“曌(同照)”等字外,大写数字并不是她所制造,更不是她所发明。《岱岳观造像记》石碑更进一步说明唐代时的大写数字已经普通使用了。
宋代,官府文书计数普遍使用大写数字。宋程大昌所著《演繁露,十数改用画字》中写到:“今官府文书计其数,皆取声同而画多者改用之。于是壹、贰、叁、肆之类,本皆非数,直是取同声之字,借以为用,贵点画多不可改换为奸耳。”由此可知唐宋后为防止私改账簿贪赃枉法,各级官府大力推行了大写数字。明代的朱元璋更强化了大写数字的作用,自然大写数字也并非他们所发明和创造。
参考文献:
[1] 唐汉.唐汉解字[M].书海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山西经济出版社 山西太原 030000)
(责编: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