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
师:(出示各种形状的积木)这些积木你们玩过吗?今天的数学课咱们就来玩积木。(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玩过这些积木,但一听说在数学课上可以玩积木,还是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兴奋。)
师:我看到小朋友们手已经“痒”了。想玩了!(学生们都开心地笑了起来。)想玩就玩吧!不过看谁在玩中肯动脑筋,留心观察,思考以前玩时没想到的一些问题,好吗?(学生非常乐意地接受了任务,开心地玩了起来,有的边玩边和组内伙伴交流着。)
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在搭积木,很少学生拿着积木在斜的滑板上滚着玩,没看到学生用形状相同的积木堆着玩。同时,我参与到每一个小组中和孩子们快乐地交流着。
师:玩得开心吗?说一说你刚才是怎么玩的?
生1:我把积木放在滑板上滚着玩。
生2:老师,老师(很急切地喊着),我有发现!我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放在滑板上赛跑,我发现圆柱和球滚得很快,长方体和正方体滚不起来,是滑下来的。(这个孩子一脸的兴奋,发现者的自豪溢于言表。)
师:王翔同学不仅玩了,而且还善于观察,有所发现,真是有心人!发现问题了,还要多问问为什么?为什么有的滚得快,有的却不太好滚?再来滚一滚吧,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因为刚才滚着玩的小朋友不是很多,所以让所有小朋友都来“滚一滚”,自我建构知识。)
听老师这么一说,学生们又拿起积木,在滑板上滚。眼睛睁得大大的,俨然就是科学家在研究问题,个个透着一股认真劲儿!不一会儿,又听到学生喊:“我知道为什么了!”同学们热烈地交流着。
师:有发现吗?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
生3:老师,我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怎么不好滚了。它们的面平平的,上面还有尖尖角,一颠一颠的。
生4:对啊,就像翻跟头一样。
生5:老师,我在玩的时候发现圆柱横过来好滚,竖起来不好滚。王翔刚才说得不太准确,他肯定是把圆柱横过来滚的。
师:是这样吗?大家动手试一试。
生6:圆柱上下两个面平平的、滑滑的,这样滚就不好滚。中间这个面圆圆的、弯弯的,横过来放,就好滚。(在这里,学生基于个人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曲面”进行描述着:圆圆的、弯弯的。)
师:小朋友们真不简单!不仅发现了圆柱横过来放好滚,竖过来放不好滚,还知道了为什么。(给学生竖起大拇指,学生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生7:老师,我还发现了球不论怎么放都好滚。因为它的面弯弯的、圆圆的。没有长方体那种平平的面。
生8:球的面圆圆的,它滚得最快。
师:小朋友们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在滚一滚中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平平的,不太好滚。圆柱和球上有圆圆的、弯曲的面,好滚。你们真了不起!就像数学家一样,善于发现问题。除了滚一滚,你还怎么玩的?
生9:我拿这些积木搭房子。
这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我搭了一座宫殿”“我搭的是小桥”……学生说自己搭的图案时,一脸的成就感!
师:用积木能搭出这么多美丽的图案,听得老师也想动手搭一搭了。(老师这一说,一个胆子大的孩子喊起来:“刚才我是滚的,让我们再来搭一搭。”正中我意。)好,再给点时间看谁搭得又快又稳!想一想:哪种积木用得多?哪种用得最少?为什么?
尽管不少学生刚才已经搭过。但再次带着问题搭的时候,仍是兴趣盎然,时不时和身边的小伙伴们热切地交流着!
学生介绍自己搭的图案。
师:你们真是伟大的设计师,设计出这么多美丽的图案!在你们搭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生10:老师,我们搭的时候,用得最多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生11:用得最少的是球,圆柱也用得少。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12:长方体和正方体上的面平平的。搭起来很稳,球的面圆圆的,不好搭,会到处乱滚。
生13:圆柱上面的面平平的。一根一根往上堆,很稳;而横的面圆圆的,就堆不稳。
学生们基本上都是这么想的。这时,有一个学生却把手举得高高的,喊道:“我有不同想法。”
生14:我认为圆柱横过来也好堆。如果我们多拿些圆柱,比如有10根圆柱,最下面放4根,上面放3根,再上面放2根,最上面放l根,就像堆木头那样堆,也可以!(好家伙!把学习的内容与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真不简单!这是我事先所没想到的。这正应了陶行知的一句话: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孩子还要小。我和其他学生都为他鼓起了掌。)
教学反思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都是教与学的主体,而且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教师主体性的弘扬为条件的。要真正实现让学生快乐、积极地探究,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发挥以下两个作用:
一、抓住探索契机。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充满发展渴望,具备发展条件的主体,他们与镜子不同,并非仅仅限于被动接受和反映,也与一般生物不同,并非仅仅限于消极反映与适应。尽管我们在课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想象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但我们的思维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课堂仍然会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事情。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需要,捕捉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探索。良好的外部条件与学生的内部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意识和欲望,产生积极的效应。由于老师尊重学生“玩”的需要,充分放手让学生“玩积木”,所以学生都以极大地热情在“玩”中观察、发现、验证、交流、归纳等。我们看到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得那么精彩,思维的火花不断地在交流中碰撞。学生不仅在自我探索的活动中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体会到了平面和曲面的区别,而且在亲身探究中,一次又一次地品尝到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从而不断地保持和提升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及时介入调控。教学随机生成
新的教学理念中,老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不会也不可能完全按我们既定的轨道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因此,教师要以积极的、智慧的做法来处理学生中的生成情况。通过老师的适时介入调整,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局面。如,老师发现更多的学生搭积木这一情况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就请学生搭,并及时介入提问:要搭得稳,哪种积木用得比较多?哪种用得比较少?这样就不再需要老师来一步步牵引,而看一看、摸一摸、堆一堆,都将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
师:(出示各种形状的积木)这些积木你们玩过吗?今天的数学课咱们就来玩积木。(虽然学生在生活中玩过这些积木,但一听说在数学课上可以玩积木,还是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兴奋。)
师:我看到小朋友们手已经“痒”了。想玩了!(学生们都开心地笑了起来。)想玩就玩吧!不过看谁在玩中肯动脑筋,留心观察,思考以前玩时没想到的一些问题,好吗?(学生非常乐意地接受了任务,开心地玩了起来,有的边玩边和组内伙伴交流着。)
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在搭积木,很少学生拿着积木在斜的滑板上滚着玩,没看到学生用形状相同的积木堆着玩。同时,我参与到每一个小组中和孩子们快乐地交流着。
师:玩得开心吗?说一说你刚才是怎么玩的?
生1:我把积木放在滑板上滚着玩。
生2:老师,老师(很急切地喊着),我有发现!我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放在滑板上赛跑,我发现圆柱和球滚得很快,长方体和正方体滚不起来,是滑下来的。(这个孩子一脸的兴奋,发现者的自豪溢于言表。)
师:王翔同学不仅玩了,而且还善于观察,有所发现,真是有心人!发现问题了,还要多问问为什么?为什么有的滚得快,有的却不太好滚?再来滚一滚吧,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因为刚才滚着玩的小朋友不是很多,所以让所有小朋友都来“滚一滚”,自我建构知识。)
听老师这么一说,学生们又拿起积木,在滑板上滚。眼睛睁得大大的,俨然就是科学家在研究问题,个个透着一股认真劲儿!不一会儿,又听到学生喊:“我知道为什么了!”同学们热烈地交流着。
师:有发现吗?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
生3:老师,我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怎么不好滚了。它们的面平平的,上面还有尖尖角,一颠一颠的。
生4:对啊,就像翻跟头一样。
生5:老师,我在玩的时候发现圆柱横过来好滚,竖起来不好滚。王翔刚才说得不太准确,他肯定是把圆柱横过来滚的。
师:是这样吗?大家动手试一试。
生6:圆柱上下两个面平平的、滑滑的,这样滚就不好滚。中间这个面圆圆的、弯弯的,横过来放,就好滚。(在这里,学生基于个人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曲面”进行描述着:圆圆的、弯弯的。)
师:小朋友们真不简单!不仅发现了圆柱横过来放好滚,竖过来放不好滚,还知道了为什么。(给学生竖起大拇指,学生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生7:老师,我还发现了球不论怎么放都好滚。因为它的面弯弯的、圆圆的。没有长方体那种平平的面。
生8:球的面圆圆的,它滚得最快。
师:小朋友们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在滚一滚中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平平的,不太好滚。圆柱和球上有圆圆的、弯曲的面,好滚。你们真了不起!就像数学家一样,善于发现问题。除了滚一滚,你还怎么玩的?
生9:我拿这些积木搭房子。
这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我搭了一座宫殿”“我搭的是小桥”……学生说自己搭的图案时,一脸的成就感!
师:用积木能搭出这么多美丽的图案,听得老师也想动手搭一搭了。(老师这一说,一个胆子大的孩子喊起来:“刚才我是滚的,让我们再来搭一搭。”正中我意。)好,再给点时间看谁搭得又快又稳!想一想:哪种积木用得多?哪种用得最少?为什么?
尽管不少学生刚才已经搭过。但再次带着问题搭的时候,仍是兴趣盎然,时不时和身边的小伙伴们热切地交流着!
学生介绍自己搭的图案。
师:你们真是伟大的设计师,设计出这么多美丽的图案!在你们搭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生10:老师,我们搭的时候,用得最多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生11:用得最少的是球,圆柱也用得少。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12:长方体和正方体上的面平平的。搭起来很稳,球的面圆圆的,不好搭,会到处乱滚。
生13:圆柱上面的面平平的。一根一根往上堆,很稳;而横的面圆圆的,就堆不稳。
学生们基本上都是这么想的。这时,有一个学生却把手举得高高的,喊道:“我有不同想法。”
生14:我认为圆柱横过来也好堆。如果我们多拿些圆柱,比如有10根圆柱,最下面放4根,上面放3根,再上面放2根,最上面放l根,就像堆木头那样堆,也可以!(好家伙!把学习的内容与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真不简单!这是我事先所没想到的。这正应了陶行知的一句话: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孩子还要小。我和其他学生都为他鼓起了掌。)
教学反思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都是教与学的主体,而且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教师主体性的弘扬为条件的。要真正实现让学生快乐、积极地探究,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发挥以下两个作用:
一、抓住探索契机。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充满发展渴望,具备发展条件的主体,他们与镜子不同,并非仅仅限于被动接受和反映,也与一般生物不同,并非仅仅限于消极反映与适应。尽管我们在课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想象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但我们的思维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课堂仍然会出现许多意料之外的事情。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情感、态度和需要,捕捉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探索。良好的外部条件与学生的内部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意识和欲望,产生积极的效应。由于老师尊重学生“玩”的需要,充分放手让学生“玩积木”,所以学生都以极大地热情在“玩”中观察、发现、验证、交流、归纳等。我们看到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得那么精彩,思维的火花不断地在交流中碰撞。学生不仅在自我探索的活动中加深了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体会到了平面和曲面的区别,而且在亲身探究中,一次又一次地品尝到了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从而不断地保持和提升了他们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及时介入调控。教学随机生成
新的教学理念中,老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不会也不可能完全按我们既定的轨道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因此,教师要以积极的、智慧的做法来处理学生中的生成情况。通过老师的适时介入调整,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局面。如,老师发现更多的学生搭积木这一情况后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就请学生搭,并及时介入提问:要搭得稳,哪种积木用得比较多?哪种用得比较少?这样就不再需要老师来一步步牵引,而看一看、摸一摸、堆一堆,都将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