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欢采厂工会积极按照油田公司工会“七有”总要求,以“员工是企业发展之本,创新是企业发展之源”为核心理念,大力推进“三室”建设,形成“三规范一畅通”创新保障体系,构建“113”工作模式,运用“和田十二法”创新方法,着眼“新常态”,实现体系化,推进了职工技术创新升级提质,有效解决了生产现场的多种难题,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助推职工技术创新工作成为新常态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实惠”。为此,我们着眼于职工技术创新工作的“新常态”,倾力“三个支持”。
(一)组织支持。成立了由厂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工会、教育、科技等12个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各基层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小组,形成了党政领导负总责、工会牵头运作、部门联动协作的组织领导机制,为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硬件支持。2014年,面对员工日益高涨的创新需求,将原厂“职工创新工作室”进行升级改造,集研发、培训、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两年共创建14个劳模(专家、职工)创新工作室,4个基层区、队、站创新“示范区”,为广大员工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广阔平台。
(三)资金支持。制定了《欢喜岭采油厂职工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采取行政投入为主、工会适当补充的原则,为开展创新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完善体系,强化运行,助推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升级提质
健全完善“三规范一畅通”保障体系,推行“113”工作模式,突出成果转化这一重点,促进了创新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机制化运行。
——健全完善“三规范一畅通”保障体系。规范创新网络。按行政区域成立了创新工作室(组)”;按岗位工种,成立了“创新工作室”;按日常管理,成立了“专业督导组”。规范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欢喜岭采油厂职工技术创新管理办法》、《创新工作室运行管理制度》、《研讨攻关制度》等9项制度措施,使创新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运行。规范激励机制。实行精神、物质“双重”激励,优先评选劳动模范,优先晋升职称,优先提供学习机会。仅2014年,全厂用于创新成果奖励的资金达20万元,其中对2个年度“特殊贡献项目”分别给予了1万元的“重奖”。畅通资金渠道。去年7月份,厂里制订出台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了一条研发、加工、推广的“绿色资金通道”,实现规范、可控、科学、有效。去年下半年的立项数量较上半年提高了23%。
——推行“113”工作模式。发挥一个作用,就是发挥束滨霞、赵奇峰等专家型创新员工的引领作用,激发全员创新热情,目前我厂已有10余名科级干部成为创新带头人,使创新逐步实现了由专家型创新骨干带动向领导干部带头、全员参与转变。搭建一个平台,就是搭建交流、研讨、展示平台,坚持每周会诊、每月研讨、季度发布、半年推进、年度表彰,让更多的难题得到及时解决,让更多的优秀成果得到及时推广应用。把好三关,就是把好立项研发、评审发布、推广应用“三关”:开展“疑难问题会诊”活动,由专家“坐诊”,征集“共性”难点问题,运用“和田十二法”寻找创新点,进行分析论证,工会组织专业科室进行项目审核,最终确定立项项目;在评审发布上,由专业科室、创新骨干共同参与创新成果评审,确保评审质量;在推广应用上,严格执行安全、质量标准,做好成果应用效果跟踪评价,持续改进提高。
——突出成果转化这一重点。为了进一步加快成果转化速度,今年一季度,实行了分系统季度成果发布、成果转化,让成果实现了系统内、跨系统的“同步转化”,实现了成果转化“常态化”。对于推广成果,先组织小批量“试用”,再组织大批量应用。对于在本系统内推广的成果,由机械修造厂定点加工;对于在全厂范围内推广的成果,由辽南集团有限公司定点加工。一季度,共评审发布成果51项,7项成果在本系统内进行推广、11项成果在全厂范围内进行推广,切实让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直接服务于企业发展。
三、注重结合,突出实效,助推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实现互利共赢
我们始终把创新做为促进员工成长、企业发展的有力抓手,注重“三个结合”,实现员工与企业互利共赢。
一是把创新与员工素质提升紧密结合,为企业全面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通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利用厂“创新培训园地”进行培训,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近3年,我厂涌现了省部级以上技术能手7名、局级以上技术能手84名、厂级创新标兵10名、创新能手20名;集团公司技能专家3名、油田公司技能专家8名。束滨霞、赵奇峰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辽宁省模范创新工作室。
二是把创新与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相结合,努力促进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广大干部员工在多样化的创新实践中,凝结着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的智慧,近3年,累计立项386项,实施328项,获国家专利16项、局级以上创新成果37项,累计推广转化成果83项,年创效2300余万元。
三是把创新与安全生产相结合,全面促进管理精细化。创新提高了岗位安全系数,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厂自然递减率由20.34%下降到13.19%,综合递减率由9.18%下降到3.12%,油田开发实现了良性运行,年产量规模连年保持在112万吨。一季度,我厂再获主题劳动竞赛优胜单位。
一、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助推职工技术创新工作成为新常态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实惠”。为此,我们着眼于职工技术创新工作的“新常态”,倾力“三个支持”。
(一)组织支持。成立了由厂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班子其他成员为副组长,工会、教育、科技等12个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各基层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小组,形成了党政领导负总责、工会牵头运作、部门联动协作的组织领导机制,为创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硬件支持。2014年,面对员工日益高涨的创新需求,将原厂“职工创新工作室”进行升级改造,集研发、培训、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两年共创建14个劳模(专家、职工)创新工作室,4个基层区、队、站创新“示范区”,为广大员工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广阔平台。
(三)资金支持。制定了《欢喜岭采油厂职工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采取行政投入为主、工会适当补充的原则,为开展创新工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完善体系,强化运行,助推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升级提质
健全完善“三规范一畅通”保障体系,推行“113”工作模式,突出成果转化这一重点,促进了创新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机制化运行。
——健全完善“三规范一畅通”保障体系。规范创新网络。按行政区域成立了创新工作室(组)”;按岗位工种,成立了“创新工作室”;按日常管理,成立了“专业督导组”。规范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欢喜岭采油厂职工技术创新管理办法》、《创新工作室运行管理制度》、《研讨攻关制度》等9项制度措施,使创新工作有章可循、有序运行。规范激励机制。实行精神、物质“双重”激励,优先评选劳动模范,优先晋升职称,优先提供学习机会。仅2014年,全厂用于创新成果奖励的资金达20万元,其中对2个年度“特殊贡献项目”分别给予了1万元的“重奖”。畅通资金渠道。去年7月份,厂里制订出台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了一条研发、加工、推广的“绿色资金通道”,实现规范、可控、科学、有效。去年下半年的立项数量较上半年提高了23%。
——推行“113”工作模式。发挥一个作用,就是发挥束滨霞、赵奇峰等专家型创新员工的引领作用,激发全员创新热情,目前我厂已有10余名科级干部成为创新带头人,使创新逐步实现了由专家型创新骨干带动向领导干部带头、全员参与转变。搭建一个平台,就是搭建交流、研讨、展示平台,坚持每周会诊、每月研讨、季度发布、半年推进、年度表彰,让更多的难题得到及时解决,让更多的优秀成果得到及时推广应用。把好三关,就是把好立项研发、评审发布、推广应用“三关”:开展“疑难问题会诊”活动,由专家“坐诊”,征集“共性”难点问题,运用“和田十二法”寻找创新点,进行分析论证,工会组织专业科室进行项目审核,最终确定立项项目;在评审发布上,由专业科室、创新骨干共同参与创新成果评审,确保评审质量;在推广应用上,严格执行安全、质量标准,做好成果应用效果跟踪评价,持续改进提高。
——突出成果转化这一重点。为了进一步加快成果转化速度,今年一季度,实行了分系统季度成果发布、成果转化,让成果实现了系统内、跨系统的“同步转化”,实现了成果转化“常态化”。对于推广成果,先组织小批量“试用”,再组织大批量应用。对于在本系统内推广的成果,由机械修造厂定点加工;对于在全厂范围内推广的成果,由辽南集团有限公司定点加工。一季度,共评审发布成果51项,7项成果在本系统内进行推广、11项成果在全厂范围内进行推广,切实让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直接服务于企业发展。
三、注重结合,突出实效,助推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实现互利共赢
我们始终把创新做为促进员工成长、企业发展的有力抓手,注重“三个结合”,实现员工与企业互利共赢。
一是把创新与员工素质提升紧密结合,为企业全面培养和造就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通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利用厂“创新培训园地”进行培训,增强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近3年,我厂涌现了省部级以上技术能手7名、局级以上技术能手84名、厂级创新标兵10名、创新能手20名;集团公司技能专家3名、油田公司技能专家8名。束滨霞、赵奇峰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命名为辽宁省模范创新工作室。
二是把创新与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相结合,努力促进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广大干部员工在多样化的创新实践中,凝结着开源节流、降本增效的智慧,近3年,累计立项386项,实施328项,获国家专利16项、局级以上创新成果37项,累计推广转化成果83项,年创效2300余万元。
三是把创新与安全生产相结合,全面促进管理精细化。创新提高了岗位安全系数,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厂自然递减率由20.34%下降到13.19%,综合递减率由9.18%下降到3.12%,油田开发实现了良性运行,年产量规模连年保持在112万吨。一季度,我厂再获主题劳动竞赛优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