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乡村学校体育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渐加快,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十分重视乡村教育工作,特为此成立了“乡村教育行动计划”项目组,通过乡村教师风采展示、乡村教师行动计划等持续推进工作。2021年5月21日,在温州市苍南县举行的“浙江省乡村学校体育推进会”上,突出了学校体育在“五育”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是整个乡村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温州市的乡村学校体育正随着环境的改善而发生显著的变化。近年来,在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温州市教育局坚持质量立教,以“未来教育”体系建设为抓手,完善“五育并举”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改进体育和美育教育,着力培育“五好学生”,为推动乡村学校体育教育多维度发展进行了“五育融合”的探索。
二、温州市乡村学校体育实施方略
近年来,温州乡村学校体育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大部分乡村学校能结合当前体育工作的特点,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突围”之路(如温州市苍南县以足球项目为抓手,通过以片区教研联盟带动全县体育教育教学教研的发展,为乡村体育教师送去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但在基础薄弱的乡村学校,在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普遍的共性问题。具体实施方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研代培,加大乡村体育师资力量的培育
在乡村学校体育中,体育教师是根本。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乡村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水平。当前温州乡村学校体育不仅应提升体育师资力量、配足体育教师,还应提升体育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在苍南县部分学校中仅有1名甚至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学校为了完成规定的课时,体育课程往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由于乡村学校规模不大,体育教师的编制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缺乏对专职体育教师的统筹和管理,也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温州乡村学校受地域差异、教育观念等影响,教师的学习时间不足,学习空间有限,学习意识相对比较淡薄,相关体育教育政策难以贯彻实施(如随意挤占甚至取消体育课程等)。究其原因,一是乡村学校的考核机制对体育缺乏硬性要求,地方教育教研部门对“五育并举”的认识和措施未能及时跟进;二是学生和家长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有所偏差,学生和家长的不重视,必然会引起教师主观上的懈怠,导致研训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国家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
乡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强有力支撑,温州市委市政府重视教育发展,高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全市乡村学校体育教育,要求加大乡村学校师资的引入,保证教师待遇,完善考核机制,吸引更多专项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体育教师充实教学岗位。在2021年的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打造乡村“小而优”学校100所,大力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探索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有序推动城乡教师双向流动。为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失衡、学科结构性缺编等师资矛盾,温州市正积极探索教师“走教”制度和“银龄讲学计划”,努力缓解乡村学校教师学科结构性缺编的矛盾。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历来重视乡村学校体育工作,多年来持续开展“百场万人”携手行动、体育与健康学科送教下乡、名师工作室“环温行”等系列活动。如,“百场万人”携手行动已历经5年时间,举行了20场活动,市县联动,市县区全覆盖、学科教师全参与,使全市5 000余名体育教师从活动中受益。如今该活动已成为传播教育教学新思想、新理念的平台,使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校长、任课教师和学生进一步加强了对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价值的认识,使体育教师深刻理解使命与责任,尊重课时,提高技能,以实际行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另外,针对乡村教师工学矛盾难题,适时推出“中小学体育线上教研”系列活动。如,自2020年至今已举办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线上月讲”活动10场,体育与健康学科“月半谈”线上公益活动22场及体育教师工作坊线上教研活动等,具备主题明确、时间固定、形式多样的特点,使乡村教师通过线上就能参加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同时要求代课和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更是吸引了不少来自省内外的体育教师参与其中。与此同时,在2019年和2021年先后成立了温州市首批乡村“小而优”学校体育类课程与教学改革试点学校和温州市首批“五育融合”项目化学习基地学校,通过各种教研项目和活动的深入开展,使乡村学校找准了定位,涌现出不少具有体育特色的样板校,持续影响着乡村教育质量的发展。
2.建构体育课程,统筹安排体育课时
2021年4月21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但实际情况是,部分乡村学校的开展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场地器材,缺乏专职体育教师的统筹安排和管理。另外,学校负责人的体育意识淡薄也制约着乡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课程轻易被其他课程挤占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学生的运动时间难以保证。
3.遵照《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1](以下简称《省中小学纲要》),凸显体育课堂中学生的真“练习”
《省中小学纲要》提出,要從“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构建单元教学,一堂常态课要具备7个基本要求的课堂评价,同时突出学练内容的“学练三个一”。但城镇和乡村学生的学情、生理、心理差异较大,体育课堂的教学难点在同样的教学内容中却存在明显的区别。因此,在遵循《省中小学纲要》的同时,应根据乡村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降低学练标准,凸显乡村体育课堂的真实性。在练习中,更应注重乡村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能力水平和运动基础,选择适当的练习形式或练习难度,使学生在课堂中找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 本次浙江省乡村学校体育推进会上展示的《足球:推、拉球的练习方法2》一课中,课程设置注重“轻技重趣”,不过分追求技术难度,而是通过各种趣味练习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从单一身体练习踏停控球、拉拨控球,到组合练习运控球+转身、控球+停球,再到比赛控球+射门大战,学练内容都是以“单一身体练习”为核心,凸显了“方法是教学内容”的内涵,触球时间和次数也为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保障,贴近真实的足球比赛环境,将“推、拉球”的技术动作学练真正内化成足球运动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以“一”贯之,让一项体育特色项目的学练落实在课堂内外
《通知》中指出,“中小学校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让每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为此,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提出了“一校一大球,一生一特长”的学校体育理念,为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特色提供了基本保障。如,苍南县宜山镇第二小学高度重视校园足球的普及工作,开展了“足球进课堂”活动,把足球课程列入学校体育课的必修课程,确保每班每周1节足球课,每名学生1个足球,做到参与人数全覆盖。同时,每年开展校园足球联赛,实现课内课外双管齐下,让更多的乡村学生喜欢上足球。
温州市的乡村学校体育特色鲜明,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1~2项体育特色项目课程。通过每天不少于30min的体育大课间、课外活动等载体,在课堂内外,将特色体育项目实现了点(兴趣社团)——线(年级开展)——面(全校推广)的全面普及。如,乐清市茗西学校以舞龙项目为抓手,推广传统体育项目,通过课内外一体化,形成学、练、评一致性的校园体育特色,人人会舞龙已成为该校的一张名片,走出了乡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路径。
5.以赛促评,变革乡村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温州市体育学科“以赛促学”课堂变革中要求,“一节常态课中至少要有一项符合学生特点和水平的技能或体能的教学比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的体育活动,并且能让所有学生乐于学习,享受学习过程”。体育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赛”是检验学练效果的重要手段,赛与评是紧密联系的,通过教学评价可有效改进课堂教学效果。
在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体育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需要主观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价互补充,过程性和结论性评价同关注。在乡村学校体育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与城镇学生有一定的差异,评价方式需要从多维度创设,尤其是自我成长的纵向评价。如,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是否有体验成功的幸福感,在课堂中是否有自信的存在感,在课堂合作中是否有进步的获得感,都要基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进行综合评判,让乡村学校体育課堂的教学评价形成一种开放性、综合性、立体式的综合评价体系,而不是单一地以动作技能的习得或运动成绩的优劣来评价体育课堂的学习效果。
乡村学校体育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目标的重要内容,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各方合力,纵深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才能改变乡村学校体育暂时落后的局面,切实提升乡村教育水平,使乡村学生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助推乡村教育的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渐加快,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十分重视乡村教育工作,特为此成立了“乡村教育行动计划”项目组,通过乡村教师风采展示、乡村教师行动计划等持续推进工作。2021年5月21日,在温州市苍南县举行的“浙江省乡村学校体育推进会”上,突出了学校体育在“五育”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是整个乡村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温州市的乡村学校体育正随着环境的改善而发生显著的变化。近年来,在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温州市教育局坚持质量立教,以“未来教育”体系建设为抓手,完善“五育并举”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改进体育和美育教育,着力培育“五好学生”,为推动乡村学校体育教育多维度发展进行了“五育融合”的探索。
二、温州市乡村学校体育实施方略
近年来,温州乡村学校体育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大部分乡村学校能结合当前体育工作的特点,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突围”之路(如温州市苍南县以足球项目为抓手,通过以片区教研联盟带动全县体育教育教学教研的发展,为乡村体育教师送去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但在基础薄弱的乡村学校,在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普遍的共性问题。具体实施方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研代培,加大乡村体育师资力量的培育
在乡村学校体育中,体育教师是根本。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乡村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水平。当前温州乡村学校体育不仅应提升体育师资力量、配足体育教师,还应提升体育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在苍南县部分学校中仅有1名甚至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学校为了完成规定的课时,体育课程往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由于乡村学校规模不大,体育教师的编制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缺乏对专职体育教师的统筹和管理,也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乡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温州乡村学校受地域差异、教育观念等影响,教师的学习时间不足,学习空间有限,学习意识相对比较淡薄,相关体育教育政策难以贯彻实施(如随意挤占甚至取消体育课程等)。究其原因,一是乡村学校的考核机制对体育缺乏硬性要求,地方教育教研部门对“五育并举”的认识和措施未能及时跟进;二是学生和家长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有所偏差,学生和家长的不重视,必然会引起教师主观上的懈怠,导致研训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国家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
乡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强有力支撑,温州市委市政府重视教育发展,高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全市乡村学校体育教育,要求加大乡村学校师资的引入,保证教师待遇,完善考核机制,吸引更多专项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体育教师充实教学岗位。在2021年的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打造乡村“小而优”学校100所,大力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探索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有序推动城乡教师双向流动。为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失衡、学科结构性缺编等师资矛盾,温州市正积极探索教师“走教”制度和“银龄讲学计划”,努力缓解乡村学校教师学科结构性缺编的矛盾。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历来重视乡村学校体育工作,多年来持续开展“百场万人”携手行动、体育与健康学科送教下乡、名师工作室“环温行”等系列活动。如,“百场万人”携手行动已历经5年时间,举行了20场活动,市县联动,市县区全覆盖、学科教师全参与,使全市5 000余名体育教师从活动中受益。如今该活动已成为传播教育教学新思想、新理念的平台,使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校长、任课教师和学生进一步加强了对体育与健康学科课程价值的认识,使体育教师深刻理解使命与责任,尊重课时,提高技能,以实际行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另外,针对乡村教师工学矛盾难题,适时推出“中小学体育线上教研”系列活动。如,自2020年至今已举办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关键问题“线上月讲”活动10场,体育与健康学科“月半谈”线上公益活动22场及体育教师工作坊线上教研活动等,具备主题明确、时间固定、形式多样的特点,使乡村教师通过线上就能参加高质量的教研活动,同时要求代课和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更是吸引了不少来自省内外的体育教师参与其中。与此同时,在2019年和2021年先后成立了温州市首批乡村“小而优”学校体育类课程与教学改革试点学校和温州市首批“五育融合”项目化学习基地学校,通过各种教研项目和活动的深入开展,使乡村学校找准了定位,涌现出不少具有体育特色的样板校,持续影响着乡村教育质量的发展。
2.建构体育课程,统筹安排体育课时
2021年4月21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刚性要求,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但实际情况是,部分乡村学校的开展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场地器材,缺乏专职体育教师的统筹安排和管理。另外,学校负责人的体育意识淡薄也制约着乡村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课程轻易被其他课程挤占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学生的运动时间难以保证。
3.遵照《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1](以下简称《省中小学纲要》),凸显体育课堂中学生的真“练习”
《省中小学纲要》提出,要從“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构建单元教学,一堂常态课要具备7个基本要求的课堂评价,同时突出学练内容的“学练三个一”。但城镇和乡村学生的学情、生理、心理差异较大,体育课堂的教学难点在同样的教学内容中却存在明显的区别。因此,在遵循《省中小学纲要》的同时,应根据乡村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降低学练标准,凸显乡村体育课堂的真实性。在练习中,更应注重乡村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能力水平和运动基础,选择适当的练习形式或练习难度,使学生在课堂中找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 本次浙江省乡村学校体育推进会上展示的《足球:推、拉球的练习方法2》一课中,课程设置注重“轻技重趣”,不过分追求技术难度,而是通过各种趣味练习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学会思考、学会合作。从单一身体练习踏停控球、拉拨控球,到组合练习运控球+转身、控球+停球,再到比赛控球+射门大战,学练内容都是以“单一身体练习”为核心,凸显了“方法是教学内容”的内涵,触球时间和次数也为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保障,贴近真实的足球比赛环境,将“推、拉球”的技术动作学练真正内化成足球运动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以“一”贯之,让一项体育特色项目的学练落实在课堂内外
《通知》中指出,“中小学校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让每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为此,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提出了“一校一大球,一生一特长”的学校体育理念,为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特色提供了基本保障。如,苍南县宜山镇第二小学高度重视校园足球的普及工作,开展了“足球进课堂”活动,把足球课程列入学校体育课的必修课程,确保每班每周1节足球课,每名学生1个足球,做到参与人数全覆盖。同时,每年开展校园足球联赛,实现课内课外双管齐下,让更多的乡村学生喜欢上足球。
温州市的乡村学校体育特色鲜明,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1~2项体育特色项目课程。通过每天不少于30min的体育大课间、课外活动等载体,在课堂内外,将特色体育项目实现了点(兴趣社团)——线(年级开展)——面(全校推广)的全面普及。如,乐清市茗西学校以舞龙项目为抓手,推广传统体育项目,通过课内外一体化,形成学、练、评一致性的校园体育特色,人人会舞龙已成为该校的一张名片,走出了乡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路径。
5.以赛促评,变革乡村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温州市体育学科“以赛促学”课堂变革中要求,“一节常态课中至少要有一项符合学生特点和水平的技能或体能的教学比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的体育活动,并且能让所有学生乐于学习,享受学习过程”。体育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赛”是检验学练效果的重要手段,赛与评是紧密联系的,通过教学评价可有效改进课堂教学效果。
在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体育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需要主观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价互补充,过程性和结论性评价同关注。在乡村学校体育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与城镇学生有一定的差异,评价方式需要从多维度创设,尤其是自我成长的纵向评价。如,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是否有体验成功的幸福感,在课堂中是否有自信的存在感,在课堂合作中是否有进步的获得感,都要基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进行综合评判,让乡村学校体育課堂的教学评价形成一种开放性、综合性、立体式的综合评价体系,而不是单一地以动作技能的习得或运动成绩的优劣来评价体育课堂的学习效果。
乡村学校体育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目标的重要内容,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各方合力,纵深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才能改变乡村学校体育暂时落后的局面,切实提升乡村教育水平,使乡村学生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助推乡村教育的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