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商品论视阈下网络用户“劳工化”探析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lalal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民皆媒的数字时代成为信息的蓄洪池和聚集地,在信息爆炸的同时伴随着信息匮乏,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能够帮助受众在碎片化阅读中获取更加精准的信息。随着日常生活中移动支付的常态化、软件付费意愿的逐渐增长,直接催生了以知乎、果壳和分答为代表的知识付费平台和网络问答社区,使受众从单纯的围观者转变为内容的分享者和生产者,并在商业资本的运作中乐此不疲。分享经济也好,知识经济也罢,这些现象都是互联网产业依靠网民的“参与”,将其转化为数字资本的一个缩影[1]。在愈发隐蔽的数字资本和附有娱乐性质的资本增值形式的操控下,网络用户逐步成为互联网商业逻辑的“劳工”。
  关键词:受众商品论;“劳工化”;知识付费;“数字劳工”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4-0015-03
  一、传播政治经济与技术厘革的碰撞:“数字劳工”的演变逻辑
  20世纪40年代,政治经济学派将传播看成是一种交换的社会过程,其最终产品则是社会关系及其具体表现,而受众商品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鼻祖,加拿大经济学家达拉斯·斯麦兹的“盲点”之争。1977年,斯麦兹在《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一文中表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把重点放在了媒介内容和意识形态生产关系上,忽略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念,是一种“唯心”的行为[1]。因此,大众传媒的研究必须要解决传媒的经济功能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角色问题。随即,斯麦兹第一次提出了“受众商品论”,用以揭示资本主义在传媒生产中的内在逻辑,他认为“受众、媒介和广告商”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大众传媒的真正产品并非是传媒内容和电视节目等信息,这些只不过是带有“钓饵”性质的“免费午餐”,对于广告商来说,真正的商品其实是受众及其注意力。“受众商品论”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传媒行业的具体运用,从而开启了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受众研究。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性劳动是一种对剩余价值和资本增值的服务过程,这种劳动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结构的奴役性行为。进入互联网时代,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外延进一步拓展,信息时代的生产性劳动还包括了精神资料的生产,即网络中的生产性劳动服务与数字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增值。在此背景下“受众商品论”也不断发展,蒂兹纳·特拉诺瓦是较早关注“数字劳工”的意大利学者,她辩证地提出了“免费劳工”的概念,她认为正是由网民组成的免费劳动力在维持着互联网的运营,但这些免费劳工并没有被资本平台剥削,即便没有经济补偿,但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也获得了自身满足。随后,尤里安·库克里奇发现,技术的发展让生产与消费没有了清晰的分野,碎片化影响下使工作时间与休闲时间不断融合,这一现象在游戏爱好者身上体现为,“玩家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游戏中,沉迷其中的时候也不知不觉为商家吸引了许多免费的客户,创造了更多内容,甚至改善了服务”。即所谓的“玩工”,至此,受众的“劳工化”理念逻辑得到进一步发展。
  分工、工业机械化是加剧社会内在分裂的原因之一,劳动的异化是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而“数字劳工”正是劳动异化的典型代表。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将受众研究的方向转变为数字资本主义中受众地位的变化。2014年,英国学者福克斯在《数字劳工與卡尔·马克思》中对“数字劳工”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数字劳工也称数字化劳动力,是一种在资本主义模式下进行数字内容生产的集体劳动力,但这并非一个特定的职业,而是一种受资本剥削、为电子媒介产业服务的劳动力,在这个产业中,他们不断地进行信息生产和服务,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生产。
  二、生产消费变现与数字资本隐显:“劳工化”的典型表征
  知乎APP是一款以网络问答为主,附有熟悉的社交应用,并且运营具有“免费论坛”属性的公开网络问答社区,用户只要注册账号即可发表问题等待其他用户来解答,同时自己也可以作为其他问题的回答者。与贴吧、论坛不同,知乎APP是一个“问题信息收集池”,没有固定的讨论主题,每个具体的话题下都有不同的问题,通过关键词进行索引呈现。知乎APP的经营理念是把垂直领域的权威人士或专家账号引入,带有“共享”的意味,以促使内容生产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此外,在知乎APP上也可以进行类似微博等平台的社交活动,和“知友”进行互相关注,甚至邀请回答者,在个人主页中可以看到回答问题的领域以及被认同的帖数,这一社交属性使得知乎APP中的意见领袖权威性高于其它社交平台,在生态圈中的“权力”也更具有隐形性。早期知乎APP的使用者大多以提出专业问题为主,呈现出整体学术化的氛围,但随着知乎APP热搜榜及算法的启用,知乎社区的诞生使其步入了娱乐化的后尘,被娱乐和商业资本裹挟的网络用户逐步“劳工化”,成为典型的“数字劳工”,甚至于“免费劳工”。
  作为网络问答社区,知乎APP把用户的问题收集成专门的话题并在话题中集结答案。2011年知乎APP上市时通过“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口号与新浪微博等纯社交软件区分不同,知乎APP用户并不分享生活,而是作为专业领域的“内容生产者”深耕垂直领域,在用户注册时进行兴趣分类,在每个问题和话题下,用户都能提供答案,每条答案都设有评论区,用户可以随心点击“喜欢、收藏、评论”,每条答案下还设有“赞同”功能,赞同数越高答案的排名越靠前,浏览量就越大。此外,优质高赞的答案还可以加入知乎日报成为付费答案,有趣的问题和答案甚至被知乎APP放在地铁站、公交站牌上为自己打广告,网络用户在知乎APP中的“问答”甚至成为网民使用的备用搜索引擎。由此可见,知乎APP用户在使用与满足中一边乐此不疲地生产内容,一边却浑然不知自己分享的内容和经验已然成为了知乎平台进行流量消费变现的“手段”,社交平台的部分营销号甚至通常直接“伸手拿走”部分高赞答案或者“抖机灵”的答案,对原创作者的版权视而不见。知乎APP对UGC内容的直接商用、收集用户隐私数据进行年度盘点生成精准的用户画像以及商用开发信息,正是当前数字资本主义的典型表征,也是网络用户作为数字劳动生产者被商业资本剥削的表现。   2018年6月,知乎APP开设“知乎大学”平台,提供15 000个知识服务产品,生产者达到5 000名,付费用户人数达到600万。知识共享方兴未艾,知识付费悄然兴起,知乎APP顺势转型成为UGC社区平台,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知识营销白皮书显示,2017年知乎月度有效时长从5 366万小时增加到11 354万小时,知识付费的兴起、碎片化生活节奏的利用、逐步消融的用户娱乐与工作时间的边界,“知乎大学”的开设增强了用户黏性,Live讲座、算法推送,都是把消费者流量变现的过程。除了在APP内获取内容,新浪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同样热衷于把有意思的知乎问答放在平台上吸引受众以获取较高的流量。例如,话题“有哪些动漫正派比反派还让人讨厌?”在知乎上的讨论热度高达1 221万,微博中的部分营销号紧跟着把高赞排名较前的截图作为微博内容发送在平台,形成“二次引流”,甚至逐渐诞生了“知乎体”,即似“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的内容使平台轻松拥有海量数据流。最直接的变现方式除了知识付费外还有投放的广告,知乎APP的内置算法通过收集用户的浏览内容与时长等相关数据,在首页的答案推荐中加入信息流广告,甚至是具有高原生度的“答案类广告”,给用户推荐一个十分有吸引力的故事性答案的同时,需要用户开通知乎会员方可获取完整答案,用户在这种浏览时的“劳动时间”中不仅贡献了个人流量与数据,同时也为平台推出的知识付费内容及会员等服务进行了实质上的消费,使“劳工化”方式更加隐蔽,也更加富有技巧。
  三、网络技术的驯化与阶级固化加剧:过度“劳工化”的出现
  2010年,福克斯在《信息资本主义以及互联网中的劳动》中指出,包括内容创造者及其生产的内容,互联网中的阶级都是资本的剥削对象。他认为,产销者商品并不意味着媒体的民主化走向了参与式或者民主制度,而意味着人类活动的整體商品化。数字资本主义在网络空间中以受众为殖民地进行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受众在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以及知乎、网易云音乐等社交与付费融合平台中“自产自乐”,不仅没有意识到资本的隐形剥削,而且在越来越长的屏幕时间中成为了被驯化的“数字劳工”。我国学者对网络平台中的“数字劳工”进行了分类,其中“游戏产业链中的廉价‘玩工’”正是过度劳工化的典型表现,游戏的娱乐时间也成为了无休止的劳动时间,所有的网络行为都成为了蕴含资本逻辑的要素。2018年,网络资本平台开始出现“头部效应”,资本大佬将产业布局伸向互联网世界,在受众劳工的助力下,网络社会中的阶级性愈发固化,“网络工厂”甚至开始从社会走向“家庭”,过度劳工化造成的不止是资本平台更加肆无忌惮的剥削和网络空间权力的失衡,更是“土豆人”“沙发人”等媒介依存症患者的大量增长。
  2021年2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2]。在信息社会中,数字资本成功地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将网络用户纳入“劳工化”的过程中,因此,处于“Z世代”,人人皆为网络“原住民”,面对新型的资本剥削,应该更加保持清醒的头脑,重塑媒介素养,重视媒介伦理,在赋权的同时能够保持自我,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论,以期能够警醒过度劳工化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鼎铭.网络“受众”的劳工化: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网络“受众”的产业地位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7(6).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21-02-03.
  [3] 蔡润芳.“积极受众”的价值生产——论传播政治经济学“受众观”与Web2.0“受众劳动论”之争[J].国际新闻界,2018(3).
  [4] 汪金汉.“劳动”如何成为传播?——从“受众商品”到“数字劳工”的范式转变与理论逻辑[J].新闻界,2018(10).
  [5] 李彩霞,李霞飞.从“用户”到“数字劳工”:社交媒体用户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2).
  [6] 姚建华.传承与发展:数字时代的传播政治经济学[J].新闻与写作,2019(5).
  [7] 曹晋,张楠华.新媒体、知识劳工与弹性的兴趣劳动——以字幕工作组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5).
  [8] 文森特·莫斯柯,曹晋,杨保达.信息社会的社会理论与知识劳工[J].新闻大学,2009(1).
  [9] Christian Fuchs.Labor in Informational Capitalism and on the Internet[J].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10(3).
  [责任编辑:杨楚珺]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公共关系学中事实-价值模型为视角,观察和分析淘宝名店运用淘宝直播、微信、微博及抖音等多种新媒体平台有效运营粉丝,在事实与价值维度维系互利契约,分享意义,强化粉丝对于店铺的黏着力,进而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牢固的公共关系,不断促进双方的利益互惠与价值认同,形成新兴粉丝经济生态。  关键词:淘宝店;粉丝运营;公共关系;整合营销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
期刊
摘要: 经济科技以及需求层次的提高,使人们更注重情绪的抒发和满足,本文结合对比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法,探讨“情绪传播”对于社会化媒体在开发新用户维系老用户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情绪传播”逐渐成为社会化媒体维系用户的王牌,社会化媒体依靠用户的满足感维系用户,而用户以情绪为媒介,通过情绪满足感保持对社会化媒体的忠诚度。情绪满足成为用户和社会化媒体之间的桥梁,而这种满足感靠参与度体现出来。通过对“情绪传播”
期刊
摘要: OBE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为重新构建英语课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培养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学习目标为入口,把OBE教学理念融于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之中,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应用性专业人才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模式,为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高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和整体质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OBE教学理念;线上教育模式;英语课程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纵观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超越了地域和时空的界限,传播到世界各地,备受尊奉,堪称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探究儒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历程、传播现状和共性特点,对于探讨新时代下中华经典文化如何进行对外传播,如何更好地“走出去”,被世界各国人民认同和接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儒家文化;对外传播;共性特点
期刊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当代艺术青年表达艺术的媒介和方式随时都在发生着改变,而能提供展示这些大胆想法的平台却寥寥无几。立足当代中国艺术发展趋向和艺术青年诉求的实际,亟需对艺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本文以“CAFAM未来展”为例,从创客理念和艺术教育融合角度研究其成长发展模式,并结合国情和时代背景,客观评价这种形式对创造性艺术人才培养的作用。归纳总结出值得传统模式借鉴的
期刊
摘 要:如何提升传播力建设,一直是地方媒体着力探索的方向。本文以桂林广播电视台为样本,通过提升主题内涵、倡导时代风尚、引发情感共鸣、突出地域特点、展示文化底蕴、融入联动报道、借助新兴媒体、立足本土本职、加强国际传播等方面的案例解析,提出在全媒体时代注重讲好本地故事,是地方台提升传播力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本地故事;地方台;传播力建设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期刊
摘要:赏花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由其衍生出的花卉节事活动被受众喜闻乐见。现代城市休闲旅游的迅速发展和受众对于“休闲文化”的隐性需求为花卉节事活动的举办建构了一个公共休闲空间场,并在社会上形成公众认同,城市公园通过巧妙的园区设计为受众营造情境阈限,受众通过身体在场和沉浸体验实现精神满足和娱乐需求,园区内的标志性景观使受众在群体狂欢中自建秀场,并借助多媒体平台的传播完成自我包装消费,以满足自我表现
期刊
摘要:随着网络媒介的快速发展,媒介对个体、集体、社会的记忆内容与方式影响愈发深刻,媒介记忆的特点与模式研究得到较大关注。该研究主题通常选取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或议题展开,对象选择较为单一,横向上缺乏丰富性。本文以郴州古堡群这一文化议题为例,结合媒介记忆理论,从官方、民间两个视角呈现媒介记忆建构的内容与特点,梳理由此产生的当代价值,为文化议题的媒介记忆建构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媒介记忆;郴州古
期刊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新闻传媒产业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两微一端”和UGC的前期数字化转型已无法满足数字经济时代用户的新要求。新闻传媒业积极尝试数字化技术在新闻内容生产、分发和呈现方面的应用,创新探索多元产业集成模式,寻找新的盈利模式突破口。  关键词:数字经济;传媒产业;新闻业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
期刊
摘要:本文聚焦天津市内“部校共建”四所高校传媒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试图揭示高校传媒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部校共建”四校传媒专业大学生的职业认同状况良好,学校教育层面的专业满意程度和社会层面的媒体人社会地位高低是显著影响传媒学子职业认同的两大因素。本文还针对当下传媒教育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职业认同;“部校共建”;传媒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