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英语言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逻辑语义关系有很多种,有些结构从字面理解似乎在逻辑和语义上讲不通,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反映了其组合的转喻思维。本文从转喻的角度,从认知的凸显性、配位选择性、经济性以及概念合成等方面对这些结构的形成和理解进行研究和阐述。
关键词:动宾结构 转喻机制 认知研究
一、引言
动宾结构是动词后面带宾语的结构,由动语与宾语构成,动语是宾语前的动词性成分,宾语是动语后边表客体事物的成分。无论汉语还是英语,动宾结构的词或词组极其丰富,动词与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更是多种多样。动词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带宾语是语言中的常见现象,其中“动词+受事宾语”为语法典型(prototype)。例如“打他”“see a movie”。但汉英语言中也存在大量的工具宾语、处所宾语、时间宾语、方式宾语、目的宾语、原因宾语、结果宾语等非典型宾语。不及物动词通常不带宾语,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存在带宾语的现象。如:
(1) 吃大碗、照镜子(工具)
吃风味一条街、睡上铺(处所)
我唱白天,他唱晚上、过春节(时间)
吃小灶、存定期(方式)
考博士、打扫卫生(目的)
避雨、我今天吃犒劳(原因)
建房、架桥、扎个洞(结果)
升国旗、跑马、斗蟋蟀(致使)
教大学生、挖土、想念亲友(对象)
在英语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非典型受事关系的动宾结构。如:
(2)smoke pipes,wipe the towel all over his face,struck his hand upon his knee(工具)
jump the fence,visit Shanghai(处所)
last five days,sleep the night(时间)
laugh her thanks,nod my approval(方式)
run a blockade,beat a retreat,run an errand (目的)
write an essay,paint a flower on the wall,dig a hole(结果)
dance the baby,walk their horses,fly a kite(致使)
pay the bus driver,benefit us all(对象)
sleep a peaceful sleep,die a heroic death(同源)
从逻辑和语义的角度看,这样的语言结构不合常理,动词和宾语的语义不能直接兼容。比如“吃风味一条街”,从语义上分析,及物动词“吃”所带的宾语应具有[+可食性]的语义特征,而“风味一条街”不具备[+可食性]的语义特征,与动词“吃”在语义上并不直接兼容匹配。同样,“喝公款”“laugh her thanks”中,“公款”是由纸制造的钱,是不能“喝”的,“thanks”是不能“laugh”的。这类结构有很强的熟语性,整个动宾结构意义的整体性很强,不能仅从字面意义的简单组合来理解。事实上,这类结构的生成都包含了转喻认知,理解时也需要转喻思维的参与,体现了人类认知上的凸显性、配位选择性、经济性和概念合成性。本文主要分析该类动宾结构与转喻的关系,并从转喻的角度对该结构的形成及认知机制进行阐释。
二、认知视角下的转喻
传统修辞学认为转喻(metonymy)是使用一种事物代替与它相关的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格。1980年,Lakoff &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里提出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人们对隐喻和转喻有了新的认识,转喻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心理语言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的关注。转喻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植根于人们的经验中,构成我们日常的思考和行动方式(Lakoff & Johnson,1980:37)。转喻本质上是一种参照点现象(reference point phenomena)(Langacker,1993),是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的一种形式,是在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型里的概念化过程,是在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现(conceptual mapping)。和隐喻不同,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的映射,源域往往是靶域中被凸显的部分或特征,和靶域之间是邻近(contiguity)或凸显(salient)关系。(赵艳芳,2001:115)
转喻机制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语言中,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语言现象。汉英语中常见的转喻形式主要有:
1.部分代整体
(3)这儿尽是新面孔;生手;刮脸;The coach is going to put some fresh legs in the game.
2.整体代部分
(4)他拿起电话,拨了她的号码(“电话”指“受话器”);He hit my arm.(“他”转喻“他的拳头”)
3.时间代发生的事件
(5)5.12是中国的灾难日;9.11 is a nightmare for New York.
4.地点代机构
(6)这是一则来自白宫的消息;Hollywood isn’t what it used to be.
5.工具代使用者
(7)他是出了名的铁算盘;The buses are on strike.
6.容器代内容
(8)他一口气喝了十瓶;Give me another glass. 7.作者代作品
(9)读点莎士比亚;She likes listening to Avril Lavigne in her spare time.
8.品牌代产品。
(10)我请你抽中华;She bought a Ford.
9.所在地代人、物。
(11)申办奥运会成功,整个北京都松了一口气;The whole town showed up.
以第一句为例,“新面孔”作为源域,转喻的目标域为“不熟悉的人”。“面孔”和“人”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两者之间构成邻近关系。有时我们要知道一个人长什么样,只要看其脸部就够了;而一旦我们看到的不是脸部而是其他部位,我们肯定会不满意。因为这种相邻性,“面孔” 便能快速激活对应的整体概念“人”,从而借“面孔”来转指“人”。同时,源域“新面孔”也是说话人要强调的话语内容,即这儿来了很多陌生人、新人。
三、转喻在动宾结构中的体现
如上所述,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关系或构词理据常常超越了传统语法所能解释的范围,要解释其生成和理解过程,则需运用转喻认知机制。转喻在动宾结构中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动词中的转喻
动词中使用转喻最常见的形式是以行为方式转喻整个行为过程。
“言语行为”是一个有结构的“行为脚本”(action scenario),一个行为由三部分组成:1.前段(BEFORE):指行为的准备阶段,它是行为的条件和动机;2.核心及结果段(CORE and its RESULT):这是行为的区别性特征,它可以表明行为的特点及成功完成一项行为的即时结果;3.后段(AFTER):指行为带来的预期(intended)或非预期(unintended)的后果(consequences)。行为脚本的段内存在着互为借代的关系,脚本内任何一部分都可根据交际的需要用于借代整个言语行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话语可激活言语行为脚本中的一个成分,但是由于脚本内诸成分之间存在着互为结构的关系,交际者可以在推理时以脚本中诸成分所指的概念为对象,行使概念转喻功能(李勇忠,2003)。也就是说每个行为脚本都可能包含若干个具体的行为方式,每个行为方式都可以称作行为脚本的一个构成部分。用具体的行为方式转喻整个动作本体,这样显得更为具体、形象。如:
(12)挤公交、跑生意、养病
(13)a.My mother is cooking potatoes.
b.I have graded hundreds of papers.
“上车、投硬币或(刷卡)、找座位、坐在座位上或(站立)、下车”等一系列具体的行为都包含在“乘公交”这个行为脚本之中。在车上有很多人的情况下,往往还会多出“挤”这个动作。但“挤”的受事应是人,而不是车,至于它为何能与“车”搭配,依据传统的语法难以得到满意的答案;这里可运用转喻认知机制来解释。以“挤”这个方式来代替整个“乘公交”的行为脚本,突出了车上的拥挤,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乘公交”这种经历的痛苦,从而使表意更为具体、形象。“养病”也是如此,但和“挤公交”不同的是:后者动宾之间是“动作方式+处所宾语”的关系,而前者是“动作目的+宾语”的关系。因为“养”实际上指代“治疗”,“治疗”是行为脚本,“养”是“治疗”的目的。用行为目的转喻动作本身,可凸显该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使人印象深刻;这种转喻形式反映了人们的认知需求,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同样,母亲做土豆包括洗、削皮(准备阶段)、切、入锅、炒、加调料(制作阶段)、出锅、入盘(完成阶段)。例(13)a中是用核心段来转喻整个动作过程。同样,评阅试卷包括阅读、检查、评分等过程,(13)b中用后阶段来转喻整个事件过程。
(二)宾语中的转喻
在动宾结构中,除动词中常用转喻外,宾语部分也常包含转喻。
1.事物整体转喻事物部分
洗头;吃大户;fill up the car;eat an apple
根据“格式塔理论”,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倾向于先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相同或相似的东西,或距离相近的事物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洗头”实质上是洗头发;“大户”转指大户人家的饭或粮食,属于整体代部分(或领属者代所有物)。“fill up the car”实际上是给车的油箱加油。
2.事物的部分转喻事物整体
如隔三秋;成为金领;We don’t hire longhairs; We don’t need a green hand.
部分代整体的模式较为常见,它的认知经验基础是:人体和其他事物都是由不同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因此突出整体特征的某个部分可用来指代整体。“三秋”是以秋季来指代一年;“金领”不仅是顶尖的技术高手,而且拥有决定白领命运的经营权,专指社会精英高度集中的阶层;“longhairs”转喻长长头发的人。
3.工具转喻使用者、动作或内容
洗凉水;照镜子;listen to mp3;watch TV
这类动宾结构中,宾语并不是动词的受事宾语,而是工具,分别表示“用凉水洗”“用镜子照人”“用mp3听里面的声音”“看电视机里播放的节目”。
4.地点转喻人或事物
吃食堂;吃饭店;教中学;睡下铺;We defeated White House.
传统语法认为,这里的宾语都是动作发生的地点,即“在食堂吃”“在中学教”“在下铺睡”等等。“在餐厅吃”“在家吃”也可以表达为“吃餐厅”“吃家”,显然,这有些牵强。这类短语是一种特殊的动宾组合结构,宾语代替的是该地点范围内的人或事物,而不应理解为只是动作发生的地点,如“吃食堂”“吃馆子”不一定就仅是在食堂、饭馆里吃。这类结构的出现同样是转喻机制作用的结果。 5.目的转喻内容
查字典;考博士;挤牛奶;打扫卫生;check the door
这一组中,宾语都是代表动作的目的。受事宾语不言而喻。
6.容器转喻内容
喝两碗;买一箱;拿三条;empty the bottle
在彼此都知道“喝”“买”“拿”“倒”的具体对象时,要强调的只是物体的数量或容器本身。
7.作者转喻作品
读鲁迅;听梅兰芳;She loves Van Gogh.
“鲁迅”“梅兰芳”“凡高”分别指代他们的文章、戏和油画。
8.产品商标品牌转喻产品
喝茅台;开奔驰;抽万宝路;吃肯德基;I have got a Ford.
“茅台”“奔驰”“万宝路”“肯德基”“Ford”都是商标名,分别指代该品牌的酒、汽车、香烟、快餐和汽车。这时人们要突出的是不同于其它品牌的产品。
9.其他
弹G调;写草书;收秋
“G调”“草书”都表示动作的方式;“收秋”中,“秋”代指“秋天农田里成熟的农作物”。
(三)动宾作为整体的转喻
动宾结构中除了动词及宾语中包含转喻外,动宾结构作为整体也存在转喻现象。如:
戴乌纱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捧铁饭碗;earn one’s bread and butter
动宾作为整体的转喻现象一般出现在习语中,“戴乌纱帽”一词,就有很深的转喻渊源。从宋朝开始,考取官职后,便要戴乌纱帽。因为乌纱帽是官位的象征,也就是说,“戴乌纱帽”是“当上官员”整个事件的一部分。如今,人们已习惯用这个习语来转喻取得官职。习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包含两个转喻:其一,“吃山、吃水”中的“山、水”转喻“靠山、水换来的粮食”;其二,整个习语则转喻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来发展经济。“铁饭碗”转喻为稳固的、永远不会失业的工作。“earn one’s bread and butter ”整体转喻维持生计。
四、动宾结构的转喻认知运作机制
(一)认知凸显性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的运用不完全是由语法规则制约的,而是由人的经验结构和认知方式决定的。Langacker(1993)提出了“认知凸显”的原则,认为转喻是一个“参照点”现象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phenomena)。Alac和Coulson(2004)指出,不同的转喻由“相对凸显”(relative salience)的认知原则提供理据。根据人们的认知经验,显著度高的事物很容易被大家注意到,并且能使人联想到显著度低的事物,即前者可以“激活”(activate)后者。也就是说,显著度高的事物是话语中凸显的成分,可以唤起显著度低的事物。事物显著度的差异有一些基本规律:一般情况下,整体比部分凸显,容器比内容显著,有生命的比无生命的显著,距离近的比距离远的显著等。同一认知场景的不同认知的凸显程度是造成动宾结构中转喻现象的主要原因。通常由转喻词语指定的实体作为一个参照点,为被描述的目标提供“心理可及”(mental access),并同时把听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目标上。(张辉,孙明智,2005)
(14)拿起电话
(15)empty the bottle
例(14)中的“电话”并不是指整个电话机,而是用整体替代了部分“电话机的听筒”。“电话”作为整体更为凸显,而且它可以很快地激活“听筒”这一部分的概念,这样就形成了“拿起电话”这个动宾结构中转喻的认知理解。例(15)中“empty the bottle”指的是“empty the water in the bottle”,因为“瓶子”相比其里面的内容而言更为显著,人们更容易理解具体的、外在的东西。“瓶子”能迅速激活目标域“水”这个含义,话语要凸显的不是源域,而是目标域,源域则是作为背景。动宾结构转喻中的凸显性是人们认知的一种机制,对其中的转喻是一个很好的解释。
(二)配位选择性
动宾结构在转喻中,会在组合过程中产生局域激活,而凸显出动词或名词相互关联的某一或几个语义特征,另一些语义特征则被抑制。于是在人脑中形成既有“背景”(ground)又有“凸显物”(salience)的“形象”(imagery )。不同的动词对同一个名词的语义特征会有影响。同样,名词特征会激活同一个动词的不同语义特征。如:
(16)盖锅、补锅
由于动词“盖”和“补”激活了名词“锅”的不同的语义成分,从而使转喻的所指不同。前者中的“锅”转指“锅盖”,是工具格;后者是受事格。因为“盖”的常规语义特征是“自上而下地遮掩”。由此义,我们可以知道与其组合的名词性成份中必然包含作为工具的“遮掩物”和作为受事的“被遮掩物”。而“补”的意义为“添加材料、修理破损的东西”,便决定了“补锅”中“锅”的语义。
(17)吃馆子
“吃馆子”这种语言现象出现,是由于动词语义的影响。动词“吃”的原型意义是“把食物经过咀嚼咽下去”。根据这个语义,我们最可能立刻联想到的完形宾语是“饭”,由此可以说,在动词“吃”的原型意义中已经隐含着“饭”这样一个完形概念。当我们说“在馆子里吃饭”时,作为背景的“饭”由于受动词“吃”的语义影响,其凸显程度并不明显。这时候,人们的认知视角就有可能转移到“馆子”这一概念上,使“馆子”在认知上得到了相对凸显,进而促使个体对句法结构进行重新选择和安排。而原来的背景由动词“吃”来激活,进而人们很快就可以理解“吃馆子”就是“在馆子里吃饭”。
(18)a.install the window (整个窗户)
b.paint the window (仅漆框架,而不会漆玻璃) c.break the window (仅指玻璃)
d.open the window (仅指可活动部分)
例(18)中的“window”与不同动词组合,相关的窗户的不同构件角色被激活,在该结构的转喻中能促进人们的理解。
实际上,每一动词后面可能带的宾语的角色类型有很多,每一类语义角色下的名词也很多。动宾结构的语义类型不由动词的常规特征决定,也不由名词的强特征决定,而是二者协同作用的结果。这就是所谓“配位选择”的认知模式。
(三)认知的经济性
追求“认知经济性”是人们言语交际过程的基本特征。Langacker(1977)认为,言语交际受相互竞争的“信息最大化原则”和“经济最大化原则”的支配。信息最大化原则要求说话人尽可能准确地传递最多信息,而经济最大化原则要求说话人尽可能简捷地传递信息。言语交际中,简洁性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而转喻的运用则有利于人们简洁、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人们运用转喻时总是无意识地遵循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汉英动宾结构中的转喻亦是如此。如:“洗凉水”实际上要表达“用凉水洗”,这使得语言更为简练,同时也不影响听话人的理解。“We don’t hire longhairs.”指的是“We don’t hire people with long hair.”这种转喻后的表达用更为简洁、形象的语言传达出说话人想传递的信息。动宾结构中的转喻思维是人们普遍的思维方式之一。转喻会激活人们相关的认知经验。“吃食堂”中的“食堂”使人立即感知到它指代的是“食堂里的饭菜”而不是“食堂”本身。所以,汉英动宾结构的转喻本质上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反映了人类语言对优化性和经济性的追求。在保持语言简洁、经济的基础上,扩充了此结构的语义含量。而语言的经济原则正是认知经济原则的外化和表现形式。
(四)概念合成
转喻在动宾结构中的运用还体现了概念合成(conceptual blending)的过程。概念整合作为一条重要的心理空间的认知操作,包括建立相互映现的心理空间网络,并以各种方式整合成新的空间。Fauconnier(1997:11)指出:“心理空间是局部结构,随着我们的思考和交谈而扩展,使得我们的话语和知识结构的细密切分成为可能。”汉英动宾结构在概念表征和语言产出的过程中都经历了概念合成的思维过程,即将相关的事件整合为一个复杂的事件,或将某一事件的若干相关因素整合在一起,使得所有意义体现在一个简短的结构里。如:
(19)dig a hole
(20)grade hundreds of papers
(21)排票
例(19)中动词“dig”包含了挖掘这一事件从开始到结束这一连续完整的过程中的全部信息,而由于“dig”与“hole”组合而将这个过程的完整信息概念合成到了挖的结果上。例(20)中“grade”整合了阅读试卷、改试卷、检查试卷及评分等动作要素,在这个动宾结构中把相关复杂的系列概念整合到评卷的结果上。例(21)“排票”整合的这个行为动作的几个要素:做了某件事,做事的方式,要达到的目的。而在“排票”这一转喻认知中把涉及到的动作要素整合到“排”这个方式上。这表明在人类思维过程中,有一种潜在的将概念结构进行合成的倾向或压力。
五、结语
语言的结构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类对世界的经验感知,语言的形成基于经验感知和主客互动,离不开人类的认知规律。汉英语言动宾结构中的转喻及其认知机制也离不开人们认知过程中的主观性及选择性。动宾结构作为汉英语中一种很普遍的语言现象,其形成和理解都体现了转喻思维,从而使得语言表达更为具体、形象、生动。
参考文献:
[1]Alac,M.and S.Coulson The Man,the Key, or the car: Who
or What Is Parked Out Back?[J].Cognitive Science Online,2004.Vol.2.21-34.
[2]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ngacker,R.W.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J].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4).
[4]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5]李勇忠.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国语言文学,2003,(4).
[6]张辉,孙明智.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J].外语
教学与研究,2005,(3).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李丹萍 杨廷君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关键词:动宾结构 转喻机制 认知研究
一、引言
动宾结构是动词后面带宾语的结构,由动语与宾语构成,动语是宾语前的动词性成分,宾语是动语后边表客体事物的成分。无论汉语还是英语,动宾结构的词或词组极其丰富,动词与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更是多种多样。动词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带宾语是语言中的常见现象,其中“动词+受事宾语”为语法典型(prototype)。例如“打他”“see a movie”。但汉英语言中也存在大量的工具宾语、处所宾语、时间宾语、方式宾语、目的宾语、原因宾语、结果宾语等非典型宾语。不及物动词通常不带宾语,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存在带宾语的现象。如:
(1) 吃大碗、照镜子(工具)
吃风味一条街、睡上铺(处所)
我唱白天,他唱晚上、过春节(时间)
吃小灶、存定期(方式)
考博士、打扫卫生(目的)
避雨、我今天吃犒劳(原因)
建房、架桥、扎个洞(结果)
升国旗、跑马、斗蟋蟀(致使)
教大学生、挖土、想念亲友(对象)
在英语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非典型受事关系的动宾结构。如:
(2)smoke pipes,wipe the towel all over his face,struck his hand upon his knee(工具)
jump the fence,visit Shanghai(处所)
last five days,sleep the night(时间)
laugh her thanks,nod my approval(方式)
run a blockade,beat a retreat,run an errand (目的)
write an essay,paint a flower on the wall,dig a hole(结果)
dance the baby,walk their horses,fly a kite(致使)
pay the bus driver,benefit us all(对象)
sleep a peaceful sleep,die a heroic death(同源)
从逻辑和语义的角度看,这样的语言结构不合常理,动词和宾语的语义不能直接兼容。比如“吃风味一条街”,从语义上分析,及物动词“吃”所带的宾语应具有[+可食性]的语义特征,而“风味一条街”不具备[+可食性]的语义特征,与动词“吃”在语义上并不直接兼容匹配。同样,“喝公款”“laugh her thanks”中,“公款”是由纸制造的钱,是不能“喝”的,“thanks”是不能“laugh”的。这类结构有很强的熟语性,整个动宾结构意义的整体性很强,不能仅从字面意义的简单组合来理解。事实上,这类结构的生成都包含了转喻认知,理解时也需要转喻思维的参与,体现了人类认知上的凸显性、配位选择性、经济性和概念合成性。本文主要分析该类动宾结构与转喻的关系,并从转喻的角度对该结构的形成及认知机制进行阐释。
二、认知视角下的转喻
传统修辞学认为转喻(metonymy)是使用一种事物代替与它相关的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格。1980年,Lakoff &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里提出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人们对隐喻和转喻有了新的认识,转喻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心理语言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的关注。转喻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植根于人们的经验中,构成我们日常的思考和行动方式(Lakoff & Johnson,1980:37)。转喻本质上是一种参照点现象(reference point phenomena)(Langacker,1993),是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的一种形式,是在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型里的概念化过程,是在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现(conceptual mapping)。和隐喻不同,转喻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的映射,源域往往是靶域中被凸显的部分或特征,和靶域之间是邻近(contiguity)或凸显(salient)关系。(赵艳芳,2001:115)
转喻机制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语言中,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语言现象。汉英语中常见的转喻形式主要有:
1.部分代整体
(3)这儿尽是新面孔;生手;刮脸;The coach is going to put some fresh legs in the game.
2.整体代部分
(4)他拿起电话,拨了她的号码(“电话”指“受话器”);He hit my arm.(“他”转喻“他的拳头”)
3.时间代发生的事件
(5)5.12是中国的灾难日;9.11 is a nightmare for New York.
4.地点代机构
(6)这是一则来自白宫的消息;Hollywood isn’t what it used to be.
5.工具代使用者
(7)他是出了名的铁算盘;The buses are on strike.
6.容器代内容
(8)他一口气喝了十瓶;Give me another glass. 7.作者代作品
(9)读点莎士比亚;She likes listening to Avril Lavigne in her spare time.
8.品牌代产品。
(10)我请你抽中华;She bought a Ford.
9.所在地代人、物。
(11)申办奥运会成功,整个北京都松了一口气;The whole town showed up.
以第一句为例,“新面孔”作为源域,转喻的目标域为“不熟悉的人”。“面孔”和“人”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两者之间构成邻近关系。有时我们要知道一个人长什么样,只要看其脸部就够了;而一旦我们看到的不是脸部而是其他部位,我们肯定会不满意。因为这种相邻性,“面孔” 便能快速激活对应的整体概念“人”,从而借“面孔”来转指“人”。同时,源域“新面孔”也是说话人要强调的话语内容,即这儿来了很多陌生人、新人。
三、转喻在动宾结构中的体现
如上所述,动宾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语义关系或构词理据常常超越了传统语法所能解释的范围,要解释其生成和理解过程,则需运用转喻认知机制。转喻在动宾结构中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动词中的转喻
动词中使用转喻最常见的形式是以行为方式转喻整个行为过程。
“言语行为”是一个有结构的“行为脚本”(action scenario),一个行为由三部分组成:1.前段(BEFORE):指行为的准备阶段,它是行为的条件和动机;2.核心及结果段(CORE and its RESULT):这是行为的区别性特征,它可以表明行为的特点及成功完成一项行为的即时结果;3.后段(AFTER):指行为带来的预期(intended)或非预期(unintended)的后果(consequences)。行为脚本的段内存在着互为借代的关系,脚本内任何一部分都可根据交际的需要用于借代整个言语行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话语可激活言语行为脚本中的一个成分,但是由于脚本内诸成分之间存在着互为结构的关系,交际者可以在推理时以脚本中诸成分所指的概念为对象,行使概念转喻功能(李勇忠,2003)。也就是说每个行为脚本都可能包含若干个具体的行为方式,每个行为方式都可以称作行为脚本的一个构成部分。用具体的行为方式转喻整个动作本体,这样显得更为具体、形象。如:
(12)挤公交、跑生意、养病
(13)a.My mother is cooking potatoes.
b.I have graded hundreds of papers.
“上车、投硬币或(刷卡)、找座位、坐在座位上或(站立)、下车”等一系列具体的行为都包含在“乘公交”这个行为脚本之中。在车上有很多人的情况下,往往还会多出“挤”这个动作。但“挤”的受事应是人,而不是车,至于它为何能与“车”搭配,依据传统的语法难以得到满意的答案;这里可运用转喻认知机制来解释。以“挤”这个方式来代替整个“乘公交”的行为脚本,突出了车上的拥挤,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乘公交”这种经历的痛苦,从而使表意更为具体、形象。“养病”也是如此,但和“挤公交”不同的是:后者动宾之间是“动作方式+处所宾语”的关系,而前者是“动作目的+宾语”的关系。因为“养”实际上指代“治疗”,“治疗”是行为脚本,“养”是“治疗”的目的。用行为目的转喻动作本身,可凸显该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使人印象深刻;这种转喻形式反映了人们的认知需求,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同样,母亲做土豆包括洗、削皮(准备阶段)、切、入锅、炒、加调料(制作阶段)、出锅、入盘(完成阶段)。例(13)a中是用核心段来转喻整个动作过程。同样,评阅试卷包括阅读、检查、评分等过程,(13)b中用后阶段来转喻整个事件过程。
(二)宾语中的转喻
在动宾结构中,除动词中常用转喻外,宾语部分也常包含转喻。
1.事物整体转喻事物部分
洗头;吃大户;fill up the car;eat an apple
根据“格式塔理论”,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倾向于先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相同或相似的东西,或距离相近的事物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洗头”实质上是洗头发;“大户”转指大户人家的饭或粮食,属于整体代部分(或领属者代所有物)。“fill up the car”实际上是给车的油箱加油。
2.事物的部分转喻事物整体
如隔三秋;成为金领;We don’t hire longhairs; We don’t need a green hand.
部分代整体的模式较为常见,它的认知经验基础是:人体和其他事物都是由不同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因此突出整体特征的某个部分可用来指代整体。“三秋”是以秋季来指代一年;“金领”不仅是顶尖的技术高手,而且拥有决定白领命运的经营权,专指社会精英高度集中的阶层;“longhairs”转喻长长头发的人。
3.工具转喻使用者、动作或内容
洗凉水;照镜子;listen to mp3;watch TV
这类动宾结构中,宾语并不是动词的受事宾语,而是工具,分别表示“用凉水洗”“用镜子照人”“用mp3听里面的声音”“看电视机里播放的节目”。
4.地点转喻人或事物
吃食堂;吃饭店;教中学;睡下铺;We defeated White House.
传统语法认为,这里的宾语都是动作发生的地点,即“在食堂吃”“在中学教”“在下铺睡”等等。“在餐厅吃”“在家吃”也可以表达为“吃餐厅”“吃家”,显然,这有些牵强。这类短语是一种特殊的动宾组合结构,宾语代替的是该地点范围内的人或事物,而不应理解为只是动作发生的地点,如“吃食堂”“吃馆子”不一定就仅是在食堂、饭馆里吃。这类结构的出现同样是转喻机制作用的结果。 5.目的转喻内容
查字典;考博士;挤牛奶;打扫卫生;check the door
这一组中,宾语都是代表动作的目的。受事宾语不言而喻。
6.容器转喻内容
喝两碗;买一箱;拿三条;empty the bottle
在彼此都知道“喝”“买”“拿”“倒”的具体对象时,要强调的只是物体的数量或容器本身。
7.作者转喻作品
读鲁迅;听梅兰芳;She loves Van Gogh.
“鲁迅”“梅兰芳”“凡高”分别指代他们的文章、戏和油画。
8.产品商标品牌转喻产品
喝茅台;开奔驰;抽万宝路;吃肯德基;I have got a Ford.
“茅台”“奔驰”“万宝路”“肯德基”“Ford”都是商标名,分别指代该品牌的酒、汽车、香烟、快餐和汽车。这时人们要突出的是不同于其它品牌的产品。
9.其他
弹G调;写草书;收秋
“G调”“草书”都表示动作的方式;“收秋”中,“秋”代指“秋天农田里成熟的农作物”。
(三)动宾作为整体的转喻
动宾结构中除了动词及宾语中包含转喻外,动宾结构作为整体也存在转喻现象。如:
戴乌纱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捧铁饭碗;earn one’s bread and butter
动宾作为整体的转喻现象一般出现在习语中,“戴乌纱帽”一词,就有很深的转喻渊源。从宋朝开始,考取官职后,便要戴乌纱帽。因为乌纱帽是官位的象征,也就是说,“戴乌纱帽”是“当上官员”整个事件的一部分。如今,人们已习惯用这个习语来转喻取得官职。习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包含两个转喻:其一,“吃山、吃水”中的“山、水”转喻“靠山、水换来的粮食”;其二,整个习语则转喻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来发展经济。“铁饭碗”转喻为稳固的、永远不会失业的工作。“earn one’s bread and butter ”整体转喻维持生计。
四、动宾结构的转喻认知运作机制
(一)认知凸显性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的运用不完全是由语法规则制约的,而是由人的经验结构和认知方式决定的。Langacker(1993)提出了“认知凸显”的原则,认为转喻是一个“参照点”现象 (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 phenomena)。Alac和Coulson(2004)指出,不同的转喻由“相对凸显”(relative salience)的认知原则提供理据。根据人们的认知经验,显著度高的事物很容易被大家注意到,并且能使人联想到显著度低的事物,即前者可以“激活”(activate)后者。也就是说,显著度高的事物是话语中凸显的成分,可以唤起显著度低的事物。事物显著度的差异有一些基本规律:一般情况下,整体比部分凸显,容器比内容显著,有生命的比无生命的显著,距离近的比距离远的显著等。同一认知场景的不同认知的凸显程度是造成动宾结构中转喻现象的主要原因。通常由转喻词语指定的实体作为一个参照点,为被描述的目标提供“心理可及”(mental access),并同时把听读者的注意力引导到目标上。(张辉,孙明智,2005)
(14)拿起电话
(15)empty the bottle
例(14)中的“电话”并不是指整个电话机,而是用整体替代了部分“电话机的听筒”。“电话”作为整体更为凸显,而且它可以很快地激活“听筒”这一部分的概念,这样就形成了“拿起电话”这个动宾结构中转喻的认知理解。例(15)中“empty the bottle”指的是“empty the water in the bottle”,因为“瓶子”相比其里面的内容而言更为显著,人们更容易理解具体的、外在的东西。“瓶子”能迅速激活目标域“水”这个含义,话语要凸显的不是源域,而是目标域,源域则是作为背景。动宾结构转喻中的凸显性是人们认知的一种机制,对其中的转喻是一个很好的解释。
(二)配位选择性
动宾结构在转喻中,会在组合过程中产生局域激活,而凸显出动词或名词相互关联的某一或几个语义特征,另一些语义特征则被抑制。于是在人脑中形成既有“背景”(ground)又有“凸显物”(salience)的“形象”(imagery )。不同的动词对同一个名词的语义特征会有影响。同样,名词特征会激活同一个动词的不同语义特征。如:
(16)盖锅、补锅
由于动词“盖”和“补”激活了名词“锅”的不同的语义成分,从而使转喻的所指不同。前者中的“锅”转指“锅盖”,是工具格;后者是受事格。因为“盖”的常规语义特征是“自上而下地遮掩”。由此义,我们可以知道与其组合的名词性成份中必然包含作为工具的“遮掩物”和作为受事的“被遮掩物”。而“补”的意义为“添加材料、修理破损的东西”,便决定了“补锅”中“锅”的语义。
(17)吃馆子
“吃馆子”这种语言现象出现,是由于动词语义的影响。动词“吃”的原型意义是“把食物经过咀嚼咽下去”。根据这个语义,我们最可能立刻联想到的完形宾语是“饭”,由此可以说,在动词“吃”的原型意义中已经隐含着“饭”这样一个完形概念。当我们说“在馆子里吃饭”时,作为背景的“饭”由于受动词“吃”的语义影响,其凸显程度并不明显。这时候,人们的认知视角就有可能转移到“馆子”这一概念上,使“馆子”在认知上得到了相对凸显,进而促使个体对句法结构进行重新选择和安排。而原来的背景由动词“吃”来激活,进而人们很快就可以理解“吃馆子”就是“在馆子里吃饭”。
(18)a.install the window (整个窗户)
b.paint the window (仅漆框架,而不会漆玻璃) c.break the window (仅指玻璃)
d.open the window (仅指可活动部分)
例(18)中的“window”与不同动词组合,相关的窗户的不同构件角色被激活,在该结构的转喻中能促进人们的理解。
实际上,每一动词后面可能带的宾语的角色类型有很多,每一类语义角色下的名词也很多。动宾结构的语义类型不由动词的常规特征决定,也不由名词的强特征决定,而是二者协同作用的结果。这就是所谓“配位选择”的认知模式。
(三)认知的经济性
追求“认知经济性”是人们言语交际过程的基本特征。Langacker(1977)认为,言语交际受相互竞争的“信息最大化原则”和“经济最大化原则”的支配。信息最大化原则要求说话人尽可能准确地传递最多信息,而经济最大化原则要求说话人尽可能简捷地传递信息。言语交际中,简洁性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之一,而转喻的运用则有利于人们简洁、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人们运用转喻时总是无意识地遵循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汉英动宾结构中的转喻亦是如此。如:“洗凉水”实际上要表达“用凉水洗”,这使得语言更为简练,同时也不影响听话人的理解。“We don’t hire longhairs.”指的是“We don’t hire people with long hair.”这种转喻后的表达用更为简洁、形象的语言传达出说话人想传递的信息。动宾结构中的转喻思维是人们普遍的思维方式之一。转喻会激活人们相关的认知经验。“吃食堂”中的“食堂”使人立即感知到它指代的是“食堂里的饭菜”而不是“食堂”本身。所以,汉英动宾结构的转喻本质上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反映了人类语言对优化性和经济性的追求。在保持语言简洁、经济的基础上,扩充了此结构的语义含量。而语言的经济原则正是认知经济原则的外化和表现形式。
(四)概念合成
转喻在动宾结构中的运用还体现了概念合成(conceptual blending)的过程。概念整合作为一条重要的心理空间的认知操作,包括建立相互映现的心理空间网络,并以各种方式整合成新的空间。Fauconnier(1997:11)指出:“心理空间是局部结构,随着我们的思考和交谈而扩展,使得我们的话语和知识结构的细密切分成为可能。”汉英动宾结构在概念表征和语言产出的过程中都经历了概念合成的思维过程,即将相关的事件整合为一个复杂的事件,或将某一事件的若干相关因素整合在一起,使得所有意义体现在一个简短的结构里。如:
(19)dig a hole
(20)grade hundreds of papers
(21)排票
例(19)中动词“dig”包含了挖掘这一事件从开始到结束这一连续完整的过程中的全部信息,而由于“dig”与“hole”组合而将这个过程的完整信息概念合成到了挖的结果上。例(20)中“grade”整合了阅读试卷、改试卷、检查试卷及评分等动作要素,在这个动宾结构中把相关复杂的系列概念整合到评卷的结果上。例(21)“排票”整合的这个行为动作的几个要素:做了某件事,做事的方式,要达到的目的。而在“排票”这一转喻认知中把涉及到的动作要素整合到“排”这个方式上。这表明在人类思维过程中,有一种潜在的将概念结构进行合成的倾向或压力。
五、结语
语言的结构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类对世界的经验感知,语言的形成基于经验感知和主客互动,离不开人类的认知规律。汉英语言动宾结构中的转喻及其认知机制也离不开人们认知过程中的主观性及选择性。动宾结构作为汉英语中一种很普遍的语言现象,其形成和理解都体现了转喻思维,从而使得语言表达更为具体、形象、生动。
参考文献:
[1]Alac,M.and S.Coulson The Man,the Key, or the car: Who
or What Is Parked Out Back?[J].Cognitive Science Online,2004.Vol.2.21-34.
[2]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ngacker,R.W.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J].
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4).
[4]Fauconnier,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5]李勇忠.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J].外国语言文学,2003,(4).
[6]张辉,孙明智.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J].外语
教学与研究,2005,(3).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李丹萍 杨廷君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