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机械专业的课程中,有一门至关重要的课,它就是机械制图。它是工程界的语言,也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根据教育学理论:学生在学习时,浓厚的兴趣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在厌烦的情绪下,学习的效率较低。所以,教学应具备一定的方法和艺术,特别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制图课较抽象,若将理论教学与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相结合,就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充分利用实物和直观教具
机械制图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如果教师上课单单是“纸上谈兵,黑板上开机器”,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听课效率低下,由此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把抽象的书本知识演变成可以观察、可能触摸的知识,会大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所以,在课堂上应尽量利用现有的制图模型、挂图等教具。条件欠缺的学校,教师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不太复杂的教具。有模型的教学,课堂效果定然优于抽象的理论讲授。例如,讲解截交线、相贯线概念,事先可取一段圆柱形木料,从中间沿45°方向锯开,讲课时,在据口处插一硬纸,可形象理解为截切平面,当将硬纸抽出,取其中一半圆柱形木料,并将斜面四周涂色,即可正确讲解截交线的概念。如将两半圆柱形木料重新拼凑,即可正确讲解相贯线的概念,而且学生一看就能直观地反映截交线或相贯线的形状,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灵活应用比较法
在制图教学中,许多基本概念及作图方法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制图教学中,有锥度和斜度的对比,有点、线、面投影特性的对比,有零件照片、轴测图、三视图、零件图的对比,有剖视和剖面的对比,有装配图和零件图的对比等。若能加以比较,对巩固已学内容,掌握新知识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当讲解斜剖视,可引导学生与已学过的斜视图比较,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均以投影面垂直面为辅助投影面,且投影对象均为机件倾斜结构的共性,而其区别则是一个表达倾斜部分的外形结构,另一个则表达倾斜部分的内部形状。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对新旧概念及作图方法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始终是制图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空间想象力它不仅是以过去感知过的、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形象作为记忆的原材料的再重现,同时也是对已有表象进行有目的的加工、改造、抽象、概括、间接的思维过程,直至反映出事物表象内在联系的必然性和规律,最后确定某一创新的形象。这就说明,空间想象力愈强其创新能力相应增强。
空间想象和思维大都是在必须探索其解决办法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也是受人的需要所推动的。在制图教学中就是要通过投影图、运动联系、空间形体的转换过程体现出来。这些过程本身都是在人的大脑中显现,经综合、发展形成的。运用动态思维,精心设立问题情境,建立大胆想象心态,锻炼和掌握符合思维规律的思想方法,从而科学地、正确地、迅速地实现“形”与“体”的转换。
例如:线面分析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常用的方法。按此方法讲解图形上的每条“线”时,常被表述为轮廓、面形投影、重影、积聚。这样表述的结果,往往使得本来较抽象的“线”,仍然停留在线面的概念上。如果改用动态的表述方法(如使用切割、迭加、提位、贴合、抽出等术语)描述形成形体局部结构的“线”,这就容易使学生明快地建立起深刻的空间形象。同样,零件图、装配图可从结构、原理、加工方法等诸因素相联系的表象中,概括、综合出最后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空间工艺形象。
四、坚持引导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学习中,学生由“疑”到“悟”,无限循环往复。每次循环都螺旋式地上升一个层次。教师的主导,就是要引导学生由不会发问到会发问,由提出一般性问题到提出经过自己思考的有质量的问题,并由此逐步培养出一种探究的氛围和学风。例如:在讲授剖视这一章节时,可首先用幻灯投影映出一个内部形状较复杂(含孔和槽)的机件。要求学生画出该机件的三视图。结果学生们画出的三视图上出现虚线较多、虚实交叉重叠的现象,视图尺寸也很难标出。这时有些学生发问:遇到这样内部形状较复杂的机件该如何把它的内部结构表达清楚呢?这时就可结合投影画面介绍剖视这一内容。当学生学完这一章后,又有学生提问:全剖视图和半剖视图有什么区别?一个机件用全剖视图表达后,能否再用半剖视图表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结合投影画面进行分析、讲解,课堂学习气氛热烈,学习效果也很好。
总之,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论是教学手段的改进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实际与《机械制图》课的教学特点和要求,努力探索适合学生特点同时又能达到本学科教学目的、要求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使《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充分利用实物和直观教具
机械制图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如果教师上课单单是“纸上谈兵,黑板上开机器”,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听课效率低下,由此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把抽象的书本知识演变成可以观察、可能触摸的知识,会大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所以,在课堂上应尽量利用现有的制图模型、挂图等教具。条件欠缺的学校,教师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不太复杂的教具。有模型的教学,课堂效果定然优于抽象的理论讲授。例如,讲解截交线、相贯线概念,事先可取一段圆柱形木料,从中间沿45°方向锯开,讲课时,在据口处插一硬纸,可形象理解为截切平面,当将硬纸抽出,取其中一半圆柱形木料,并将斜面四周涂色,即可正确讲解截交线的概念。如将两半圆柱形木料重新拼凑,即可正确讲解相贯线的概念,而且学生一看就能直观地反映截交线或相贯线的形状,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灵活应用比较法
在制图教学中,许多基本概念及作图方法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在制图教学中,有锥度和斜度的对比,有点、线、面投影特性的对比,有零件照片、轴测图、三视图、零件图的对比,有剖视和剖面的对比,有装配图和零件图的对比等。若能加以比较,对巩固已学内容,掌握新知识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当讲解斜剖视,可引导学生与已学过的斜视图比较,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均以投影面垂直面为辅助投影面,且投影对象均为机件倾斜结构的共性,而其区别则是一个表达倾斜部分的外形结构,另一个则表达倾斜部分的内部形状。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对新旧概念及作图方法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始终是制图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空间想象力它不仅是以过去感知过的、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形象作为记忆的原材料的再重现,同时也是对已有表象进行有目的的加工、改造、抽象、概括、间接的思维过程,直至反映出事物表象内在联系的必然性和规律,最后确定某一创新的形象。这就说明,空间想象力愈强其创新能力相应增强。
空间想象和思维大都是在必须探索其解决办法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也是受人的需要所推动的。在制图教学中就是要通过投影图、运动联系、空间形体的转换过程体现出来。这些过程本身都是在人的大脑中显现,经综合、发展形成的。运用动态思维,精心设立问题情境,建立大胆想象心态,锻炼和掌握符合思维规律的思想方法,从而科学地、正确地、迅速地实现“形”与“体”的转换。
例如:线面分析是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常用的方法。按此方法讲解图形上的每条“线”时,常被表述为轮廓、面形投影、重影、积聚。这样表述的结果,往往使得本来较抽象的“线”,仍然停留在线面的概念上。如果改用动态的表述方法(如使用切割、迭加、提位、贴合、抽出等术语)描述形成形体局部结构的“线”,这就容易使学生明快地建立起深刻的空间形象。同样,零件图、装配图可从结构、原理、加工方法等诸因素相联系的表象中,概括、综合出最后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空间工艺形象。
四、坚持引导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学习中,学生由“疑”到“悟”,无限循环往复。每次循环都螺旋式地上升一个层次。教师的主导,就是要引导学生由不会发问到会发问,由提出一般性问题到提出经过自己思考的有质量的问题,并由此逐步培养出一种探究的氛围和学风。例如:在讲授剖视这一章节时,可首先用幻灯投影映出一个内部形状较复杂(含孔和槽)的机件。要求学生画出该机件的三视图。结果学生们画出的三视图上出现虚线较多、虚实交叉重叠的现象,视图尺寸也很难标出。这时有些学生发问:遇到这样内部形状较复杂的机件该如何把它的内部结构表达清楚呢?这时就可结合投影画面介绍剖视这一内容。当学生学完这一章后,又有学生提问:全剖视图和半剖视图有什么区别?一个机件用全剖视图表达后,能否再用半剖视图表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结合投影画面进行分析、讲解,课堂学习气氛热烈,学习效果也很好。
总之,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论是教学手段的改进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生实际与《机械制图》课的教学特点和要求,努力探索适合学生特点同时又能达到本学科教学目的、要求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使《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步入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