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灵活运用以下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挂图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或者难点而绘制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生物模型和实物标本,以及幻灯、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二、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
2.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难点及解决的方法。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或者印发观察提纲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易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要掌握与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对生物现象的观察仅使用感官是不够的,往往要借助于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如动植物细胞、组织及微生物等一些微小的结构,必须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才能看见,观察时还要将标本做成装片(或切片);若要使观察的结构清晰可辨,则要将标本染色;有些标本需要长期观察,则要制成蜡叶标本或者浸制标本;观察动物的内部结构首先要进行解剖。因此,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运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及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让他们做到:一要懂得用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规范操作;三要爱护各种观察工具。
4.要加强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三、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可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进行野外观察。学生在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中,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进行杂交实验、组织培养、生态调查等,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不仅能大大地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能培养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都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而将观察目的弃之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察目的进行观察。
其次,观察要有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观察记录、绘制生物图以及对生物对象描述时,一定要符合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最后,观察要有兴趣。兴趣是观察的挚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有趣的生命现象,开展课外活动,进行野外考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学生往往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表现在生物观察中。当观察成功时,他们就兴趣盎然;反之,则兴味索然。在观察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观察获得成功,以增进他们的观察兴趣。
另外,传统的观察实验往往是验证性的,学生只是按规定的步骤进行预期的观察。在观察活动中,涉及“学生主体”的内容不多,对求知欲强的学生来讲,观察兴趣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将学生作为主体,用探索式的方法,设疑引导观察,让学生在解疑中获得成功,就会使学生的观察兴趣大增。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灵活运用以下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挂图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或者难点而绘制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生物模型和实物标本,以及幻灯、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二、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
2.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难点及解决的方法。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或者印发观察提纲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易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要掌握与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对生物现象的观察仅使用感官是不够的,往往要借助于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如动植物细胞、组织及微生物等一些微小的结构,必须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才能看见,观察时还要将标本做成装片(或切片);若要使观察的结构清晰可辨,则要将标本染色;有些标本需要长期观察,则要制成蜡叶标本或者浸制标本;观察动物的内部结构首先要进行解剖。因此,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运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及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让他们做到:一要懂得用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规范操作;三要爱护各种观察工具。
4.要加强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三、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可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进行野外观察。学生在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中,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进行杂交实验、组织培养、生态调查等,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不仅能大大地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能培养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都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而将观察目的弃之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察目的进行观察。
其次,观察要有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观察记录、绘制生物图以及对生物对象描述时,一定要符合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最后,观察要有兴趣。兴趣是观察的挚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有趣的生命现象,开展课外活动,进行野外考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学生往往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表现在生物观察中。当观察成功时,他们就兴趣盎然;反之,则兴味索然。在观察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观察获得成功,以增进他们的观察兴趣。
另外,传统的观察实验往往是验证性的,学生只是按规定的步骤进行预期的观察。在观察活动中,涉及“学生主体”的内容不多,对求知欲强的学生来讲,观察兴趣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将学生作为主体,用探索式的方法,设疑引导观察,让学生在解疑中获得成功,就会使学生的观察兴趣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