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有句名言:“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看上去商业氛围并不浓厚的国内基金行业,2012年似乎也一脚踏入德鲁克设定的场景——不同基金公司之间的竞争,已不局限于拼产品,在商业模式的“血拼”中,基金公司同样角逐激烈。
随着年中哨响,基金行业的最新资产管理规模数据浮出水面。从行业角度看,目前基金行业资产管理总规模达到2.36万亿元,较去年末的2.11万亿元有所提升。微升的行业规模变迁中,哪些公司从中谋求了最大的“利益”?
《投资者报》注意到,以汇添富和富国两家基金公司为代表,两种不同扩张规模的商业模式,在上半年均获得高歌猛进,并助两公司晋身行业“第一军团”——资产管理规模前十。由于两者的强势介入,也让上半年“第一军团”发生了惨烈的洗牌。
两类商业模式同台竞技
上半年沪指以微涨1.18%落幕,根据银河证券数据统计,剔除联接基金重复计算部分,华夏、嘉实、易方达分别以1997亿元、1579亿元、1561亿元的基金资产规模蝉联前三甲,座次与去年末没有发生变化。
从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股票投资主动管理能力看,截至6月30日,嘉实以8.85%的算术平均股票投资主动管理收益率在64家基金公司居第5名,整体业绩表现领衔规模前三甲公司;规模千亿以上的大型基金公司中,仅有嘉实和规模排名第5的广发两家,整体表现进入股票投资能力排行榜前十。
《投资者报》注意到,受益于投资能力攀升,广发超越博时首次进入规模前5名,博时列第6席,华安仍然处于第7位。
5至10名的基金公司排名洗牌剧烈。去年末分别排名第13和第11位的汇添富和富国,一跃晋身前十,以798.87亿和708.58亿的规模水平分别排名第8和第9位。
在这背后,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规模扩张模式,同台竞技。
创新产品的IPO(“新基金发行”)无疑是上半年基金规模大扩张的主要利器。以规模分列第七和第八的华安、汇添富两家公司为例,两家公司上半年同时获批短期理财基金,从发行结果来看,超预期火爆。
其中汇添富30天理财、华安月月鑫两只基金首发总额超过400亿元,而在后续基金中,华安季季鑫、华安双月鑫首发规模分别超过50亿元,汇添富60天理财基金首募规模则在160亿元。凭借创新产品的不俗表现,汇添富上半年实现净申购280亿份。
出乎意料的是,被多数基金公司并不看好的“持续销售”策略,成为少数基金公司规模扩张的独门武器。典型如富国,上半年实现净申购75亿份,其中老基金持续销售的增量为63亿份。稳定的持续销售,使得富国不仅一举重返前十,还占据了行业第九的有利地形,令不少市场人士大跌眼镜。
持续销售成富国独门武器
持续销售如何实现规模跃升?
进一步对富国持续营销的模式分析可见,债券类产品的净申购,是其上半年规模扩张的重点。其中,最典型者莫过于富国产业债。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中,191只次新基金中有62只净申购,129只净赎回,净赎回的基金数量比例达到了67.54%。其中,净申购率最高的是富国产业债,净申购超过14倍,净申购率为1407.39%。今年以来,富国产业债净申购达28.35亿份。
富国产业债成立于去年12月5日,当时发行总规模为2.78亿元,短短半年时间,最新规模就扩张到41.93亿元,净申购超14倍。作为一只纯债型基金,这一产品主要投资于信用债中除城投之外的品种,按季度分红,并设置了相对较高的短期赎回费,以规避信用债投资中的流动性管理风险。
此外,富国天丰债券上半年间净申购逾14亿,富国天盈A净申购10亿份;富国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亦实现净申购18亿份。
多只产品获巨量净申购,离不开较好的业绩表现。Wind资讯数据显示,富国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上半年以9.66%的涨幅,列指数增强型基金第一名,富国沪深300以8.68%的收益率,居次席;富国产业债以7.82%的收益率列纯债基金收益率第一名,并实现了按季度分红;富国天瑞凭借17.5%的收益率,列混合型基金第一名。
另一方面,在人气低迷、产品繁多的基金市场上,“酒香也怕巷子深”,单靠业绩就能轻松实现天量申购的想法,显然太天真了。据业内人士透露,与IPO的高激励相比,持续销售费用不高,要靠这一策略来拉动规模,实为不易。
《投资者报》从富国基金了解到,该公司自2011年起就逐步将市场策略从IPO向持续销售转型。“不论市场如何变化,基金公司的终极目标是为投资人赚钱。”富国基金表示,“将业绩优秀、历经时间检验的老基金推荐给投资人,应该是大势所趋。”
作为向持续销售导向的一个有力支撑,富国基金对中台和前台资源进行了积极整合。该公司自2012年起,根据基金业绩表现和市场状况,每月构建重点基金池,深入挖掘产品卖点,并为这些产品找到合适的销售渠道和以及合适的投资人。
富国基金强调:“我们期望能在合适的时机,通过合适的渠道,将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持有人,并最终实现收益。”
看上去商业氛围并不浓厚的国内基金行业,2012年似乎也一脚踏入德鲁克设定的场景——不同基金公司之间的竞争,已不局限于拼产品,在商业模式的“血拼”中,基金公司同样角逐激烈。
随着年中哨响,基金行业的最新资产管理规模数据浮出水面。从行业角度看,目前基金行业资产管理总规模达到2.36万亿元,较去年末的2.11万亿元有所提升。微升的行业规模变迁中,哪些公司从中谋求了最大的“利益”?
《投资者报》注意到,以汇添富和富国两家基金公司为代表,两种不同扩张规模的商业模式,在上半年均获得高歌猛进,并助两公司晋身行业“第一军团”——资产管理规模前十。由于两者的强势介入,也让上半年“第一军团”发生了惨烈的洗牌。
两类商业模式同台竞技
上半年沪指以微涨1.18%落幕,根据银河证券数据统计,剔除联接基金重复计算部分,华夏、嘉实、易方达分别以1997亿元、1579亿元、1561亿元的基金资产规模蝉联前三甲,座次与去年末没有发生变化。
从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股票投资主动管理能力看,截至6月30日,嘉实以8.85%的算术平均股票投资主动管理收益率在64家基金公司居第5名,整体业绩表现领衔规模前三甲公司;规模千亿以上的大型基金公司中,仅有嘉实和规模排名第5的广发两家,整体表现进入股票投资能力排行榜前十。
《投资者报》注意到,受益于投资能力攀升,广发超越博时首次进入规模前5名,博时列第6席,华安仍然处于第7位。
5至10名的基金公司排名洗牌剧烈。去年末分别排名第13和第11位的汇添富和富国,一跃晋身前十,以798.87亿和708.58亿的规模水平分别排名第8和第9位。
在这背后,两种风格完全不同的规模扩张模式,同台竞技。
创新产品的IPO(“新基金发行”)无疑是上半年基金规模大扩张的主要利器。以规模分列第七和第八的华安、汇添富两家公司为例,两家公司上半年同时获批短期理财基金,从发行结果来看,超预期火爆。
其中汇添富30天理财、华安月月鑫两只基金首发总额超过400亿元,而在后续基金中,华安季季鑫、华安双月鑫首发规模分别超过50亿元,汇添富60天理财基金首募规模则在160亿元。凭借创新产品的不俗表现,汇添富上半年实现净申购280亿份。
出乎意料的是,被多数基金公司并不看好的“持续销售”策略,成为少数基金公司规模扩张的独门武器。典型如富国,上半年实现净申购75亿份,其中老基金持续销售的增量为63亿份。稳定的持续销售,使得富国不仅一举重返前十,还占据了行业第九的有利地形,令不少市场人士大跌眼镜。
持续销售成富国独门武器
持续销售如何实现规模跃升?
进一步对富国持续营销的模式分析可见,债券类产品的净申购,是其上半年规模扩张的重点。其中,最典型者莫过于富国产业债。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中,191只次新基金中有62只净申购,129只净赎回,净赎回的基金数量比例达到了67.54%。其中,净申购率最高的是富国产业债,净申购超过14倍,净申购率为1407.39%。今年以来,富国产业债净申购达28.35亿份。
富国产业债成立于去年12月5日,当时发行总规模为2.78亿元,短短半年时间,最新规模就扩张到41.93亿元,净申购超14倍。作为一只纯债型基金,这一产品主要投资于信用债中除城投之外的品种,按季度分红,并设置了相对较高的短期赎回费,以规避信用债投资中的流动性管理风险。
此外,富国天丰债券上半年间净申购逾14亿,富国天盈A净申购10亿份;富国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亦实现净申购18亿份。
多只产品获巨量净申购,离不开较好的业绩表现。Wind资讯数据显示,富国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上半年以9.66%的涨幅,列指数增强型基金第一名,富国沪深300以8.68%的收益率,居次席;富国产业债以7.82%的收益率列纯债基金收益率第一名,并实现了按季度分红;富国天瑞凭借17.5%的收益率,列混合型基金第一名。
另一方面,在人气低迷、产品繁多的基金市场上,“酒香也怕巷子深”,单靠业绩就能轻松实现天量申购的想法,显然太天真了。据业内人士透露,与IPO的高激励相比,持续销售费用不高,要靠这一策略来拉动规模,实为不易。
《投资者报》从富国基金了解到,该公司自2011年起就逐步将市场策略从IPO向持续销售转型。“不论市场如何变化,基金公司的终极目标是为投资人赚钱。”富国基金表示,“将业绩优秀、历经时间检验的老基金推荐给投资人,应该是大势所趋。”
作为向持续销售导向的一个有力支撑,富国基金对中台和前台资源进行了积极整合。该公司自2012年起,根据基金业绩表现和市场状况,每月构建重点基金池,深入挖掘产品卖点,并为这些产品找到合适的销售渠道和以及合适的投资人。
富国基金强调:“我们期望能在合适的时机,通过合适的渠道,将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持有人,并最终实现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