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拉扎勒斯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话,就可以激起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所以要使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有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数学教学中的激趣“四法”.
一、以直观图像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直观激趣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我有效地借助于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当学生的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24时记时法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扫进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上钟面,让学生能直观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所收效果可想而知.
二、示“错”激趣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我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6-36÷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36-36”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36-36÷3=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便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情绪高涨,课堂气氛立刻被调动起来,我马上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才正确呢?我们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后,就会知道答案了.”接着开始讲授新课.这节课自我感觉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
三、赏识激趣
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小学生更是如此.课堂上,我常把学生当作朋友来看待,对他们热情关心,循循善诱,并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这些话语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这些激励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了对表扬目标的努力追求,从而主动地端正学习的态度.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便说:“你肯定行,再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如遇到沉默寡言、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我更是一次又一次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一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一听.”“真不错!声音稍微响亮一些,同学们就听到了.”“老师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啊!”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自然会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四、留“味”激趣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课堂结束时能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来设置悬念,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的下课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或毫米来计量惠州到广州的路程,你觉得怎么样?”学生答:“不好量,太长了.”此时,教师设置悬念:“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只要我们善于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根据学生不同情况,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一定会水到渠成,绽开美丽的“教学之花”.
责任编辑 罗峰
一、以直观图像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直观激趣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我有效地借助于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当学生的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24时记时法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扫进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上钟面,让学生能直观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所收效果可想而知.
二、示“错”激趣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我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6-36÷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36-36”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36-36÷3=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便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情绪高涨,课堂气氛立刻被调动起来,我马上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才正确呢?我们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后,就会知道答案了.”接着开始讲授新课.这节课自我感觉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
三、赏识激趣
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小学生更是如此.课堂上,我常把学生当作朋友来看待,对他们热情关心,循循善诱,并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这些话语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这些激励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了对表扬目标的努力追求,从而主动地端正学习的态度.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便说:“你肯定行,再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如遇到沉默寡言、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我更是一次又一次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一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一听.”“真不错!声音稍微响亮一些,同学们就听到了.”“老师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啊!”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自然会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四、留“味”激趣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课堂结束时能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来设置悬念,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的下课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或毫米来计量惠州到广州的路程,你觉得怎么样?”学生答:“不好量,太长了.”此时,教师设置悬念:“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只要我们善于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根据学生不同情况,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一定会水到渠成,绽开美丽的“教学之花”.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