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6172在肥东县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742578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优质小麦新品种邯6172的特征特性以及在肥东的种植表现,提出邯6172配套栽培技术要点,从而为该小麦品种的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邯6172;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邯6172是由河北省邯郸市农科院最新育成的冬小麦品种,并通过国家审定和安徽省审定。笔者于2006年引进肥东示范种植,面积300hm2,2007年面积扩大到2 600hm2。经2a的示范种植,该品种表现出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综合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1特征特性
  
  邯6172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232~239d,幼苗半匍匐,根系发达,苗期生长稳健,起身拔节后长势壮,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麦脚干净利落。株高75~80cm,株型紧凑,剑叶上举,茎秆弹性好,抗倒力强。长芒、白粒、硬质。有效穗数645万穗/hm2左右,穗粒数35粒,千粒重43g,灌浆快,落黄极好。
  经检测,邯6172含蛋白质13.84%,湿面筋30.4%,沉降值27.9mL,稳定时间3.3min,达优质中筋麦标准。
  一般产量7 500~8 250kg/hm2,最高产量达9 351kg/hm2。接种鉴定,条锈、秆锈免疫,慢叶锈,中抗白粉病、纹枯病,高抗叶枯病,赤霉病发病率低,耐病性强。该品种抗倒、抗干热风、抗旱节水性好,抗高温逼熟,综合性抗突出。群体自身调节能力强,能够适应整个黄淮麦区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
  
  2在肥东的产量表现
  
  2006年引进肥东示范种植,总面积300hm2,其中20hm2以上连片的示范片6个,其他分散于全县各地,形成星罗棋布的示范网点。6个示范片一般产量7 050kg/hm2左右,平均6 997.5kg/hm2,高产田块达8 640kg/hm2,较同田块的对照品种皖麦33增产12%,较扬麦158增产21.4%。
  2007年,面积扩大到2 600hm2,20hm2以上连片的示范片达30个,一般产量7 125kg/hm2左右,平均7 068kg/hm2,高产田块达8 775kg/hm2。较同田块的对照品种皖麦33增产13.6%,较扬麦158增产23.2%。
  
  3栽培技术要点
  
  3.1区域化规模种植
  力求做到“连片种植、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管理技术”,严防交叉种植出现混杂而影响其品质。
  
  3.2做好种子处理工作
  播前用40%多菌灵胶悬剂按种子量的0.1%~0.2%拌种,或进行种子包衣,预防纹枯病等发生。
  
  3.3适期播种
  我县小麦一般于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均可播种。
  
  3.4提高整地播种质量
  小麦种植要精细整地,播种质量要求落籽均匀,播深适宜,深浅一致,消灭深籽、露籽、丛籽,播后能适墒出苗,播种深度一般以3~5cm为宜。同时要做到三沟配套,力求“雨止田干”,扩大小麦根系生长和吸收养分功能,防止根系早衰,影响后期吸收养分能力而降低品质。
  
  3.5 合理密植,足墒播种
  邯6172在我县种植,一般播种量为120~150kg/hm2,保证基本苗270~300万苗/hm2。严防播量大,穗数过多,粒重低,影响其品质。播时土壤含水量一般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为宜,若播种时遇到严重干旱,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应及时浇水抗旱,确保一播全苗、苗齐、苗壮。
  
  3.6施足基肥,增施拔节肥,后期补施氮肥
  基肥施土杂肥22.5~30.0t/hm2,纯氮120~150kg/hm2,五氧化二磷135~150kg/hm2,氧化钾90~135kg/hm2,追肥氮肥占总施肥量的30%~40%,拔节期追施尿素112.5~150.0kg/hm2,以攻穗保粒重为重点;开花至灌浆期叶面喷施2%~3%的尿素加0.5%~1.0%磷酸二氢钾溶液,喷750~900kg/hm2,提高商品麦品质。
  
  3.7浇好起身拔节水,控制冬前和后期麦田水分
  浇水次数增多,小麦品质下降。拔节时干旱,浇水结合追肥,增加中后期养分供应。冬前土壤墒情适宜,一般不需灌水。小麦乳熟至收割阶段控制浇水,地下水位高、雨水多时,一定要注意排水,以提高蛋白质含量,延长面团稳定时间,确保商品麦品质。
  
  3.8综合防治病虫害
  在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开沟排水、增强抗病力的同时,用25%粉锈宁50g对水50kg发病后喷施1次,1周后再喷施1次防治白粉病;用25%粉锈宁25g对水50kg在开花初期和盛期喷施1~2次防治赤霉病。
  优质小麦植株体内含有可溶性糖及可溶性氮化物较多,易受到蚜虫、麦蜘蛛等危害,茎穗部蚜虫数量达到每百株500头以上时,用吡虫啉有效成分0.5~1.0g对水60kg喷雾防治。
  
  3.9及时收获,单收单打
  蜡熟末期,及时收获,以免连阴雨引起穗发芽,降低小麦品质。单收单打入仓,严防混杂,影响商品麦品质。
其他文献
摘要 介绍了中筋小麦新麦13号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以及关键栽培技术,以期为新麦13号的推广种植提供指导。  关键词 新麦13号;中筋小麦;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2-0195-01    新麦13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宛原长白为母本、(C5/3577)F3d1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的高产、抗病、稳产、优质、广适小麦新
摘要 介绍了粳稻新品种九稻41号选育经过,产量、品质、抗性等特征特性,并提出了适应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水稻;九稻41号;选育  中图分类号 S511.2 2.0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4-0185-041    九稻41号是吉林市农业科学院水稻所育成的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大粒型粳稻品种。2003年分别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吉林省农作物品种
摘要 选用30%速虱灵乳油、25%先净悬浮剂、22.5%哒嗪·氟腈水乳剂和40%卡斯它乳油4种不同新农药对2006年晚稻第5代褐飞虱发生期进行4种配比的药效防治试验,施药后10d考查:30%速虱灵乳油1 500mL/hm2 40%卡斯它乳油1 200mL/hm2处理的虫口减退率84.16%,速效性较好。30%速虱灵1 500mL/hm2 40%卡斯它1 200mL/hm2、22.5%哒嗪·氟腈水乳
摘要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其许多重要的农艺性状如抗旱性、产量等都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匮乏,对水稻抗旱性研究变得更加重要。分子标记技术有助于人们构建高密度连锁图谱,从而有利于更深入地对数量性状进行研究。综述了近年来水稻抗旱性QTLs定位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进一步研究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 水稻;抗旱性;QTLs定位  中图分类号 S51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摘要 粤优997具有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栽培时要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并抓好肥料运筹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关键词 粤优997;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粤优997是湖北省襄樊市农业科学院在1999年春(海南)利用红莲型不育系粤泰A与恢复系襄恢997配组的高产、优质杂交中稻新品种。2005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鄂审稻2005004。2007年7月1日获植
摘要 阐述优质杂交稻组合泸香615的亲本主要特征特性,并介绍其高产制种技术,主要包括选择最佳抽穗期并确定父母本播差期、定量稀播、适时移栽与合理密植、加强本田肥水管理、适时适量喷施九二○并做好人工辅助授粉、严格除杂保纯、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内容,以期指导该品种的制种生产。  关键词 泸香615;亲本特征特性;高产;制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0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
摘要 Ⅱ优7954是浙江省农科院用自育恢复系浙恢7954与Ⅱ32A组配选育的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农艺性状优良、抗逆性强、米质较优、产量性状表现良好。其高产栽培需适时播种与培育壮秧、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科学灌水以及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措施,确保丰收。  关键词 Ⅱ优7954;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4 1.0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9-0137
摘要 杂交粳稻新品种陵风优18属三系杂交中粳新品种,2006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并从适期早播、培育壮秧、合理密植、肥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以期指导大田生产。  关键词 杂交粳稻陵风优18;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2 2.0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4-0169-01    江苏省红旗种业有限公司最新
摘要 通过对2008年年初雪灾对湘西州椪柑产业影响的分析,指出了湘西州椪柑产业所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即产业粗放。探讨了造成湘西椪柑产业粗放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了升级发展湘西椪柑产业,实现产业转型的对策,以期为湘西椪柑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雪灾;椪柑产业;产业发展;物流;产业转型升级;湘西;2008年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5-0118-
摘要 阐述杂交稻新组合特优17的产量表现及主要特征特性,并从适时播种与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等方面介绍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组合的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特优17;种植表现;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2 1.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5-0226-01    特优17系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用龙特甫A与龙恢17配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