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故”的90后?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24334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笑话:领导在台上讲话,70后听得非常激动,觉得领导说得很对;80后听到不认可的地方,愤然而走;90后一直听到最后,最后大家都鼓掌,他也跟着鼓掌。70后就问他,“看来你对领导讲话还挺有共鸣的?”90后扬起头纳闷地说:“是吗?”
  90后与80后如此不同,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正是如此。刚步入职场的90后已经展示出了让人惊讶的灵活性和社交能力。他们比80后处事更圆滑,不太会和领导直接发生对抗。不过,管理者们依旧觉得管理90后是件“头疼的事”,比80后更难搞定。甚至有人戏言,“80后不加班,90后不工作”,果真如此吗?90后不好管?
  80后与90后,虽然只隔了短短十年,但这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十年,是人们教育独生子女的方式不断调整的十年,这导致他们有许多明显的不同。
  首先,90后的父母很多都是60后,教育观念已经比50后、40后开放很多,父母权威已经被解构了,与子女寻求一种更民主、协商的氛围。在很多家庭决策中,90后也有较大的建议权。因此90后在职场上,对权威既不是无条件服从,也不表现出对抗,而是通常将权威解构,找出好和不好的方面并加以利用。90后跟上司沟通时也相对圆滑,注重上司的判断,比80后更会“站队”。
  其次,他们在追求个性化标签的同时,也特别关注内在的归属感,这点和其他代系相比非常突出。他们在职场上更需要一些感情的互动,而不是就工作谈工作。80后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容易表现出“愤青”、藐视权威的一面,在职场上要比90后更敏感一些,对事业也有比较高的追求,所以跟80后沟通时,反而更要注意方式方法。90后成长在蓬勃发展且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中有很多选择和决策的机会,决策能力也得到充分的锻炼,所以他们对事情的评判会更理性,价值观也更现实。
  企业管理者们经常发现,激励80后努力工作相对容易,而90后则更加自我。这是因为,90后比80后更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不认为成为明星、企业家或者政府高官才是成功,更重视享受生活的快乐。可以说,90后比较“草根”,更容易获得幸福感;80后则更希望自己精英化,更渴望事业上的成功;90后更关注自己在工作的平台上获得了什么,而80后更关注这个平台的规模、在行业中的地位等。
  另外,90后比80后更注重“共赢”。从小到大,他们经历的社交模式比前几代人都更为复杂。他们看到太多人基于利益互相合作,因此,90后比80后能更快地融入社会。关于如何与人打交道,他们懂得更多。我们经常觉得,80后更像“刺头儿”,例如对公司政治,他们的意见会很大,90后则不太会被这样的事影响。
  90后还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例如更有创意、点子很多但比较发散。他们的信息捕捉和搜索能力很强,更关注许多开放性的、细节性的信息。举个例子,前几天我们公司装修,环保检测报告没有发给普通员工,只是告诉大家检测结果通过了。一些90后员工就提出要看一下检测报告。他们对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有更强烈的要求。因材施教
  基于90后的特质,企业管理者们应该“因材施教”,用更加适合他们的方式与他们合作。
  最重要的是不要轻视他们的能量。我经常听到管理者抱怨90后不好管。但事实上,事业成功并不是90后对于成功的唯一定义,管理者不应该总拿老眼光看他们,要看到他们在创意、沟通、视野开阔度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管理者要尽量深入90后的内心。他们可能伪装得很好,看不出和领导者有任何冲突,但实际上并没有想到一起,因此遮盖了很多问题,导致执行时貌合神离,无法贯彻。
  因此,管理者要用他们的方式与之沟通,比如多关注他们的微博、博客、社交网络等,他们很容易在这些平台上流露真实想法。另外,平时要和90后有更多感情上的互动,在休闲的场合下讨论工作,让他们感觉你能和他们玩到一起,他们会更卖力地做事。也可以更多地运用QQ群、MSN群等通讯工具,90后在群里聊天经常热火朝天,能进发很多灵感。
  当然,你不能指望多少90后成为“工作狂”,他们注重事业和生活的平衡,不希望工作过多地占用业余时间。给他们安排工作时,最好先了解他们近期的私人安排,而不是像对70后、80后那样直接说客户要得很急,你必须现在去做。
  90后创意多,所以管理者要尽可能让他们多出主意、多找问题,也要让他们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我经常和90后员工说,不要把问题抛给我,而要自己找到解决方案。在这个环节,管理者需要多“逼”他们一下,因为90后的执行力会相对80后欠缺一些。比如,80后会尽力将东西做好再给领导看,而90后会先做个大概,让大家看后再调整,有些人并不觉得这个东西是他本人品牌的代表。
  针对90后的毛病,管理者也要有充分的了解。比如有些90后在时间管理上问题很大。一个工作在某个时间节点内必须完成,但他们通常完不成,并有许多理由,也表示非常地内疚和着急,让你觉得他非常努力。遇到这样的员工,管理者说头两次可能根本没用,必须在第三、第四次很严厉地指出他的问题a同时,从一开始就给他明确的时间管理决策,严控过程,而不是到最终节点时才去询问。
其他文献
如果评选中国过去十年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信息科技行业一定位列其中。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为我国管理理论创新带来了很好的研究素材。这个创新就是商业模式的研究,我们以Business Model为关键词,在学术论文出版商Elsevier的网站进行搜索,欧美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屈指可数。部分原因在于,欧美高科技企业更侧重于以技术创新驱动企业增长,依靠经典的商业模式就可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并不那么关注
期刊
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白手起家,营建了阿里商业帝国,成为全球互联网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阿里巴巴和旗下的淘宝、支付宝、菜鸟物流等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电子商务模式。  同样是互联网企业的掌门人,李彦宏、马化腾都有技术背景,文科生马云不然。但他在采访中很自信地说,和李彦宏、马化腾比起来,自己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懂得管理、组织和人心。这也是马云成就阿里巴巴最核心的要素。  上下三板斧  马云曾表示阿里不是商业帝国而是
期刊
任正非不喜闪光灯,很长一段时间拒绝媒体的报道,以至于过去要描述任正非时,媒体会请柳传志这样与他同一级别的企业家点评一番。  三十年前,已过不惑之年的任正非担任刚创立的华为公司总裁,从此带领这家民营公司一步步成长为全球通信行业领导者。过去一百多年来,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思想在价值分配上更多地倾斜于资本方的利益。有学者认为,华为所选择的“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评价和“劳动者普遍持股制”的分配理念,某种程度上
期刊
如前文所述,管理思想不断向追求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演进。管理的工具和方法也更为精确,但是我们依然没有完全摆脱经济的波动与萧条,应对危机依然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  在理想化的理性人假设无法对危机作出合理解释的情况下,对人的非理性行为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2001年以来,已有四位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分别是乔治 ·阿克洛夫、丹尼尔 · 卡尼曼、罗伯特 · 席勒和理查德 · 泰勒。
期刊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亚洲金融风暴过后,日本很多大公司都出现问题,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京瓷公司成为东京证券交易所市值最高的公司。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这家经历了四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都屹立不倒还得到了持续发展的公司。他们发现京瓷的经营方式与“阿米巴虫”的群体行为方式非常类似,于是给它取名“阿米巴经营”。  这些年,关于“阿米巴经营”如何落地的论文很多,它成了一种模式。然而,如果要想理解它的精髓,仍然需要回
期刊
如果不是因为无力偿还今年10月到期的那笔1.34亿美元的债务,如果不是随后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美国百货业鼻祖、经营历史超过125年的西尔斯(Sears, Roebuck and Co.)其实早已被世人遗忘。虽然商界精英们多以打造百年老店为奋斗目标,但眼前这家行将迟暮的百年老店,充其量不过就是一条普通的新闻标题。  听起来有些无情,但商业世界向来残酷。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尔斯就陷入了漫长的衰
期刊
今天的亚马逊在美国人眼中是“一家什么都做的公司”,它不但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也是全球最大的云计算服务商,42%的网站由它提供支持;它还推出了Kindle和席卷美国市场的Echo智能音箱,以及人工智能助理Alexa;为了给primer会员提供福利,顺便成了在线影视巨头。不但如此,去年它还以约130亿美元收购了线下连锁零售商全食超市。而贝索斯是这个商业帝国的缔造者。  他的时间观与众不同  回到贝索斯
期刊
自熊彼特1912年提出创新理论之后,创新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重新组合,并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的创造性破坏的过程。熊彼特将创新分为五种形式,分别为:(1)采用一种新产品;(2)采用一种新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获得新材料;(5)实现一种新的组织。之后我们的创新理论,基本都在熊彼特的框
期刊
人在他的虚构中,也在他的行为和实践中,本质上都是一个说故事的动物。……人的关键问题不是关于他们自己的原创身份的问题;假如我首先能够回答“在怎样的故事里,我能发现自己那一部分”,我就能够回答“我要做什么”这个问题。带着一个或多个被赋予的人物角色——那些指派给我们的人物角色,我们进入人类社会,并且,为了能够理解他人对我们的反应和我们对这反应的理解,我们不得不了解人物。  ——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 《追
期刊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认为,在短期内,依靠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可以带来经济发展,但从长期视角来看,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  2008年,爆发于美国并蔓延至全球的经济危机,造成了全球数年的经济停滞甚至是衰退。中国金融市场相对独立,所受的冲击较小,但经济依然陷入了停滞。彼时,社会的技术环境并未出现重大的创新,因此这一时期,受到关注的管理理论大多涉及企业战略层面,希望通过企业战略调整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