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地质工程专业的发展,研究其创新展望凸显出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内容作了概述,分析了工程地质专业的任务与责任。在研究当前地质工程专业教育存在主要问题的同时,论述了地质工程专业的创新措施。
【关键词】地质工程专业;发展;创新展望
一、前言
作为一项重要的专业课程,地质工程专业在近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研究该专业发展及其创新展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地质工程专业的进步,从而优化其实践效果。本文从概述地质工程专业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概述
地质工程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并分析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进而研究认识、评价、改装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门科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目前一些高校地质类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地质类专业办学情况在国内高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为地质类工科专业的地质工程专业,如桂林理工大学已具有多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而本科招生资格于2009年才获得。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学科归属、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上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现结合高校地质工程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三、工程地质专业的任务与责任
工程地质专业的主要任务是:①选址,选择在地质条件上相对最优的工程建筑地区或场地;②评价,阐明工程建筑区或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工程地质评价,准确界定工程地质问题;③预测工程建筑物兴建和运用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可能变化,为研究改善和治理工程地质缺陷的措施提供依据;④调查工程建筑物所需的天然建筑材料等。归纳起来的表述:为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性和专门性地质资料,为工程选址、建筑物设计以及不良地质条件的工程处理提供技术依据,同时对地质环境的变化作出预测。为了完成以上任务,需要针对工程建筑物区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分析,界定和研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勘察需要勘察目的明确,工程概念清晰,勘察手段多样,勘探精度满足要求。工程地质分析要求方法正确,计算可靠,参数可信,建议措施符合工程实际。工程设计最关心的是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物理力学性质,因此工程地质工作的最终体现是工程地质定性和定量评价。
工程地质专业只对提交给设计采用的地质资料负责,其物理力学参数也仅仅是建议值,不在建议值范围之内的设计采用值和不适应地质条件的设计方案,地质师不负责。但是,地质师有责任对不符合或不适应地质条件的设计方案提出质疑,对可能存在的工程隐患要与设计师充分交底,对不良工程地质缺陷有责任提出工程处理措施的建议。
四、当前地质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青年教师实践经验先天不足。青年教师中绝大部分是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参与教学工作的,他们的知识主要来自于书本,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更没有掌握实践教学的技巧;且高校教育基本以“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为主,虽然我国在推进素质教育时,实践能力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传统的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扩招严重,普遍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锻炼;这两点导致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先天不足。
2.青年教师实践锻炼机会缺乏。青年教师在高校读书期间主要从事偏重理论方面的研究,他们参加工作时间短,高校的生活和节奏都需要时间去适应,工作强度大,不但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还有巨大的科研压力,且青年教师大多家庭压力大。高校主要以教学与科研为主,教师也很少有机会长时间在现场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而没有现场的实践经历就很难提高对工程实践的认识。
3.考评机制影响青年教师实践积极性。调查显示:青年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关注度远远低于对学术水平、综合发展和工资待遇等的关注,特别是各高等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和职称晋升资格,重视论文、基金、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而轻视教学质量和工程实践。对青年教师来说,一来到高校首先面临的是职称压力,对工程实践能力匮乏,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评价不高,这些都不是影响职称晋升的主要因素。
4.學生实践环节质量下滑。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课程设计、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等,也是地质工程等工科学科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但近年来,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被不同程度地削弱,主要表现在:学生实践课课时数和比例均下降;实验类课程比重虽未下降,但创新性、综合性实验和高质量项目偏少;实验室面积少,学生扩招与仪器设备的增长数量不匹配,学生动手机会少,许多动手做的实验逐步演变成动“眼”看的实验,且相关设备老化严重,利用率不高。
五、地质工程专业的创新措施分析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促进地质工程专业改革。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其选择就读高等院校的主要目的在于掌握一项专业技能,从而为其在社会上找工作体现一定的优势,因而,学校应充分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应用的需求,在改革过程中,发展“校企联合、学用融合”的道路。如在地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于所学的专业技能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可以在合理的教学时间内,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去做一天的实习员工,通过在企业内部的工作实践,达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2.加强高层次师资力量的构建。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要让高等院校的地质工程专业教师走出校园,定期开展培训、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同时,要让地质工程专业教师到社会上去进行体验和总结,分析当前社会在用人需要方面有何新的需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分析当前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若不适用,需进一步研究改善教学的具体方法;另一方面,为了丰富地质工程专业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可以从外校聘请教学专家,通过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功教学案例,丰富地质工程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实现高等院校教师人员构成的多元化。
3.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化。在旧式授课模式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普遍呈现下述问题:①课程设置仅关注本学科的单一内容;②授课内容重理论、轻实践;③授课方式重灌输、轻探索;④授课环节无差异化。在高等科教阶段,对于自然科学类课程的设置,几乎寻求不到实践的踪影,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都被誉为“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针对此种问题,我们应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更多的融入实践性环节,将同学生的未来发展密切关联的信息设为授课内容,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素质提升。例如,在课程体系当中融入“课堂论坛”环节,并将论坛的内容设定为“人与环境的协同发展”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在准备论坛材料的过程中,对于国家的地质水文以及环境问题等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六、结束语
通过对地质工程专业发展及其创新展望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专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关人员应该从地质工程专业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多种有利条件,研究制定最为科学合理的创新措施。
参考文献:
[1]王艳娜,李锦华.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250-251.
[2]陈彬,潘艺林.实施全面工程教育改革工科教师非工化趋向[J].化工高等教学.2011(01):1-4.
[3]陈礼仪,黄润秋.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3(04):34-38.
[4]王家鼎.地质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2(03):29-32.
[5]顾宝和.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J].工程地质学报.2012(04):343-345.
【关键词】地质工程专业;发展;创新展望
一、前言
作为一项重要的专业课程,地质工程专业在近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研究该专业发展及其创新展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地质工程专业的进步,从而优化其实践效果。本文从概述地质工程专业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概述
地质工程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并分析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进而研究认识、评价、改装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门科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目前一些高校地质类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地质类专业办学情况在国内高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为地质类工科专业的地质工程专业,如桂林理工大学已具有多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而本科招生资格于2009年才获得。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学科归属、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上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现结合高校地质工程专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三、工程地质专业的任务与责任
工程地质专业的主要任务是:①选址,选择在地质条件上相对最优的工程建筑地区或场地;②评价,阐明工程建筑区或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工程地质评价,准确界定工程地质问题;③预测工程建筑物兴建和运用过程中地质条件的可能变化,为研究改善和治理工程地质缺陷的措施提供依据;④调查工程建筑物所需的天然建筑材料等。归纳起来的表述:为工程建设提供基础性和专门性地质资料,为工程选址、建筑物设计以及不良地质条件的工程处理提供技术依据,同时对地质环境的变化作出预测。为了完成以上任务,需要针对工程建筑物区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和工程地质分析,界定和研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勘察需要勘察目的明确,工程概念清晰,勘察手段多样,勘探精度满足要求。工程地质分析要求方法正确,计算可靠,参数可信,建议措施符合工程实际。工程设计最关心的是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物理力学性质,因此工程地质工作的最终体现是工程地质定性和定量评价。
工程地质专业只对提交给设计采用的地质资料负责,其物理力学参数也仅仅是建议值,不在建议值范围之内的设计采用值和不适应地质条件的设计方案,地质师不负责。但是,地质师有责任对不符合或不适应地质条件的设计方案提出质疑,对可能存在的工程隐患要与设计师充分交底,对不良工程地质缺陷有责任提出工程处理措施的建议。
四、当前地质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青年教师实践经验先天不足。青年教师中绝大部分是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后直接参与教学工作的,他们的知识主要来自于书本,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更没有掌握实践教学的技巧;且高校教育基本以“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为主,虽然我国在推进素质教育时,实践能力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传统的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扩招严重,普遍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锻炼;这两点导致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先天不足。
2.青年教师实践锻炼机会缺乏。青年教师在高校读书期间主要从事偏重理论方面的研究,他们参加工作时间短,高校的生活和节奏都需要时间去适应,工作强度大,不但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还有巨大的科研压力,且青年教师大多家庭压力大。高校主要以教学与科研为主,教师也很少有机会长时间在现场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而没有现场的实践经历就很难提高对工程实践的认识。
3.考评机制影响青年教师实践积极性。调查显示:青年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关注度远远低于对学术水平、综合发展和工资待遇等的关注,特别是各高等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和职称晋升资格,重视论文、基金、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而轻视教学质量和工程实践。对青年教师来说,一来到高校首先面临的是职称压力,对工程实践能力匮乏,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评价不高,这些都不是影响职称晋升的主要因素。
4.學生实践环节质量下滑。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课程设计、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等,也是地质工程等工科学科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但近年来,地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被不同程度地削弱,主要表现在:学生实践课课时数和比例均下降;实验类课程比重虽未下降,但创新性、综合性实验和高质量项目偏少;实验室面积少,学生扩招与仪器设备的增长数量不匹配,学生动手机会少,许多动手做的实验逐步演变成动“眼”看的实验,且相关设备老化严重,利用率不高。
五、地质工程专业的创新措施分析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促进地质工程专业改革。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其选择就读高等院校的主要目的在于掌握一项专业技能,从而为其在社会上找工作体现一定的优势,因而,学校应充分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应用的需求,在改革过程中,发展“校企联合、学用融合”的道路。如在地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于所学的专业技能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可以在合理的教学时间内,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去做一天的实习员工,通过在企业内部的工作实践,达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2.加强高层次师资力量的构建。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要让高等院校的地质工程专业教师走出校园,定期开展培训、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同时,要让地质工程专业教师到社会上去进行体验和总结,分析当前社会在用人需要方面有何新的需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分析当前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若不适用,需进一步研究改善教学的具体方法;另一方面,为了丰富地质工程专业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可以从外校聘请教学专家,通过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功教学案例,丰富地质工程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实现高等院校教师人员构成的多元化。
3.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化。在旧式授课模式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普遍呈现下述问题:①课程设置仅关注本学科的单一内容;②授课内容重理论、轻实践;③授课方式重灌输、轻探索;④授课环节无差异化。在高等科教阶段,对于自然科学类课程的设置,几乎寻求不到实践的踪影,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都被誉为“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针对此种问题,我们应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更多的融入实践性环节,将同学生的未来发展密切关联的信息设为授课内容,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素质提升。例如,在课程体系当中融入“课堂论坛”环节,并将论坛的内容设定为“人与环境的协同发展”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在准备论坛材料的过程中,对于国家的地质水文以及环境问题等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六、结束语
通过对地质工程专业发展及其创新展望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专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关人员应该从地质工程专业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多种有利条件,研究制定最为科学合理的创新措施。
参考文献:
[1]王艳娜,李锦华.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3):250-251.
[2]陈彬,潘艺林.实施全面工程教育改革工科教师非工化趋向[J].化工高等教学.2011(01):1-4.
[3]陈礼仪,黄润秋.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3(04):34-38.
[4]王家鼎.地质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2(03):29-32.
[5]顾宝和.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J].工程地质学报.2012(04):34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