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b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题目入手,整体把握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注意这个“极”字的笔顺,它是先写撇,再写横折折撇,再写捺。注意“透”字的笔顺和“极”是不一样的,下边这个“乃”字是先写横折折折钩,再写撇。齐读课题。
  生:(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师:哎哟,这个题目很特别呀,大家仔细看看,你发现了
  什么?
  生:我发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组反义词。
  师:真了不起,这是你的发现。这是一对极端的关联。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加了双引号。
  师:那表示什么呢?
  生:这表示……
  师:这表示什么?引号表示的是什么?你已经预习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句话是从哪出来的?
  生:从课文中出来的。
  师:那课文中是谁说的话?
  生:妈妈说的“精彩极了”,爸爸说的“糟糕透了”。
  师:终于说全了,给他鼓
  鼓掌。
  师:带着你们的发现,我们再读课题,看能不能读出不同的味道,谁先来?
  (生读题目)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看看这些词语,你们都认识吗?(出示)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交流,开始。
  (生自由读)
  师:有不认识的吗?哪个字不认识?
  生:第一行中间的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师:你能读出来吗?叫miǎn
  tiǎn。
  生:腼腆。
  师:再读。
  (生读)
  师:还有不认识的吗?如果没有,那老師就来检查一下。第一行谁来读?
  生:誊写、腼腆、出版。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腼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一会儿你就会知道。
  师:那么第二行谁来读?
  生:歧途、谨慎。
  师:这些词语是我们课文要求会写的,你们都认识吗?(出示)
  生:认识。
  师:第一行。
  生:誊写、搂住、自豪。
  师:不错,第二行。
  生:位置、公司、奇妙。
  师:第三行。
  生:糟糕、出版、慈祥。
  师:最后一行。
  生:歧途、谨慎。
  师:仔细观察前两行生字,用以前所学的识字方法来记忆这些生字,一会儿,老师要考考大家,可以书空,也可以在纸上这样写写。
  师:让我们试一试。搂住、自豪、位置、公司、奇妙。好啦,都写完啦,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一下,全对的同学举手。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我们读了一遍,谁能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我”七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妈妈说精彩极了,而爸爸却说糟糕透了。“我”在妈妈的鼓励和爸爸的批评下,终于写出了一部部小说、电影和剧本。
  二、品析词句,学习写法
  师: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妈妈认为——
  生:精彩极了。
  师:爸爸却认为——
  生:糟糕透了。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母亲身上。(板书:母亲)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用不同的线条画出描写母亲读诗后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出了什么。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做上批注。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们只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
  (师出示第1自然段的文字: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哪些语句是描写母亲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
  生:“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我从这里看出母亲很兴奋。
  师:这句话是什么描写?
  生:神态描写。
  师:你接着说。
  生:“巴迪,真的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这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我从这里看出母亲认为巴迪写的这首诗很精彩。
  师:好,刚才是神态描写,这回是语言描写。还有一个描写是动作描写,是哪一句?
  生:“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师:又搂又抱,抓住这两个动作描写的词语,看出母亲的高兴。你来接着说。
  生:我从描写神态和语言的句子看出,巴迪的母亲看了巴迪写的这首诗,非常高兴。
  师:具体说一下从她的神态和语言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从“兴奋”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还有吗?
  生:嚷着。
  师:除了“兴奋”还有哪个词可以看出?
  生:眼睛亮亮地。
  师:我们把掌声送给他好不好?他很了不起,抓住了“眼睛亮亮地”“兴奋”这两个描写母亲神态的词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谁再来讲一下?
  生:我从母亲的语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看出母亲不敢相信这是巴迪自己写的。
  师:从哪句话看出不敢相信?
  生:巴迪,真是你写的吗?
  师:非常好,从这句话看出了母亲不敢相信。对于这句话谁还有补充?   生:我从“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后面的感叹号看出
  来的。
  师:看出什么?
  生:看出母亲十分喜欢巴迪写的诗。
  师:那巴迪的心情怎么样?
  生:特别好。
  师: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
  生:兴奋。
  师:好,你这个孩子太了不起了,在读书的时候注意了两个感叹号,然后看出了母亲非常高兴。
  师:好,你来说。
  生:老师,我还从“多美”这个词看出来,要是诗不美的话,她不可能说“多美的诗”呀,而且课文中还出现了两个感叹号。
  师:用一个词来说母亲此时的心情,那就是——
  生:兴奋。
  师:谁能读出母亲兴奋的心情呢?
  生: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师:到前面来,注意你的神态,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生: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师:掌声送给他,用自己的表情带动语调就读好了这句话,像他这样自己练习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到100多年前美国纽约巴迪的家。老师就是巴迪,你们大家就是巴迪的妈妈,谁能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来夸我?
  生: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师:我不够有信心,再夸我一下。
  生: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师:我还是没有信心。
  生: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师:我有点兴奋了,再夸我一下。
  生: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师:现在我是信心满满。来,一起夸我一下。
  生: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师:让我们再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课堂上来。同学们,巴迪的妈妈只夸了他一次吗?
  生:我从“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看出妈妈不止夸“我”一次。
  师:夸了多少?
  生:雨点般落到“我”身上,雨点是一滴一滴的,形容很多。
  师:那是多少?
  生:很多。
  师:哦,那老师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他现在就是巴迪,大家一起帮帮忙好不好?让他体会一下这雨点般的赞扬声落在身上的感觉。谁来赞扬一下?
  生: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师:妈妈不止说了这三句话。
  生:巴迪,要是你爸爸看见了,肯定会夸你的,你赶紧准备准备好给你爸爸看看吧,要是不让爸爸看,那真是太可惜了呀!
  师:多体贴的妈妈呀,谁还想夸?
  生:巴迪,你写得真好呀,真不愧是我儿子呀!
  师:谁还来?
  生:巴迪,你写得真好呀,真不愧是你父亲的好儿子!
  师:你太会说话了。
  生:巴迪,你肯定是遗传了你爸爸这一点。你爸爸有这个特点,要不你爸爸怎么能是公司的重要人物呢?这首诗可真精彩!
  师:听了妈妈赞扬的话,心里觉得怎么样?用书上的词,是什么?
  生:既腼腆又得意扬扬。
  师:得意扬扬就是这个感觉,我看你高兴得都有点不太好意思了,那用书上的词来说是——
  生:腼腆。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这一段。
  (生齐读第1自然段)
  三、情景模拟,练习写法
  师:从母亲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的语句中我们看到一个美国的好妈妈,我们中国妈妈也这样吗?
  生:是。
  师:那你的妈妈什么时候夸过你?
  生:只要我表现好了,我妈妈就会夸我。
  师:具体什么表现?
  生:我上課积极发言,不搞小动作。
  师:就像今天这样,妈妈肯定会夸你的。好,请坐,还有什么时候?
  生:就是考英语单词的时候,我得了100分,我妈妈就会表扬我。
  师:当我们成绩好的时候妈妈会夸我们,还有吗?
  生:当我帮妈妈做家务的时候妈妈会夸我。
  师:帮妈妈做家务的时候,还有吗?
  生:给妈妈捶背的时候妈妈也会夸我。
  师:多体贴的女儿。那位女同学,你来说说。
  生:如果我上课认真发言,考试得了100分,妈妈就会夸我。
  师:当我们学习成绩特别
  好的时候,考100分的时候,当我们帮妈妈做家务的时候,当我们体贴妈妈的时候,或者当我们学习特长小有成绩的时候,我们的妈妈也会夸我们。那同学们能不能想象一下妈妈当时夸你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把它写出来?打开学习单,先不要着急写,让我们静静想一想,妈妈夸你时的表情是什么样的,都说了什么,都做了什么。
  (生写,师巡视指导。)
  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谁想说一说?
  生:记得我上二年级时,在
  期末考试中,三科都是一百分,妈妈一看到我的卷子,既兴奋又大声嚷道:“真不愧是我的女儿,考得这么好,可得奖励奖励你了。”她紧紧地把我搂在她怀里,我们母女俩都开心地笑了。
  师:你看,抓住了母亲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写得多好呀!掌声送给她。谁还想来?
  生:有一天,妈妈把我叫来,高兴地说:“老师在群里夸你啦!”我惊讶极了。“高老师在群里说:‘李子嫣和张乐等都有很大的进步。’”她搂住了我,赞扬声像雪花般落在我身上。我高兴得又唱又跳。
  师:看她的作文能力有多
  强,来把掌声送给她。谁还来?   生:妈妈每次夸我的时候,她的脸上都会露出灿烂的微笑。有一次,我考了100分,妈妈对我说:“儿子,有进步呀,妈妈奖励你一个水果,再接再厉哟。”说着,递给我一个大苹果。
  师:你太容易满足了。我们也把掌声送给他。只要我们像作者那樣,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灵活地运用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就能让我们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我们也会写出好文章。
  四、比较阅读,词句朗读
  师:同学们,巴迪写的这首诗,真的就那么精彩吗?在文中寻找证据,找到了举手示意,真的是那么精彩吗?
  生:我联系下文知道,巴迪写的诗其实一点儿也不精彩。
  师:哪句话能看出?
  生:“‘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父亲是电影公司里的重要人物,他肯定知道什么样的诗算是好的。
  师:他是从父亲的评价当中知道这首诗好不好,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第15自然段,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我从“相当糟糕”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他自己都认为这首诗是相当糟糕。有这么糟糕,妈妈看不出来吗?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夸他?继续在文中寻找证据。
  生:我是在第12自然段找到的。“‘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着,‘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我从这里看出来,巴迪是个孩子,他还特别小,母亲说这句话是因为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师:也就是妈妈根本不在
  乎孩子写的这首诗好不好,而是觉得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够写诗这件事就值得——
  生:夸奖。
  师:看看母亲是怎么说的?
  生:嚷着。
  师:第1自然段也有一个
  “嚷”字,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看看这两个“嚷”字有什么不同?
  (生读)
  师:这两个“嚷”有什么不同?谁来说一下?
  生:第二个“嚷”字是表达母亲对这件事的不同意,第一个“嚷”字表达了母亲很高兴。
  师:那第二个“嚷”字母亲是用哪个词来说呢?
  生:生气。
  师:看,美国的妈妈和我们中国的妈妈有多不一样,对老公的嚷是——
  生:生气。
  师:对儿子的嚷呢?
  生:是兴奋。
  师:但是这个妈妈非常聪
  明,在和老公吵架之前他说了三个字,什么?
  生:亲爱的。
  师:加上那三个字和老公吵架会有什么好处?
  生:我认为老公有可能不会生气。
  生:我认为母亲是先平和老公的心情,然后再跟他吵。
  师:怎么样平和的?来,就读这句话,你读一读。
  生:“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师:这是一个讲理的妈妈
  吗?母亲很生气,谁能把那个生气的样子读出来?
  生:“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师:看到了吧,这妈妈气得脸都红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读)
  五、介绍作者,拓展阅读
  师:正是在母亲的鼓励下,巴迪成为了一名作家,成名以后,他深情地写道——
  生:(齐)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魂和创作的源泉。
  师:原来呀,母亲这夸张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的背后是对儿子深深的爱。(板书:爱)好,同学们往前面看,这个题目很特别,记住了吗?
  生:(齐)记住了。
  师:对母亲的描写精不精彩?
  生:精彩。
  师:所以说,与其说这个故事精彩,不如说是作者的语言精彩,用文中母亲的话说,那真是——
  生:精彩极了。
  师:巴迪的一生也很精彩。(课件出示)他是美国著名的剧作家,在1952年,第27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他所创作的《码头风云》获得了包括最佳原创剧本奖在内的八项奥斯卡金奖。他一生共创作了34部作品,老师找到了他所创作作品的名字,(出示)一起读——
  生:《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
  师:从这些作品的名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巴迪作品的名字都是很独特。
  师:哪里独特?
  生:比如《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正好是两个反义词,然后巴迪把这两个词给倒过来了,让人看起来糊涂很聪明,聪明很糊涂。
  师:说得太好了。
  生:从《醒着的梦》看出,梦都是在睡觉的时候才能做出来的,如果醒着的话,那只能做白日梦。
  师:说得好!这和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就让我们走进巴迪的作品当中,在他的作品中继续感受巴迪语言的精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后所思】
  课讲完了,我不知道我讲的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在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这节课的备课感受。
  首先,我想到的是学生,大家看到的这节课是我在省、市、区教研员指导下的第三稿。第一次试教时,我对人教版的教材进行了梳理,发现以父母的爱为主题的共有两次,第一次是三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它们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爱;第二次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等课文,它们的情感目标是理解父母爱的方式不同。这节课我就从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出发,引导学生比较学习,让学生感受这爱的不同方式。课堂效果似乎很好。
  第二次试教时我改变策略,从巴迪的角度出发,抓住父母不同的评价下巴迪的反应来走进巴迪的内心,同时抓住课文中的一个留白,就是“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这句话,这个只有二十几个字的话中共有五个句号,巴迪此时会想什么呢?又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进行补白,课堂效果也很好!
  第三次试教时我重新读了课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么这节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在哪里?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语文版的单元导读中都做了提示,即想一想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而这篇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最集中、最精彩的就是第1自然段,所以教学时我进行了大胆的取舍,把父亲读诗后的反应放在了第二课时。而这一课时主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抓住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表现母亲对儿子的爱,然后学以致用。学习用这种方法来写写自己母亲夸自己的情景,并且拿出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写,力求在40分钟里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其次,我想到的还是学生,短短的40分钟里,我们能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有限,要把语文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指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时,我指导学生用画出标志词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资源,总结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表情带动语调,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指导学生理解“腼腆”和“得意扬扬”这两个词语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留白边读边想象母亲还会夸“我”什么,同时让学生结合巴迪被夸的情景走进学生的内心来理解词语。
  最后我想到的仍是学生,通过情境的创设、文字的品读,让学生置身于作者所描写的故事情境中,进而实现由名篇带多篇,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打开一扇窗,推开一扇门!
  今天,我追求的就是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在他们的心中留下阅读的痕迹,力求使我的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莲南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一、回顾导入——初步  感知人物形象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  习了《刷子李》这篇课文,初读了课文,解决了字词,还写了初读感受卡。回想一下,文中的刷子李都给你留下了哪些不同的印象?  生:他的技艺高超,当别人怀疑他的时候,他也不会去批评别人,还会给别人讲道理。  生:他刷墙很厉害,说明他是很有功底的。这种功底是因为不断练习。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向他学习,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坚持下去才会成功。  
一、声音导入,激活思维  师:同学们,听,什么声音?(播放风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风吹动风铃,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师:是呀,风来啦。(板书课题:风)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风呢?  生:我在草原上看到过风。  师:风吹过草原,会怎么样?  生:风吹过草原,绿油油的小草会随风摆动。  生:下雨的时候风很大,雨丝会被风吹得斜斜的。  生:我看到过台风,呼呼地刮过大海,卷起很大很大的浪。  
童话,是小学阶段要教学的重要文学体裁,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童话究竟该如何教,很多教师都比较模糊,往往把童话当成一般的叙事类作品来教,没有紧扣童话的特点。特级教师周益民老师在教学童话作品时,特别注重“体验、想象和表达”。比照周老师童话教学实践的经验,笔者在听了我校陈彭凤老师执教的《巨人的花园》一课后也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关注阅读体验  童话阅读的体验有很多种,比如,扮演角色的体验、经历奇异幻境的
以研促教,是促进课堂教学提质,促进教师由“经验型”转为“研究型”的必经之路。为提升我校全体语文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水平,扎实课堂教学,让师生在课堂上有效成长,最终走向高效课堂,近两年来,我校语文科组以“领衔教研”为依托,坚持开展“领衔教研”活动,教研效果良好。  何谓“领衔教研”?这是我校语文科组校本研修、教研活动的一个专有名词。即六个年级备课组,在科组的统筹安排下,一个学年内要承担一次领衔教研的活
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对我们获取新的知识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对“思考”这样阐述:“对任何一个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均以积极的、执着的和用心的态度考虑它所依据的根据是否成立,若能成立,再考虑它所导致的进一步的结论,这就构成思考。思考一旦开始,它就是一种自觉的和自愿的思维活动,是在可靠理由的基础上树立起信念。”不言而喻,思维是极其重要的。它的目的在于获取信念,继而收获更多
互动式作文评改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方相互影响,从而建立起的生生、师生双向的信息输入、双向的评价和激励措施,是教学相长的作文评改新机制。评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集体面评、交换互评、小组互评等途径,逐步养成学生的自改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一、 集体面评,传授方法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
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最大的特征是由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走向多文本的阅读教学,师生围绕着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阅读探究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相应的知识,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以送别诗为例,抓住“送别”这个议题,我们可以按照由外到内、由景及情,将其分为晓背景、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四点,运用比较和迁移的阅读策略,将具体的教学定为群诗送别之因的知晓、群诗送别之法的理解、群诗送
入职两年,工作之余,我时常会问起自己:教育的本心到底是什么?每当这时,都会想起曾给予我教育启蒙的那位老师。大学毕业前,她送给我一本《爱的教育》当作毕业礼物,并要我无论何时都记住一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那是鲁迅先生所说,那天的对话内容也成为我学生时代上的最后一课。而今读起《影像中的教育学》这本书,其中一个个与教育有关的故事,一部部与教育相系的电影,都让当时的情景再次浮现在我眼前。  在这本书
近日,北京市清华洁华幼儿园迎来了70周年华诞。清华大学、市区教委各级领導和幼教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庆祝这美好的一天。清华幼教人心怀感恩,以底蕴深厚的园史展览、别开生面的幼儿艺术作品展览和丰富多彩的师幼节目呈现出我园园本课程与园本文化的各个方面。  摄影报道/张丹丹
一、分享聚焦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我们来分享预习收获。有关字词的学习,有什么需要强调的吗?  生:本课的多音字特别多,需要重视。我来和大家一起读一读。(出示含有多音字的句子,强化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dào)。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dāng)。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zh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