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反映语文教学的质量,决定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阅读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心智活动,其本质是理解与对话,是发现与建构,是阅读主体的创造。《语文課程标准》也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等。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无疑应更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追求阅读主体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于是,“发现式阅读”教学的出现就绝非偶然了。
发现式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思考、探究等方式,主动积极地实现以建构意义、生成知识、获得体验、铸造人格等为目标的阅读实践过程。中学阶段的阅读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学生经由对文本的探究,发现知识、发现文意、发现美、发现精妙写法、发现创作个性、发现自我、发现疑难问题等,帮助并促进学习主体借助“发现”,实现知识、情感、能力、自我等方面的超越。因此,在阅读课上,教师应当从逐段分析、繁琐提问的套子中走出来,在指导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发现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如果引导得当,学生群体的阅读水平会接近、达到甚至超出教师个体,达到意想不到的广度和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出发,让学生学会“发现”,在“发现”中享受快乐,陶冶心灵。
那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发现,有哪些策略可以运用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发现,勇于发现
不难发现,每学期初,学生看的最多的是语文课本,这是个体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兴趣。然而,随着课堂时间的推移,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消失。探其原因不外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者为追求操作程式花样,而让学生意识处于不自觉状态,让学生身不由己地带着压力进行阅读。而且,教者有时漠视阅读者的个性需求,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等同于知识储存的筐篓。这种做法不但不能把学生引向美妙阅读的境地,相反还会逐渐使他们的自我意识迷失,阅读兴趣下降。心理学研究表明,追求个性、张扬个性,实现自我价值是当代中学生的普遍心态。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尽可能地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自我价值得以实现,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就会被激发。喜受表扬是人的天性,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可以结合学生阅读实践,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如学生因阅读而思想提升了,思维创造能力提高了,通过表扬引导,来促使他们认识阅读的重要,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此外,要让学生切实地走向文本,关键是要让他们发现阅读的妙处,产生阅读的浓厚兴趣。这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林语堂说得很好:“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他又说:“什么才叫做真正的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的本意。”读书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而且也应该培养。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学生在主动走向文本之前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心理期待,使他们的内心一开始就呈现饥渴的状态。作为文学作品,它所附带负载的文化信息是很丰厚的,它们完全可以用来作为设疑激趣的资料。例如作者创作的特殊经历,他们自身的追求与梦想,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有价值的逸事,文本故事的来源……甚至于对文本的一些评价鉴赏都可以事先交给学生。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第六册《红楼梦》专题时,告诉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命运可以从他们的名字窥知一斑,学生明白了原来“元、迎、探、惜”对应着“原应叹息”,“贾政”对应着“假正经”……听到这些有趣的东西,学生的胃口怎么不会被大大地吊起呢?
二、创设张弛有度的阅读环境,构建开放、活跃的课堂教学格局
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赞可夫说:“单纯地听教师讲解,不能调动学生的精神力量”;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也曾说过,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培养。教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作者也有不同的个性。面对文本所展示的多元开放系统,课堂上师生双方必须以尊重文本和作者个性为前提,真诚地敞开自己,平等互动,充分地彰显各自的个性。作为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明白面对同一文本,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也必须通过真诚的倾听和自由的言说来拥抱文本,达到双重发现的境地,他才有可能以自己的被净化、升华的灵魂去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钦敬,激发学生的好奇,自主地去探究、发现,最终完成精神由文本到主体的转换生成。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教师就会认识到自己的课堂作用和地位——组织、引导、激励、点拨。教师才能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维护学生在阅读中的“言说权”。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是学生于文本不但有“倾听”,还要有“言说”,既能抱虚心的态度去感知文本,获得体验,又能独立思考有“回音”,勇于“言说”自己的意见。课堂呈现不同思想、智慧交汇、碰撞、冲突、融合的异彩纷呈的局面,这样更有利于个体的双重发现。
三、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
对于没有欣赏音乐的耳朵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他们那双耳朵;对于没有欣赏绘画的眼睛的学生,教师应该为他们创造那双眼睛。教给方法是必要的。学生不是不知道如何走向文本、感受形象的美吗?那么,你让学生去体会,同样是写荷花,为什么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袅娜”的“羞涩”的,而孙犁笔下的荷花却“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你再让学生去感觉,同样是写声音,为什么“无边落木”的飘下只能用“萧萧”来形容,而“不尽长江”的流淌却要用“滚滚”来摹拟?如果长期这样坚持,学生怎么会不认识到形象的语言是有声音、色彩、线条、气味、形状的呢?怎么能不感到形象背后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呢?懂得了这些东西,让同学们自己去尝试的时候,他们就会体验到无穷的发现的乐趣。
同时,针对不同文本内容,运用不同阅读方法,才能收到最佳效果。阅读有浏览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借鉴性阅读、探究性阅读等诸多方式。教者在阅读教学中,要做有心人,教给学生多种方法。教读《鸿门宴》,如进行细细分析讲解,必然会浪费很多时间,不妨选用浏览性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故事内容、情节表现,然后再请学生复述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不难领会人物性格。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时也缩短了教时,可谓“一石三鸟”。对于《雷雨》教者可以采用理解性阅读方式,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全剧,使学生对戏剧冲突有一定了解,再结合周朴园30年前后的表现进行人物性格分析,进而让学生来理解感悟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这样定会比单单地讲读效果来的明显。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者一定要采用多种模式,实施常规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并进的阅读策略,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进行“双重发现”。
四、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研究相结合
在发现式阅读教学中,主要采用独立思考与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形式。独立思考问题,不受旁人的影响,又没有现成的结论,得出的认识往往比较客观,能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思维能力提高快,能够较快地培养自学能力。所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应鼓励独立思考。但是,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阅读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之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合作研究结合起来。在合作研究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研读“走近鲁迅”专题时,我鼓励学生阅读鲁迅作品、有关鲁迅的评论文章和研究资料。首先阅读课本上的《阿Q正传》,分析鉴赏阿Q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典型意义,体会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精神;其次阅读《鲁迅的生平和创作》,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历程和创作情况,同时还结合以前读过的鲁迅作品,深入领会其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力和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然后,阅读《语文读本》中有关鲁迅的研究资料,或者上图书馆、资料室阅读鲁迅
的杂文,以求全面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精神。
五、在学生主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适当引导、伺机点拨
过去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接受学习”:教师讲,学生听。发现式阅读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这就意味着阅读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读”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发现式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主动阅读为主,辅之以教师点拨。教学中,教师要起的作用:首先引领着学生一道进入作品;其次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点拨,并调控阅读。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在阅读的初级阶段,教师的引领点拨尤为重要,分析理解作品的目标基本上由教师提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作品进行质疑、微观探究,基本读懂课文。以后,教师逐步放手,逐渐减少点拨,学生逐渐娴熟掌握阅读方法,自行确定阅读目标,正确认识作品内容。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发现、探究,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就能得到思考和开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得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的训练。
六、教者要不断提高完善自我
阅读的直面对话、双重发现理论的实施,对教者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機遇。说挑战,是因为学生的自主阅读、个体品味、独特感悟,再也不是教者能全然明白,可早早预设的。教者再也不能靠捧一本教参吃饭,用标准答案来压学生。因为那样做的结果只会造成学生主体性丧失,“直面”无法进行。说机遇,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促使教者转变角色,苦练新形势下的教学内功。直面对话的“对”是“相对”、“对等”的意思,既然如此,教者就要把自己修炼成一个有平等意识、具备足够的教学机智、丰厚的文化底蕴的人。“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者的个人阅读”,阅读教学中,教者须先于学生直面文本进行双重发现,这种直面发现直接关系着学生直面发现的质量。因此教者要有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要能于教材钻研中获取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文本“僵死的意义”转换为“富有活力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最能点燃学生之情的就是教者自己真情激动、极富个性的“讲”,即教者对教材的独到的感悟、理解,有了这种感悟、理解,教师才能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构想。
七、展开自由自主的课外阅读活动
课内阅读的高效、高质量来源于学生丰厚的课外阅读积累,因此要鼓励学生开展自由自主的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首先要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个性,给他们权力去选择喜爱的阅读篇目,而不是越俎代庖,随意指定,硬性摊派。有的同学多愁善感,他们可能会偏爱那些感伤婉约的诗词散文;有的同学长于思考,关心社会,他们可能会侧重那些现实感强又注重思辩的杂文随笔;有的同学富于理想,抱负远大,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他们可能就会去注意那些能给其丰富人生启示和引路作用的名人传记……在自由自主选择阅读对象的过程中,阅读者会时时体验到发现自我的乐趣。其次,自由自主的课外阅读相对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也不能离开教师的适时指点和启发。因为从本质上说,只有课内外沟通才可能真正让学生建立起阅读的完整体系,提高阅读的能力。所以在课外阅读时确立一定的目标意识是必要的。同时,开设“佳作欣赏课”,让学生自行寻找不同文体的“佳作”,在课上朗读,“奇文共欣赏”,鼓励个性与新见;或者设置专题,自主收集研究材料,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所有这些作法,目的都在于既让学生多读一些有较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作品,又能够得到教师的恰到好处的指导,在师生、文本交互沟通中成为“好读书、乐读书”且格调情趣高雅的人。)
阅读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片获取知识、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人类“文化原野”,学生在其中广采博收,尽情吸取各种文化滋养,才能保证其个性和创造性的成长发展。“发现式阅读”教学把阅读思考的主动权、时间的支配权、空间的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习主体——学生的发现,把教学过程由原来在教师设计好的跑道上进行变为由学生自己去开辟一条通道。通过直接与文本对话,学生建立了阅读的信心与兴趣,阅读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活动,从而使阅读的诗意体验充盈学生的瑰丽人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语文教师如能长期坚持让学生直面文本,进入文本进行双重发现,做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那么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一定会有极大的起色。
发现式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思考、探究等方式,主动积极地实现以建构意义、生成知识、获得体验、铸造人格等为目标的阅读实践过程。中学阶段的阅读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学生经由对文本的探究,发现知识、发现文意、发现美、发现精妙写法、发现创作个性、发现自我、发现疑难问题等,帮助并促进学习主体借助“发现”,实现知识、情感、能力、自我等方面的超越。因此,在阅读课上,教师应当从逐段分析、繁琐提问的套子中走出来,在指导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发现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如果引导得当,学生群体的阅读水平会接近、达到甚至超出教师个体,达到意想不到的广度和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从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出发,让学生学会“发现”,在“发现”中享受快乐,陶冶心灵。
那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发现,有哪些策略可以运用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乐于发现,勇于发现
不难发现,每学期初,学生看的最多的是语文课本,这是个体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兴趣。然而,随着课堂时间的推移,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消失。探其原因不外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者为追求操作程式花样,而让学生意识处于不自觉状态,让学生身不由己地带着压力进行阅读。而且,教者有时漠视阅读者的个性需求,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等同于知识储存的筐篓。这种做法不但不能把学生引向美妙阅读的境地,相反还会逐渐使他们的自我意识迷失,阅读兴趣下降。心理学研究表明,追求个性、张扬个性,实现自我价值是当代中学生的普遍心态。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尽可能地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自我价值得以实现,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就会被激发。喜受表扬是人的天性,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可以结合学生阅读实践,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如学生因阅读而思想提升了,思维创造能力提高了,通过表扬引导,来促使他们认识阅读的重要,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此外,要让学生切实地走向文本,关键是要让他们发现阅读的妙处,产生阅读的浓厚兴趣。这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林语堂说得很好:“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他又说:“什么才叫做真正的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的本意。”读书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而且也应该培养。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学生在主动走向文本之前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心理期待,使他们的内心一开始就呈现饥渴的状态。作为文学作品,它所附带负载的文化信息是很丰厚的,它们完全可以用来作为设疑激趣的资料。例如作者创作的特殊经历,他们自身的追求与梦想,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有价值的逸事,文本故事的来源……甚至于对文本的一些评价鉴赏都可以事先交给学生。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第六册《红楼梦》专题时,告诉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命运可以从他们的名字窥知一斑,学生明白了原来“元、迎、探、惜”对应着“原应叹息”,“贾政”对应着“假正经”……听到这些有趣的东西,学生的胃口怎么不会被大大地吊起呢?
二、创设张弛有度的阅读环境,构建开放、活跃的课堂教学格局
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赞可夫说:“单纯地听教师讲解,不能调动学生的精神力量”;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也曾说过,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培养。教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作者也有不同的个性。面对文本所展示的多元开放系统,课堂上师生双方必须以尊重文本和作者个性为前提,真诚地敞开自己,平等互动,充分地彰显各自的个性。作为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明白面对同一文本,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也必须通过真诚的倾听和自由的言说来拥抱文本,达到双重发现的境地,他才有可能以自己的被净化、升华的灵魂去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钦敬,激发学生的好奇,自主地去探究、发现,最终完成精神由文本到主体的转换生成。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教师就会认识到自己的课堂作用和地位——组织、引导、激励、点拨。教师才能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维护学生在阅读中的“言说权”。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是学生于文本不但有“倾听”,还要有“言说”,既能抱虚心的态度去感知文本,获得体验,又能独立思考有“回音”,勇于“言说”自己的意见。课堂呈现不同思想、智慧交汇、碰撞、冲突、融合的异彩纷呈的局面,这样更有利于个体的双重发现。
三、加强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
对于没有欣赏音乐的耳朵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他们那双耳朵;对于没有欣赏绘画的眼睛的学生,教师应该为他们创造那双眼睛。教给方法是必要的。学生不是不知道如何走向文本、感受形象的美吗?那么,你让学生去体会,同样是写荷花,为什么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袅娜”的“羞涩”的,而孙犁笔下的荷花却“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你再让学生去感觉,同样是写声音,为什么“无边落木”的飘下只能用“萧萧”来形容,而“不尽长江”的流淌却要用“滚滚”来摹拟?如果长期这样坚持,学生怎么会不认识到形象的语言是有声音、色彩、线条、气味、形状的呢?怎么能不感到形象背后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呢?懂得了这些东西,让同学们自己去尝试的时候,他们就会体验到无穷的发现的乐趣。
同时,针对不同文本内容,运用不同阅读方法,才能收到最佳效果。阅读有浏览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借鉴性阅读、探究性阅读等诸多方式。教者在阅读教学中,要做有心人,教给学生多种方法。教读《鸿门宴》,如进行细细分析讲解,必然会浪费很多时间,不妨选用浏览性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故事内容、情节表现,然后再请学生复述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不难领会人物性格。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时也缩短了教时,可谓“一石三鸟”。对于《雷雨》教者可以采用理解性阅读方式,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全剧,使学生对戏剧冲突有一定了解,再结合周朴园30年前后的表现进行人物性格分析,进而让学生来理解感悟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这样定会比单单地讲读效果来的明显。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者一定要采用多种模式,实施常规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并进的阅读策略,使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进行“双重发现”。
四、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研究相结合
在发现式阅读教学中,主要采用独立思考与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形式。独立思考问题,不受旁人的影响,又没有现成的结论,得出的认识往往比较客观,能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思维能力提高快,能够较快地培养自学能力。所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应鼓励独立思考。但是,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阅读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之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合作研究结合起来。在合作研究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研读“走近鲁迅”专题时,我鼓励学生阅读鲁迅作品、有关鲁迅的评论文章和研究资料。首先阅读课本上的《阿Q正传》,分析鉴赏阿Q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典型意义,体会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精神;其次阅读《鲁迅的生平和创作》,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历程和创作情况,同时还结合以前读过的鲁迅作品,深入领会其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力和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然后,阅读《语文读本》中有关鲁迅的研究资料,或者上图书馆、资料室阅读鲁迅
的杂文,以求全面了解鲁迅,认识鲁迅精神。
五、在学生主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适当引导、伺机点拨
过去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接受学习”:教师讲,学生听。发现式阅读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这就意味着阅读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读”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发现式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主动阅读为主,辅之以教师点拨。教学中,教师要起的作用:首先引领着学生一道进入作品;其次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点拨,并调控阅读。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指示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在阅读的初级阶段,教师的引领点拨尤为重要,分析理解作品的目标基本上由教师提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作品进行质疑、微观探究,基本读懂课文。以后,教师逐步放手,逐渐减少点拨,学生逐渐娴熟掌握阅读方法,自行确定阅读目标,正确认识作品内容。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发现、探究,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就能得到思考和开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得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的训练。
六、教者要不断提高完善自我
阅读的直面对话、双重发现理论的实施,对教者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機遇。说挑战,是因为学生的自主阅读、个体品味、独特感悟,再也不是教者能全然明白,可早早预设的。教者再也不能靠捧一本教参吃饭,用标准答案来压学生。因为那样做的结果只会造成学生主体性丧失,“直面”无法进行。说机遇,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促使教者转变角色,苦练新形势下的教学内功。直面对话的“对”是“相对”、“对等”的意思,既然如此,教者就要把自己修炼成一个有平等意识、具备足够的教学机智、丰厚的文化底蕴的人。“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者的个人阅读”,阅读教学中,教者须先于学生直面文本进行双重发现,这种直面发现直接关系着学生直面发现的质量。因此教者要有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要能于教材钻研中获取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文本“僵死的意义”转换为“富有活力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最能点燃学生之情的就是教者自己真情激动、极富个性的“讲”,即教者对教材的独到的感悟、理解,有了这种感悟、理解,教师才能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构想。
七、展开自由自主的课外阅读活动
课内阅读的高效、高质量来源于学生丰厚的课外阅读积累,因此要鼓励学生开展自由自主的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首先要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个性,给他们权力去选择喜爱的阅读篇目,而不是越俎代庖,随意指定,硬性摊派。有的同学多愁善感,他们可能会偏爱那些感伤婉约的诗词散文;有的同学长于思考,关心社会,他们可能会侧重那些现实感强又注重思辩的杂文随笔;有的同学富于理想,抱负远大,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他们可能就会去注意那些能给其丰富人生启示和引路作用的名人传记……在自由自主选择阅读对象的过程中,阅读者会时时体验到发现自我的乐趣。其次,自由自主的课外阅读相对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也不能离开教师的适时指点和启发。因为从本质上说,只有课内外沟通才可能真正让学生建立起阅读的完整体系,提高阅读的能力。所以在课外阅读时确立一定的目标意识是必要的。同时,开设“佳作欣赏课”,让学生自行寻找不同文体的“佳作”,在课上朗读,“奇文共欣赏”,鼓励个性与新见;或者设置专题,自主收集研究材料,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所有这些作法,目的都在于既让学生多读一些有较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作品,又能够得到教师的恰到好处的指导,在师生、文本交互沟通中成为“好读书、乐读书”且格调情趣高雅的人。)
阅读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片获取知识、寻找自我、发展自我的人类“文化原野”,学生在其中广采博收,尽情吸取各种文化滋养,才能保证其个性和创造性的成长发展。“发现式阅读”教学把阅读思考的主动权、时间的支配权、空间的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习主体——学生的发现,把教学过程由原来在教师设计好的跑道上进行变为由学生自己去开辟一条通道。通过直接与文本对话,学生建立了阅读的信心与兴趣,阅读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活动,从而使阅读的诗意体验充盈学生的瑰丽人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语文教师如能长期坚持让学生直面文本,进入文本进行双重发现,做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那么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一定会有极大的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