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过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韩寒在微博上为电影《后会无期》写的宣传语。
作家韩寒曾吃过不懂商业的亏。2007年,因合同争议他曾被某出版社告上法庭,那份合同中暗含了几条“陷阱”,但“一分钟就签完”的韩寒没有注意这些,以至于在后续的官司中显得很被动。随后韩寒发表声明,以后和他签合同全部不要纸笔,只需口头协议就好。
现在,导演韩寒将这种“不够职业”的做法保留了下来——《后会无期》杀青后,韩寒才和制片人签订了完整的合作协议。如果不是因为“财务流程”的需要,他或许就将这事儿给忘了。
这种“不商业”的做法带来的结果是,所有和韩寒长期合作的商人,都必须是他信赖的朋友。相比起商业契约,他似乎更信赖朋友间的承诺。
在《后会无期》拍摄中,和韩寒合作的商人有三个:整部影片的制作投资来自路金波和方励,前者是韩寒合作12年的出版商,后者是业内著名制片人。在影片拍摄到四分之三时,他们又引入了最后一位出品人,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其中,韩寒身兼剧本、编剧和导演,路金波掌管影片的外联和商务;方励负责制片;于冬负责影片的宣发。
这是一种建立在熟人关系上的商业合作,于冬说,大家都是很熟的朋友,韩寒拍片子需要一个制作人,那就是方励;需要一个发行人,那就是我“于老板”。
方励则在电话里和路金波讨论韩寒预算超支的问题,“看他(韩寒)能走到哪儿?我们让他玩儿!”
韩寒最洒脱,所有关于金钱的问题,他一概回复“去问老方、去问金波吧!这些我都不管。”
维系他们关系的不仅仅是金钱。
《后会无期》制片人方励视韩寒为年轻时的自己。
新导演和“地下电影教父”
对“导演”这个新称谓,韩寒有点不好意思,“我尚无作品,就这么喊我……不习惯。”
其实一开始没人喊他“导演”,个个都直呼他的姓名。“是方励每次开会时,称呼我为导演。”韩寒说。制片人的改口带动所有人的变化,帮助他树立了威信。
“私底下?私下我叫他老方,他叫我韩寒。”韩寒说。在剧组中,“老方”是一个出名的“老顽童”,心直口快,豁达豪爽,一个著名的段子是,他自称是一个从不生气的人,“都是直接发火了事。”
不修边幅,是方励给人的第一印象,深蓝色的POLO衫边角处已经洗得泛白,胸前还有块黑黢黢的污渍。有人提醒他,他低头看看,用手指在油渍处徒劳地刮擦两下,眼见无法清理,便哈哈一笑了之。
作为《后会无期》的出品人之一,方励的劳雷影业为《后会无期》投资了2500万元,占整个影片制作费用的一半。
如果没有看过他的简历,大部分人很难将眼前这个老头儿和亿万富翁这个身份联系在一起。
1982年9月,方励从华东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毕业。他用手机向我们展示当年的照片,这是一张黑白照,年轻的他颇符合当年的审美。
“像韩寒吗?”他问。
没等笔者回答,他自己先笑了。“韩寒和年轻的我很像,都很闷骚。”他理解的闷骚是“外表靠谱,内心贪玩”。而实际上他大学毕业那年韩寒才刚出生。
1991年,方励创办劳雷工业,做高科技仪器系统,其公司官网上介绍是“世界上最大的集地球物理仪器开发与销售为一体的地球物理仪器公司。”这份事业让方励成为成功的商人。但因为对电影的狂热爱好,最近十几年这个精明的商人已经在这个新领域亏损了数千万元投资。
2000年,方励成立北京劳雷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出任总裁,他偏爱出品文艺电影,为人熟知的作品有李玉导演的《苹果》、《观音山》、《二次曝光》。在此之前,他投资的包括《安阳婴儿》、《颐和园》在内的多部电影未能在国内公映,亏损达到数千万元,他也被媒体称为“地下电影教父”。
对于为何投资那些赔钱电影,他有多种解释。如“最初傻逼,不懂得拍电影还需要许可证”或是“导演违约骗了我”。此外还有一条“喜欢有个性的怪人,如果说谁谁谁是疯子,我就肯定喜欢”。
和韩寒合作,因为韩寒符合了他的最后一个标准——有个性的怪人。“这孩子太他妈可爱了。”他这样称赞韩寒,“有时候也真拿他没办法,生气都生不起来。”
方励和韩寒相识源于一首歌,2010年,由李玉导演,范冰冰主演,方励担当制片的《观音山》获得上映资格,心情激动的方励想请一个文艺青年来写歌词,有人推荐了韩寒,加之李玉希望拍摄韩寒的小说《光荣日》,于是方励带着影片DVD飞赴上海去见韩寒。
在路上他就已经盘算好了,先向韩寒提请求,韩寒愿意填词,那最好不过,如果韩寒觉得片子烂不愿意写歌,那他就厚着脸皮扛着,不能让李玉和范冰冰“两个女孩子”受委屈。
两人第一次见面地点在上海静安寺旁的璞丽酒店,这是韩寒最喜欢的酒店之一。韩寒穿着黑色皮夹克,戴了墨镜,直长发遮住眼角,酷劲儿十足,符合方励对赛车手的想象。“这孩子很害羞”,再深聊,他嗅到了韩寒身上那股熟悉的感觉。“像我,年轻时爱玩儿得不得了,我们臭味相投。”
这次见面后,韩寒不但答应了方励填写歌词的要求,还谢绝了方励高额的佣金报酬。
三年后,这种相投的意气成为《后会无期》团队合作的基础。2013年5月后,方励接到路金波对韩寒拍电影的邀请电话,“老方,这次韩寒认真了。你来吧!咱俩搭档把他给办了。”
很快,在上海松江,韩寒家附近的五星级酒店里,50后的方励、70后的路金波和80后的韩寒三代男人畅聊到凌晨3点,制定了基础的电影拍摄分工计划:韩寒负责电影剧本创作并任编剧和导演,方励负责制片,路金波负责商务和外联。
制作电影的资金由路金波和方励投资,二人五五均摊,韩寒不出钱,但也不收取任何的酬劳。收益人排名中,路金波和方励自然是靠前的,等他们成本回收后,后续收益再由三人按比例分配。“除去成本后的利润,韩寒会多拿点儿,毕竟他没有收导演费和编剧费,我们不能太亏待他。”方励说。 于冬给了“保底价”
今年1月,《后会无期》剧组正式成立,全组有200人、60辆车。第一个镜头在上海奉贤的海边开拍,一个月后他们转场到四川西昌,那里有他们需要的四种不同特征的地貌,随后内蒙古——上海——舟山——东极岛,5月底影片杀青,120分钟的剪辑版几乎同时诞生——在现场,导演安排了三个剪辑组,要求趁着记忆清晰的档口剪辑。一个星期后成片调整到100分钟,阴差阳错,第一个开拍镜头剪成影片最后一个收尾镜头。40天内做完后期,韩寒对这个效率感到满意。
三个多月的拍摄期并不算长,但足以引得各方关注,消息放出的同时,各路合作者找上门来——有投资人,也有发行方,但成功者只有于冬。
作为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经营着一家以擅长影片发行而著称的电影公司,该公司于2010年在美国上市。“宣传发行是博纳自己花钱,所以他们也算是一个出品人。”方励说。
也就是说,博纳影业以发行费用和资源来作为投资的成本,意味着博纳将自己的利益和《后会无期》的最终票房关联在一起。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为了争取更大的收益,博纳一定会卖力地争取影片在院线的曝光度和排片量。
引入于冬,是韩寒、路金波和方励三人的共同决定,不仅因为上述的优势,更是由于于冬给出了高额的“保底票房”——3.5亿元人民币的承诺。
“保底票房”一般出现在强势影片发行中,大多伴随着竞争一起出现,3.5亿元的保底价格意味着,即便《后会无期》的票房最终不到3.5亿元,博纳也需要按照这个数字给韩寒方面进行票房分成,超过3.5亿元则双方再按照相应的比例另算收益。去年上映的《西游降魔篇》和《小时代》两部影片的发行方都采用了“保底发行”方式。前者据接近项目的核心人士透露,保底金额为5亿元左右,后者为2.3亿元。
对文艺片而言,3.5亿元保底价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和于冬联系《后会无期》合作事宜的是路金波,但真正吸引于冬入股的是韩寒。七年前的一个晚上,在北京的一次私人聚会上,于冬第一次见到韩寒,“第一印象非常好”。这个北京籍娱乐圈老板说。
随后于冬和身边很多朋友都讨论过韩寒,其中包括香港导演关锦鹏。2009年,关锦鹏看中了韩寒的小说《他的国》,动过拍电影的念头。于冬热烈响应,但该计划终因“审查未通过”而告吹。这次,于冬不愿意再错过韩寒。
《后会无期》在东极岛拍摄时于冬曾去探班,在东海边,一南一北,两个相差11岁的男人尽兴地聊了一天,话题集中在兴趣和个人爱好上。对于这个身兼作家、博客写手、赛车手和导演多重身份的人,于冬说,“他只谈他能给我的,他想干的事儿。”
一见面韩寒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于冬,“这个事情是可能会砸的,没有什么是确保能够赚的。”
然后韩寒又给于冬看了他们前期剪辑的一个5分钟片花,看完后于冬决定拍板合作。
当然,对比方励的豁达,于冬显得更加谨慎。愿意花这样的资金来参股《后会无期》和博纳当前的处境有关。
于冬说从2013年底开始,他就和韩寒团队接触希望能获得影片的出品权,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2014年是博纳的重要年份。在此前的两年内,国产电影连创佳绩,《泰囧》刷新票房,《西雅图》、《致青春》、《合伙人》甚至《小时代》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这些收获都和博纳无关。作为国内唯一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影业公司,博纳过去两年里显得有些落寞,除了《桃姐》一枝独秀之外,其他诸如《大上海》、《河东狮吼2》等影片都未能引得市场太多关注。
今年,《后会无期》的出现恰如其分。
精明的商人必须会看市场走向:2013年《小时代》的爆发给电影人带来新的启迪。虽然在时间上韩寒比郭敬明落后一年,但于冬说他看好韩寒。他认为韩寒是“80后这一代人的偶像”。他向我们举例说,在韩寒转场去内蒙古时路过北京,并到他公司小坐,等他送韩寒出办公室时,突然发现年轻的助理和秘书们都已经不再工作,所有的员工围在他办公室门口等着让韩寒签名合影。这一刻让于冬感到——“韩寒就是80后的代言人”。
这种“某人代言某个时代”的感觉于冬并不常有,在韩寒之前,让他有这种感觉的人是姜文。在90年代看完《阳光灿烂的日子》后,于冬大为感慨,称自己“给惊着了”。他觉得姜文用《阳光灿烂的日子》给观众展现了“文革”期间的青春岁月,能引得深深的共鸣,今天他同样认为韩寒能用《后会无期》告诉观众80后一代人的青春故事,“就像当年的《阳光》一样,会给现在的年轻人带来惊喜和兴奋。”
事实上,《后会无期》从来不缺少投资者,尤其是在《致青春》、《小时代》等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后,来找韩寒拍电影的人很多。路金波替韩寒挡掉过很多“送钱人”,其中包含“娱乐宝”这样的网络金主。
路金波 商业启蒙者
第一个知道韩寒想要拍电影的人是路金波。他也是和韩寒交往最久的商业伙伴——相识12年,付给韩寒超过4000万元的稿酬。
在路金波看来,韩寒准备拍电影的标志是“他停止在博客上写影评了。”路金波说,三年前韩寒曾玩笑似的说过,我不能再写影评骂中国电影了,我以后也要拍电影,要从现在攒人品,不能把同行都得罪光。
此前韩寒曾尝试着拍一部MV来“练手”。2008年,路金波想帮饶雪漫《离歌》拍一个MV,起初准备了10万人民币的预算,“找个佳能5Dmax凑合下就行了”。没想到韩寒自告奋勇不拿片酬来做导演,搭建了一个60来人、20辆车的剧组。最终韩寒将这个10万预算的MV成功超支到30万,并且自己贴钱拍摄。这让路金波有点儿震惊,“现在看来,他是有预谋的。”
拍摄《后会无期》时路金波已经不再怀疑韩寒的导演能力,“只是将60个人、20辆车增加到200个人、60辆车而已。”
韩寒确实认真学习过导演知识,因为“不学不能服众”。路金波专门研究过韩寒的学习方式,他拿自己和韩寒做对比:他的知识大部分来自于阅读、学习、模仿,而韩寒则更多的是实践、体验、感受。在面对一群经验丰富的电影人时,韩寒不允许自己有不懂的知识点或者看起来很外行的表现,他认为“那样很傻”。 “我现在其实,甚至有点迷信韩寒。”路金波说。
假如时光倒退11年,路金波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感叹。那时,他是韩寒的伯乐,是让韩寒逐渐商业化的关键人物。
2003年1月的冬夜,在北京奥体中心北门,路金波堵住韩寒,他兜里揣了5000块钱来购买韩寒《像少年啦飞驰》的互联网漫画改编权。当时韩寒恰逢人生低谷期,高中肄业,驾车北漂。他想用作品反驳,但打开电脑却一个字也敲不出来,他那点儿生活阅历已经在《三重门》中消耗殆尽。
路金波的事业也刚刚起步。当这个嗅觉灵敏的出版商发现了韩寒时,他觉得他找到了一个可造之材。
两年半后,路金波以200万元人民币买断了韩寒《一座城池》的出版权。再两年,路金波的万榕书业连续出版了韩寒的《他的国》、《光荣日》。随着韩寒在博客上的知名度高涨,万榕也迎来了黄金增长期。
至今路金波共出版了韩寒18本书,付给韩寒超过4000万的版税。“出版利润对开,韩寒一半,我们公司一半。”
路金波成为了让韩寒实现财务自由的关键人物。并且此后一直以韩寒“经纪人”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路金波从韩寒的第一个代言凡客开始替韩寒谈各类合作,原则是代言费不能低于一千万。“凡客没有一千万,从雀巢开始,骆驼、大众都是一线明星的(代言)价格。平均一年一个,价格都非常高。不想让他代言太多,能出得起这个价钱的肯定都是大公司,五百强。”路金波说。
在《后会无期》整个拍摄过程中,书商仍然延续他“商业经纪人”的身份——“我不比他们轻松,我管的事儿也挺多,只不过他们是手工活,我管的是外联。我管商务部分,包括引入博纳合作伙伴,另外就是所有的植入,上海大众,58同城是我们的赞助商。优酷、新浪这些算是我们的联席出品方,都是我在管。给我们什么资源,什么好处,宣传类的都是我在统筹。”路金波告诉笔者。目前在《后会无期》中总共植入了三个品牌,其中包括韩寒代言的大众汽车。
路金波觉得自己对电影本身的贡献很小,大部分精力还是花在商业上,“我们这个三人团队,他们偏成品,我偏商务。”
路金波说,“说我是韩寒的经纪人,那是看低我;说我是他的人生导师,那是看高我。我们互为良师益友。”他说现在很多大电影公司都想找韩寒合作电影,“尤其在郭敬明成功之后,但韩寒永远是朋友优先的人。选择就是我和方总。他特别怕跟新的人打交道,朋友优先。”
主角还是配角
《后会无期》的杀青时间和上映时间间隔不到两个月,这让他们的后期制作变得争分夺秒。方励抱怨过韩寒完全是用非常规操作来制作电影。最近,抱怨几乎成了他们的沟通方式之一,在电影拍摄期间,方励不止一次抱怨韩寒“不听话”。
最近的一次争执出现在采访当天中午,韩寒在微博上发出电影slogan宣传语,“听过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是方励极为反对的一句话。
不仅是方励,包括路金波、魏君子都不赞成用这么“灰暗”的句子来作为电影的口号。魏是影评人和电影研究者(曾和刘德华、徐克有过合作),在去年7月份被方励拉入韩寒剧组负责剧本策划和后期宣传。
下午14:17,韩寒在微博上发布slogan:“听过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半小时后“依然体”横空出世——段子手们蜂拥而上,用“依然”造句,内容涵盖笑话、恋爱、哲思、旅游等。该微博24小时转发量达到16万,点赞12万,评论达到3万。
这下,方励不说话了,路金波也沉默了,魏君子呵呵一笑。“没办法呀,只能相信韩寒会创造奇迹。”
坐在摄影棚阁楼的沙发上,韩寒也回忆起这个片段,他认为像“做自己”这样煽情、强调个性和理想主义的宣传语已经“被玩儿烂了”,“喜感的东西能击中三成人,但伤感的东西能击中所有人。”
类似的争执还出现在影片的拍摄当中,这部电影韩寒转场6次,尤其在拍摄东极岛的外景时,韩寒多次打乱制片计划,让方励叫苦不迭。这其中有演员档期问题,也有登岛的海况影响。方励大叫韩寒不是个省钱的家伙,前期准备的酒店订金、群众演员等等都只能作罢。
“所有的钱都废了。”恼火的方励电话路金波,“你就等着增加预算吧,超支了可别赖我!”
最终《后会无期》的投资达到了5000万元人民币,比原计划整整多出2000万元。
即使是《后会无期》这个名字,其诞生过程也充满韩寒和其合作者的争执。在北京亮马桥路的四季酒店、劳雷影视的办公室,甚至是韩寒上海的住宅中,主创人员来回讨论剧本,韩寒自拟多个电影名字让大家投票,多方权衡后他再一个个亲手毙掉。最终定下一个不甚“喜庆”的名字——《后会无期》。
路金波对此十分不满,“为什么要这么阴暗?”为了让韩寒改掉影片名字,书商还引用了书本上的观点,“按传统习惯商业宣传、广告语只使用肯定句,最好不要用否定句,不要用负能量的,最好用欢欢喜喜过大年,送礼只送脑白金这一类。”
“相信我,绝对没有问题,年轻人就是喜欢这个。”韩寒回答。
坐在一旁的魏君子心里开始嘀咕,是不是我们真的老了……
编辑 倚天
《商道》杂志QQ⑧群号:287761989
作家韩寒曾吃过不懂商业的亏。2007年,因合同争议他曾被某出版社告上法庭,那份合同中暗含了几条“陷阱”,但“一分钟就签完”的韩寒没有注意这些,以至于在后续的官司中显得很被动。随后韩寒发表声明,以后和他签合同全部不要纸笔,只需口头协议就好。
现在,导演韩寒将这种“不够职业”的做法保留了下来——《后会无期》杀青后,韩寒才和制片人签订了完整的合作协议。如果不是因为“财务流程”的需要,他或许就将这事儿给忘了。
这种“不商业”的做法带来的结果是,所有和韩寒长期合作的商人,都必须是他信赖的朋友。相比起商业契约,他似乎更信赖朋友间的承诺。
在《后会无期》拍摄中,和韩寒合作的商人有三个:整部影片的制作投资来自路金波和方励,前者是韩寒合作12年的出版商,后者是业内著名制片人。在影片拍摄到四分之三时,他们又引入了最后一位出品人,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其中,韩寒身兼剧本、编剧和导演,路金波掌管影片的外联和商务;方励负责制片;于冬负责影片的宣发。
这是一种建立在熟人关系上的商业合作,于冬说,大家都是很熟的朋友,韩寒拍片子需要一个制作人,那就是方励;需要一个发行人,那就是我“于老板”。
方励则在电话里和路金波讨论韩寒预算超支的问题,“看他(韩寒)能走到哪儿?我们让他玩儿!”
韩寒最洒脱,所有关于金钱的问题,他一概回复“去问老方、去问金波吧!这些我都不管。”
维系他们关系的不仅仅是金钱。
《后会无期》制片人方励视韩寒为年轻时的自己。
新导演和“地下电影教父”
对“导演”这个新称谓,韩寒有点不好意思,“我尚无作品,就这么喊我……不习惯。”
其实一开始没人喊他“导演”,个个都直呼他的姓名。“是方励每次开会时,称呼我为导演。”韩寒说。制片人的改口带动所有人的变化,帮助他树立了威信。
“私底下?私下我叫他老方,他叫我韩寒。”韩寒说。在剧组中,“老方”是一个出名的“老顽童”,心直口快,豁达豪爽,一个著名的段子是,他自称是一个从不生气的人,“都是直接发火了事。”
不修边幅,是方励给人的第一印象,深蓝色的POLO衫边角处已经洗得泛白,胸前还有块黑黢黢的污渍。有人提醒他,他低头看看,用手指在油渍处徒劳地刮擦两下,眼见无法清理,便哈哈一笑了之。
作为《后会无期》的出品人之一,方励的劳雷影业为《后会无期》投资了2500万元,占整个影片制作费用的一半。
如果没有看过他的简历,大部分人很难将眼前这个老头儿和亿万富翁这个身份联系在一起。
1982年9月,方励从华东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毕业。他用手机向我们展示当年的照片,这是一张黑白照,年轻的他颇符合当年的审美。
“像韩寒吗?”他问。
没等笔者回答,他自己先笑了。“韩寒和年轻的我很像,都很闷骚。”他理解的闷骚是“外表靠谱,内心贪玩”。而实际上他大学毕业那年韩寒才刚出生。
1991年,方励创办劳雷工业,做高科技仪器系统,其公司官网上介绍是“世界上最大的集地球物理仪器开发与销售为一体的地球物理仪器公司。”这份事业让方励成为成功的商人。但因为对电影的狂热爱好,最近十几年这个精明的商人已经在这个新领域亏损了数千万元投资。
2000年,方励成立北京劳雷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出任总裁,他偏爱出品文艺电影,为人熟知的作品有李玉导演的《苹果》、《观音山》、《二次曝光》。在此之前,他投资的包括《安阳婴儿》、《颐和园》在内的多部电影未能在国内公映,亏损达到数千万元,他也被媒体称为“地下电影教父”。
对于为何投资那些赔钱电影,他有多种解释。如“最初傻逼,不懂得拍电影还需要许可证”或是“导演违约骗了我”。此外还有一条“喜欢有个性的怪人,如果说谁谁谁是疯子,我就肯定喜欢”。
和韩寒合作,因为韩寒符合了他的最后一个标准——有个性的怪人。“这孩子太他妈可爱了。”他这样称赞韩寒,“有时候也真拿他没办法,生气都生不起来。”
方励和韩寒相识源于一首歌,2010年,由李玉导演,范冰冰主演,方励担当制片的《观音山》获得上映资格,心情激动的方励想请一个文艺青年来写歌词,有人推荐了韩寒,加之李玉希望拍摄韩寒的小说《光荣日》,于是方励带着影片DVD飞赴上海去见韩寒。
在路上他就已经盘算好了,先向韩寒提请求,韩寒愿意填词,那最好不过,如果韩寒觉得片子烂不愿意写歌,那他就厚着脸皮扛着,不能让李玉和范冰冰“两个女孩子”受委屈。
两人第一次见面地点在上海静安寺旁的璞丽酒店,这是韩寒最喜欢的酒店之一。韩寒穿着黑色皮夹克,戴了墨镜,直长发遮住眼角,酷劲儿十足,符合方励对赛车手的想象。“这孩子很害羞”,再深聊,他嗅到了韩寒身上那股熟悉的感觉。“像我,年轻时爱玩儿得不得了,我们臭味相投。”
这次见面后,韩寒不但答应了方励填写歌词的要求,还谢绝了方励高额的佣金报酬。
三年后,这种相投的意气成为《后会无期》团队合作的基础。2013年5月后,方励接到路金波对韩寒拍电影的邀请电话,“老方,这次韩寒认真了。你来吧!咱俩搭档把他给办了。”
很快,在上海松江,韩寒家附近的五星级酒店里,50后的方励、70后的路金波和80后的韩寒三代男人畅聊到凌晨3点,制定了基础的电影拍摄分工计划:韩寒负责电影剧本创作并任编剧和导演,方励负责制片,路金波负责商务和外联。
制作电影的资金由路金波和方励投资,二人五五均摊,韩寒不出钱,但也不收取任何的酬劳。收益人排名中,路金波和方励自然是靠前的,等他们成本回收后,后续收益再由三人按比例分配。“除去成本后的利润,韩寒会多拿点儿,毕竟他没有收导演费和编剧费,我们不能太亏待他。”方励说。 于冬给了“保底价”
今年1月,《后会无期》剧组正式成立,全组有200人、60辆车。第一个镜头在上海奉贤的海边开拍,一个月后他们转场到四川西昌,那里有他们需要的四种不同特征的地貌,随后内蒙古——上海——舟山——东极岛,5月底影片杀青,120分钟的剪辑版几乎同时诞生——在现场,导演安排了三个剪辑组,要求趁着记忆清晰的档口剪辑。一个星期后成片调整到100分钟,阴差阳错,第一个开拍镜头剪成影片最后一个收尾镜头。40天内做完后期,韩寒对这个效率感到满意。
三个多月的拍摄期并不算长,但足以引得各方关注,消息放出的同时,各路合作者找上门来——有投资人,也有发行方,但成功者只有于冬。
作为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经营着一家以擅长影片发行而著称的电影公司,该公司于2010年在美国上市。“宣传发行是博纳自己花钱,所以他们也算是一个出品人。”方励说。
也就是说,博纳影业以发行费用和资源来作为投资的成本,意味着博纳将自己的利益和《后会无期》的最终票房关联在一起。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为了争取更大的收益,博纳一定会卖力地争取影片在院线的曝光度和排片量。
引入于冬,是韩寒、路金波和方励三人的共同决定,不仅因为上述的优势,更是由于于冬给出了高额的“保底票房”——3.5亿元人民币的承诺。
“保底票房”一般出现在强势影片发行中,大多伴随着竞争一起出现,3.5亿元的保底价格意味着,即便《后会无期》的票房最终不到3.5亿元,博纳也需要按照这个数字给韩寒方面进行票房分成,超过3.5亿元则双方再按照相应的比例另算收益。去年上映的《西游降魔篇》和《小时代》两部影片的发行方都采用了“保底发行”方式。前者据接近项目的核心人士透露,保底金额为5亿元左右,后者为2.3亿元。
对文艺片而言,3.5亿元保底价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和于冬联系《后会无期》合作事宜的是路金波,但真正吸引于冬入股的是韩寒。七年前的一个晚上,在北京的一次私人聚会上,于冬第一次见到韩寒,“第一印象非常好”。这个北京籍娱乐圈老板说。
随后于冬和身边很多朋友都讨论过韩寒,其中包括香港导演关锦鹏。2009年,关锦鹏看中了韩寒的小说《他的国》,动过拍电影的念头。于冬热烈响应,但该计划终因“审查未通过”而告吹。这次,于冬不愿意再错过韩寒。
《后会无期》在东极岛拍摄时于冬曾去探班,在东海边,一南一北,两个相差11岁的男人尽兴地聊了一天,话题集中在兴趣和个人爱好上。对于这个身兼作家、博客写手、赛车手和导演多重身份的人,于冬说,“他只谈他能给我的,他想干的事儿。”
一见面韩寒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于冬,“这个事情是可能会砸的,没有什么是确保能够赚的。”
然后韩寒又给于冬看了他们前期剪辑的一个5分钟片花,看完后于冬决定拍板合作。
当然,对比方励的豁达,于冬显得更加谨慎。愿意花这样的资金来参股《后会无期》和博纳当前的处境有关。
于冬说从2013年底开始,他就和韩寒团队接触希望能获得影片的出品权,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2014年是博纳的重要年份。在此前的两年内,国产电影连创佳绩,《泰囧》刷新票房,《西雅图》、《致青春》、《合伙人》甚至《小时代》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但这些收获都和博纳无关。作为国内唯一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影业公司,博纳过去两年里显得有些落寞,除了《桃姐》一枝独秀之外,其他诸如《大上海》、《河东狮吼2》等影片都未能引得市场太多关注。
今年,《后会无期》的出现恰如其分。
精明的商人必须会看市场走向:2013年《小时代》的爆发给电影人带来新的启迪。虽然在时间上韩寒比郭敬明落后一年,但于冬说他看好韩寒。他认为韩寒是“80后这一代人的偶像”。他向我们举例说,在韩寒转场去内蒙古时路过北京,并到他公司小坐,等他送韩寒出办公室时,突然发现年轻的助理和秘书们都已经不再工作,所有的员工围在他办公室门口等着让韩寒签名合影。这一刻让于冬感到——“韩寒就是80后的代言人”。
这种“某人代言某个时代”的感觉于冬并不常有,在韩寒之前,让他有这种感觉的人是姜文。在90年代看完《阳光灿烂的日子》后,于冬大为感慨,称自己“给惊着了”。他觉得姜文用《阳光灿烂的日子》给观众展现了“文革”期间的青春岁月,能引得深深的共鸣,今天他同样认为韩寒能用《后会无期》告诉观众80后一代人的青春故事,“就像当年的《阳光》一样,会给现在的年轻人带来惊喜和兴奋。”
事实上,《后会无期》从来不缺少投资者,尤其是在《致青春》、《小时代》等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后,来找韩寒拍电影的人很多。路金波替韩寒挡掉过很多“送钱人”,其中包含“娱乐宝”这样的网络金主。
路金波 商业启蒙者
第一个知道韩寒想要拍电影的人是路金波。他也是和韩寒交往最久的商业伙伴——相识12年,付给韩寒超过4000万元的稿酬。
在路金波看来,韩寒准备拍电影的标志是“他停止在博客上写影评了。”路金波说,三年前韩寒曾玩笑似的说过,我不能再写影评骂中国电影了,我以后也要拍电影,要从现在攒人品,不能把同行都得罪光。
此前韩寒曾尝试着拍一部MV来“练手”。2008年,路金波想帮饶雪漫《离歌》拍一个MV,起初准备了10万人民币的预算,“找个佳能5Dmax凑合下就行了”。没想到韩寒自告奋勇不拿片酬来做导演,搭建了一个60来人、20辆车的剧组。最终韩寒将这个10万预算的MV成功超支到30万,并且自己贴钱拍摄。这让路金波有点儿震惊,“现在看来,他是有预谋的。”
拍摄《后会无期》时路金波已经不再怀疑韩寒的导演能力,“只是将60个人、20辆车增加到200个人、60辆车而已。”
韩寒确实认真学习过导演知识,因为“不学不能服众”。路金波专门研究过韩寒的学习方式,他拿自己和韩寒做对比:他的知识大部分来自于阅读、学习、模仿,而韩寒则更多的是实践、体验、感受。在面对一群经验丰富的电影人时,韩寒不允许自己有不懂的知识点或者看起来很外行的表现,他认为“那样很傻”。 “我现在其实,甚至有点迷信韩寒。”路金波说。
假如时光倒退11年,路金波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感叹。那时,他是韩寒的伯乐,是让韩寒逐渐商业化的关键人物。
2003年1月的冬夜,在北京奥体中心北门,路金波堵住韩寒,他兜里揣了5000块钱来购买韩寒《像少年啦飞驰》的互联网漫画改编权。当时韩寒恰逢人生低谷期,高中肄业,驾车北漂。他想用作品反驳,但打开电脑却一个字也敲不出来,他那点儿生活阅历已经在《三重门》中消耗殆尽。
路金波的事业也刚刚起步。当这个嗅觉灵敏的出版商发现了韩寒时,他觉得他找到了一个可造之材。
两年半后,路金波以200万元人民币买断了韩寒《一座城池》的出版权。再两年,路金波的万榕书业连续出版了韩寒的《他的国》、《光荣日》。随着韩寒在博客上的知名度高涨,万榕也迎来了黄金增长期。
至今路金波共出版了韩寒18本书,付给韩寒超过4000万的版税。“出版利润对开,韩寒一半,我们公司一半。”
路金波成为了让韩寒实现财务自由的关键人物。并且此后一直以韩寒“经纪人”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路金波从韩寒的第一个代言凡客开始替韩寒谈各类合作,原则是代言费不能低于一千万。“凡客没有一千万,从雀巢开始,骆驼、大众都是一线明星的(代言)价格。平均一年一个,价格都非常高。不想让他代言太多,能出得起这个价钱的肯定都是大公司,五百强。”路金波说。
在《后会无期》整个拍摄过程中,书商仍然延续他“商业经纪人”的身份——“我不比他们轻松,我管的事儿也挺多,只不过他们是手工活,我管的是外联。我管商务部分,包括引入博纳合作伙伴,另外就是所有的植入,上海大众,58同城是我们的赞助商。优酷、新浪这些算是我们的联席出品方,都是我在管。给我们什么资源,什么好处,宣传类的都是我在统筹。”路金波告诉笔者。目前在《后会无期》中总共植入了三个品牌,其中包括韩寒代言的大众汽车。
路金波觉得自己对电影本身的贡献很小,大部分精力还是花在商业上,“我们这个三人团队,他们偏成品,我偏商务。”
路金波说,“说我是韩寒的经纪人,那是看低我;说我是他的人生导师,那是看高我。我们互为良师益友。”他说现在很多大电影公司都想找韩寒合作电影,“尤其在郭敬明成功之后,但韩寒永远是朋友优先的人。选择就是我和方总。他特别怕跟新的人打交道,朋友优先。”
主角还是配角
《后会无期》的杀青时间和上映时间间隔不到两个月,这让他们的后期制作变得争分夺秒。方励抱怨过韩寒完全是用非常规操作来制作电影。最近,抱怨几乎成了他们的沟通方式之一,在电影拍摄期间,方励不止一次抱怨韩寒“不听话”。
最近的一次争执出现在采访当天中午,韩寒在微博上发出电影slogan宣传语,“听过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是方励极为反对的一句话。
不仅是方励,包括路金波、魏君子都不赞成用这么“灰暗”的句子来作为电影的口号。魏是影评人和电影研究者(曾和刘德华、徐克有过合作),在去年7月份被方励拉入韩寒剧组负责剧本策划和后期宣传。
下午14:17,韩寒在微博上发布slogan:“听过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半小时后“依然体”横空出世——段子手们蜂拥而上,用“依然”造句,内容涵盖笑话、恋爱、哲思、旅游等。该微博24小时转发量达到16万,点赞12万,评论达到3万。
这下,方励不说话了,路金波也沉默了,魏君子呵呵一笑。“没办法呀,只能相信韩寒会创造奇迹。”
坐在摄影棚阁楼的沙发上,韩寒也回忆起这个片段,他认为像“做自己”这样煽情、强调个性和理想主义的宣传语已经“被玩儿烂了”,“喜感的东西能击中三成人,但伤感的东西能击中所有人。”
类似的争执还出现在影片的拍摄当中,这部电影韩寒转场6次,尤其在拍摄东极岛的外景时,韩寒多次打乱制片计划,让方励叫苦不迭。这其中有演员档期问题,也有登岛的海况影响。方励大叫韩寒不是个省钱的家伙,前期准备的酒店订金、群众演员等等都只能作罢。
“所有的钱都废了。”恼火的方励电话路金波,“你就等着增加预算吧,超支了可别赖我!”
最终《后会无期》的投资达到了5000万元人民币,比原计划整整多出2000万元。
即使是《后会无期》这个名字,其诞生过程也充满韩寒和其合作者的争执。在北京亮马桥路的四季酒店、劳雷影视的办公室,甚至是韩寒上海的住宅中,主创人员来回讨论剧本,韩寒自拟多个电影名字让大家投票,多方权衡后他再一个个亲手毙掉。最终定下一个不甚“喜庆”的名字——《后会无期》。
路金波对此十分不满,“为什么要这么阴暗?”为了让韩寒改掉影片名字,书商还引用了书本上的观点,“按传统习惯商业宣传、广告语只使用肯定句,最好不要用否定句,不要用负能量的,最好用欢欢喜喜过大年,送礼只送脑白金这一类。”
“相信我,绝对没有问题,年轻人就是喜欢这个。”韩寒回答。
坐在一旁的魏君子心里开始嘀咕,是不是我们真的老了……
编辑 倚天
《商道》杂志QQ⑧群号:28776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