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面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严控,不少城市逐渐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更新的发展模式转型,特别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旧城改造项目更是如火如荼的进行。旧城改造项目除了能缓解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匮乏的难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旧改,能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旧改片区的综合配套,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
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浅析了当前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项目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以《晋江世纪大道片区城市设计》为例,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旧城改造,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当前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问题
1.1 同质与失魂
旧城改造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策划不同类型的项目,引入不同的业态,形成复合型功能板块,重塑多样化的公共空间,提升片区的活力与品质。而在实际项目中,经常会以居住+商业的传统业态形式来粗暴的解决,在追求经济平衡甚至追逐暴利的诉求下,连续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打造一度被弱化,被边缘化,结果出现了成片均质的居住空间、线性或点状的商业空间,与城市其它片区在功能和风貌上也趋于同质化,城市的特色无法彰显,渐渐形成了一个个没有个性、没有灵魂的城市。
1.2 定性有余,定量不足
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区别与其它类型城市设计的最重要一点就是需要真实考虑拆迁安置的后期实施,因此在城市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片区旧村旧厂改造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与业主意见,提出最合理的安置方案,并在城市设计中加以体现(主要是安置地块的开发强度反算和相对真实的建筑的空间布局)。
1.3 跟着“项目”走
城市设计的编制是一个动态而持续的工作,在此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招商的意向项目中途介入,在土地财政或者政绩工程的蛊惑下,这种意向项目往往大受追捧,利用政策优势优先占领片区内最为优势的战略土地,很少考虑片区的整体设计。这种“唯项目论”的管理与操作模式,既有悖于城市设计的初衷,也不符合广大城市居民公共利益的诉求,虽然对城市而言,或许短期内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是不利于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
2 基于《晋江世纪大道片区城市设计》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2.1 项目背景
晋江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部,是泉州管辖的县级市。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从1991年“全国百强县”第55位跃居到2005年的第5位。然尔,在看似繁荣的经济增长背后,却隐匿着一些亟需解决的城市问题:产业结构的瓶颈,让这里面临升级压力;空间拓展的局限,让这里不具强大的集聚力;人居环境的混杂,让这里缺乏高层次的城市品位。
随着海西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泉州环湾发展战略的大力推进,晋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面对现状发展格局,中心城区向南拓展成为晋江的必然选择,而世纪大道片区正是此区域的发展核心。该片区北起双龙路,南至晋光路,西起梅岭路,东至泉安路,总用地面积6.6平方公里。
2.2 城市设计目标
结合前期的分析研究与目标诉求,我们认为世纪大道片区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是:重塑形象、提振信心;打造平台、结构升级;整合资源、重点突破。
世纪大道的发展目标是:成为调整晋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繁荣带;成为体现县域经济实力,发展第三产业,展示晋江特色品牌体育文化的特色展示带;成为晋江现代都市活力与魅力的城市景观带。
图1 城市设计总平面
2.3 城市设计策略
2.3.1 功能策略
规划确立了“一主一副、四区协同;四核引领、点轴联动;南北门户、特色塑造;山城融合、渗透共享”的功能结构。
图2 城市设计功能结构图
(1)一主一副、四区协同
世纪大道作为最重要的功能景观轴线,串联休闲宜居、运动商业、高尚居住和市民服务四大功能区。一号路(晋华路)作为休闲体验轴,将以慢行交通串联文化展示、休闲运动等主题空间。
(2)四核引领、点轴联动
梅岭城市综合体、青阳城市综合体、高尚生活社区和行政中心将成为规划区的四个核心抓手,引领规划区整体发展。
(3)南北门户、特色塑造
规划区北部门户将结合人工湖和休闲宜居区,打造以生态休闲为特色景观形象;南部将依托行政中心,建设以现代都市风貌为特色的门户空间。
(4)山城融合、渗透共享
规划将通过四条主要的景观廊道将周边的自然山体渗透到本区域,将世纪大道两侧地块融入城市整体景观网络格局中。
2.3.2 开放空间策略
图3 开放空间规划图
(1)拓展四条景观视线通廊
依托山体,打造八仙山景区—梅岭城市综合体、崎山—世纪公园、崎山—文化公园和罗裳山—市民中心四条主要的景观视廊。
(2)串联十大公园、规划六大广场
规划结合现状绿地与水体规划体育广场、文化广场等六大广场,并依托慢行空间串联起水上公园、桂山水库公园、画马石公园、中央生活公园等十大城市公园。
(3)打造两处商业步行街区
规划利用青阳和梅岭两个城市综合体打造两处步行街区,通过建筑与景观环境,特别是室内与半室外休闲购物场地的设置与慢行步行交通的引导,为市民提供一种有品位的步行休闲空间。
(4)创造一条园林休闲步行轴线
规划一号路是一条以步行和自行车等慢性交通系统通行为主的通道,规划采用多样化的人行道设置形式,融入水景、景观小品和地方特色植被,并沿道路两侧布置开放性的小型商业,创造一种园林休闲步行环境氛围。
2.3.3 建筑风貌策略
(1)建筑风格导引
采用现代简约、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和点板结合、以点式为主的空间形态,强调建筑的挺拔感和标志感。同时通过沿线建筑公建化设计和统一退让,塑造以“骑楼”为特色的沿街廊道,形成连续统一的建筑界面。
(2)建筑色彩导引
图4 “闽南红”与特色牌楼的运用
通过对闽南建筑的色彩研究,建议本区域主色调以灰色为主,以灰色的不同明度变化来反映城市功能区域的划分,同时不同明度的砖红色作为点缀色来诠释闽南建筑传统色彩特征。
(3)建筑第五立面控制
建筑第五立面主要考虑屋顶绿化和坡屋顶设计:世纪大道沿线的商业裙房和高层露台建议设置连续多样的屋顶绿化;休闲宜居段和中央生活段的住宅建议采用坡屋顶的形式;开敞空间周边的公建和住宅亦建议采用坡屋顶的形式,以构建特色、宜人的城市面貌。
2.3.4 开发策略
(1)整合资源,树立信心
采用公建+地产的开发模式,将有限资金和主要公共建筑安排在世纪大道等城市主干道两侧,以公共建筑提升片区的景观形象与土地价值。
(2)点轴联动,重点突破
在开发时序上,以现状空地较为集中的青阳城市综合体和行政中心两大区域作为启动的核心区域,通过以点串线、重点突破的方式带动片区的开发。
(3)先安后拆,就近安置
对于拆迁安置工作,实行先入户测量登记,再按照公正透明的拆迁补偿标准,予以补偿。先安置后拆迁,调动市场力量参与安置房建设,验收后移交政府。对于个别特殊情况,政府可与个人协商后执行“支付过渡期补偿费后先拆迁后安置”原则。
3 結语
晋江世纪大道片区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已完成数年,目前该片区有许多项目已落地实施,包括已建成的行政中心、规划展馆等公共建筑,也包括当时策划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如宝龙城市广场、佰翔精品酒店等,还有当时经多方多次沟通完成的旧村拆迁安置方案,也已有部分地块建成入住。作为规划设计师,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看到了城市按照多方探讨后形成的相对合理的设计方案在建设,在生长……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方益萍,何晓军译.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泉州市城乡规划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延续和发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浅析了当前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项目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以《晋江世纪大道片区城市设计》为例,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旧城改造,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当前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问题
1.1 同质与失魂
旧城改造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策划不同类型的项目,引入不同的业态,形成复合型功能板块,重塑多样化的公共空间,提升片区的活力与品质。而在实际项目中,经常会以居住+商业的传统业态形式来粗暴的解决,在追求经济平衡甚至追逐暴利的诉求下,连续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打造一度被弱化,被边缘化,结果出现了成片均质的居住空间、线性或点状的商业空间,与城市其它片区在功能和风貌上也趋于同质化,城市的特色无法彰显,渐渐形成了一个个没有个性、没有灵魂的城市。
1.2 定性有余,定量不足
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设计,区别与其它类型城市设计的最重要一点就是需要真实考虑拆迁安置的后期实施,因此在城市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片区旧村旧厂改造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与业主意见,提出最合理的安置方案,并在城市设计中加以体现(主要是安置地块的开发强度反算和相对真实的建筑的空间布局)。
1.3 跟着“项目”走
城市设计的编制是一个动态而持续的工作,在此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招商的意向项目中途介入,在土地财政或者政绩工程的蛊惑下,这种意向项目往往大受追捧,利用政策优势优先占领片区内最为优势的战略土地,很少考虑片区的整体设计。这种“唯项目论”的管理与操作模式,既有悖于城市设计的初衷,也不符合广大城市居民公共利益的诉求,虽然对城市而言,或许短期内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是不利于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
2 基于《晋江世纪大道片区城市设计》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2.1 项目背景
晋江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部,是泉州管辖的县级市。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从1991年“全国百强县”第55位跃居到2005年的第5位。然尔,在看似繁荣的经济增长背后,却隐匿着一些亟需解决的城市问题:产业结构的瓶颈,让这里面临升级压力;空间拓展的局限,让这里不具强大的集聚力;人居环境的混杂,让这里缺乏高层次的城市品位。
随着海西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泉州环湾发展战略的大力推进,晋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面对现状发展格局,中心城区向南拓展成为晋江的必然选择,而世纪大道片区正是此区域的发展核心。该片区北起双龙路,南至晋光路,西起梅岭路,东至泉安路,总用地面积6.6平方公里。
2.2 城市设计目标
结合前期的分析研究与目标诉求,我们认为世纪大道片区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是:重塑形象、提振信心;打造平台、结构升级;整合资源、重点突破。
世纪大道的发展目标是:成为调整晋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繁荣带;成为体现县域经济实力,发展第三产业,展示晋江特色品牌体育文化的特色展示带;成为晋江现代都市活力与魅力的城市景观带。
图1 城市设计总平面
2.3 城市设计策略
2.3.1 功能策略
规划确立了“一主一副、四区协同;四核引领、点轴联动;南北门户、特色塑造;山城融合、渗透共享”的功能结构。
图2 城市设计功能结构图
(1)一主一副、四区协同
世纪大道作为最重要的功能景观轴线,串联休闲宜居、运动商业、高尚居住和市民服务四大功能区。一号路(晋华路)作为休闲体验轴,将以慢行交通串联文化展示、休闲运动等主题空间。
(2)四核引领、点轴联动
梅岭城市综合体、青阳城市综合体、高尚生活社区和行政中心将成为规划区的四个核心抓手,引领规划区整体发展。
(3)南北门户、特色塑造
规划区北部门户将结合人工湖和休闲宜居区,打造以生态休闲为特色景观形象;南部将依托行政中心,建设以现代都市风貌为特色的门户空间。
(4)山城融合、渗透共享
规划将通过四条主要的景观廊道将周边的自然山体渗透到本区域,将世纪大道两侧地块融入城市整体景观网络格局中。
2.3.2 开放空间策略
图3 开放空间规划图
(1)拓展四条景观视线通廊
依托山体,打造八仙山景区—梅岭城市综合体、崎山—世纪公园、崎山—文化公园和罗裳山—市民中心四条主要的景观视廊。
(2)串联十大公园、规划六大广场
规划结合现状绿地与水体规划体育广场、文化广场等六大广场,并依托慢行空间串联起水上公园、桂山水库公园、画马石公园、中央生活公园等十大城市公园。
(3)打造两处商业步行街区
规划利用青阳和梅岭两个城市综合体打造两处步行街区,通过建筑与景观环境,特别是室内与半室外休闲购物场地的设置与慢行步行交通的引导,为市民提供一种有品位的步行休闲空间。
(4)创造一条园林休闲步行轴线
规划一号路是一条以步行和自行车等慢性交通系统通行为主的通道,规划采用多样化的人行道设置形式,融入水景、景观小品和地方特色植被,并沿道路两侧布置开放性的小型商业,创造一种园林休闲步行环境氛围。
2.3.3 建筑风貌策略
(1)建筑风格导引
采用现代简约、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和点板结合、以点式为主的空间形态,强调建筑的挺拔感和标志感。同时通过沿线建筑公建化设计和统一退让,塑造以“骑楼”为特色的沿街廊道,形成连续统一的建筑界面。
(2)建筑色彩导引
图4 “闽南红”与特色牌楼的运用
通过对闽南建筑的色彩研究,建议本区域主色调以灰色为主,以灰色的不同明度变化来反映城市功能区域的划分,同时不同明度的砖红色作为点缀色来诠释闽南建筑传统色彩特征。
(3)建筑第五立面控制
建筑第五立面主要考虑屋顶绿化和坡屋顶设计:世纪大道沿线的商业裙房和高层露台建议设置连续多样的屋顶绿化;休闲宜居段和中央生活段的住宅建议采用坡屋顶的形式;开敞空间周边的公建和住宅亦建议采用坡屋顶的形式,以构建特色、宜人的城市面貌。
2.3.4 开发策略
(1)整合资源,树立信心
采用公建+地产的开发模式,将有限资金和主要公共建筑安排在世纪大道等城市主干道两侧,以公共建筑提升片区的景观形象与土地价值。
(2)点轴联动,重点突破
在开发时序上,以现状空地较为集中的青阳城市综合体和行政中心两大区域作为启动的核心区域,通过以点串线、重点突破的方式带动片区的开发。
(3)先安后拆,就近安置
对于拆迁安置工作,实行先入户测量登记,再按照公正透明的拆迁补偿标准,予以补偿。先安置后拆迁,调动市场力量参与安置房建设,验收后移交政府。对于个别特殊情况,政府可与个人协商后执行“支付过渡期补偿费后先拆迁后安置”原则。
3 結语
晋江世纪大道片区城市设计编制工作已完成数年,目前该片区有许多项目已落地实施,包括已建成的行政中心、规划展馆等公共建筑,也包括当时策划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如宝龙城市广场、佰翔精品酒店等,还有当时经多方多次沟通完成的旧村拆迁安置方案,也已有部分地块建成入住。作为规划设计师,我感到很欣慰,因为我看到了城市按照多方探讨后形成的相对合理的设计方案在建设,在生长……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方益萍,何晓军译.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泉州市城乡规划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延续和发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