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学家徐岫茹说过:培养习惯有利于“知行合一”的实现。小学正处于人生的萌芽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就像一颗小树苗,稍加以修正,其生长得会愈发坚韧笔直,对其之后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小学阶段正是良好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步走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课堂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130
引言
行为习惯是人在不断练习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行为方式,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优良性格的养成、学习成绩的提升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
一、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要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中逐渐养成。养成教育是培植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不仅要关注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通过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实践中。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因此,养成教育通过德智体美劳等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在养成实践中习得良好品德,规范自我行为。
(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利于小学生个性化发展
现阶段,小学中绝大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不相同,使得每个孩子性格和行为也有所不同,因此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小学生教师注重小学生个性化发展,根据每个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家长开展就有针对性的指导。除此之外,小学生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阶段,有些家长并未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会影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家长应要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观念,这样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还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定的基础。
二、目前小学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不完善所带来的影响
正如某个广告语所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走路的姿势,说话的谈吐,待人的態度,常用语的习惯,对事情的理解程度,在一定范围上都是父母行为处事的缩影。孩子的课后时间被文化课班、兴趣班填满,小学生的童年生活被补习班占满,从而导致逆反心理严重,厌学的情绪高涨,造成应激反应使孩子憎恨乐器、绘画、书法类课程,极大地损害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耽误了孩子学习成长。
(二)忽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小学生教学理念上,许多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教师依然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过分片面地关注学生的成绩,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是重视书面成绩,轻视道德教育。教师过分关心学生的分数,却忽视了学生在个人品质等德育方面的养成,这种教育观念会直接导致养成教育的缺乏,学生将很难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直接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一)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好的行为习惯使小学生受益终生,也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更加轻松。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渐渐清晰,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行为习惯及成长的需要制定相关准则。如班主任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在学校各项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班级评选学习、运动小标兵,将责任感归属给每一个学生,促使学生提高兴趣,在快乐学习中,培养出团结同学、按时交作业、回家自律学习、对自己的行为有规划等好习惯。让学生在活动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主动性,积极投身到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借助情感,促使内在规则的建立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渴望走进教室的,他们渴望被教师喜欢,渴望让教师开心。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份渴望,使用好情感的力量。语言不是蜜,但有些语言却能紧紧“黏”住孩子。例如,当教师提出的问题被孩子解决后,他们会异常兴奋,他们会用“喊”的方式争抢着回答问题。此时,教师可以这样说:“我喜欢举手而不喊的孩子,谁能做到呢?”这句话不但提出了要求—“要举手而不应该喊”,还加入了自己的情感—“我喜欢”。当孩子朗读拖腔时,教师可以这样说:“你读得很流利,但如果不拖腔老师就更喜欢了。”这句话,既肯定了孩子朗读流利,也通过自己的“喜欢”提出了改进的要求,指出了读得更好的方向—不拖腔。
(三)仔细观察形势,合理提醒和评价形学生的行为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缺乏自律性,往往上课听讲坚持不了几分钟就坐不住,开始做小动作、说小话等。这时,老师要经常给学生念课堂紧箍咒,常用口诀、儿歌提醒,这样也利于小学生养成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同时,对于较内向或胆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多鼓励、多表扬。在课堂上,我抓住每一个机会,关注每一个学生,哪些孩子听课认真,哪些孩子想表现又不敢,哪些有不舒服,给他们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孩子的肩膀,走到他的身边悄声表示关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关怀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再加上利用好学习细则,针对不同孩子采取不同的评价,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
(四)家园共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家园联系表是小学与家庭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枢纽,不仅可以使得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校中的各种表现,而且还可以使得小学生教师看到小学生在家中的表现,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家园联系表可以使得家长对孩子正确的行为进行鼓励,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园纽带是小学生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也是家长与小学生教师交流的重要场地。通过家园纽带,小学生教师与家长可以详细了解小学生的各种行为举止,从而对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结束语
总之,教师只要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玉花.关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路径研究[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3.
[2]奚迎春.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19(21):151.
[3]杨晓,柳丛林.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9(03):181.
关键词:小学生;课堂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9-130
引言
行为习惯是人在不断练习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行为方式,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优良性格的养成、学习成绩的提升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
一、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要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中逐渐养成。养成教育是培植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不仅要关注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更要通过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实践中。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因此,养成教育通过德智体美劳等活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让学生在养成实践中习得良好品德,规范自我行为。
(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利于小学生个性化发展
现阶段,小学中绝大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不相同,使得每个孩子性格和行为也有所不同,因此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小学生教师注重小学生个性化发展,根据每个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个家长开展就有针对性的指导。除此之外,小学生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阶段,有些家长并未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会影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家长应要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观念,这样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且还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定的基础。
二、目前小学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不完善所带来的影响
正如某个广告语所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走路的姿势,说话的谈吐,待人的態度,常用语的习惯,对事情的理解程度,在一定范围上都是父母行为处事的缩影。孩子的课后时间被文化课班、兴趣班填满,小学生的童年生活被补习班占满,从而导致逆反心理严重,厌学的情绪高涨,造成应激反应使孩子憎恨乐器、绘画、书法类课程,极大地损害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耽误了孩子学习成长。
(二)忽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小学生教学理念上,许多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教师依然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过分片面地关注学生的成绩,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是重视书面成绩,轻视道德教育。教师过分关心学生的分数,却忽视了学生在个人品质等德育方面的养成,这种教育观念会直接导致养成教育的缺乏,学生将很难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直接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小学生良好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一)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好的行为习惯使小学生受益终生,也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更加轻松。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渐渐清晰,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行为习惯及成长的需要制定相关准则。如班主任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在学校各项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班级评选学习、运动小标兵,将责任感归属给每一个学生,促使学生提高兴趣,在快乐学习中,培养出团结同学、按时交作业、回家自律学习、对自己的行为有规划等好习惯。让学生在活动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主动性,积极投身到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借助情感,促使内在规则的建立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渴望走进教室的,他们渴望被教师喜欢,渴望让教师开心。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份渴望,使用好情感的力量。语言不是蜜,但有些语言却能紧紧“黏”住孩子。例如,当教师提出的问题被孩子解决后,他们会异常兴奋,他们会用“喊”的方式争抢着回答问题。此时,教师可以这样说:“我喜欢举手而不喊的孩子,谁能做到呢?”这句话不但提出了要求—“要举手而不应该喊”,还加入了自己的情感—“我喜欢”。当孩子朗读拖腔时,教师可以这样说:“你读得很流利,但如果不拖腔老师就更喜欢了。”这句话,既肯定了孩子朗读流利,也通过自己的“喜欢”提出了改进的要求,指出了读得更好的方向—不拖腔。
(三)仔细观察形势,合理提醒和评价形学生的行为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缺乏自律性,往往上课听讲坚持不了几分钟就坐不住,开始做小动作、说小话等。这时,老师要经常给学生念课堂紧箍咒,常用口诀、儿歌提醒,这样也利于小学生养成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同时,对于较内向或胆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多鼓励、多表扬。在课堂上,我抓住每一个机会,关注每一个学生,哪些孩子听课认真,哪些孩子想表现又不敢,哪些有不舒服,给他们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孩子的肩膀,走到他的身边悄声表示关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关怀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再加上利用好学习细则,针对不同孩子采取不同的评价,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
(四)家园共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家园联系表是小学与家庭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枢纽,不仅可以使得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校中的各种表现,而且还可以使得小学生教师看到小学生在家中的表现,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家园联系表可以使得家长对孩子正确的行为进行鼓励,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园纽带是小学生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也是家长与小学生教师交流的重要场地。通过家园纽带,小学生教师与家长可以详细了解小学生的各种行为举止,从而对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结束语
总之,教师只要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玉花.关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路径研究[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19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3.
[2]奚迎春.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J].当代家庭教育,2019(21):151.
[3]杨晓,柳丛林.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9(0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