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言志,歌咏言”,文史相通,史诗相融,在历史教学中巧妙运用诗词的审美功能,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素质。
【关键词】诗词;历史教学;妙用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诗词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其中的许多诗词都以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历史发展趋势,再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如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一些诗词,可以使学生在文学中感受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认为诗词恰当的运用在历史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用诗词描述历史事件和史实,可使历史生动感人,课堂充满情感
以东汉末年的历史为例,课本上记述,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军阀割据、混战,导致民不聊生。这样的总结比较概括,很难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而当时的权臣曹操感怀时局在《蒿里行》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生动再现了当时的荒凉、凄惨的景象。其诗让学生较直观地了解到时局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也可理解曹操统一全国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对曹操的评价就会更公正。
皇帝的昏庸,不理朝政是一个王朝衰落的原因。唐诗中关于这一方面的叙述不胜枚举。唐玄宗在其统治的后期,沉溺女色,以致误政误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和白居易的《长恨歌》就在这一方面有过记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不惜调动军事信使,只为让杨贵妃能吃上新鲜的荔枝。“汉唐重色思倾国,御宗多年求不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待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长恨歌)。这些诗歌都说明唐玄宗沉湎女色,无心朝政,导致唐朝衰落。
二、把诗词融入教学可以加强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
魏晋以来形成的士族制度及其腐朽性,时人左思《咏史》诗有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潦。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同一历史事件,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到:“鸟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将士族制度的形成发展衰落和彻底被摧毁纵向联系成一个整体,又通过解答“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原因,联系了唐代科举制和唐末农民战争对士族制度的打击,加强了历史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三、巧用诗词可创造情感气氛,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林升、岳飞、陆游、文天祥等既是诗人又是爱国人士,他们的诗词在语文课本中作为爱国教育诗篇频频出现,如在教学中巧妙利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南宋王朝偏南一隅,金人控制了大半江山,但是南宋统治者却花天酒地,苟且偷生。南宋诗人林升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统治者的愤慨出发写下了《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淋漓尽致的道出了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则表明自己对宋高宗、秦桧等投降派的强烈反对,对抗金充满胜利的信心。他这种精忠报国的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陆游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的遗嘱表达了对南宋王朝收复失地的渴望。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的诗句表明了自己为拯救祖国,舍身取义的决心。他们为祖国献身的自豪与无畏,崇高的民族气节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杀身成仁、报效祖国。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巧妙使用诗词,不仅可以使历史教学充满文学魅力,使冰冷的历史变得趣味横生,达到史学与文学的相互补充,而且可帮助学生在文学的感染中,用新的目光,角度去审视历史,认识历史。
【关键词】诗词;历史教学;妙用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诗词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其中的许多诗词都以历史为背景,描绘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历史发展趋势,再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如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一些诗词,可以使学生在文学中感受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认为诗词恰当的运用在历史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用诗词描述历史事件和史实,可使历史生动感人,课堂充满情感
以东汉末年的历史为例,课本上记述,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军阀割据、混战,导致民不聊生。这样的总结比较概括,很难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而当时的权臣曹操感怀时局在《蒿里行》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生动再现了当时的荒凉、凄惨的景象。其诗让学生较直观地了解到时局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也可理解曹操统一全国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对曹操的评价就会更公正。
皇帝的昏庸,不理朝政是一个王朝衰落的原因。唐诗中关于这一方面的叙述不胜枚举。唐玄宗在其统治的后期,沉溺女色,以致误政误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和白居易的《长恨歌》就在这一方面有过记述。“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不惜调动军事信使,只为让杨贵妃能吃上新鲜的荔枝。“汉唐重色思倾国,御宗多年求不得”,“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待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长恨歌)。这些诗歌都说明唐玄宗沉湎女色,无心朝政,导致唐朝衰落。
二、把诗词融入教学可以加强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
魏晋以来形成的士族制度及其腐朽性,时人左思《咏史》诗有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潦。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同一历史事件,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到:“鸟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将士族制度的形成发展衰落和彻底被摧毁纵向联系成一个整体,又通过解答“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原因,联系了唐代科举制和唐末农民战争对士族制度的打击,加强了历史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三、巧用诗词可创造情感气氛,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林升、岳飞、陆游、文天祥等既是诗人又是爱国人士,他们的诗词在语文课本中作为爱国教育诗篇频频出现,如在教学中巧妙利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南宋王朝偏南一隅,金人控制了大半江山,但是南宋统治者却花天酒地,苟且偷生。南宋诗人林升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统治者的愤慨出发写下了《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淋漓尽致的道出了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则表明自己对宋高宗、秦桧等投降派的强烈反对,对抗金充满胜利的信心。他这种精忠报国的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陆游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的遗嘱表达了对南宋王朝收复失地的渴望。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的诗句表明了自己为拯救祖国,舍身取义的决心。他们为祖国献身的自豪与无畏,崇高的民族气节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杀身成仁、报效祖国。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巧妙使用诗词,不仅可以使历史教学充满文学魅力,使冰冷的历史变得趣味横生,达到史学与文学的相互补充,而且可帮助学生在文学的感染中,用新的目光,角度去审视历史,认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