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付诸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新教改的推出更是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置于当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位置。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开端不是从中学教育或者大学教育开始的,而是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就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应该抓住小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开展德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培养
一、抓住常规既定方向,培育集体荣誉感
学校的教学和日常生活,要求学生树立严苛的集体和时间观念,严格遵循学校规章制度。低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仅仅知道道理,如果没有通过反反复复的练习,也不见得能做得到、做得好。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惯例的教育,对上课下课时对老师的礼貌问题、怎样回答问题、尊重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要有确实的规定,然后开展反复的训练,对做得好的学生在班级上、大会上给予大力表扬,并且让他们给大家做出示范,让这些学生体会到被表扬、被称赞的欢乐。但是,低年级的学生也总是会出错的,这时我不会去斥责他们,而是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苦口婆心,反反复复多次,一直到做好为止,我从来不会因为学生做错了一次而去严厉地批评他,让学生从内心觉得忌惮,不然学生会害怕老师,不敢再去和老师过多地交流,所以,我会真实地去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去做好这些事。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集会时站不了多久,课间十分钟喜欢追逐打闹,我觉得,低年级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集体活动,我就通过各种学校组织的活动在他们心中确定“集体”这个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个道理,不能因为个人原因使集体利益受到损害,让他们从小就培养起集体荣誉感。
我通过班级黑板报评比、书法比赛、小学生运动会、汉字听写比赛等以班级为单位展开的活动中,让学生逐渐培养集体荣誉感,明白个人要为班级争光,班级的荣誉也是个人荣誉的表现,让他们能为了班集体的荣誉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事之前要先考虑集体的利益和荣誉。集体荣誉感建立在学校真实可靠的德育活动中,我校德育处从“文明之星、学习之星、卫生之星、进步之星、纪律之星”五个方面每月对班级进行评定。我教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做起,不断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不断把自己的行为向道德规范靠拢,让他们懂得班级的星星能不能得到与每个人休戚相关。而通过实践证明,把品格教育的条件转化为班级的努力方向,可以鼓励全班学生一起向着目的努力,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和集体是息息相关的,自己的一个小小的行为也会影响集体的面貌,通过集体的力量培育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受到品格教育,确实是一个卓有成效的方式方法。
二、通过少先队组织开展品格教育
低年级的学生对成为少先队员这件事感到无比自豪,我通过少先队这一组织对他们开展品格教育。通过一项项班规使每一位低年级学生对比自己的行为,谁做得好,就奖励一枚小红花,小红花对他们來说是特别大的欢喜,对于学生来说是鼓励的一种具体化的表现方式。我还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我是诚实的孩子”“我从不说脏话”“我和同学是好朋友”等等情景,给学生讲一些例子,用我们身边的具体例子协助队员领略道德规范。我开展随手捡起垃圾、不乱涂乱画、爱护公物、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粮食等一些有具体意义又行之有效的活动,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到少先队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做得好就要不吝啬地表扬,做得不好也不要过度地批评,反而要耐心教导,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把品德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老师起带头、示范作用
老师应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事实讲道理。小学生处于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认知世界更多是采用模仿的方式,因此老师在平时的德育中要懂得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明辨是非,不能带有主观偏见态度,不溺爱学生,制止错误的言行,肯定正确的言行,爱憎分明,为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在引导孩子正确思想行为,或者纠正错误思想行为的过程中,要注重用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惩罚。
此外,教师还应该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现在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并且不热爱劳动,也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为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养成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好品质,应该适当地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参加一些劳动活动,例如,打扫教室卫生、学校卫生等活动。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身边有不讲卫生、不热爱劳动的人的存在,也能知道不讲卫生、不热爱劳动确实是种坏的生活习惯和不好的思想意识,让他们从内心产生抵制这种不良习惯和意识,进而使他们树立热爱劳动讲卫生的意识和观念。
学生品格教育的好坏与学校的形象密切相关,与学生的成人成才也息息相关。注重低年级学生的品格教育,从小时候就开始培育他们优良的道德行为,为学生的未来、学生的人生、学生的幸福、学生的梦想奠定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继平.浅谈小学低年级品德教育[J].才智,2017(7).
[2]丁莉.浅谈小学低年级德育工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小学教研版),2009(3).
[3]马红梅.浅谈小学低年级德育教学与学科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3(33).
编辑 李琴芳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培养
一、抓住常规既定方向,培育集体荣誉感
学校的教学和日常生活,要求学生树立严苛的集体和时间观念,严格遵循学校规章制度。低年级学生年龄比较小,仅仅知道道理,如果没有通过反反复复的练习,也不见得能做得到、做得好。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惯例的教育,对上课下课时对老师的礼貌问题、怎样回答问题、尊重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要有确实的规定,然后开展反复的训练,对做得好的学生在班级上、大会上给予大力表扬,并且让他们给大家做出示范,让这些学生体会到被表扬、被称赞的欢乐。但是,低年级的学生也总是会出错的,这时我不会去斥责他们,而是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苦口婆心,反反复复多次,一直到做好为止,我从来不会因为学生做错了一次而去严厉地批评他,让学生从内心觉得忌惮,不然学生会害怕老师,不敢再去和老师过多地交流,所以,我会真实地去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去做好这些事。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集会时站不了多久,课间十分钟喜欢追逐打闹,我觉得,低年级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集体活动,我就通过各种学校组织的活动在他们心中确定“集体”这个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个道理,不能因为个人原因使集体利益受到损害,让他们从小就培养起集体荣誉感。
我通过班级黑板报评比、书法比赛、小学生运动会、汉字听写比赛等以班级为单位展开的活动中,让学生逐渐培养集体荣誉感,明白个人要为班级争光,班级的荣誉也是个人荣誉的表现,让他们能为了班集体的荣誉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事之前要先考虑集体的利益和荣誉。集体荣誉感建立在学校真实可靠的德育活动中,我校德育处从“文明之星、学习之星、卫生之星、进步之星、纪律之星”五个方面每月对班级进行评定。我教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做起,不断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不断把自己的行为向道德规范靠拢,让他们懂得班级的星星能不能得到与每个人休戚相关。而通过实践证明,把品格教育的条件转化为班级的努力方向,可以鼓励全班学生一起向着目的努力,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和集体是息息相关的,自己的一个小小的行为也会影响集体的面貌,通过集体的力量培育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受到品格教育,确实是一个卓有成效的方式方法。
二、通过少先队组织开展品格教育
低年级的学生对成为少先队员这件事感到无比自豪,我通过少先队这一组织对他们开展品格教育。通过一项项班规使每一位低年级学生对比自己的行为,谁做得好,就奖励一枚小红花,小红花对他们來说是特别大的欢喜,对于学生来说是鼓励的一种具体化的表现方式。我还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我是诚实的孩子”“我从不说脏话”“我和同学是好朋友”等等情景,给学生讲一些例子,用我们身边的具体例子协助队员领略道德规范。我开展随手捡起垃圾、不乱涂乱画、爱护公物、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粮食等一些有具体意义又行之有效的活动,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到少先队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做得好就要不吝啬地表扬,做得不好也不要过度地批评,反而要耐心教导,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把品德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老师起带头、示范作用
老师应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事实讲道理。小学生处于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认知世界更多是采用模仿的方式,因此老师在平时的德育中要懂得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明辨是非,不能带有主观偏见态度,不溺爱学生,制止错误的言行,肯定正确的言行,爱憎分明,为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在引导孩子正确思想行为,或者纠正错误思想行为的过程中,要注重用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惩罚。
此外,教师还应该多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现在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并且不热爱劳动,也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为了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养成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好品质,应该适当地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参加一些劳动活动,例如,打扫教室卫生、学校卫生等活动。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身边有不讲卫生、不热爱劳动的人的存在,也能知道不讲卫生、不热爱劳动确实是种坏的生活习惯和不好的思想意识,让他们从内心产生抵制这种不良习惯和意识,进而使他们树立热爱劳动讲卫生的意识和观念。
学生品格教育的好坏与学校的形象密切相关,与学生的成人成才也息息相关。注重低年级学生的品格教育,从小时候就开始培育他们优良的道德行为,为学生的未来、学生的人生、学生的幸福、学生的梦想奠定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继平.浅谈小学低年级品德教育[J].才智,2017(7).
[2]丁莉.浅谈小学低年级德育工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小学教研版),2009(3).
[3]马红梅.浅谈小学低年级德育教学与学科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3(33).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