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元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因为采用组合单元块状结构进行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也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笔者尝试运用项目学习理念,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也深受学生的喜爱。
一、确定学习目标
目标导向非常重要。因此,在学期初,笔者就把课程标准中本学段的学习目标打印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从而知道“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各方面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笔者与学生一起讨论制订了一个“自主学习检查清单”。预习时,学生按照此清单进行自主学习。慢慢地,学生也就掌握了自主学习的要求和方法了。
当然,上面讲的是普遍的目标要求,而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独特的目标要求,体现在本组(单元)导读中。为此,笔者在单元教学开始时,都是先组织学生阅读本组的导读并讨论本组的重点学习目标有哪些。将普遍性目标要求和特殊性目标要求结合起来。
学习目标基本确定下来,还不够。因为这样确定的目标还是比较笼统的,不方便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所以,笔者在实践中又摸索出将学习目标转化成对应的学习成果或学习作品。比如说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异域风情”时,笔者要求的学习成果有“制订预习计划”“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背诵精彩语段”“分享作者描写的景物、风情的特点”“分享作家描写风情的方法”“写读后感”“编写剧本,表演故事”“写研究报告”“习作(描写当地景物)”“分享课外阅读中描写异域风情的语段” “用演示文稿简介某一地域风情”“总结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举办生字硬笔书法展”“用演示文稿总结汇报学习收获”“与远方的朋友分享学习历程”“讨论练习册和导学案”“考试反思”等。一个学习成果就相当于本组的一个学习子主题。在进行教学时,不再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教,而是一个子主题一个子主题地讨论交流。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就比较容易掌握其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了。在此基础上,学生也明白,在本组学习中自己需要有哪些学习产出,学习的自主性更强,更灵活。
二、设计框架问题
问题驱动学习已经受到普遍的关注。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教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这还不够。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重视让学生提问题。在单元教学开始时,先让学生自由阅读本组课文,然后以头脑风暴的方式提出疑问,并注明该问题是谁提出的,而且各小组展开竞争,看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当然,问题不能重复提),再进行第二轮评价,选出那些视野更开放、概括性更强的问题,引导学生重点思考。这样做,学生会非常积极地思考问题,比如说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异域风情”时,笔者班上学生只有12人,但提出的问题多达78个。
当然,笔者并不排除教师设计的问题和教材中已有的问题,而是在重视学生问题的基础上将三者结合起来。最后,笔者会整理并打印问题,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经常思考探究这些问题。
三、落实预习计划
笔者以为自主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有效控制。那么学生借助什么工具来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呢?笔者认为有效的控制工具是预习计划。在制订和执行预习计划时,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重视重要因素的安排。在讨
论、制订预习计划时,要考虑重要因素的安排,如学习时间、学习成果、检查方式、补救预案等。只有如此,预习计划才具有可操作性,效果才具有可评估性。
2.重视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制订预习计划,在预习时小组成员就可以同步学习,方便交流讨论。同时,也有利于小组成员互相了解、监控预习进度,在小组内形成一种以合作为基础的自我竞争机制。
3.重视进度表。在预习阶段,各小组每完成一项任务,都会在预习进度表上公示出来。这个进度表能够起到激励小组之间的竞争,提高预习效率的作用。教师也可以通过进度表了解、调控全班的预习情况。
4.重视教师的指导。在预习时,学生虽然可以按照预习计划进行学习,但这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相反,预习阶段更需要教师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预习的有效性。
四、运用评价工具
评价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笔者经过调查发现,许多教师也重视评价,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评价工具太少、评价工具不规范、只重视教师评价等。
因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真切地体验到了学生评价的重要作用,所以特别重视学生评价。但是学生评价更需要借助成文的评价工具才能有效开展,因此笔者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生一起讨论制订了各种评价工具。比如说自主学习检查清单、进度表、学习成果表、朗读评价表、复述评价表、习作检查表、读后感评价表、研究报告评价表、展示汇报评价表、书写评价表、剧本评估、表演评价表、小组合作评价表、演示文稿评价表、研究报告评价表、创新思维检查表、倾听评价表、背诵评价表等。
制订和运用评价工具时,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制订评价工具。这样做有许多好处,比如说学生比较容易认同评价工具,会积极地采用评价工具,对评价工具中的表述也容易理解,学生表现更积极。
2.多让学生运用评价工具自评和互评。教师当然可以用这些评价工具来评价学生的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来运用这些评价工具进行自评和互评,调整学习行为和心理状态。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应有的特征。
3.评价时一定要学生说出根据。笔者发现,学生在自评和互评时,往往只说评价结果(“好”或者“不好”等),而忽视评价的依据。这还不够。一定要让学生说出评价的依据,可以让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觉得公正公平,增强评价的有效性;而且也能促使评价者更负责任地评价和全身心地投入到评价过程中去,记录一些必要的信息。 4.根据实际修改评价工具。评价工具一旦制订出来,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如果在实践中师生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修改。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工具的作用。
五、交流学习成果
经过系统的预习之后,学生的各项学习成果已经基本成型,接下来就是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这个阶段非常重要。
1.教师可以在展示中点拨。展示交流学习成果,诚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这更需要教师的全身心投入,指出学习成果中的不足和改进方法。学生自评和互评也能发现学习成果中的一些问题,但限于学生的能力水平,发现的一般只是表面上的问题,而深层次的问题,主要还是靠教师发现。所以,在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一定要做一位高明的敏锐的观众。教师越是发现深刻的问题,学生进步就越大,展示交流也就越有价值。
2.学生可以在展示中和同学比
较,互相学习。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是一个分享的过程,也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互相学习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进行自评和互评。有了评价,亮点和不足就凸显出来了,学习成果的优劣水平也显现出来了。在预习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一般处于封闭状态,即只是一个人或一个小组的人在思考,思路少,视野窄。在展示学习成果时,则是全班师生在审视作品,并进行交流评价。这个时候的思路是多角度的,视野开阔,学生接受到的信息丰富多彩。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学习状态。只是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班级学习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尊重,有话想说,有话敢说。
3.学生可以在展示中获得成功
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学习兴趣的持续保持,与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快乐,体验到成功密切相关。经过认真、细致的预习,每一位学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独特收获或体验。他们分享这份收获或体验并得到别人的肯定时,往往伴随着深刻的内心世界的自信,即成功感。这样的成功体验越多,学生对学习就越感兴趣,越发自主。所以,教师要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善于发现亮点,哪怕是点滴的亮点也行,并且要毫不吝啬地加以赞许。
4.学生可以在展示中养成更强
的主体意识。学生能否进行高水平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关键因素是学生的主体意识强不强。主体意识强的学生,能清楚地知道“我要学什么”“我要怎么学”。如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学生面对全班同学和教师,他就必须考虑“我要分享什么”“我该怎么分享”;而自我评价时,他又必须考虑“我的作品的亮点是什么”“我的作品还有哪些不足”;还有在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时,他还必须思考“他们说了我什么”“他们说的是否有道理”“我该如何改进”“我怎么回应他们”;等等。如此,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得到了良好的训练,最终他们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学生可以更好地跨班和跨校,甚至跨区域交流。一般情况下,展示分享学习成果都是在本班进行,同时也是接受本班同学和教师的评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成果其实还可以实现跨班和跨校,甚至跨区域展示交流。笔者尝试过,这种方式对学生也很有吸引力。因为不是同一个班,甚至于不认识,所以评价也更客观,交流也更自由。这样的交流,开放程度更高。
笔者尝试运用项目学习理念,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也深受学生的喜爱。
一、确定学习目标
目标导向非常重要。因此,在学期初,笔者就把课程标准中本学段的学习目标打印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从而知道“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各方面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笔者与学生一起讨论制订了一个“自主学习检查清单”。预习时,学生按照此清单进行自主学习。慢慢地,学生也就掌握了自主学习的要求和方法了。
当然,上面讲的是普遍的目标要求,而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独特的目标要求,体现在本组(单元)导读中。为此,笔者在单元教学开始时,都是先组织学生阅读本组的导读并讨论本组的重点学习目标有哪些。将普遍性目标要求和特殊性目标要求结合起来。
学习目标基本确定下来,还不够。因为这样确定的目标还是比较笼统的,不方便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所以,笔者在实践中又摸索出将学习目标转化成对应的学习成果或学习作品。比如说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异域风情”时,笔者要求的学习成果有“制订预习计划”“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背诵精彩语段”“分享作者描写的景物、风情的特点”“分享作家描写风情的方法”“写读后感”“编写剧本,表演故事”“写研究报告”“习作(描写当地景物)”“分享课外阅读中描写异域风情的语段” “用演示文稿简介某一地域风情”“总结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举办生字硬笔书法展”“用演示文稿总结汇报学习收获”“与远方的朋友分享学习历程”“讨论练习册和导学案”“考试反思”等。一个学习成果就相当于本组的一个学习子主题。在进行教学时,不再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教,而是一个子主题一个子主题地讨论交流。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就比较容易掌握其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了。在此基础上,学生也明白,在本组学习中自己需要有哪些学习产出,学习的自主性更强,更灵活。
二、设计框架问题
问题驱动学习已经受到普遍的关注。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但是,一般情况下,都是教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这还不够。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重视让学生提问题。在单元教学开始时,先让学生自由阅读本组课文,然后以头脑风暴的方式提出疑问,并注明该问题是谁提出的,而且各小组展开竞争,看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当然,问题不能重复提),再进行第二轮评价,选出那些视野更开放、概括性更强的问题,引导学生重点思考。这样做,学生会非常积极地思考问题,比如说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异域风情”时,笔者班上学生只有12人,但提出的问题多达78个。
当然,笔者并不排除教师设计的问题和教材中已有的问题,而是在重视学生问题的基础上将三者结合起来。最后,笔者会整理并打印问题,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经常思考探究这些问题。
三、落实预习计划
笔者以为自主学习的本质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有效控制。那么学生借助什么工具来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呢?笔者认为有效的控制工具是预习计划。在制订和执行预习计划时,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重视重要因素的安排。在讨
论、制订预习计划时,要考虑重要因素的安排,如学习时间、学习成果、检查方式、补救预案等。只有如此,预习计划才具有可操作性,效果才具有可评估性。
2.重视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制订预习计划,在预习时小组成员就可以同步学习,方便交流讨论。同时,也有利于小组成员互相了解、监控预习进度,在小组内形成一种以合作为基础的自我竞争机制。
3.重视进度表。在预习阶段,各小组每完成一项任务,都会在预习进度表上公示出来。这个进度表能够起到激励小组之间的竞争,提高预习效率的作用。教师也可以通过进度表了解、调控全班的预习情况。
4.重视教师的指导。在预习时,学生虽然可以按照预习计划进行学习,但这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相反,预习阶段更需要教师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预习的有效性。
四、运用评价工具
评价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笔者经过调查发现,许多教师也重视评价,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评价工具太少、评价工具不规范、只重视教师评价等。
因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真切地体验到了学生评价的重要作用,所以特别重视学生评价。但是学生评价更需要借助成文的评价工具才能有效开展,因此笔者根据实际需要和学生一起讨论制订了各种评价工具。比如说自主学习检查清单、进度表、学习成果表、朗读评价表、复述评价表、习作检查表、读后感评价表、研究报告评价表、展示汇报评价表、书写评价表、剧本评估、表演评价表、小组合作评价表、演示文稿评价表、研究报告评价表、创新思维检查表、倾听评价表、背诵评价表等。
制订和运用评价工具时,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制订评价工具。这样做有许多好处,比如说学生比较容易认同评价工具,会积极地采用评价工具,对评价工具中的表述也容易理解,学生表现更积极。
2.多让学生运用评价工具自评和互评。教师当然可以用这些评价工具来评价学生的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来运用这些评价工具进行自评和互评,调整学习行为和心理状态。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应有的特征。
3.评价时一定要学生说出根据。笔者发现,学生在自评和互评时,往往只说评价结果(“好”或者“不好”等),而忽视评价的依据。这还不够。一定要让学生说出评价的依据,可以让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觉得公正公平,增强评价的有效性;而且也能促使评价者更负责任地评价和全身心地投入到评价过程中去,记录一些必要的信息。 4.根据实际修改评价工具。评价工具一旦制订出来,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如果在实践中师生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修改。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工具的作用。
五、交流学习成果
经过系统的预习之后,学生的各项学习成果已经基本成型,接下来就是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这个阶段非常重要。
1.教师可以在展示中点拨。展示交流学习成果,诚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这更需要教师的全身心投入,指出学习成果中的不足和改进方法。学生自评和互评也能发现学习成果中的一些问题,但限于学生的能力水平,发现的一般只是表面上的问题,而深层次的问题,主要还是靠教师发现。所以,在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时,教师一定要做一位高明的敏锐的观众。教师越是发现深刻的问题,学生进步就越大,展示交流也就越有价值。
2.学生可以在展示中和同学比
较,互相学习。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是一个分享的过程,也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互相学习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进行自评和互评。有了评价,亮点和不足就凸显出来了,学习成果的优劣水平也显现出来了。在预习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一般处于封闭状态,即只是一个人或一个小组的人在思考,思路少,视野窄。在展示学习成果时,则是全班师生在审视作品,并进行交流评价。这个时候的思路是多角度的,视野开阔,学生接受到的信息丰富多彩。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学习状态。只是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班级学习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尊重,有话想说,有话敢说。
3.学生可以在展示中获得成功
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学习兴趣的持续保持,与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快乐,体验到成功密切相关。经过认真、细致的预习,每一位学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独特收获或体验。他们分享这份收获或体验并得到别人的肯定时,往往伴随着深刻的内心世界的自信,即成功感。这样的成功体验越多,学生对学习就越感兴趣,越发自主。所以,教师要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认真观察,善于发现亮点,哪怕是点滴的亮点也行,并且要毫不吝啬地加以赞许。
4.学生可以在展示中养成更强
的主体意识。学生能否进行高水平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关键因素是学生的主体意识强不强。主体意识强的学生,能清楚地知道“我要学什么”“我要怎么学”。如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学生面对全班同学和教师,他就必须考虑“我要分享什么”“我该怎么分享”;而自我评价时,他又必须考虑“我的作品的亮点是什么”“我的作品还有哪些不足”;还有在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时,他还必须思考“他们说了我什么”“他们说的是否有道理”“我该如何改进”“我怎么回应他们”;等等。如此,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得到了良好的训练,最终他们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学生可以更好地跨班和跨校,甚至跨区域交流。一般情况下,展示分享学习成果都是在本班进行,同时也是接受本班同学和教师的评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成果其实还可以实现跨班和跨校,甚至跨区域展示交流。笔者尝试过,这种方式对学生也很有吸引力。因为不是同一个班,甚至于不认识,所以评价也更客观,交流也更自由。这样的交流,开放程度更高。